旅行
查看话题 >觅春 布拉格
去捷克之前。我开始重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特蕾莎在布拉格车站踌躇想要寻找托马斯,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命的轻和重在这里得到了无数次的诠释,也得到了无数的质疑。
当我从布拉格车站出站的时候,没有刻意的去寻找出租车。绕着这个明黄色的车站看了又看,是早春。但是树木已经觉得繁茂,并不觉得冬天的凉意。放佛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色彩。德国的城市大多数有着哥特式的阴郁,或许盖因红色的房顶和楼房,或是由于北欧的天气没有那么的通透;又如安达卢西亚的城市大多纯白,阳光透彻。
其实到达布拉格的过程还有些曲折。
因为当天早上竟然没有赶上火车。其实我是一个比较紧张的人,各种交通工具我都喜欢提前达到。但是在德国,却对交通工具有了很强的安全感。
因为不用检票,在汉堡那个城市,公共交通又非常发达,公交车即使做不到分秒不差,但是也是非常准时,前后不超过5分钟。所以当我不紧不慢的走到离家附近的ALTONA火车站的时候,才发现我买的票是在中央火车站。我狂奔至站外想要打车去中央车站,并希望司机师傅能开出舒马赫的风格,但是大叔只是很理性的告诉我,7分钟到不了。好吧。到不了也去吧,我还要去那里换车呢。
到了车站,只看见了空空的站台。改票,也不行,说我是买的打折票,只好买了一张全价的火车票去布拉格,还比我应该乘坐的那一程时间还要长一个小时。
喝咖啡,看闲书,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坐上从丹麦过来的火车,找来一个没有人的包间,昏昏睡下。一会阳光出来了,正好路过柏林那个庞大的火车站,想想已经眯了两个多小时了。
列车不是德铁的,好像是东欧某一个国家的,应该是从斯洛伐克开过来的,所以列车员的英语都不怎么好。去餐车吃了一碗东欧的名菜的炖牛肉,喝了一瓶啤酒,虽然那个时候是早上9点多——但好像也不怎么突兀。
柏林是大站,上下车的人很多。从餐车回到原来的包厢的时候已经没有座位了。我走了几个车厢,终于找到了一个人少的包厢,一个非常安静非常白净的女孩一个人坐在里边。我进去之后点了点头,开始看窗外的风景。
女生从书包里拿出了一盒自制的沙拉,其实只是胡罗卜条和红色的彩椒条,吃的时候我看她轻轻的洒了一些盐,咔嚓咔嚓的声音。让人想起愉快的啮齿类动物。
列车员来卖咖啡,我买了一杯,捧着。看窗外的风景。
曾经写过一篇坐火车的小文。感觉引用到这里也不错。
今天下午。无事。
阳光太过于美好,站在阳台上喝茶,春风杏花。看电影。
老去的好处,就是懂得更多,看电影看书都看得更明白。《爱在黎明破晓前》这个名称翻的过分的文艺,不过就是Before Sunrise。这部片子十年前肯定依稀的看过,但是现在想不起细节来。影片一开始,变觉得哇塞,男女主角真年轻。
去年看Before Midnight 的时候,我在同学群里说我要看这部电影,召集大家去。美国男生说,原来这个是电影的名字啊,我还以为你说你要在午夜十二点之前看个电影呢!
