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纽约
去年一时兴起决定做这个正向翻译练习,可是完成了五分之二之后却完全被搁置下来。前一阵听闻孙仲旭先生的离世,想到他翻译的两个人EB White和伍迪艾伦的作品,都堪称是我的挚爱。而这两人又恰恰是地地道道的纽约客。我对于纽约一切挚爱的初步来源就是那镜花水月的影像,而最终三四次拜访纽约,则留下全然不同的感觉。上月去波士顿,在飞机上机长突然热情洋溢地介绍飞机之下正好能俯瞰纽约城,而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白天从如此之高的天幕观望这座热烈而繁忙的城市。彼时,孙仲旭先生刚去世两天;伍迪艾伦的新片也不过上映半月,而我拜别纽约也有两月余。于是决定要把这个正向翻译做完。
还有些意料不到的体会。这本书与我,与其是怀念纽约,却不如说怀念过去。同样地都市繁华,字里行间上海与纽约也没差,作为那些高速发展来不及退后的城市。城市的繁华带给居住民他们缺乏的精气神,我一贯喜欢寄居于繁华之下,用别人的丰满来充实人生。于是这片小小短文读起来就不仅仅是纽约一城,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
这就是纽约
E.B. White
对于任何有着奇特追求的人,纽约都可以提供孤独和隐秘的施予。正是这种慷慨造就了纽约城市高墙分割下密集的人群。曼哈顿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各个角落的异乡人,背井离乡,寻找荫蔽,渴求满足,在纽约追寻他们或恢弘或微缈的理想。纽约就是有奇妙的特质,给予暧昧不清的礼赠,可以说是毁灭,也不妨认为是拯救,完全取决于恰好有多少运气的成分在里面。纽约不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庇护所,除非你有勇气碰碰运气。
纽约浓缩着艺术和商机,汇集体育宗教和娱乐金融为一体。他吸引着角斗士,传教士,策划人,艺术家,证券商,以及各色投机者。纽约的西服翻领上带有无法洗净的旧日气息,无论身处何处,你都能感受到伟大时代和宏伟事迹的脉搏,离经叛道的人物,事件和丰功伟绩。此刻,深处中城区,靠通风井半腰,我坐在闷热窒息的旅店房间内,一点也感觉不到空气的流动。然而如此难以置信,我还是被周遭散发出的气息所影响。这里距离Rudolph Valentino的灵魂安居所二十一个街区;距离Nathan Hale 的处决处只有八个街区;而五个街区外的出版商办公室,海明威迎面一拳打上Eastman的脸;四英里外,Walt Whitman 焦头烂额地赶着Brooklyn Eagle的稿子;三十四个街区外,曾住着Willa Cather, 她来到纽约写下了关于内布拉斯加的书;一个街区外,Marceline曾在马戏团Hippodrome里扮演丑角;三十六个街区外,历史学家Joe Gould当众将收音机踢得粉碎;而十三个街区外,Harry Thaw射中了Stanford White;五个街区外,我曾在大都会歌剧院领人入座;仅隔一百零二个街区,老Clarence Day在主显教堂金盆洗手脱罪自赎 (这样一张单子我可以一直一直列下去);而最关键的是,我现在暂居的公寓,很可能曾经住过显赫名流,他们也许在溽热难消的午后独坐斗室,任凭孤独隐蔽的情绪和外来的气息混合发酵。
就在几分钟前,我下楼吃午饭的光景,注意到坐在我身旁的男人似乎正是Fred Stone(距离墙大概十八英寸)。这十八英尺,大概也正是纽约给她的居住民所能提供的一切联系和隔离的尺度。而我自己与Fred Stone的唯一联系,就是我曾在这世纪初看过绿野仙踪中表演。距离仙境中人如此近,我们的侍者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激励,在Stone先生离开后,絮絮叨叨地告诉我,他当年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曾带着女友去剧院观看绿野仙踪,也正是他的第一次的剧院约会。侍者温情脉脉地回忆着剧情,如此完美的表演,稻草人,铁皮人。多么美好啊(而我与侍者之间,仍然是十八英寸的距离)。侍者若有所思,“斯通先生是个如此好心肠的食客啊”, 满意地沉浸在他与仙境和命运细若游丝的联系中。
纽约将隐私的赠礼和参与的快感混为一体。然而相比那些最密集的社区,纽约做的更好,他成功隔离出个体(如果他们愿意,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一点),使他们免于被瞬息万变的骚乱暴动或者无以伦比的事件所侵扰。就在我坐在瘴毒弥漫的天井的此刻,相当多污浊混乱的事件在城里发生。因妒生恨,一男子枪杀妻子。然而这件事,只是微微扰动了他所在街区的气息,报纸上夹缝里信笔一提就荡开不谈,我全然没有参与感。在我刚到这里时,曾在世界各处登台亮相的航空展也登陆纽约,然而和我一样,纽约城中八百万居民中的大多数亦对此无兴趣,尽管他们嘴上也会提及哪里人满如潮。我甚至都没有听到飞机起落滑行的声音,唯有西南向一两架惯常往来的商业航线飞过天井上空。最大的远洋舰从北大西洋登陆又再起航,与大多数纽约人一样,我甚至没有注意到他们。他们告诉我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有六百五十里的水前,停泊在此的轮船从世界各地而来,然而算来从我来纽约起,唯一注意到的是一艘小小的单桅帆船,那时我沿着布鲁克林大桥散步,她趁夜涨潮驶出了东河。不过说来,我听说过皇后玛丽号午夜鸣笛,那声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地诉说着整个历史的跌宕起伏。狮子协会忙于他们的惯常例会,然而我一头狮子也不曾见到。我的一位朋友曾有幸见到一位,并和我说起这遭奇遇(他跛腿,穿着一件西班牙短上衣)。在棒球场和跑马场上,所有最激烈的体育竞技都在上演,然而我全然不闻不问,未见赛马也不晓得棒球手长得是何样子。总督来到纽约,我只听到警笛声,但一切也最多不过如此,就是那十八英寸的距离。一个男人被掉落下来的檐口砸死,我身处悲剧之外。要了他性命的,也不过是那似乎微不足道的英寸而已。
我提及这些,不过是说明纽约的建立如此别致,在能包容一切事情的基础上(不论是东边的千尺班轮,还是西边的百万人群),却能不强加影响力给他的居民。从这个角度讲,所有事件都是选择性的。所以纽约的住民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乐意参与的喧闹,节约灵魂的精力。而大多数的都市,无论规模大小,个人总是被划归在选择之外的。他被迫追逐狮子协会,不可回避的事件让人筋疲力尽。檐口砸下,似乎砸到所有人头上,伤到了城中所有的人。我有时在想,唯一能让全纽约人参与其中的,似乎只有一年一度的St.Patrick Day游行,这近乎渗透到各个角落,爱尔兰族裔让人无法回避,总数大到五十万,强悍到了家里都有警察的地步。
纽约对于居民的这种隔离,很难说不是件坏事,脱离生活难免削弱个体存在感。也许生存在一个社区里,倘若一块檐口掉下,你能感觉到风的气息,倘若总督路过,多少可以看到他帽子的尺寸,这样会不会更健康一点呢?
