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从未如此性感
知识从未如此性感
文/默
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就如同女子豆蔻年华到桃李年华时岁月带给她的改变一样,但如果说哪里的变化最引人注目,那一定是生产力提升带来的物质数量级的增长,就如同你永远也不可能忽略女子那傲人的胸部一样,是的,它就是那么的性感、那么撩人。之后其孕育的社会特征有千百种,最显著的莫过于社会分工,如果说知识的积累是工业革命背后的推手的话,那么社会分工就像工业革命自己长出的手一样自然而然。社会分工细致发达是一件好事,也有一些副作用。好处在于能够通过高度的专业化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副作用是制度化的劳动分工使一个人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劳动异化,特别是黑格尔的集体主义到来之后,这种对个人的抑制达到了巅峰,直接的后果就是上个世纪的专制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
几乎没有什么发现比那些揭示了社会趋势的发现更令人欣喜若狂。
——默
总是使得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人事,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F.荷尔德林
说起黑格尔这哥们,就不得不提他的前辈康德同志,首先得说康德是一位已经被捧上历史光荣榜的好同志,特别是西方哲学史。他的二元论也是家喻户晓,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他散步的故事倒是可以分享一下,他一生都住在格尼斯堡,从未离开过。每天3点半准时出门,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当地居民多以康德出现来对表。康德散步的路程也十分固定,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所以有人说:“康德所有的伟大历险都发生在他的头脑中。”但这绝对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他有过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致错过了散步的时间。这才是他感动我的地方,因为这一次他不再是神一样的存在,而是和我们一样。而关于《爱弥儿》,你懂得,它是反对呆板、守旧的封建教育的经典,这跟康德错过了散步的时间是那么的相得益彰。
扯得太远了(如果你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绝对不是扯淡),不能冷落我们的主角,我们回到黑格尔的问题上来。黑格尔作为一个手持辩证法这样的核武器的男人,当然不会满意康德老同志的二元论。首先黑格尔认为质量互变、矛盾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不但是思维的逻辑,也是整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逻辑学因此是一种世界模式论。这个模式的基础是取自神学的两条主义,一是真理不可分,二是真理是一元的。能够认识此一宇宙真理的是能思维的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人,是神,辩证法就是世俗神学。其次凭借其辩证法这一核武器,他坚信人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能够发现历史的规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命运。也即人认识真理,就是认识至善,真与善是一元论的,至善的即至真的,至真的也必是至善的。我想黑格尔之所以不满康德老同志的二元论是因为康德以其二元论在真与善之间划下一条鸿沟,以人的理性不可能认识先验的本质(物自体)为出发点,区别了知识和信仰、事实与价值、真与善两大领域,它们的统一只有在上帝那里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不可知是无法验证的。但是晦涩的黑氏哲学并不远离人间烟火,他以人的理性能够认识并实践至善真理的论证而把人提高到神的位置:人有权对社会实施整体性改造,使之符合并趋向历史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结论得出来之后,我不禁冷汗直流,虽说有幸没有经历过法西斯的残暴和战争的无情,但是我也没能逃离一种叫做家长和老师生物的蹂躏,他们始终以一种含辛茹苦的经历、一心为你好的心情来无情的改造你、摧残你并坚信这样会给你带来无限美好的未来和幸福。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求求你们了,别为我好,我一个人只要不伤害别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就挺好的。可以说我读书时候的家长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人而是一个自己改造世界的工具。依稀记得在纳粹狂轰英伦的危机中,英国哲学家霍布豪斯给他儿子写信说:“在轰炸伦敦时,我已亲眼看到一种骗人的邪说造成的明显的恶果。这种邪说的根据,我认为就在我面前的这本书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事实上,希特勒主义是黑格尔主义的行动家。我们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呢?那我们呢?