影片一开场就觉得熟悉。快20年前的片子了,那火车的模样还是那个样子。欧洲的了不起之处,是对物件儿的保护。比方说我现在住的公寓,是三十多年前修的,但内部装潢功能什么的,还是非常舒适。
今年坐了好多次火车,都是在德语区做坐的。瑞士,德国,奥地利,丹麦,捷克。欧洲火车贵,比大巴贵不少。但是火车有着独特的韵味,沿途风光就是一个。记得从瑞士的雪山小镇一路换车到日内瓦机场。从洛桑到日内瓦一段,一直沿着日内瓦湖在走。从惺忪的睡梦中醒过来,真是觉得宁静不已。
去丹麦的那一段不怎么风光。因为是冬天的原因,灰蒙蒙的。心情着实不佳。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需要坐轮渡到哥本哈根,火车也上轮渡。开始轮船后,大家从火车里出来走到甲板上吹冷风或是去赌场。
最美的一段,要数从帕绍到维也纳。早春二月,南德的田野都是绿色的。火车速度不快,车厢上人也少,放佛世外桃源。
上周末去布拉格的火车,就风景而言,也很美。特别是火车刚刚进入布拉格那一段。红色的房顶,舒缓的河流。刚刚踏出火车站的那一步,突然想起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特蕾莎,只身前往布拉格的情形。
总之,那天做火车的心情挺美的。后来终于憋不住寂寞,跟对面的姑娘聊了起来。她是汉堡北方港口小城市基尔人,做公务员。现在是假期,现在去东德那边一个朋友那里度假。他们的假期都有差不多能有一个月长。
我问她看什么书呢?她翻译了一下,叫做“我们都信仰上帝”。我沉默了,不知道怎么接这个话题。
幸好姑娘对我的人生比较感兴趣,问我的出生,我为什么在这里,不一而足。虽然每次都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很觉得单调乏味。但也却可以打发时间,每一次描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其实都有着新的视角。
所谓客观,都是通过主观的方式表达。
同样的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生活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在马拉加做导游的美国红头发青年,在海德堡读博士的乌克兰人,在基尔生活的年轻公务员。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她慢慢的遣词造句(英语显然不是她最常用的语言),说:“我每年去两次汉堡(汉堡市离基尔最近的大城市了),夏天去一次,逛街买点吃的;冬天去一次,给家人朋友买礼物。我其实不喜欢购物,也不喜欢大城市。”说完这句话,我才看书仔细观察她的衣着,跟时尚完全沾不上边。
过了一会车到了德雷斯顿,女孩说要下车了。德雷斯顿是德国东部的大城市,上下车的人也很多。我的车厢是空着的了,这个时候有两个亚洲 面孔的人推门进来。是年轻的一对情侣,说着中文。还用德文问我是哪儿的人。我用中文说,中国人。
应该比我小一些,这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在汉诺威读大学,汉诺威没有直达布拉格的车,所以要到德雷斯顿转车。女生刚来德国两年,正在努力的学德语。
她说,德国虽然环境很好,但却容易寂寞。
我一边看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听他们的对话。虽然在国外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是中国式大学生风格的。他们相互串门做饭,给家里打电话,吃火锅,去中餐厅唱K,极力的想把国内同龄人的生活方式搬到国外。
突然间他们谈到了一个同学是Gay,我一下竖起耳朵听了一会。比较年轻几岁,他们这一代放佛真的开放多了。后来男生说,他在德国过了好今年单身的生活今年才找到女朋友的,还问我,帅哥一枚,还是单身。
我微笑,说,因为我也是Gay。女生娇羞的打了一下男生的胳膊似乎怪他说错话了。
车行至捷克境内,手机的3G网也断了。小站站牌上出现的文字,一点都看不懂了,心情却雀跃起来。那种东欧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就是觉得舒服。
东欧到底是什么感觉?白净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如同夏日里的高粱地。金色色谱系里各种深浅的发色?还有一切都是安静的,寂寞的,却又充满质感的。当然也危险的。东欧人的血液里放佛没有中间值,只有是和非。
下了火车之后,如之前说的那样,舍不得离开。绕着那个火车站走了几圈。