我这并非是为纽约辩护,很多栖居者选择纽约不过是为了逃避,仅仅为了不用面对现实。但无论这意味着什么,不能不说是个罕有的礼物,在那些有着创造力的纽约客身上,多少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创意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免受或大或小干扰侵袭的能力。
尽管纽约总带有深沉的孤独或者离弃的忧伤,但他从来都不至于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走过十个街区,你能嗅出这种转变;多花了五个美刀,你也能体验到这种新生。很多人自身缺乏独立精神,只好全然依赖于城市恢弘跌宕的多元性和那源源不断的灵感作为刺激的来源维持灵魂的持久和精神的悦动。当然在乡下,也是有一些让人精神焕然一新的机会,比如突然转变的天气,又或者,来了一封新邮件。然而在纽约,这样的机会是无穷尽的。我想很多人来纽约多半是精力过剩(因而背井离乡从小镇来到大都市), 也有一些,是因为自身精气神的匮乏,觉得纽约不失为一个好的庇护所,或者相对容易获得的精神替代品。
粗略看来,存在三个纽约。第一个,也是显而易见的,是那些出生在这里的男人女人眼里的纽约。因为自小就已经接受了她的广度和多变,他们眼中的纽约惯常如此不可回避。第二个纽约,是通勤者眼里的纽约,他们如同蝗虫,白天吞噬纽约晚上再吐出,循环往复。第三个纽约,正是这些他乡外来人,怀抱某种诉求,来到纽约寻梦。在这三个尘嚣涌动的城市中,属于第三个最过于辉煌繁盛,一座城市作为终极目的地和追寻。正是这第三个城市造就了纽约敏感的性格,诗意的行为,他对于艺术的呕心沥血和他无以伦比的光辉成就。通勤者赠与纽约潮汐涌动的不宁,本地人赠与纽约稳固持久的恒定,而外乡人则赋予纽约热情。一个农民离开意大利来到陋巷开一个杂货铺,一个来自密西西比小镇的女孩逃离她邻居不怀好意的窥探,一个男孩从玉米地来,手提箱塞满了手稿,心中充盈着忧伤。这些都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拥抱纽约,怀有宛如初恋般强烈的兴奋;他们接纳纽约,眼里流溢出探险者的新鲜感;他们创造出光与热,令统一爱迪生公司都相形见绌。
通勤者是最奇怪的一群候鸟。他们居住的郊区通常没有任何活力可言,仅仅是他们每天傍晚归来时候的栖息点,立刻就能进入梦乡。除了个别情况,那些住在mamaronneck,littleneck 或者teaneck而在纽约工作的人,从来不曾在纽约有什么发现,除了往来必须乘坐的火车和巴士,以及去吃一顿草率午餐的那条路。他被拴在办公桌旁,不曾慵懒地在斜晖下漫步,也不曾撞见公园的景观瞭望塔,凝视池塘里波光粼粼里耸立起的石堡,男孩子在岸边垂钓鲦鱼,女孩子躺在岩石上无所事事。他从来没有在纽约漫无目的地闲逛,因为通勤的间隙短暂再无空余时间。他觊觎曼哈顿的钱包而试图攫取硬币,却从来没有聆听曼哈顿的呼吸声,从来没有在曼哈顿的晨曦中醒来,也没有在曼哈顿的夜色里入眠。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有四十万男男女女涌出地铁和隧道口汇入曼哈顿的人群中。他们中很少有人在图书馆度过慵懒的下午,阅览室外橡树叶子簌簌作声,图书升降机(宛如旧时的水轮)将书吐入托盘中。他们守在Winchester或者在新泽西家里的火炉前,但从没没有看过Bowery的熔炉,在冬日的寒冷夜晚火焰烧尽了油桶。他们也许在金融中心下城区工作,却从来不曾看到洛克菲勒中心奢华绚烂的鲜花,那些黄水仙和风信子,以及在春日明媚早晨迎风飘展的彩旗。他们也许在中城区的办公室工作,年复一年守在办公桌前忙碌,从来不曾凭着海堤凝望,瞥一眼总督岛。通勤者死后必可攒下数量惊人的里程信度,但他绝不是漫游者。他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比乡下的土拨鼠更加斗折蛇行,身陷东河底部的泥浆中,毫无激情靠桥牌打发时间。去年一年长岛铁路就运输过四千万的通勤者,但大多数人不过是机械简单地重复着每天的轨迹。
纽约地形如此独特,有时候本地人最终走过的距离是可以超过通勤者的。Irving Berlin的旅途,不过是从下东区一带的樱桃街走到了上城区的一幢公寓,一条小巷相连,短短不过三四英里,却仿佛环绕世界三周圈。
一首诗往往浓缩精华,融入音乐,在最小的空间里余韵悠长。这样说来纽约就是一首诗,压缩了各种生活和各色族裔到一个区区小岛智商,融合音乐,配合内置引擎自带的节奏。曼哈顿岛毫无疑问吸引汇集着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群人。这首诗的魔力渗透到里几乎所有居民的心中,但是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涵义似乎难以做到,总有些地方若隐若现含混不清。在最高耸和奢华的办公室脚下,坐落着最破败的贫民窟。滨河教堂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地举行宗教仪式,几个街区外的哈莱姆区伏都教大做法事。王公贵族富商大贾们的敞篷轿车沿着东河路一路开到华尔街,途经吉普赛族群的首领。大亨们丝毫不曾看到路过的首领,而首领们也向来不会被大亨惊扰。首领们过着自己比王公贵族更为优哉游哉的生活,通宵达旦宿醉欢颜。
纽约丝毫不像巴黎,也同伦敦毫无关系。他不是斯波坎市的六十倍扩张,也不是底特律市乘以四的结果。他是一切城市中最高贵的一个,哪怕身处大萧条最最低沉晦暗的时期,也努力直达天际顶点。帝国大厦拔地而起上延一千二百五十英尺,与此同时植物新长出六英寸的生命也是那么疯狂难以置信。 (楼顶有一个飞艇抛锚的桅杆,尽管从来没有飞艇在这里光临;在最萧条的时期,雇佣一个人来清洗厕所;他曾在雾中被飞机撞到,不知多少次遭到闪电霹雳,更不知见证了多少低迷忧郁的人从高处坠落,以至于行人路过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的时候都会不自主加快脚步,免得误伤。)
曼哈顿不得不向高处发展,因为水平各个方向上都已经蔓延扩张到了极致。相比其他特点,这大概造就了纽约气势恢宏的物理结构。纽约对于美国的意义,正如白色教堂塔尖对于一个村庄的意义,那是一个看得见的符号,象征着信仰和灵感,白色飞翎昭示着上升的路径。夏日里,旅行者优游穿过地狱之门大桥。滑行路过阁楼顶上的鸽子笼,皇后区的后院,旅行者从他栖身之车的侧窗眺望西南。那里晨曦微光迷离闪耀,射向中城区钢铁铸就的尖端。毫厘不差地,他可以看到一切向上延伸的渴求:宏伟的高墙和塔楼在升腾,弥漫烟雾在升腾,尽管温度尚未升起,但刚刚醒来的百万市民的希求和悸动也在升腾。这些仿佛是一支孔武有力的矛,直逼云端。