但是,请注意,这还没有完。继康德之后,黑格尔也紧紧抓住了这个总体观念,把它与辩证法密切联系起来,这就取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意义。黑格尔认为总体只有在辩证法的全过程中才真正存在和能被认识。总体是过程,是辩证法发展的全程。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有这样的评述:历史总体的辩证法是黑格尔所长,个体、感性被淹没在其中则是黑格尔所短。在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个人是服从整体的,是以工具的方式存在的。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一个美好的东西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于国家的尊重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每个人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意义不只是发现自己,而且是去创造、建立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命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本身。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向整体这个伟大、光荣、正确式的乌托邦告别,而拥抱渺小、自我、性感的个人,请相信这就不是一个激进的狂热分子发疯的言语,而是时代浪潮的声音、自由主义的宣言。19世纪30、40年代,一位位受人敬仰的大师们,都无一例外地是从抽象概念回归现实具体: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是阐述个体存在的人,费尔巴哈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迎接感性自然,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创建经济理论基础。还有就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大师们,都有其社会思想的科学基础及其对公共领域的经验性研究,如波普尔之于认识论,海耶克之于经济学,阿隆之于政治学、历史学,伯林之于思想史等等。说了那么多黑格尔的坏,是不是就要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呢?是不是就要推倒重建呢?完全不是,他的国家观、辩证法、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以及美学仍旧是我们现在世界框架很重要的一部分。正如波普尔在《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中所言:“我所批评的乃是提倡重建整个社会,即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那种乌托邦工程。由于我们的经验有限,其实际结果是难以估计的。它志称要合理地制定整个社会的计划,可是我们并不具备为完成这个雄心勃勃的要求所必须的实际知识。”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要推倒重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创造、建立独一无二的自己。
二
其实,迷恋张爱玲是我们生在平庸社会温饱满足后向往残酷、苍凉的一种病,但我们不想治好它。
——默
文学的精神性是不分国界的,但影响文学表现形式的因素各有不同,借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幸福是类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落到张爱玲身上,就是特殊的时代给了她更大的不幸。中国近代启蒙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混合在一起,因果难分。五四时代的文学大旗是反帝反封建;30年代的文学主流是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当然”是同仇敌忾,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不谈文学,我们要忙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投入到伟大、光荣、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老毛(毛泽东)一句“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真是让写文章的人都醉了。这样的文学特点当然也是利弊参半,好处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随着主流时代亦步亦趋,如影随形;坏处是无形中大大减削了文学领地和价值多元性。所以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我不禁感慨我们多少个孤独的灵魂在路上摸黑前行却找不到自己应有的精神慰藉,这不是张爱玲的损失,是我们自己的。
但是,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是公平的,历史偶尔会沉睡,但绝不会出错。张爱玲现在的文学地位已经今非昔比,甚至形成了“张学研究”。特别在海外,影响力可以与鲁迅等量齐观。而且现在中国年轻人只要读点书的人对张爱玲的迷恋,要远远超过老一辈对鲁迅的迷恋。这并不是说鲁迅的文学价值削弱了,他匕首一样的文章不再插向敌人的胸口了(该插还是要插的),而是时代确实变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生活平庸的和平年代里,精神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生活而不是救亡图存的斗争生活。举例来说,如果在抗日时期的延安,说晚上组织活动,给大家放电影看,有两部电影可以选择,一部是《铁道游击队》,一部是《泰坦尼克号》,你说会放哪一部?毫无疑问肯定是《铁道游击队》,那个不知好歹的要是胆敢说一句放《泰坦尼克号》,肯定瞬间会被群众扔来的不明物体砸死。原因很简单嘛,在那种温饱都无法满足,还头顶三座大山的年代,根本没心情欣赏《泰坦尼克号》。但同样的问题放在现在,你会选看哪个嘛!对吧。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理解张爱玲和鲁迅的作品,不一定全对,但个人觉得是一个视角。
有一位做中学老师的长辈曾经跟我提起过,现在的学生对鲁迅一点也不感冒,鲁迅的文章被退出中学课本他们都无动于衷,真让人痛心,竟然还喜欢张爱玲这样的言情作家。我“安慰”他说:“鲁迅与你们相关,张爱玲跟我们相关 ,“鲁迅”是你们灌输给我们的,“张爱玲”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高中时代,就有顺口溜在同学间流传:“一怕学古文,二怕周树人”。这里所说的“怕”,一是鲁迅成了考试的材料(鲁迅在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因害怕并产生逆反心理;二是鲁迅文章的腔调多少有点古怪,表达的多是“反常化”的、陌生化的经验。而张爱玲所写的,都是饮食男女的日常情感,“传奇里面的普通人”或“普通人里面的传奇”。听到这里,这位广受人们爱戴的中学语文老师竟无言以对,久久不能言语。当时我心里那个痛快也久久不能平静!(干得漂亮!)