我现在还记得高大的树木把火车站给包围住的场景。火车站后面是一大块草坪,许多年轻人在上面野餐。我喜欢有野餐传统的国家,热爱自然总是美的。
叮叮当当的电车来了。没有硬币,我不知道怎么买票。于是就逃票上车。一路紧张的监视着有没有人查票。再慢慢的看着街景。当电车拐到河边的时候,心情放松下来。阳光并不清澈,却缓缓的在河面上升起了一层薄雾。
明黄色的城堡在河对岸,无数座桥在伏尔塔瓦河上衍生。滨河路上的建筑物整饬有力,却并没有侵略性。
到了AIRBNB所联系的房东家里。小巧却非常温馨,木质的地板踩上去毫无声响,泛着默默的光。房东是玻利维亚人,长的很俊俏,小小的个子,却是白人血统——玻利维亚中少见的吧。
我说那你怎么现在在这里。他说,他说玻利维亚政府派过来学习的,后来,就留在了这里。他非常的友好,微笑样子的让人想起黄油在锅子里刚要融化的时候。
最后他拿出一张地图,告诉我们哪些景点必去,哪些是夜生活多的地方,哪些餐厅好吃又好。整个地图上有许多彩虹旗的标志。我说,诶,这应该是个GAY的地图吧。他突然不好意思起来,我也有普通的地图,但是没有这个详细。
我说,你不要不好意思,我是GAY,你也是吧。他突然平静起来,说,我也是,这是我跟我老公的房子。我们俩聊开之后,他也顺道给我接受了几家他经常去的GAY的酒吧和夜店。
他说他周末要去城外,我就一个人在这里,有什么事情发消息给他。我说好。
我躺在床上睡了过去。
醒来的时候,已经黄昏了。觉得无聊,性欲开始起来,看着客厅墙上房东和他老公的亲密照片又觉得寂寞起来。捷克一向是西欧国家的人找春的地方,那么男性呢?买春这个话题,放佛可耻,但也那么自然,存在千百年间。
网上有一家同志按摩的就在附近。于是乎我打电话预定了晚上8点的按摩。同志按摩这个东西,或许也就是打擦边球而已。无非是最后的打飞机。
离晚上8点还有一段时间,于是乎下楼沿着河边散步。
不知道为什么,我毫无目的也毫无行走,却也丝毫不慌乱,放佛一切都注定。这个我高中就因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而喜欢上的城市,终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踱步到了按摩的房子里。
按摩师也在河边租了一套别墅,风景非常好的地方。绿色的植被从院子里探出头来,夜晚了,看不清是什么植物。我按门铃,一个45岁左右的大叔开门。
我们简单的聊了聊,他说荷兰人,在这里住下,云云。他问我喜欢听什么音乐,问我喜欢什么味道的精油。我都无所谓。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很容易放松的人,然而在欧洲期间我就一直很放松,或许大叔的气场淡然疏离,或许老房子蓦然矗立,或者是伏尔塔瓦河的春醒静流,反正我混混然趴在按摩床上便处于半睡眠状态。
等他轻声的叫我翻身的时候,我的阳具已经完全直立。而大叔已经全身脱光。他一边按摩我的头部,我一边寻找他结实的大腿。欧洲人的身体形态,一般来说还是比较优美,虽然大叔已经进入了无奈的中年发胖期间,但仍然能感受到生命的内在强度。
我们接吻,拥抱,他帮我套弄,高潮,最后躺在地毯上聊天。性是美好的。
饥饿应运而生。
走到河对岸的一家餐厅。房东告诉我很好找,大门上挂了一个牛头(还是羊头)。我进去之后,果然客满,服务生招呼我坐在吧台旁边的小桌子上。我很满意那个地方——在布拉格我处处都感觉到满意。
我没有叫喝的,服务生端来两杯啤酒,一杯黑啤一杯亮色的,问我要哪一种。我要了黑啤。布拉格的菜的量非常大,很油腻,却正好觉得可以填补空虚的胃囊。吃完饭,吃的什么我都忘记了,似乎是炸猪排。吃完,我要了一杯咖啡。然后便走回家,沉沉睡去。
那天晚上睡的很好,放佛好几个月都没有睡那么好了。
第二天去河对岸的皇宫。皇宫那个建筑,从河对岸看就很有趣。金碧辉煌。
对于景点,我从来都是走马观花,除非是特别有兴趣的地方。只记得从住的走到皇宫需要爬很长的一截石板路。跟我同行的有几个英国来的胖小伙,看年纪高中大学的样子。几个人相互呼喊,一边快乐的跑步上皇宫。我在后面远远的看着他们的背影。
在台阶的一隅,有一个小店。卖鲜榨橙汁,咖啡,小面包等等。没有座位,只有一个窗口。从窗口里可以看见面包的制作过程。
只有一个姑娘在里面忙前忙后。我往里边看来一眼,东欧的感觉就来了。金色的头发梳成麻花辫绑在脑袋两边。白色的连衣裙,莞尔一笑。
我站在路边,喝了一杯橙汁,又叫了一杯expresso. 那天的云层很厚,阳光时而透下来。当我最终爬到顶端的时候,在阴晴不定中欣赏着布拉格密布的红色屋顶和跟河流拥抱蜿蜒而过的城市。
卫兵也好,皇宫也罢,象征权势的物件通通无感。
跟着路标仔细寻找卡夫卡的博物馆。