纽约城能正常运转一定是个奇迹,整个事情都显得难以置信。每个居民一刷牙,就有百万加仑的水必须被排出到Catskill或者Westchester的山丘。住在曼哈顿的年轻人鸿雁传书给他住在布鲁克林的女朋友,这饱含爱意的倾述衷肠穿过充气管道到达情人那里,仿佛噗一声。电话线,电力运输,蒸汽管道,瓦斯网络,以及排水系统,共同构成了纽约的地下世界,把曼哈顿岛丢给上帝和象鼻虫去管把,这已经算是足够的理由了。每当顺着人行道纵切,这嘈杂的手术就暴露出纠缠得难以置信的地下一角。照理说纽约早就应该被自己毁灭了,无论是因为暴乱,火灾,骚动,或者仅仅是某些至关重要的供给线或者循环系统突然间瘫痪,或者是因为地下深处迷宫的一段短路而已。纽约早就该在很早之前经历过不能解决的交通大拥堵,发生于一些不可解决的瓶颈。他也早应该因为一段时间的食物供应 紧缺而陷入饥馑而消亡。或者是从贫民窟或者来往船只上的老鼠传播出的大瘟疫来势汹汹席卷整个城市。环绕的海水也可能突然涌起淹没整个城市成为汪洋。每日从泽西吹来令人惊恐如棺材笼罩的迷雾整天蔽日,那些在小隔间里工作的人怎能不精神紧张,看着窗外的天色如污点般晕染,令正午黯然失色,高处的办公楼仿佛孤悬,人们都难免心事低迷,仿佛迎来了末日世界。哪怕头顶的八月流火般烈日的照射也仿佛失控一样可以要了城市的命。
集体歇斯底里是多么可怕的力量啊,然而纽约客们却总是能擦肩而过保全自己:他们摩肩接踵地挤地铁却毫无有闭恐惧症;几句俏皮话,就可以将自己成功抽离于惶恐境地。也有过混乱和拥堵,他们却不乏耐心,咬咬牙关就能挺过, 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说是长年累月得过且过的习惯。所有的资源似乎都供不应求,无论医院,学校或者游乐场,总是人满为患。高速公路如低烧般无秩序,年久失修的公路和大桥永远是瓶颈。空气不足,光照不足,而热气却总是或满溢或缺患,从来不曾恰到好处。但纽约总能提供给市民大剂量的补充维生素,这是一种大都市气质,欲求不满无可比拟的国际化身份独特性,能够补偿上述的一切危险和不便。
对于初来乍到的外乡人,纽约意味着一连串的尴尬,不适与失望:听不懂侍者的问话,不能区分正派规矩的沙龙和暗流涌动的黑店,坐地铁错往相反方向,因为问了些傻乎乎的问题被巴士司机当面讥讽,无处不在的噪音在夜晚钻进卧室辗转难眠。游客对纽约趋之若鹜,一到夏季更是人满为患——他们一窝蜂涌向自由女神(本地居民几乎从来不去),进军快餐店,游览广播电台播音室,圣派特里克大教堂,他们在百货橱窗边流连忘返,总的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也有时能碰上梦想幻灭者,比如这对年轻夫妇,他们新婚燕尔来纽约度蜜月,却分明黯淡了对未来的明亮畅想。纽约也许对他们来说信息量过大。他们相对无言坐在廉价餐厅里,无精打采死气沉沉。
对于纽约最常引用的评论莫过于“是个好地方,但不适合长久居住”。我暗自感觉,那些常年住在乡下小镇,习惯便利的社区和互相之间毫无芥蒂的友好邻里的人,对于纽约的街坊习惯一无所知。纽约城千真万确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的社区单位构成。当然有的区段单位度量很大,比如Chelsea, Murray Hill 或者Gramercy(居民住宅区),Harlem(少数族族裔区),格林威治区(艺术繁荣区),还有无线电城(全是商业开发),Peter Cooper村(住宅区),医学中心(治疗区域),当然还有其他单位,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每个大的单位区辖下,都有数不尽的小的社区组成。而每个社区都是自洽的,其大小也不过是三两个街区那么远。每个地段都是城中的城中之城。所以无论你住在纽约何处,走过两三个街区都能找到杂货铺,理发店,新闻报摊,擦鞋匠,卖冰卖炭卖煤的小铺租(在门上留个便条写下你要的东西就算是下单了),干洗店,清洁店,熟食铺(不分昼夜可以将啤酒和三明治送到你家门口),鲜花店,殡仪馆,电影院,收音机修理铺,文具店,缝纫用品店,裁缝铺子,药店,修车间,茶馆,沙龙,五金小店,烈酒店,修鞋处。尤其在那些居民聚集区,每一两条街都是一个主干道。一个人清早出门,甚至走不出二百码,就可以完成一连串的任务:买一份报纸,扔一双鞋在店里换个鞋掌,顺手买包香烟,叫一杯威士忌等下班送到家里,写一张小字条给永远看不到的木炭小工,被干洗店告知有一条裤子洗好可以取回。八小时下班回家一路,买一束褪色柳,一个马自达灯泡,要一杯酒,擦擦皮鞋,全部发生在他跳下抽走到家里的短短一路上。全部完成。每个社区都是如此的完整,如此强烈的邻里归属感,以助于很多纽约人终其一生就住下他自己的小王国中,甚至比乡下的村庄还要小。倘若让他走出两个街区,离开熟悉的角落,踏上陌生的土地,那种疏离感甚至让他心生不快想快点回返。
没有人比小店店主更清楚社区界限如何划分。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搬家,不过是从一间公寓搬到了三个街区外的另一间。当她第二天回到以前的街区杂货铺,店主如此感动而惊喜,近乎要热泪盈眶地说,“我简直怕再也见不到你了,毕竟你搬家了啊”,对于店主来说,三个街区,七百五十英尺,竟然就是告别离开了。
此刻,当我正写这篇文章时候,并不是以一个本地居民的身份在纽约,而是一个漂泊不定的无根基外来人,从乡下进城一两天。夏日是重新审视纽约的最好时机,等待你的是隐私的赠与和孤独的珍奇。夏日的城市只剩下硬汉铁血和真材实料。没有游手好闲参差不齐的居民,有的都是人物。空气似乎变得特别轻松,围一块破布就地躺下,一边吁吁喘气,一边重拾回忆。我一直记得刚来到纽约时候的感觉,仿佛一个微不足道的年轻人和巨人们同处一室。 我当时心目中的巨人就是异种专栏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他们的名字惯常出现在报端。一想到我和 Don Marquis,Heywood Broun, Christopher Morley, Franklin P. Adams, Robert C.Benchley, Frank Sullivan, Dorothy Parker, Alexander Woollcott, Ring Lardner and Stephen Vicent Benet这些人共处一岛,就仿佛头脑发热一样恍惚。我在我在商会街与百老汇的街角处徘徊踟蹰,念念有词: 这栋大楼到了深夜,就是蟑螂在打字机上跳跃的王国。那时的我在纽约过得算不上好,但它还是深深吸引着我。我过去总是飞快穿行过西13街的房子,因为第六达到和第七大道之间住着F.P.A,街道似乎都在脚下颤抖,就像火车驶过中央车站时公园大道的感觉。这种兴奋(离巨人如此靠近)屡见不鲜,纽约充盈着对于前辈巨擘心怀崇敬的新手,年轻有为的演员,壮志凌云的诗人,芭蕾舞演员,画家,记者,歌唱演员,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特有的兴奋剂保持充分的体力,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偶像暗中极力。
纽约不仅仅是持续的兴奋,也是不谢幕的舞台。我寻寻觅觅,凝神细看,希望能如实把它表现在纸上。周六接近下午的末梢,我走过西四十八街,陈列着架子鼓与萨克斯管的窗口,音乐指导无精打采的声音,和压倒一切的噪音从夏天忧思绵绵的场地传来。考特剧场吞吐出它日场演出的观众。突然间,整条街满盈流浪歌手铿锵有力的歌声,这是个大块头的腔调愉悦的黑人歌手,他渐行渐近,寻觅知音,头颅高高扬起,一副打歌剧院歌唱家的派头,那歌声不加阻挡地回荡穿行在如同幽深峡谷一般的街道。他手持长长的手杖,作为他唯一的道具。身着休闲裤,绉纱外套,口袋里斜插一本书,休闲但不失整洁。这是极佳的表演时刻,考特剧院《尊敬的妓女》刚刚演出,观众正接受完关于种族的教育,满心希望能立刻帮助非裔摆脱困境。于是硬币敲击街道乒乓作响,仅仅几分钟过后,这位黑人大概就得到了八个美刀。如果他每次都表演的如此出色的话,就凭此他就能在这里养活自己了。正如他们所说,纽约充满机遇。甚至几分钟后骑警路过此处,也放开缰绳仔细搜寻地面的硬币,恰似飞鸟搜罗溅出的谷子。