关于张爱玲的创作风格,我们很多研究她作品的专家都给出过自己的成果,但在我看来都缺乏真诚,不能动人,倒是张爱玲在24岁时关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路作出的创作谈更为清晰可信,明媚动人。原文如下: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给人以兴奋,不能给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斗争是动人的,因为它是强大的……斗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谐,寻求着新的和谐。为斗争而斗争……写了出来也不能成为好的作品。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悲剧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被抛弃的人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作过于华靡。……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她的文笔就像她的人,在世俗里却永远是脱俗的,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却总在红尘之外写红尘,有一种高空视角,而且极为冷静,惯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一种全知者的视角来叙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奠定感情的基调;她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一种悲凉或苍凉的感觉,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像《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和姜长安,《茉莉香片》里的言丹朱,《色,戒》里的王佳芝,就算群众认为以大团圆结局的《倾城之恋》,白流苏如愿嫁给了范柳原却也只有忧郁的情调,也许这种感觉来自于她个人经历的影响,而这种感觉多次或浓或淡、或近或远的呈现,就如同《老无所依》的那位杀手(Anton Chigurh)一样残酷又带着令人着迷的性感,让人欲罢不能。
读过大量张爱玲的文字,了解过他出身及生活经历后再次看到张的创作谈,发现张爱玲的写作是瞄准了一些被所为主流忽略的人,一些惟一的精神寄托被剥夺殆尽的人(比如家族团圆文化,鲁迅说:“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在这方面张爱玲和鲁迅是一脉相承的。),一些在“大团圆”文化的红烛照不到的阴影里埋怨的人,一些在大公馆客厅边缘的角落里啜泣的人,一些在“集体生活”之外的“局外人”。张爱玲写的是那些在阴魂不散的传统家族文化及其变种的“新集体文化”之中活着,却又被排除在外的“人”及其悲哀;写那些生活在物质之中的焦虑不安的灵魂。他们或许并不缺衣少食,或许并不缺乏居所,甚至是中产阶级。但他们的生活却疑问重重、问题多多,充满了悲哀和悲凉。她们或者同样有“家庭”有丈夫,却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只有在时间的灰烬中慢慢地枯萎!我们很难用“非人的生活”来形容这些人。他们不过是人的正常生活状态而已。正因为这些都成为了“常态”,才让人生出无限悲哀的感受。她的文字是从“人”的角度看世界,写的正是我们,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最后,我想引用歌德的一句话:阅读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一次合谋。书已经翻开,你已经边缘性地进入了这场阴谋,除了主动乃至假作愉快地参与,似乎别无选择……
三
一切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单,但不要太简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你喜欢上一条狗,那请不要怀疑了,是真爱。
——默
迄今为止,国内三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无一例外的做起了搭台的工作,说的好听点叫,种下梧桐树以待凤凰来的工作,他们努力展示自己的土壤多么适合耕种、市场是如何的方便交易、盈利模式是多么的傻瓜,这在之前我们是闻所未闻的,我们连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可以翻身做主人,没想过这么多、这样大的组织在自己面前“摇尾乞怜”,但这就是现实。可能有人会说,他们都是为了利益,并不是真心的,而且也就三家大公司,还是很垄断的样子啊?!其实我想说,我们又不是找真爱,而是多了选择来成全自己,这不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吗?其实正如《红楼梦》里王熙凤所言,大有大的难处,像三鹿、红十字会、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庞然大物失去民心,怦然倒塌的例子我们见的还少吗?所以大公司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手拿着资源坐收渔利的,如今他们拖动着自己肥胖的身体谨小慎微的生存者,到处楚楚可怜的样子,哪天用户说,来给大爷笑一个,还赶紧走上前去卖笑一番,其中苦涩还是人艰不拆为好吧。但是,这正是这个时代可爱的地方,因为“人”真的被尊重起来,组织真正服务起人来,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啊。