自始自终就读过两次他的作品,每一次都非常不愉快。第一次的时候是在高中——正值大量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好容易借到卡夫卡的书,却死活都不进去。有一天生病了,恹然在家,开始读起来《城堡》来。读的昏天黑地,整个现实世界都被扭曲了。
不是有一个词就叫做Kafkaesque么?那天下午的体验就是这样的。
后来大学的时候,一直在枕边放着的是他的日记。只言片语,没有情节,只有描述。在卡夫卡博物馆里,看来一段他的视频——突然间,又被那种幻灭的感觉所擒住。
只记得一句话“我坐在屋子里,大千世界自然向我涌来。”年纪渐长,这句话越让我回味。
现在回想几个月前的旅行。惊讶于自己对细节的把握,却也感到记忆中有大块的空白。卡夫卡博物馆参观完之后的那天下午我干了什么,我忘记了。
记忆在那天晚上的同志酒吧里有了新的起点。东欧的少年,跟少女一样,美的动心,如同草莓一般。我坐在吧台上,跟酒保聊天。酒保的工作本身就应该具有挑逗性质吧,不然为什么穿着紧身的皮衣。心情好的时候,我酒量自然就大。酒保跟我推荐了无数他们店里的招牌酒精饮料,我通通接下。可惜他的英语只够买酒,不够调情。
正当我以为我就这样微醺的回家的时候。有一名大叔给我买了一杯酒。唉,大叔。想要少年,却得到大叔。还是不会说英语的大叔。好在人体本身就要一种语言,当晚在大叔家过得夜。那是一次温暖的一夜情,和谐的让我有了学捷克语并留下了的冲动。
春天的城市给了我春天的记忆。
最后一天的旅行,记忆又再次模糊。或许是旅行的高潮已过,所剩的变数意兴阑珊。人潮拥挤的大街道上,我跟台湾人一起在BATA店里买皮靴,跟美国人一起在下午的酒吧里喝啤酒,在会跳舞的房子前合影。最后再一次逃票,登上叮叮当当的电车。在火车站用掉最后一些克朗,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再去一次布拉格。
特蕾莎在布拉格车站踌躇想要寻找托马斯,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命的轻和重在这里得到了无数次的诠释,也得到了无数的质疑。
当我从布拉格车站出站的时候,没有刻意的去寻找出租车。绕着这个明黄色的车站看了又看,是早春。但是树木已经觉得繁茂,并不觉得冬天的凉意。放佛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色彩。德国的城市大多数有着哥特式的阴郁,或许盖因红色的房顶和楼房,或是由于北欧的天气没有那么的通透;又如安达卢西亚的城市大多纯白,阳光透彻。
其实到达布拉格的过程还有些曲折。
因为当天早上竟然没有赶上火车。其实我是一个比较紧张的人,各种交通工具我都喜欢提前达到。但是在德国,却对交通工具有了很强的安全感。
因为不用检票,在汉堡那个城市,公共交通又非常发达,公交车即使做不到分秒不差,但是也是非常准时,前后不超过5分钟。所以当我不紧不慢的走到离家附近的ALTONA火车站的时候,才发现我买的票是在中央火车站。我狂奔至站外想要打车去中央车站,并希望司机师傅能开出舒马赫的风格,但是大叔只是很理性的告诉我,7分钟到不了。好吧。到不了也去吧,我还要去那里换车呢。
到了车站,只看见了空空的站台。改票,也不行,说我是买的打折票,只好买了一张全价的火车票去布拉格,还比我应该乘坐的那一程时间还要长一个小时。
喝咖啡,看闲书,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坐上从丹麦过来的火车,找来一个没有人的包间,昏昏睡下。一会阳光出来了,正好路过柏林那个庞大的火车站,想想已经眯了两个多小时了。
列车不是德铁的,好像是东欧某一个国家的,应该是从斯洛伐克开过来的,所以列车员的英语都不怎么好。去餐车吃了一碗东欧的名菜的炖牛肉,喝了一瓶啤酒,虽然那个时候是早上9点多——但好像也不怎么突兀。
柏林是大站,上下车的人很多。从餐车回到原来的包厢的时候已经没有座位了。我走了几个车厢,终于找到了一个人少的包厢,一个非常安静非常白净的女孩一个人坐在里边。我进去之后点了点头,开始看窗外的风景。
女生从书包里拿出了一盒自制的沙拉,其实只是胡罗卜条和红色的彩椒条,吃的时候我看她轻轻的洒了一些盐,咔嚓咔嚓的声音。让人想起愉快的啮齿类动物。
列车员来卖咖啡,我买了一杯,捧着。看窗外的风景。
曾经写过一篇坐火车的小文。感觉引用到这里也不错。
今天下午。无事。
阳光太过于美好,站在阳台上喝茶,春风杏花。看电影。
老去的好处,就是懂得更多,看电影看书都看得更明白。《爱在黎明破晓前》这个名称翻的过分的文艺,不过就是Before Sunrise。这部片子十年前肯定依稀的看过,但是现在想不起细节来。影片一开始,变觉得哇塞,男女主角真年轻。
去年看Before Midnight 的时候,我在同学群里说我要看这部电影,召集大家去。美国男生说,原来这个是电影的名字啊,我还以为你说你要在午夜十二点之前看个电影呢!