时至七点, 我旧地重游东五十三街的无照经营酒吧故址,脑海中酝酿一餐晚饭。夏夜电扇旋转嗡嗡作响声中坐着酒吧里稀薄的人群,偶尔被调配鸡尾酒的声音打断。酒吧相当昏暗(店主觉得毫无必要修好灯光增加支出,仅仅因为酒精法的改变)。 多么昏暗而舒适的气氛,多么迷人的意大利湖景壁画,大概是店主的堂兄弟所做。而店主把这一切混合起来。电扇喃喃细语祈祷的声音,乞求清凉的拯救。隔壁单间传来电台的对话,而叶菜沙拉混合着细微的蒜屑的气息。在我身后(又是那十八英尺),一个年轻文人正视图说服女孩子与他共同生活,分享爱意。她心存戒心,但他似乎如此有理有力,同时小心翼翼不盲目乐观。他心怀此情,感情是彼此互相赠与对方爱意和知性。在酒吧上方的镜子里,我可以看到他们的第二轮酒,之后他要去洗手间,然后是她。等他们都坐定,就再也没有了争论的腔调。风扇依旧转着,暑热混合着轻松的气息,还有无数关于美好晚餐的美好记忆,在那些美好的非法经营的小地方,伴随着爱的主题,伴随着送风机的声音,伴随着杜松子酒的疗伤幻觉。
在另一个这样的暑热夜晚我在中央公园逗留,Goldman乐队正在演出。那些分散坐在乐队面前月牙形凳子上的观众们全神贯注,仔细聆听。夜晚的风摇曳树影,那些树叶仿佛都重获生命,喃喃细语。照灯从下发点亮绿色的枝桠,赋予他们崭新的语言。顶空一家飞机如梦似幻地滑翔过,夜航灯明明灭灭。我正前方处,凳子上坐着一个男孩,臂弯搂着他的女孩,彼此两情相悦,沉醉于音乐当中。小号手站前一步,独奏开始:“为我祝酒,以你的明眸…”在这旷渺温暖的夜晚,号角声显得纯粹而充满魔幻色彩。此时北河传来号角声,另一个独奏也上演,来自玛丽皇后号,声明自己的存在。她的声音不再调位上,相差一个音节。乐队的号手们从来不曾低头,于是号角声就混成了一片,然而却没人领会这意味着浓情蜜意的山盟海誓中掺入了离别意。“我将离去”,玛丽号低泣。“我的誓言与我同在”,小号手遥相呼应。柏油马路上行人行色匆匆,但举止相当注意,对这音乐氛围表达敬意。棒冰大卖。在藩篱之外温暖的草坪,树影里传来窸窸窣窣的亲昵动作,而年轻女孩子的裙子被微风吹起,他们光洁的肩膀也在街灯下明晰可见。“为我祝酒,以你的明眸…”。这是何等美妙神奇的时光,而又全然是免费的。
夏日周末的城市空空荡荡。周六下午我前往自己的办公室。电话寂静无声,也无人投喂任何东西给饥饿的文件筐,无人打扰那些文件。死亡之楼,一切仿佛被悬空定住一样凝固了。整个城市就像被遗弃蜂巢,被全面越狱的监牢。偶尔楼里传来一声夜间电铃,有人召唤电梯,听起来就像一个非常特殊的火警警报。夏日午后的孤寂啊,在这样一间办公室。我凭窗俯瞰对面一间一间的办公室,想象着这一切在冬天的夜幕下的情景,全速运作,所有的灯都在亮着,仿佛眼前一幕哑剧,人偶都在翻弄着纸片(而你听不见簌簌的纸的声音),接听电话(而电铃也全然无声),看到这毫无声音不知止息的流动的纸片: 纽约,公文之都,于Calcutta往来,于Reykjavik会晤,所有事件都要横插一足。
在Lafeyette的咖啡馆,常客们闲坐聊天,一切忙碌却有井井有条。啜饮咖啡,我盯着西边的窗口看去,透视制造信托公司的大楼和九街背面的红砖墙面,看着日暮西下,红色的砖墙一点点变成暗紫色。砖墙在日暮变化下自会变色,就像鲜艳的红玫瑰在凋残之时呈现的青紫色痕迹。咖啡馆堪称是一个避难所,侍者们毫无时光逝去的衰老痕迹,也从来不曾去职更换,所有一切都逃离了现代化的浪潮。圣母像在旅游招贴画上,咖啡芳香迷人,略带菊苣的气息。
夜晚散步在Bowery街头,头顶是纽约的高架铁轨,你所能感觉到得只有一种寒冷的罪恶。手捏一枚硬币,你只想丢给那个乞讨者,却丝毫不愿碰一下那只脏手;同时你尽力避免只是那目光,谴责的让人难堪。倒不是因为乞讨者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群体性的——无从解决的人类遭受的贫穷和苦难,和那病入膏肓的酗酒病。夏夜醉汉们露天而眠,人行道恰似免费床榻,而全然不需要担忧虱子。行人路过小心翼翼绕开躲过或者横跨地上的活路障,仿佛漫行在战场上躲开无处不在的尸体一样。银行的前门口台阶上,流浪汉酣眠醒酒。借酒消愁而倾倒干了的空瓶子树立在他们头边上,权当做看护守夜的卫兵,臂弯里死命护住的是纸袋里装着的全部家当。巧舌如簧的导游在巴士游览车上告诉他的游客“这是本城的迷途之街”,但Bowery从不认为自己迷失,他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杜松子酒酿造坊,小旅店,还有冷漠无情和街尾的Bellevue医院。
向东走一两个街区,气氛急剧改变。贫民窟里,最常见的不过是贫穷和破败的民宿,但是与之相伴的是令人欣慰的清醒和整洁温馨。我沿着Rivington路向东走,一路所见的是混合着愉悦欢欣和肮脏拥挤的情景。小商铺占道经营涌占了大半人行道,只剩下的半条勉强供行人走过。明朗的光从无灯罩的灯泡放射出来,照亮小摊上的西瓜和女式内衣。楼上的居民都涌出来纳凉,人行道上悠闲避暑。他们坐在橙色的板条箱上,抽烟放松,怡然自乐。这就是下东区一片的夜晚娱乐,这避暑人群一切相比你在乡村绿草坪上看到的坐在鲜亮的帆布椅上纳凉的人们来说,更令人愉悦。人气十足,有一种市井温暖,包括那些压挤而烂掉的水果腐香,排水沟上苍蝇盘旋吮吸的肮脏废物,还有剩饭菜的气息。
在Lewis街角,广场上铁丝栏后,露天舞会正在上演。大概是某个街区的盛事,用来降低犯罪率。女人们推着婴儿车在舞者身穿梭往来,仿佛展现舞蹈最终所指向的终极成果。头顶上,恰似装饰舞厅的彩旗,那些滑轮线上的内衣内裤迎风招展。音乐停止时,一个迷人的意大利女孩从背包里掏出发梳,在街灯下梳理她长发漫舞的柔顺青丝,直到它闪闪发亮。不远处的警察在警车里静默凝望。
根据Edison公司所言,纽约的五个行政区有八百万人口,相信该公司所言非虚。而这八百万人口中,二百万是犹太人,相当于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而这二百万的犹太人中,有很多俄国裔,德国裔,波兰裔,罗马尼亚,奥地利,这么列举可以写一个长长的单子。据大纽约地区联盟的估计,纽约的黑人数量约有七十万,而其中五十万都住在Harlem区,从一百一十街延伸出去一段。近几年内,黑人数量激增,相比1940年的数量大概翻了一倍。而波多黎各人有二十三万,五十万爱尔兰人,五十万德国人,九十万俄国人,十五万英国人,四十万波兰人,还有相当数量的芬兰人,捷克人,瑞士人,丹麦人,挪威人,拉脱维亚人,比利时人,未日二十人,希腊人,甚至还有荷兰人,他们很早就来到这里。很难说有多少中国人在这里,官方数据说是一万两千人,但还有众多不合法居住民在纽约,他们不喜欢接触人口普查员。
数百万的外来移民代表了如此多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正因为他们之间的融合与碰撞,纽约变成世界大舞台的展示。纽约的住民宽容不仅仅出于天性,也同时出于必要,否则偌大一作城市将因憎恨积怨和执拗的辐射云爆炸。即使人们只从大都会的平静交流中短暂的脱离哪怕一瞬间,纽约也要像风筝绷起到空中。纽约的确暗中积攒着各种种族问题,而值得一提的并非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之下的那不容侵犯的停战协议。Harlem区自成一家,这一方面象征着隔离,然而纽约的黑人,很少遇到种族隔离主义。黑人一样乘坐地铁和巴士,享受和白人一样的待遇。但在宾馆和餐厅,这样的平等还未达到。职业上说,黑人在音乐艺术和文学上都很成功。然而在更多的就业领域就残酷的多。区别对待的刁坤还体现在关于住房和很多惯例上。私人住宅租赁者可以合法的排斥黑人,而他们实际上也正是这样做了。不过根据最近的市政法规,由公众财政赞助或者享有税收豁免的公寓在接受住户的时候,不能因为他们的种族,肤色和宗教背景来进行挑选。