互联网思维是最近两年的热词,一个叫罗振宇的胖子天天在那里振振有词的说东道西,他那些歪理我们并不关心,但是他身体力行的部分确实让我们大跌眼镜,因为他是带你玩,带你玩的同时把钱给赚了,而且是双赢,因为你得到充分的愉悦。简单说一下它的模式,借助于微信和优酷平台,推出自己的广告(自称产品),然后形成自己的受众群(所谓志同道合),然后开始卖萌、卖会员卡、卖节操等等,不一而足。最让我们惊了一个呆的是他所做的广告部分,内容竟然没提到任何关于自己要卖的东西,这是前所未见的。记得之前我作为土鳖看国外的一些广告,只有画面和音乐,没有人说话,你根本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只是给你炫酷的感觉,最后画面一转,一个简洁的logo出现,然后你会心一笑,觉得真他妈炫酷。但是这一次我们的底线又被冲破了,他是站在产品之外做广告,这样的视角不由得你不敬佩。
提起姓罗的胖子,当然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叫罗永浩的,这又是一个平台+个人的商业模式的活例,罗永浩做手机是借助于安卓这一开放的平台,他在自己的言语里不止一次的赞美过谷歌,给了所有人走的更远的机会。老罗也一直用自己相声演员一样的口才进行他的情怀营销,在发布会上我们看到当老罗述说自己工匠精神的时候,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特别是那是那句,我不是要输赢,我就是认真。大有当年小马哥那一句,我不是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我是让他们知道,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你很难描述它那里打动了你,但所有人的内心又汹涌澎湃起来。但现实毕竟是现实,当锤子手机面世的时候,面临了一个次品过多的问题,这当然是团队没有工业基础的原因,有网友调侃道,3000块的产品,手机值2000块,还有1000块是情怀,现在手机有问题了,就当3000块买了一份情怀也不错。情怀第一次离我们如此之近,只有3000块的距离。
商业经营里情怀营销最好的当然要数苹果公司,在乔布斯时代,这种模式达到了极致,取得的成绩也是恢弘的。乔帮主至今在“果粉”的心中仍然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这种模式有着巨大的魔力。如果你看过他的产品发布会或者演讲,你会愿意为这样的魔力买单。这种模式必须具备三个极为重要的支撑才能有所作为,第一个是应时代而生的人;第二是足够优秀的产品;第三是后台优秀的策划组织团队;只有这三个点聚合到一起才可以召唤神龙,成就霸业。我们时空穿梭回到80年前的德国,那时候希特勒也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点是肯定的,有自身磁场的男人,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吸引人的。但一个为世界人们带来了愉悦的产品体验,一个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一个是独立的个人,一个是被国家机器绑架的傀儡,当希特勒集团在为整个德国人画大饼,用一个接着一个更大的大饼满足国人的欲望时,自己也坐上了国家毁灭这辆欲望列车,根本停不下来。反观乔布斯的苹果则大不相同,他强调的是个性的充分释放,在苹果,公司的信条是:进行自己的发明创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公司创办初期,乔布斯曾在楼顶悬挂一面巨大的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产品更是人性化,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其IOS至今是世界人性化程度最高的手机系统。还比如这次发布的iphone6,其造型被围观群众吐槽变丑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其实它去掉棱角是为了消费者更好的把持和操作,当然以牺牲了部分美观为代价,还真是蛮拼的。不过,为消费者考虑反而被消费者吐槽是最有意思的部分,这正是我们学会并习惯喜欢多样化的体现,这也是世界美好的源泉。
未来会是怎样,我们无需操心,现在的人已经不再是被捆绑的生活在一起,而是自由人(物)的自由联合,你可以和异性结婚,也可以和同性(如果你喜欢同性多一点),姑娘可以嫁给一条狗,只要她觉得狗能够给她要的安全感,小伙可以娶一辆汽车,只要他自己觉得是真爱,当然,你可以一个人,如果你爱上了自己和自己的孤独。他们说:“太粉了。”“太粗放。”“太放肆。”“太浮夸。”“太假。”“太快。”“太呆。”“太娘。”“太man。” “太完美。” “太幼稚。”“太狂热。”“太懒。” “太怪。” “太晚。“……众说纷纭,而你只需要回一句:太不巧,这就是我。“这就是我。”这种酷酷的态度,就是adidas Originals阿迪达斯三叶草想要在最近的广告中表现的。你是否为独特的自己感到骄傲?你是否勇于承认最真实的自己,敢于展现自己,无畏周围质疑的目光与声音,以自己为荣?无论如何,“太不巧,这就是我”。有思想的年轻人在哪里都不太合群,我的建议是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尊重你内心的声音,它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就这样!