影片一开场就觉得熟悉。快20年前的片子了,那火车的模样还是那个样子。欧洲的了不起之处,是对物件儿的保护。比方说我现在住的公寓,是三十多年前修的,但内部装潢功能什么的,还是非常舒适。
今年坐了好多次火车,都是在德语区做坐的。瑞士,德国,奥地利,丹麦,捷克。欧洲火车贵,比大巴贵不少。但是火车有着独特的韵味,沿途风光就是一个。记得从瑞士的雪山小镇一路换车到日内瓦机场。从洛桑到日内瓦一段,一直沿着日内瓦湖在走。从惺忪的睡梦中醒过来,真是觉得宁静不已。
去丹麦的那一段不怎么风光。因为是冬天的原因,灰蒙蒙的。心情着实不佳。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需要坐轮渡到哥本哈根,火车也上轮渡。开始轮船后,大家从火车里出来走到甲板上吹冷风或是去赌场。
最美的一段,要数从帕绍到维也纳。早春二月,南德的田野都是绿色的。火车速度不快,车厢上人也少,放佛世外桃源。
上周末去布拉格的火车,就风景而言,也很美。特别是火车刚刚进入布拉格那一段。红色的房顶,舒缓的河流。刚刚踏出火车站的那一步,突然想起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特蕾莎,只身前往布拉格的情形。
总之,那天做火车的心情挺美的。后来终于憋不住寂寞,跟对面的姑娘聊了起来。她是汉堡北方港口小城市基尔人,做公务员。现在是假期,现在去东德那边一个朋友那里度假。他们的假期都有差不多能有一个月长。
我问她看什么书呢?她翻译了一下,叫做“我们都信仰上帝”。我沉默了,不知道怎么接这个话题。
幸好姑娘对我的人生比较感兴趣,问我的出生,我为什么在这里,不一而足。虽然每次都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很觉得单调乏味。但也却可以打发时间,每一次描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其实都有着新的视角。
所谓客观,都是通过主观的方式表达。
同样的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生活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在马拉加做导游的美国红头发青年,在海德堡读博士的乌克兰人,在基尔生活的年轻公务员。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她慢慢的遣词造句(英语显然不是她最常用的语言),说:“我每年去两次汉堡(汉堡市离基尔最近的大城市了),夏天去一次,逛街买点吃的;冬天去一次,给家人朋友买礼物。我其实不喜欢购物,也不喜欢大城市。”说完这句话,我才看书仔细观察她的衣着,跟时尚完全沾不上边。
过了一会车到了德雷斯顿,女孩说要下车了。德雷斯顿是德国东部的大城市,上下车的人也很多。我的车厢是空着的了,这个时候有两个亚洲 面孔的人推门进来。是年轻的一对情侣,说着中文。还用德文问我是哪儿的人。我用中文说,中国人。
应该比我小一些,这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在汉诺威读大学,汉诺威没有直达布拉格的车,所以要到德雷斯顿转车。女生刚来德国两年,正在努力的学德语。
她说,德国虽然环境很好,但却容易寂寞。
我一边看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听他们的对话。虽然在国外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是中国式大学生风格的。他们相互串门做饭,给家里打电话,吃火锅,去中餐厅唱K,极力的想把国内同龄人的生活方式搬到国外。
突然间他们谈到了一个同学是Gay,我一下竖起耳朵听了一会。比较年轻几岁,他们这一代放佛真的开放多了。后来男生说,他在德国过了好今年单身的生活今年才找到女朋友的,还问我,帅哥一枚,还是单身。