对于一个纽约人来说,这座城市即一成不变,又瞬息万变。从很多角度讲,纽约无论看起来还是感觉上都和二十五年前完全不同。除了第三大道,所有空中的铁轨都被改成了在地下通过。老主顾从第六街走过杰弗逊市场监狱时将会怀念那铁路,那声音,那投在地上斑斑驳驳的倒影,以及那些小小的空中车站,还有当车经过时那轻微的震颤感。百老汇也改变了很多。曾经在明亮喧嚣的外表之下,还有易于识别的构架。而现如今那些标牌如此巨大,连大楼商店和旅馆都消失在霓虹灯,巨大字体和冰淇淋广告招牌之下。百老汇本身就像冰淇淋大街一样,毫无框架来支撑。在格林威治村一带灯光稀薄了很多:大型公寓建在此处,围在广场四周,酒吧更是镶镜描框。不过毕竟村里的诗情毕竟缠绵不去,墨西哥玻璃器皿,捶打敲制得铜器,蜡染布,威士忌瓶改成的台灯,还有处女作品带来的新鲜记忆:老格林威治村和他那些小巷,孤陋的房屋出租,正和那些需求飘忽不定的年轻人的喜好,追求欢愉,心思不定。
中央车站已经变成了酒吧,连同它多维度的广告招牌和从旅行社学来的一套经营策略。我有一段时间专门住在中央车站一带(这里简直无比方便,更何况我也无他处可去),辉煌的大厅对我来说简直是关于纽约室内最能带给我灵感的地方,知道可口可乐和Lastex公司的跻身而入。
环顾纽约,这大都市的辉煌建筑却不可避免走向衰败。坐落在哈德逊河一带的Schwab的故居依然作古,第五大道的Gould旧宅早变成了古董店,马蒂讯达到上的摩根之家也成了教堂的理事办公室,曾经的Fahnestock的寓所也变成了兰登书屋。如今的有钱人也不喜欢住公馆宅院,反而倾心于顶楼的宽敞公寓,在平台空地上种树,离地面几百英尺的地方自称一体。现在媒体报纸也更少了,大概要归功于故去的Frank Munsey。人们怀念环球时报,邮报,先锋者,而对于更多纽约客来说,自从世界报的离去之后,生活全然变得不一样了。警察们早已开上了电动巡逻车,穿着胶鞋摆弄着警棍巡逻在纽约大街小巷的日子已成为历史 。坐一段地铁只消花上十分钱,而椅子也从稻草黄变成了深绿色。人们在酒吧都是去看电视消遣,再也没有人会独坐思索人生。这些多少有点令人不安。甚至连游行这样的大事都有些变化了呢。上一次曼哈顿的军事胜利游行简单的可怜,只是用丑陋可怕地重型坦克开遍全城。
贫民窟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高档的公寓地产项目——楼宇挺拔,目标高尚,价格低廉。已经有些基建项目在城市中开启了,每个项目都像是城中之城(其中Bronx的住宅区可以容纳一万两千户),迄今未曾被占用的空中面积得到了开发,人们被引导到空中居中,生活也被标准化,连坐的位置也被给予新的,不再是橙色板条箱。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支援,市政府添砖,私募基金加瓦,一切如大江小河一样都流入到项目建设中。而银行和保险则在背后支援。建筑师尽力在地基之上让大楼得到更多的采光。某些高楼租金委实低廉,到了八美元一间房的地步。上千个单元房将被需要,而最终也必定会被建起,但建设永远赶不上纽约的发展,从来不曾达到平衡。经济繁荣之时,人口激增,新的住宅区似乎都从石缝里冒出来。而经济萧条时候,人口则摇摆不定,高楼被弃之一边,房产业低迷不振甚至彻底消亡。
从我来纽约起,看得出她的性情和脾气都在变化。绷紧的气氛,脾气更是暴戾了。在很多地方很多面孔中,你都嗅得到这样的气息。现代生活的消极气氛在纽约更是被放大和多样化——一辆穿梭城市的巴士都有足够的戾气,让司机偏离疯狂只有那么一点点距离:路口的交通灯突然变化不尽人意,乘客拼命敲打已经关上的车门,卡车非要挡住必经要塞,硬币不小心滚落在地上,不恰当时间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然压力越大,速度也越快,出租车就比十年前跑的快了许多,更不用替十年前也不是什么慢速度。司机们以前开车还颇有闲情逸致,现在开车却全然带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味道,迅速到达好赚到服务费。西边通往城市的高速上,车辆都被席卷入着急冒火却又无可逃避的洪流,被后车追赶,又被旁道挤兑,全然似一片木屑在水车管道里上下颠簸沉浮。
这个城市从没想现在这样令人不适,拥堵稠密,神经紧张。钱如流水,而纽约总是应对及时。餐馆人满为患从来挤不进去,商人们中午去Schrafft吃顿午餐,那队伍排得简直就是失业者领取救济餐的架势(繁荣期大家排队等待口粮,萧条期也是一样)。
曼哈顿的午餐休息都被提前了半小时,从十二点到十二点半,希冀能躲过用餐的高峰,抢到一张桌子。所以下班大家相比以往也更饿了一点。公寓挂起了“客房已满”的牌子。第五大道的车站只有站着等车的份儿,要知道以前每个买了票的客人都可以有一席之位。旧式双层巴士车逐渐退居二线,人们搭乘公车再也不只是为了娱乐。在某些日子的某些时辰,找到一辆空着的出租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争抢出租都是常事。你抓住把手打开车时,其他乘客正从另一侧车门坐了进来。看门人就凭替别人叫出租车就可以发一笔财,甚至有的看门人根本无门可——他们在街上兜兜转转,看准时机给客人叫车开门,聊以维持生计。和以往那些悠闲的日子比,纽约如今不再舒适也谈不上便利,但纽约客们目前对此也毫不在意,倘若在意的话他们早就搬到别处居住了。
对于纽约的微妙变化,人们闭口不谈却全放在心上。在这个城市不短的历史中,他第一次有了被毁灭的可能。那些飞机不过一队飞雁的规模,就可以终结整个曼哈顿岛的幻想,烧毁高塔炸平桥梁,整个地下通道都变成毒气室,成千上万人都火化成灰。死亡的暗示基本成为了纽约的一部分:头顶飞机掠过的隆隆声,配合着报纸头条的黑色报道。所有城市居民都必须接受随时灰飞烟灭这样的残酷事实,而对纽约客们则更为集中,因为城市的密度,而更因为,作为打击目标来说,纽约毫无疑问非常显著。在那些想法疯狂的袭击者中,纽约无疑拥有稳定持续的巨大魅力。
曾经自由女神堪称纽约的自白,翻译成各国语言被世界接受,而如今自由也有了死亡的蕴意。沿着东河到那被铲平的龟湾屠宰场,人们为联合国永久总部开工挖土,那阵势简直就是和魅影一般的飞机竞赛速度一样。这项目如此恢弘堪称第一伟大。在纽约向前的步伐中,他又接纳了一座城中之城 ,这次是作为所有政府的荫蔽,扫除战争的残渣。纽约已经不简单是一座首府,不是纽约州的,甚至也不是美国的,而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建筑师们构想出的摩天大楼,最终也不过是火柴盒的大小。交通川流将在第一大道下面的通道流动,四十七街将被拓宽(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卡车秘密地在夜间为它种上树,树根会和城市地下管道纠缠在一起)。城市将再一次吸纳来访者,潜移默化完全瞧不出迹象。纽约已经显示出了它荫蔽联合国的能力,过去几年如此多的代表来访纽约,而市民们却鲜能瞥见一眼他们的燕尾服和黑礼帽。