![]() |
文/默
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就如同女子豆蔻年华到桃李年华时岁月带给她的改变一样,但如果说哪里的变化最引人注目,那一定是生产力提升带来的物质数量级的增长,就如同你永远也不可能忽略女子那傲人的胸部一样,是的,它就是那么的性感、那么撩人。之后其孕育的社会特征有千百种,最显著的莫过于社会分工,如果说知识的积累是工业革命背后的推手的话,那么社会分工就像工业革命自己长出的手一样自然而然。社会分工细致发达是一件好事,也有一些副作用。好处在于能够通过高度的专业化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副作用是制度化的劳动分工使一个人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劳动异化,特别是黑格尔的集体主义到来之后,这种对个人的抑制达到了巅峰,直接的后果就是上个世纪的专制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
几乎没有什么发现比那些揭示了社会趋势的发现更令人欣喜若狂。
——默
总是使得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人事,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F.荷尔德林
说起黑格尔这哥们,就不得不提他的前辈康德同志,首先得说康德是一位已经被捧上历史光荣榜的好同志,特别是西方哲学史。他的二元论也是家喻户晓,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他散步的故事倒是可以分享一下,他一生都住在格尼斯堡,从未离开过。每天3点半准时出门,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当地居民多以康德出现来对表。康德散步的路程也十分固定,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所以有人说:“康德所有的伟大历险都发生在他的头脑中。”但这绝对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他有过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致错过了散步的时间。这才是他感动我的地方,因为这一次他不再是神一样的存在,而是和我们一样。而关于《爱弥儿》,你懂得,它是反对呆板、守旧的封建教育的经典,这跟康德错过了散步的时间是那么的相得益彰。
扯得太远了(如果你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绝对不是扯淡),不能冷落我们的主角,我们回到黑格尔的问题上来。黑格尔作为一个手持辩证法这样的核武器的男人,当然不会满意康德老同志的二元论。首先黑格尔认为质量互变、矛盾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不但是思维的逻辑,也是整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逻辑学因此是一种世界模式论。这个模式的基础是取自神学的两条主义,一是真理不可分,二是真理是一元的。能够认识此一宇宙真理的是能思维的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人,是神,辩证法就是世俗神学。其次凭借其辩证法这一核武器,他坚信人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能够发现历史的规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命运。也即人认识真理,就是认识至善,真与善是一元论的,至善的即至真的,至真的也必是至善的。我想黑格尔之所以不满康德老同志的二元论是因为康德以其二元论在真与善之间划下一条鸿沟,以人的理性不可能认识先验的本质(物自体)为出发点,区别了知识和信仰、事实与价值、真与善两大领域,它们的统一只有在上帝那里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不可知是无法验证的。但是晦涩的黑氏哲学并不远离人间烟火,他以人的理性能够认识并实践至善真理的论证而把人提高到神的位置:人有权对社会实施整体性改造,使之符合并趋向历史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结论得出来之后,我不禁冷汗直流,虽说有幸没有经历过法西斯的残暴和战争的无情,但是我也没能逃离一种叫做家长和老师生物的蹂躏,他们始终以一种含辛茹苦的经历、一心为你好的心情来无情的改造你、摧残你并坚信这样会给你带来无限美好的未来和幸福。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求求你们了,别为我好,我一个人只要不伤害别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就挺好的。可以说我读书时候的家长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人而是一个自己改造世界的工具。依稀记得在纳粹狂轰英伦的危机中,英国哲学家霍布豪斯给他儿子写信说:“在轰炸伦敦时,我已亲眼看到一种骗人的邪说造成的明显的恶果。这种邪说的根据,我认为就在我面前的这本书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事实上,希特勒主义是黑格尔主义的行动家。我们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呢?那我们呢?