我微笑,说,因为我也是Gay。女生娇羞的打了一下男生的胳膊似乎怪他说错话了。
车行至捷克境内,手机的3G网也断了。小站站牌上出现的文字,一点都看不懂了,心情却雀跃起来。那种东欧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就是觉得舒服。
东欧到底是什么感觉?白净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如同夏日里的高粱地。金色色谱系里各种深浅的发色?还有一切都是安静的,寂寞的,却又充满质感的。当然也危险的。东欧人的血液里放佛没有中间值,只有是和非。
下了火车之后,如之前说的那样,舍不得离开。绕着那个火车站走了几圈。
我现在还记得高大的树木把火车站给包围住的场景。火车站后面是一大块草坪,许多年轻人在上面野餐。我喜欢有野餐传统的国家,热爱自然总是美的。
叮叮当当的电车来了。没有硬币,我不知道怎么买票。于是就逃票上车。一路紧张的监视着有没有人查票。再慢慢的看着街景。当电车拐到河边的时候,心情放松下来。阳光并不清澈,却缓缓的在河面上升起了一层薄雾。
明黄色的城堡在河对岸,无数座桥在伏尔塔瓦河上衍生。滨河路上的建筑物整饬有力,却并没有侵略性。
到了AIRBNB所联系的房东家里。小巧却非常温馨,木质的地板踩上去毫无声响,泛着默默的光。房东是玻利维亚人,长的很俊俏,小小的个子,却是白人血统——玻利维亚中少见的吧。
我说那你怎么现在在这里。他说,他说玻利维亚政府派过来学习的,后来,就留在了这里。他非常的友好,微笑样子的让人想起黄油在锅子里刚要融化的时候。
最后他拿出一张地图,告诉我们哪些景点必去,哪些是夜生活多的地方,哪些餐厅好吃又好。整个地图上有许多彩虹旗的标志。我说,诶,这应该是个GAY的地图吧。他突然不好意思起来,我也有普通的地图,但是没有这个详细。
我说,你不要不好意思,我是GAY,你也是吧。他突然平静起来,说,我也是,这是我跟我老公的房子。我们俩聊开之后,他也顺道给我接受了几家他经常去的GAY的酒吧和夜店。
他说他周末要去城外,我就一个人在这里,有什么事情发消息给他。我说好。
我躺在床上睡了过去。
醒来的时候,已经黄昏了。觉得无聊,性欲开始起来,看着客厅墙上房东和他老公的亲密照片又觉得寂寞起来。捷克一向是西欧国家的人找春的地方,那么男性呢?买春这个话题,放佛可耻,但也那么自然,存在千百年间。
网上有一家同志按摩的就在附近。于是乎我打电话预定了晚上8点的按摩。同志按摩这个东西,或许也就是打擦边球而已。无非是最后的打飞机。
离晚上8点还有一段时间,于是乎下楼沿着河边散步。
不知道为什么,我毫无目的也毫无行走,却也丝毫不慌乱,放佛一切都注定。这个我高中就因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而喜欢上的城市,终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踱步到了按摩的房子里。
按摩师也在河边租了一套别墅,风景非常好的地方。绿色的植被从院子里探出头来,夜晚了,看不清是什么植物。我按门铃,一个45岁左右的大叔开门。
我们简单的聊了聊,他说荷兰人,在这里住下,云云。他问我喜欢听什么音乐,问我喜欢什么味道的精油。我都无所谓。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很容易放松的人,然而在欧洲期间我就一直很放松,或许大叔的气场淡然疏离,或许老房子蓦然矗立,或者是伏尔塔瓦河的春醒静流,反正我混混然趴在按摩床上便处于半睡眠状态。
等他轻声的叫我翻身的时候,我的阳具已经完全直立。而大叔已经全身脱光。他一边按摩我的头部,我一边寻找他结实的大腿。欧洲人的身体形态,一般来说还是比较优美,虽然大叔已经进入了无奈的中年发胖期间,但仍然能感受到生命的内在强度。
我们接吻,拥抱,他帮我套弄,高潮,最后躺在地毯上聊天。性是美好的。