这场竞赛,在毁灭性的飞机和困难险阻重重的人类议会建立之间的竞赛,深深地阴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纽约最终完美地显示了普遍矛盾和万能解决方案。这个藏在钢铁与石材之后的秘密成为非暴力抗争和宗教平等的完美代表和目标。这个高耸天际的标杆迎向攻击而来的飞机,荫蔽所有人类民族,代表一切事物,审判所有飞机将进行的毁灭和拦阻他们的差事。
一两个街区向西,在龟湾这新的人类之城,一株绿柳荫蔽整个内庭。这是一株顽强老树,曾承担无数攀爬,历经各种磨难,靠铁丝支持才不致倒塌,但仍为那些爱它的人所崇敬。从某个角度讲,它代表了整座纽约城,生活困苦,在各种困境中成长,与水泥之中汲取营养,坚定地朝着太阳。无论我何时看到这棵树,或者感受到飞机掠过的阴影,我总会想到,“一切都会被救赎,正是这些特别的事情,正是这一棵树。” 如果城市消失殆尽,或者正在毁灭,这座城市,抬头若不见这离奇而又惊人的纪念碑,心将死如槁灰。
还有些意料不到的体会。这本书与我,与其是怀念纽约,却不如说怀念过去。同样地都市繁华,字里行间上海与纽约也没差,作为那些高速发展来不及退后的城市。城市的繁华带给居住民他们缺乏的精气神,我一贯喜欢寄居于繁华之下,用别人的丰满来充实人生。于是这片小小短文读起来就不仅仅是纽约一城,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
这就是纽约
E.B. White
对于任何有着奇特追求的人,纽约都可以提供孤独和隐秘的施予。正是这种慷慨造就了纽约城市高墙分割下密集的人群。曼哈顿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各个角落的异乡人,背井离乡,寻找荫蔽,渴求满足,在纽约追寻他们或恢弘或微缈的理想。纽约就是有奇妙的特质,给予暧昧不清的礼赠,可以说是毁灭,也不妨认为是拯救,完全取决于恰好有多少运气的成分在里面。纽约不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庇护所,除非你有勇气碰碰运气。
纽约浓缩着艺术和商机,汇集体育宗教和娱乐金融为一体。他吸引着角斗士,传教士,策划人,艺术家,证券商,以及各色投机者。纽约的西服翻领上带有无法洗净的旧日气息,无论身处何处,你都能感受到伟大时代和宏伟事迹的脉搏,离经叛道的人物,事件和丰功伟绩。此刻,深处中城区,靠通风井半腰,我坐在闷热窒息的旅店房间内,一点也感觉不到空气的流动。然而如此难以置信,我还是被周遭散发出的气息所影响。这里距离Rudolph Valentino的灵魂安居所二十一个街区;距离Nathan Hale 的处决处只有八个街区;而五个街区外的出版商办公室,海明威迎面一拳打上Eastman的脸;四英里外,Walt Whitman 焦头烂额地赶着Brooklyn Eagle的稿子;三十四个街区外,曾住着Willa Cather, 她来到纽约写下了关于内布拉斯加的书;一个街区外,Marceline曾在马戏团Hippodrome里扮演丑角;三十六个街区外,历史学家Joe Gould当众将收音机踢得粉碎;而十三个街区外,Harry Thaw射中了Stanford White;五个街区外,我曾在大都会歌剧院领人入座;仅隔一百零二个街区,老Clarence Day在主显教堂金盆洗手脱罪自赎 (这样一张单子我可以一直一直列下去);而最关键的是,我现在暂居的公寓,很可能曾经住过显赫名流,他们也许在溽热难消的午后独坐斗室,任凭孤独隐蔽的情绪和外来的气息混合发酵。
就在几分钟前,我下楼吃午饭的光景,注意到坐在我身旁的男人似乎正是Fred Stone(距离墙大概十八英寸)。这十八英尺,大概也正是纽约给她的居住民所能提供的一切联系和隔离的尺度。而我自己与Fred Stone的唯一联系,就是我曾在这世纪初看过绿野仙踪中表演。距离仙境中人如此近,我们的侍者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激励,在Stone先生离开后,絮絮叨叨地告诉我,他当年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曾带着女友去剧院观看绿野仙踪,也正是他的第一次的剧院约会。侍者温情脉脉地回忆着剧情,如此完美的表演,稻草人,铁皮人。多么美好啊(而我与侍者之间,仍然是十八英寸的距离)。侍者若有所思,“斯通先生是个如此好心肠的食客啊”, 满意地沉浸在他与仙境和命运细若游丝的联系中。
纽约将隐私的赠礼和参与的快感混为一体。然而相比那些最密集的社区,纽约做的更好,他成功隔离出个体(如果他们愿意,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一点),使他们免于被瞬息万变的骚乱暴动或者无以伦比的事件所侵扰。就在我坐在瘴毒弥漫的天井的此刻,相当多污浊混乱的事件在城里发生。因妒生恨,一男子枪杀妻子。然而这件事,只是微微扰动了他所在街区的气息,报纸上夹缝里信笔一提就荡开不谈,我全然没有参与感。在我刚到这里时,曾在世界各处登台亮相的航空展也登陆纽约,然而和我一样,纽约城中八百万居民中的大多数亦对此无兴趣,尽管他们嘴上也会提及哪里人满如潮。我甚至都没有听到飞机起落滑行的声音,唯有西南向一两架惯常往来的商业航线飞过天井上空。最大的远洋舰从北大西洋登陆又再起航,与大多数纽约人一样,我甚至没有注意到他们。他们告诉我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有六百五十里的水前,停泊在此的轮船从世界各地而来,然而算来从我来纽约起,唯一注意到的是一艘小小的单桅帆船,那时我沿着布鲁克林大桥散步,她趁夜涨潮驶出了东河。不过说来,我听说过皇后玛丽号午夜鸣笛,那声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地诉说着整个历史的跌宕起伏。狮子协会忙于他们的惯常例会,然而我一头狮子也不曾见到。我的一位朋友曾有幸见到一位,并和我说起这遭奇遇(他跛腿,穿着一件西班牙短上衣)。在棒球场和跑马场上,所有最激烈的体育竞技都在上演,然而我全然不闻不问,未见赛马也不晓得棒球手长得是何样子。总督来到纽约,我只听到警笛声,但一切也最多不过如此,就是那十八英寸的距离。一个男人被掉落下来的檐口砸死,我身处悲剧之外。要了他性命的,也不过是那似乎微不足道的英寸而已。
我提及这些,不过是说明纽约的建立如此别致,在能包容一切事情的基础上(不论是东边的千尺班轮,还是西边的百万人群),却能不强加影响力给他的居民。从这个角度讲,所有事件都是选择性的。所以纽约的住民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乐意参与的喧闹,节约灵魂的精力。而大多数的都市,无论规模大小,个人总是被划归在选择之外的。他被迫追逐狮子协会,不可回避的事件让人筋疲力尽。檐口砸下,似乎砸到所有人头上,伤到了城中所有的人。我有时在想,唯一能让全纽约人参与其中的,似乎只有一年一度的St.Patrick Day游行,这近乎渗透到各个角落,爱尔兰族裔让人无法回避,总数大到五十万,强悍到了家里都有警察的地步。
纽约对于居民的这种隔离,很难说不是件坏事,脱离生活难免削弱个体存在感。也许生存在一个社区里,倘若一块檐口掉下,你能感觉到风的气息,倘若总督路过,多少可以看到他帽子的尺寸,这样会不会更健康一点呢?