但是,请注意,这还没有完。继康德之后,黑格尔也紧紧抓住了这个总体观念,把它与辩证法密切联系起来,这就取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意义。黑格尔认为总体只有在辩证法的全过程中才真正存在和能被认识。总体是过程,是辩证法发展的全程。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有这样的评述:历史总体的辩证法是黑格尔所长,个体、感性被淹没在其中则是黑格尔所短。在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个人是服从整体的,是以工具的方式存在的。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一个美好的东西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于国家的尊重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每个人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意义不只是发现自己,而且是去创造、建立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命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本身。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向整体这个伟大、光荣、正确式的乌托邦告别,而拥抱渺小、自我、性感的个人,请相信这就不是一个激进的狂热分子发疯的言语,而是时代浪潮的声音、自由主义的宣言。19世纪30、40年代,一位位受人敬仰的大师们,都无一例外地是从抽象概念回归现实具体: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是阐述个体存在的人,费尔巴哈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迎接感性自然,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创建经济理论基础。还有就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大师们,都有其社会思想的科学基础及其对公共领域的经验性研究,如波普尔之于认识论,海耶克之于经济学,阿隆之于政治学、历史学,伯林之于思想史等等。说了那么多黑格尔的坏,是不是就要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呢?是不是就要推倒重建呢?完全不是,他的国家观、辩证法、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以及美学仍旧是我们现在世界框架很重要的一部分。正如波普尔在《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中所言:“我所批评的乃是提倡重建整个社会,即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那种乌托邦工程。由于我们的经验有限,其实际结果是难以估计的。它志称要合理地制定整个社会的计划,可是我们并不具备为完成这个雄心勃勃的要求所必须的实际知识。”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要推倒重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创造、建立独一无二的自己。
二
其实,迷恋张爱玲是我们生在平庸社会温饱满足后向往残酷、苍凉的一种病,但我们不想治好它。
——默
文学的精神性是不分国界的,但影响文学表现形式的因素各有不同,借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幸福是类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落到张爱玲身上,就是特殊的时代给了她更大的不幸。中国近代启蒙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混合在一起,因果难分。五四时代的文学大旗是反帝反封建;30年代的文学主流是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当然”是同仇敌忾,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不谈文学,我们要忙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投入到伟大、光荣、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老毛(毛泽东)一句“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真是让写文章的人都醉了。这样的文学特点当然也是利弊参半,好处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随着主流时代亦步亦趋,如影随形;坏处是无形中大大减削了文学领地和价值多元性。所以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我不禁感慨我们多少个孤独的灵魂在路上摸黑前行却找不到自己应有的精神慰藉,这不是张爱玲的损失,是我们自己的。
但是,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是公平的,历史偶尔会沉睡,但绝不会出错。张爱玲现在的文学地位已经今非昔比,甚至形成了“张学研究”。特别在海外,影响力可以与鲁迅等量齐观。而且现在中国年轻人只要读点书的人对张爱玲的迷恋,要远远超过老一辈对鲁迅的迷恋。这并不是说鲁迅的文学价值削弱了,他匕首一样的文章不再插向敌人的胸口了(该插还是要插的),而是时代确实变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生活平庸的和平年代里,精神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生活而不是救亡图存的斗争生活。举例来说,如果在抗日时期的延安,说晚上组织活动,给大家放电影看,有两部电影可以选择,一部是《铁道游击队》,一部是《泰坦尼克号》,你说会放哪一部?毫无疑问肯定是《铁道游击队》,那个不知好歹的要是胆敢说一句放《泰坦尼克号》,肯定瞬间会被群众扔来的不明物体砸死。原因很简单嘛,在那种温饱都无法满足,还头顶三座大山的年代,根本没心情欣赏《泰坦尼克号》。但同样的问题放在现在,你会选看哪个嘛!对吧。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理解张爱玲和鲁迅的作品,不一定全对,但个人觉得是一个视角。
有一位做中学老师的长辈曾经跟我提起过,现在的学生对鲁迅一点也不感冒,鲁迅的文章被退出中学课本他们都无动于衷,真让人痛心,竟然还喜欢张爱玲这样的言情作家。我“安慰”他说:“鲁迅与你们相关,张爱玲跟我们相关 ,“鲁迅”是你们灌输给我们的,“张爱玲”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高中时代,就有顺口溜在同学间流传:“一怕学古文,二怕周树人”。这里所说的“怕”,一是鲁迅成了考试的材料(鲁迅在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因害怕并产生逆反心理;二是鲁迅文章的腔调多少有点古怪,表达的多是“反常化”的、陌生化的经验。而张爱玲所写的,都是饮食男女的日常情感,“传奇里面的普通人”或“普通人里面的传奇”。听到这里,这位广受人们爱戴的中学语文老师竟无言以对,久久不能言语。当时我心里那个痛快也久久不能平静!(干得漂亮!)