饥饿应运而生。
走到河对岸的一家餐厅。房东告诉我很好找,大门上挂了一个牛头(还是羊头)。我进去之后,果然客满,服务生招呼我坐在吧台旁边的小桌子上。我很满意那个地方——在布拉格我处处都感觉到满意。
我没有叫喝的,服务生端来两杯啤酒,一杯黑啤一杯亮色的,问我要哪一种。我要了黑啤。布拉格的菜的量非常大,很油腻,却正好觉得可以填补空虚的胃囊。吃完饭,吃的什么我都忘记了,似乎是炸猪排。吃完,我要了一杯咖啡。然后便走回家,沉沉睡去。
那天晚上睡的很好,放佛好几个月都没有睡那么好了。
第二天去河对岸的皇宫。皇宫那个建筑,从河对岸看就很有趣。金碧辉煌。
对于景点,我从来都是走马观花,除非是特别有兴趣的地方。只记得从住的走到皇宫需要爬很长的一截石板路。跟我同行的有几个英国来的胖小伙,看年纪高中大学的样子。几个人相互呼喊,一边快乐的跑步上皇宫。我在后面远远的看着他们的背影。
在台阶的一隅,有一个小店。卖鲜榨橙汁,咖啡,小面包等等。没有座位,只有一个窗口。从窗口里可以看见面包的制作过程。
只有一个姑娘在里面忙前忙后。我往里边看来一眼,东欧的感觉就来了。金色的头发梳成麻花辫绑在脑袋两边。白色的连衣裙,莞尔一笑。
我站在路边,喝了一杯橙汁,又叫了一杯expresso. 那天的云层很厚,阳光时而透下来。当我最终爬到顶端的时候,在阴晴不定中欣赏着布拉格密布的红色屋顶和跟河流拥抱蜿蜒而过的城市。
卫兵也好,皇宫也罢,象征权势的物件通通无感。
跟着路标仔细寻找卡夫卡的博物馆。
自始自终就读过两次他的作品,每一次都非常不愉快。第一次的时候是在高中——正值大量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好容易借到卡夫卡的书,却死活都不进去。有一天生病了,恹然在家,开始读起来《城堡》来。读的昏天黑地,整个现实世界都被扭曲了。
不是有一个词就叫做Kafkaesque么?那天下午的体验就是这样的。
后来大学的时候,一直在枕边放着的是他的日记。只言片语,没有情节,只有描述。在卡夫卡博物馆里,看来一段他的视频——突然间,又被那种幻灭的感觉所擒住。
只记得一句话“我坐在屋子里,大千世界自然向我涌来。”年纪渐长,这句话越让我回味。
现在回想几个月前的旅行。惊讶于自己对细节的把握,却也感到记忆中有大块的空白。卡夫卡博物馆参观完之后的那天下午我干了什么,我忘记了。
记忆在那天晚上的同志酒吧里有了新的起点。东欧的少年,跟少女一样,美的动心,如同草莓一般。我坐在吧台上,跟酒保聊天。酒保的工作本身就应该具有挑逗性质吧,不然为什么穿着紧身的皮衣。心情好的时候,我酒量自然就大。酒保跟我推荐了无数他们店里的招牌酒精饮料,我通通接下。可惜他的英语只够买酒,不够调情。
正当我以为我就这样微醺的回家的时候。有一名大叔给我买了一杯酒。唉,大叔。想要少年,却得到大叔。还是不会说英语的大叔。好在人体本身就要一种语言,当晚在大叔家过得夜。那是一次温暖的一夜情,和谐的让我有了学捷克语并留下了的冲动。
春天的城市给了我春天的记忆。
最后一天的旅行,记忆又再次模糊。或许是旅行的高潮已过,所剩的变数意兴阑珊。人潮拥挤的大街道上,我跟台湾人一起在BATA店里买皮靴,跟美国人一起在下午的酒吧里喝啤酒,在会跳舞的房子前合影。最后再一次逃票,登上叮叮当当的电车。在火车站用掉最后一些克朗,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再去一次布拉格。
河流底层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的公路旅行 2 (20人喜欢)
- 复活节假期的公路旅行 1 (18人喜欢)
- 复杂是正常的 (21人喜欢)
- 虚无,祛魅和信仰 (24人喜欢)
- 生活好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蛋糕 2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