我这并非是为纽约辩护,很多栖居者选择纽约不过是为了逃避,仅仅为了不用面对现实。但无论这意味着什么,不能不说是个罕有的礼物,在那些有着创造力的纽约客身上,多少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创意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免受或大或小干扰侵袭的能力。
尽管纽约总带有深沉的孤独或者离弃的忧伤,但他从来都不至于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走过十个街区,你能嗅出这种转变;多花了五个美刀,你也能体验到这种新生。很多人自身缺乏独立精神,只好全然依赖于城市恢弘跌宕的多元性和那源源不断的灵感作为刺激的来源维持灵魂的持久和精神的悦动。当然在乡下,也是有一些让人精神焕然一新的机会,比如突然转变的天气,又或者,来了一封新邮件。然而在纽约,这样的机会是无穷尽的。我想很多人来纽约多半是精力过剩(因而背井离乡从小镇来到大都市), 也有一些,是因为自身精气神的匮乏,觉得纽约不失为一个好的庇护所,或者相对容易获得的精神替代品。
粗略看来,存在三个纽约。第一个,也是显而易见的,是那些出生在这里的男人女人眼里的纽约。因为自小就已经接受了她的广度和多变,他们眼中的纽约惯常如此不可回避。第二个纽约,是通勤者眼里的纽约,他们如同蝗虫,白天吞噬纽约晚上再吐出,循环往复。第三个纽约,正是这些他乡外来人,怀抱某种诉求,来到纽约寻梦。在这三个尘嚣涌动的城市中,属于第三个最过于辉煌繁盛,一座城市作为终极目的地和追寻。正是这第三个城市造就了纽约敏感的性格,诗意的行为,他对于艺术的呕心沥血和他无以伦比的光辉成就。通勤者赠与纽约潮汐涌动的不宁,本地人赠与纽约稳固持久的恒定,而外乡人则赋予纽约热情。一个农民离开意大利来到陋巷开一个杂货铺,一个来自密西西比小镇的女孩逃离她邻居不怀好意的窥探,一个男孩从玉米地来,手提箱塞满了手稿,心中充盈着忧伤。这些都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拥抱纽约,怀有宛如初恋般强烈的兴奋;他们接纳纽约,眼里流溢出探险者的新鲜感;他们创造出光与热,令统一爱迪生公司都相形见绌。
通勤者是最奇怪的一群候鸟。他们居住的郊区通常没有任何活力可言,仅仅是他们每天傍晚归来时候的栖息点,立刻就能进入梦乡。除了个别情况,那些住在mamaronneck,littleneck 或者teaneck而在纽约工作的人,从来不曾在纽约有什么发现,除了往来必须乘坐的火车和巴士,以及去吃一顿草率午餐的那条路。他被拴在办公桌旁,不曾慵懒地在斜晖下漫步,也不曾撞见公园的景观瞭望塔,凝视池塘里波光粼粼里耸立起的石堡,男孩子在岸边垂钓鲦鱼,女孩子躺在岩石上无所事事。他从来没有在纽约漫无目的地闲逛,因为通勤的间隙短暂再无空余时间。他觊觎曼哈顿的钱包而试图攫取硬币,却从来没有聆听曼哈顿的呼吸声,从来没有在曼哈顿的晨曦中醒来,也没有在曼哈顿的夜色里入眠。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有四十万男男女女涌出地铁和隧道口汇入曼哈顿的人群中。他们中很少有人在图书馆度过慵懒的下午,阅览室外橡树叶子簌簌作声,图书升降机(宛如旧时的水轮)将书吐入托盘中。他们守在Winchester或者在新泽西家里的火炉前,但从没没有看过Bowery的熔炉,在冬日的寒冷夜晚火焰烧尽了油桶。他们也许在金融中心下城区工作,却从来不曾看到洛克菲勒中心奢华绚烂的鲜花,那些黄水仙和风信子,以及在春日明媚早晨迎风飘展的彩旗。他们也许在中城区的办公室工作,年复一年守在办公桌前忙碌,从来不曾凭着海堤凝望,瞥一眼总督岛。通勤者死后必可攒下数量惊人的里程信度,但他绝不是漫游者。他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比乡下的土拨鼠更加斗折蛇行,身陷东河底部的泥浆中,毫无激情靠桥牌打发时间。去年一年长岛铁路就运输过四千万的通勤者,但大多数人不过是机械简单地重复着每天的轨迹。
纽约地形如此独特,有时候本地人最终走过的距离是可以超过通勤者的。Irving Berlin的旅途,不过是从下东区一带的樱桃街走到了上城区的一幢公寓,一条小巷相连,短短不过三四英里,却仿佛环绕世界三周圈。
一首诗往往浓缩精华,融入音乐,在最小的空间里余韵悠长。这样说来纽约就是一首诗,压缩了各种生活和各色族裔到一个区区小岛智商,融合音乐,配合内置引擎自带的节奏。曼哈顿岛毫无疑问吸引汇集着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群人。这首诗的魔力渗透到里几乎所有居民的心中,但是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涵义似乎难以做到,总有些地方若隐若现含混不清。在最高耸和奢华的办公室脚下,坐落着最破败的贫民窟。滨河教堂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地举行宗教仪式,几个街区外的哈莱姆区伏都教大做法事。王公贵族富商大贾们的敞篷轿车沿着东河路一路开到华尔街,途经吉普赛族群的首领。大亨们丝毫不曾看到路过的首领,而首领们也向来不会被大亨惊扰。首领们过着自己比王公贵族更为优哉游哉的生活,通宵达旦宿醉欢颜。
纽约丝毫不像巴黎,也同伦敦毫无关系。他不是斯波坎市的六十倍扩张,也不是底特律市乘以四的结果。他是一切城市中最高贵的一个,哪怕身处大萧条最最低沉晦暗的时期,也努力直达天际顶点。帝国大厦拔地而起上延一千二百五十英尺,与此同时植物新长出六英寸的生命也是那么疯狂难以置信。 (楼顶有一个飞艇抛锚的桅杆,尽管从来没有飞艇在这里光临;在最萧条的时期,雇佣一个人来清洗厕所;他曾在雾中被飞机撞到,不知多少次遭到闪电霹雳,更不知见证了多少低迷忧郁的人从高处坠落,以至于行人路过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的时候都会不自主加快脚步,免得误伤。)
曼哈顿不得不向高处发展,因为水平各个方向上都已经蔓延扩张到了极致。相比其他特点,这大概造就了纽约气势恢宏的物理结构。纽约对于美国的意义,正如白色教堂塔尖对于一个村庄的意义,那是一个看得见的符号,象征着信仰和灵感,白色飞翎昭示着上升的路径。夏日里,旅行者优游穿过地狱之门大桥。滑行路过阁楼顶上的鸽子笼,皇后区的后院,旅行者从他栖身之车的侧窗眺望西南。那里晨曦微光迷离闪耀,射向中城区钢铁铸就的尖端。毫厘不差地,他可以看到一切向上延伸的渴求:宏伟的高墙和塔楼在升腾,弥漫烟雾在升腾,尽管温度尚未升起,但刚刚醒来的百万市民的希求和悸动也在升腾。这些仿佛是一支孔武有力的矛,直逼云端。
纽约城能正常运转一定是个奇迹,整个事情都显得难以置信。每个居民一刷牙,就有百万加仑的水必须被排出到Catskill或者Westchester的山丘。住在曼哈顿的年轻人鸿雁传书给他住在布鲁克林的女朋友,这饱含爱意的倾述衷肠穿过充气管道到达情人那里,仿佛噗一声。电话线,电力运输,蒸汽管道,瓦斯网络,以及排水系统,共同构成了纽约的地下世界,把曼哈顿岛丢给上帝和象鼻虫去管把,这已经算是足够的理由了。每当顺着人行道纵切,这嘈杂的手术就暴露出纠缠得难以置信的地下一角。照理说纽约早就应该被自己毁灭了,无论是因为暴乱,火灾,骚动,或者仅仅是某些至关重要的供给线或者循环系统突然间瘫痪,或者是因为地下深处迷宫的一段短路而已。纽约早就该在很早之前经历过不能解决的交通大拥堵,发生于一些不可解决的瓶颈。他也早应该因为一段时间的食物供应 紧缺而陷入饥馑而消亡。或者是从贫民窟或者来往船只上的老鼠传播出的大瘟疫来势汹汹席卷整个城市。环绕的海水也可能突然涌起淹没整个城市成为汪洋。每日从泽西吹来令人惊恐如棺材笼罩的迷雾整天蔽日,那些在小隔间里工作的人怎能不精神紧张,看着窗外的天色如污点般晕染,令正午黯然失色,高处的办公楼仿佛孤悬,人们都难免心事低迷,仿佛迎来了末日世界。哪怕头顶的八月流火般烈日的照射也仿佛失控一样可以要了城市的命。
集体歇斯底里是多么可怕的力量啊,然而纽约客们却总是能擦肩而过保全自己:他们摩肩接踵地挤地铁却毫无有闭恐惧症;几句俏皮话,就可以将自己成功抽离于惶恐境地。也有过混乱和拥堵,他们却不乏耐心,咬咬牙关就能挺过, 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说是长年累月得过且过的习惯。所有的资源似乎都供不应求,无论医院,学校或者游乐场,总是人满为患。高速公路如低烧般无秩序,年久失修的公路和大桥永远是瓶颈。空气不足,光照不足,而热气却总是或满溢或缺患,从来不曾恰到好处。但纽约总能提供给市民大剂量的补充维生素,这是一种大都市气质,欲求不满无可比拟的国际化身份独特性,能够补偿上述的一切危险和不便。