关于张爱玲的创作风格,我们很多研究她作品的专家都给出过自己的成果,但在我看来都缺乏真诚,不能动人,倒是张爱玲在24岁时关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路作出的创作谈更为清晰可信,明媚动人。原文如下: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给人以兴奋,不能给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斗争是动人的,因为它是强大的……斗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谐,寻求着新的和谐。为斗争而斗争……写了出来也不能成为好的作品。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悲剧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被抛弃的人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作过于华靡。……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她的文笔就像她的人,在世俗里却永远是脱俗的,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却总在红尘之外写红尘,有一种高空视角,而且极为冷静,惯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一种全知者的视角来叙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奠定感情的基调;她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一种悲凉或苍凉的感觉,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像《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和姜长安,《茉莉香片》里的言丹朱,《色,戒》里的王佳芝,就算群众认为以大团圆结局的《倾城之恋》,白流苏如愿嫁给了范柳原却也只有忧郁的情调,也许这种感觉来自于她个人经历的影响,而这种感觉多次或浓或淡、或近或远的呈现,就如同《老无所依》的那位杀手(Anton Chigurh)一样残酷又带着令人着迷的性感,让人欲罢不能。
读过大量张爱玲的文字,了解过他出身及生活经历后再次看到张的创作谈,发现张爱玲的写作是瞄准了一些被所为主流忽略的人,一些惟一的精神寄托被剥夺殆尽的人(比如家族团圆文化,鲁迅说:“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在这方面张爱玲和鲁迅是一脉相承的。),一些在“大团圆”文化的红烛照不到的阴影里埋怨的人,一些在大公馆客厅边缘的角落里啜泣的人,一些在“集体生活”之外的“局外人”。张爱玲写的是那些在阴魂不散的传统家族文化及其变种的“新集体文化”之中活着,却又被排除在外的“人”及其悲哀;写那些生活在物质之中的焦虑不安的灵魂。他们或许并不缺衣少食,或许并不缺乏居所,甚至是中产阶级。但他们的生活却疑问重重、问题多多,充满了悲哀和悲凉。她们或者同样有“家庭”有丈夫,却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只有在时间的灰烬中慢慢地枯萎!我们很难用“非人的生活”来形容这些人。他们不过是人的正常生活状态而已。正因为这些都成为了“常态”,才让人生出无限悲哀的感受。她的文字是从“人”的角度看世界,写的正是我们,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最后,我想引用歌德的一句话:阅读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一次合谋。书已经翻开,你已经边缘性地进入了这场阴谋,除了主动乃至假作愉快地参与,似乎别无选择……
三
一切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单,但不要太简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你喜欢上一条狗,那请不要怀疑了,是真爱。
——默
迄今为止,国内三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无一例外的做起了搭台的工作,说的好听点叫,种下梧桐树以待凤凰来的工作,他们努力展示自己的土壤多么适合耕种、市场是如何的方便交易、盈利模式是多么的傻瓜,这在之前我们是闻所未闻的,我们连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可以翻身做主人,没想过这么多、这样大的组织在自己面前“摇尾乞怜”,但这就是现实。可能有人会说,他们都是为了利益,并不是真心的,而且也就三家大公司,还是很垄断的样子啊?!其实我想说,我们又不是找真爱,而是多了选择来成全自己,这不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吗?其实正如《红楼梦》里王熙凤所言,大有大的难处,像三鹿、红十字会、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庞然大物失去民心,怦然倒塌的例子我们见的还少吗?所以大公司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手拿着资源坐收渔利的,如今他们拖动着自己肥胖的身体谨小慎微的生存者,到处楚楚可怜的样子,哪天用户说,来给大爷笑一个,还赶紧走上前去卖笑一番,其中苦涩还是人艰不拆为好吧。但是,这正是这个时代可爱的地方,因为“人”真的被尊重起来,组织真正服务起人来,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啊。
互联网思维是最近两年的热词,一个叫罗振宇的胖子天天在那里振振有词的说东道西,他那些歪理我们并不关心,但是他身体力行的部分确实让我们大跌眼镜,因为他是带你玩,带你玩的同时把钱给赚了,而且是双赢,因为你得到充分的愉悦。简单说一下它的模式,借助于微信和优酷平台,推出自己的广告(自称产品),然后形成自己的受众群(所谓志同道合),然后开始卖萌、卖会员卡、卖节操等等,不一而足。最让我们惊了一个呆的是他所做的广告部分,内容竟然没提到任何关于自己要卖的东西,这是前所未见的。记得之前我作为土鳖看国外的一些广告,只有画面和音乐,没有人说话,你根本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只是给你炫酷的感觉,最后画面一转,一个简洁的logo出现,然后你会心一笑,觉得真他妈炫酷。但是这一次我们的底线又被冲破了,他是站在产品之外做广告,这样的视角不由得你不敬佩。
提起姓罗的胖子,当然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叫罗永浩的,这又是一个平台+个人的商业模式的活例,罗永浩做手机是借助于安卓这一开放的平台,他在自己的言语里不止一次的赞美过谷歌,给了所有人走的更远的机会。老罗也一直用自己相声演员一样的口才进行他的情怀营销,在发布会上我们看到当老罗述说自己工匠精神的时候,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特别是那是那句,我不是要输赢,我就是认真。大有当年小马哥那一句,我不是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我是让他们知道,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你很难描述它那里打动了你,但所有人的内心又汹涌澎湃起来。但现实毕竟是现实,当锤子手机面世的时候,面临了一个次品过多的问题,这当然是团队没有工业基础的原因,有网友调侃道,3000块的产品,手机值2000块,还有1000块是情怀,现在手机有问题了,就当3000块买了一份情怀也不错。情怀第一次离我们如此之近,只有3000块的距离。
商业经营里情怀营销最好的当然要数苹果公司,在乔布斯时代,这种模式达到了极致,取得的成绩也是恢弘的。乔帮主至今在“果粉”的心中仍然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这种模式有着巨大的魔力。如果你看过他的产品发布会或者演讲,你会愿意为这样的魔力买单。这种模式必须具备三个极为重要的支撑才能有所作为,第一个是应时代而生的人;第二是足够优秀的产品;第三是后台优秀的策划组织团队;只有这三个点聚合到一起才可以召唤神龙,成就霸业。我们时空穿梭回到80年前的德国,那时候希特勒也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点是肯定的,有自身磁场的男人,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吸引人的。但一个为世界人们带来了愉悦的产品体验,一个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一个是独立的个人,一个是被国家机器绑架的傀儡,当希特勒集团在为整个德国人画大饼,用一个接着一个更大的大饼满足国人的欲望时,自己也坐上了国家毁灭这辆欲望列车,根本停不下来。反观乔布斯的苹果则大不相同,他强调的是个性的充分释放,在苹果,公司的信条是:进行自己的发明创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公司创办初期,乔布斯曾在楼顶悬挂一面巨大的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产品更是人性化,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其IOS至今是世界人性化程度最高的手机系统。还比如这次发布的iphone6,其造型被围观群众吐槽变丑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其实它去掉棱角是为了消费者更好的把持和操作,当然以牺牲了部分美观为代价,还真是蛮拼的。不过,为消费者考虑反而被消费者吐槽是最有意思的部分,这正是我们学会并习惯喜欢多样化的体现,这也是世界美好的源泉。
未来会是怎样,我们无需操心,现在的人已经不再是被捆绑的生活在一起,而是自由人(物)的自由联合,你可以和异性结婚,也可以和同性(如果你喜欢同性多一点),姑娘可以嫁给一条狗,只要她觉得狗能够给她要的安全感,小伙可以娶一辆汽车,只要他自己觉得是真爱,当然,你可以一个人,如果你爱上了自己和自己的孤独。他们说:“太粉了。”“太粗放。”“太放肆。”“太浮夸。”“太假。”“太快。”“太呆。”“太娘。”“太man。” “太完美。” “太幼稚。”“太狂热。”“太懒。” “太怪。” “太晚。“……众说纷纭,而你只需要回一句:太不巧,这就是我。“这就是我。”这种酷酷的态度,就是adidas Originals阿迪达斯三叶草想要在最近的广告中表现的。你是否为独特的自己感到骄傲?你是否勇于承认最真实的自己,敢于展现自己,无畏周围质疑的目光与声音,以自己为荣?无论如何,“太不巧,这就是我”。有思想的年轻人在哪里都不太合群,我的建议是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尊重你内心的声音,它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就这样!
-
王默存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14 14: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