对于初来乍到的外乡人,纽约意味着一连串的尴尬,不适与失望:听不懂侍者的问话,不能区分正派规矩的沙龙和暗流涌动的黑店,坐地铁错往相反方向,因为问了些傻乎乎的问题被巴士司机当面讥讽,无处不在的噪音在夜晚钻进卧室辗转难眠。游客对纽约趋之若鹜,一到夏季更是人满为患——他们一窝蜂涌向自由女神(本地居民几乎从来不去),进军快餐店,游览广播电台播音室,圣派特里克大教堂,他们在百货橱窗边流连忘返,总的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也有时能碰上梦想幻灭者,比如这对年轻夫妇,他们新婚燕尔来纽约度蜜月,却分明黯淡了对未来的明亮畅想。纽约也许对他们来说信息量过大。他们相对无言坐在廉价餐厅里,无精打采死气沉沉。
对于纽约最常引用的评论莫过于“是个好地方,但不适合长久居住”。我暗自感觉,那些常年住在乡下小镇,习惯便利的社区和互相之间毫无芥蒂的友好邻里的人,对于纽约的街坊习惯一无所知。纽约城千真万确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的社区单位构成。当然有的区段单位度量很大,比如Chelsea, Murray Hill 或者Gramercy(居民住宅区),Harlem(少数族族裔区),格林威治区(艺术繁荣区),还有无线电城(全是商业开发),Peter Cooper村(住宅区),医学中心(治疗区域),当然还有其他单位,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每个大的单位区辖下,都有数不尽的小的社区组成。而每个社区都是自洽的,其大小也不过是三两个街区那么远。每个地段都是城中的城中之城。所以无论你住在纽约何处,走过两三个街区都能找到杂货铺,理发店,新闻报摊,擦鞋匠,卖冰卖炭卖煤的小铺租(在门上留个便条写下你要的东西就算是下单了),干洗店,清洁店,熟食铺(不分昼夜可以将啤酒和三明治送到你家门口),鲜花店,殡仪馆,电影院,收音机修理铺,文具店,缝纫用品店,裁缝铺子,药店,修车间,茶馆,沙龙,五金小店,烈酒店,修鞋处。尤其在那些居民聚集区,每一两条街都是一个主干道。一个人清早出门,甚至走不出二百码,就可以完成一连串的任务:买一份报纸,扔一双鞋在店里换个鞋掌,顺手买包香烟,叫一杯威士忌等下班送到家里,写一张小字条给永远看不到的木炭小工,被干洗店告知有一条裤子洗好可以取回。八小时下班回家一路,买一束褪色柳,一个马自达灯泡,要一杯酒,擦擦皮鞋,全部发生在他跳下抽走到家里的短短一路上。全部完成。每个社区都是如此的完整,如此强烈的邻里归属感,以助于很多纽约人终其一生就住下他自己的小王国中,甚至比乡下的村庄还要小。倘若让他走出两个街区,离开熟悉的角落,踏上陌生的土地,那种疏离感甚至让他心生不快想快点回返。
没有人比小店店主更清楚社区界限如何划分。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搬家,不过是从一间公寓搬到了三个街区外的另一间。当她第二天回到以前的街区杂货铺,店主如此感动而惊喜,近乎要热泪盈眶地说,“我简直怕再也见不到你了,毕竟你搬家了啊”,对于店主来说,三个街区,七百五十英尺,竟然就是告别离开了。
此刻,当我正写这篇文章时候,并不是以一个本地居民的身份在纽约,而是一个漂泊不定的无根基外来人,从乡下进城一两天。夏日是重新审视纽约的最好时机,等待你的是隐私的赠与和孤独的珍奇。夏日的城市只剩下硬汉铁血和真材实料。没有游手好闲参差不齐的居民,有的都是人物。空气似乎变得特别轻松,围一块破布就地躺下,一边吁吁喘气,一边重拾回忆。我一直记得刚来到纽约时候的感觉,仿佛一个微不足道的年轻人和巨人们同处一室。 我当时心目中的巨人就是异种专栏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他们的名字惯常出现在报端。一想到我和 Don Marquis,Heywood Broun, Christopher Morley, Franklin P. Adams, Robert C.Benchley, Frank Sullivan, Dorothy Parker, Alexander Woollcott, Ring Lardner and Stephen Vicent Benet这些人共处一岛,就仿佛头脑发热一样恍惚。我在我在商会街与百老汇的街角处徘徊踟蹰,念念有词: 这栋大楼到了深夜,就是蟑螂在打字机上跳跃的王国。那时的我在纽约过得算不上好,但它还是深深吸引着我。我过去总是飞快穿行过西13街的房子,因为第六达到和第七大道之间住着F.P.A,街道似乎都在脚下颤抖,就像火车驶过中央车站时公园大道的感觉。这种兴奋(离巨人如此靠近)屡见不鲜,纽约充盈着对于前辈巨擘心怀崇敬的新手,年轻有为的演员,壮志凌云的诗人,芭蕾舞演员,画家,记者,歌唱演员,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特有的兴奋剂保持充分的体力,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偶像暗中极力。
纽约不仅仅是持续的兴奋,也是不谢幕的舞台。我寻寻觅觅,凝神细看,希望能如实把它表现在纸上。周六接近下午的末梢,我走过西四十八街,陈列着架子鼓与萨克斯管的窗口,音乐指导无精打采的声音,和压倒一切的噪音从夏天忧思绵绵的场地传来。考特剧场吞吐出它日场演出的观众。突然间,整条街满盈流浪歌手铿锵有力的歌声,这是个大块头的腔调愉悦的黑人歌手,他渐行渐近,寻觅知音,头颅高高扬起,一副打歌剧院歌唱家的派头,那歌声不加阻挡地回荡穿行在如同幽深峡谷一般的街道。他手持长长的手杖,作为他唯一的道具。身着休闲裤,绉纱外套,口袋里斜插一本书,休闲但不失整洁。这是极佳的表演时刻,考特剧院《尊敬的妓女》刚刚演出,观众正接受完关于种族的教育,满心希望能立刻帮助非裔摆脱困境。于是硬币敲击街道乒乓作响,仅仅几分钟过后,这位黑人大概就得到了八个美刀。如果他每次都表演的如此出色的话,就凭此他就能在这里养活自己了。正如他们所说,纽约充满机遇。甚至几分钟后骑警路过此处,也放开缰绳仔细搜寻地面的硬币,恰似飞鸟搜罗溅出的谷子。
时至七点, 我旧地重游东五十三街的无照经营酒吧故址,脑海中酝酿一餐晚饭。夏夜电扇旋转嗡嗡作响声中坐着酒吧里稀薄的人群,偶尔被调配鸡尾酒的声音打断。酒吧相当昏暗(店主觉得毫无必要修好灯光增加支出,仅仅因为酒精法的改变)。 多么昏暗而舒适的气氛,多么迷人的意大利湖景壁画,大概是店主的堂兄弟所做。而店主把这一切混合起来。电扇喃喃细语祈祷的声音,乞求清凉的拯救。隔壁单间传来电台的对话,而叶菜沙拉混合着细微的蒜屑的气息。在我身后(又是那十八英尺),一个年轻文人正视图说服女孩子与他共同生活,分享爱意。她心存戒心,但他似乎如此有理有力,同时小心翼翼不盲目乐观。他心怀此情,感情是彼此互相赠与对方爱意和知性。在酒吧上方的镜子里,我可以看到他们的第二轮酒,之后他要去洗手间,然后是她。等他们都坐定,就再也没有了争论的腔调。风扇依旧转着,暑热混合着轻松的气息,还有无数关于美好晚餐的美好记忆,在那些美好的非法经营的小地方,伴随着爱的主题,伴随着送风机的声音,伴随着杜松子酒的疗伤幻觉。
在另一个这样的暑热夜晚我在中央公园逗留,Goldman乐队正在演出。那些分散坐在乐队面前月牙形凳子上的观众们全神贯注,仔细聆听。夜晚的风摇曳树影,那些树叶仿佛都重获生命,喃喃细语。照灯从下发点亮绿色的枝桠,赋予他们崭新的语言。顶空一家飞机如梦似幻地滑翔过,夜航灯明明灭灭。我正前方处,凳子上坐着一个男孩,臂弯搂着他的女孩,彼此两情相悦,沉醉于音乐当中。小号手站前一步,独奏开始:“为我祝酒,以你的明眸…”在这旷渺温暖的夜晚,号角声显得纯粹而充满魔幻色彩。此时北河传来号角声,另一个独奏也上演,来自玛丽皇后号,声明自己的存在。她的声音不再调位上,相差一个音节。乐队的号手们从来不曾低头,于是号角声就混成了一片,然而却没人领会这意味着浓情蜜意的山盟海誓中掺入了离别意。“我将离去”,玛丽号低泣。“我的誓言与我同在”,小号手遥相呼应。柏油马路上行人行色匆匆,但举止相当注意,对这音乐氛围表达敬意。棒冰大卖。在藩篱之外温暖的草坪,树影里传来窸窸窣窣的亲昵动作,而年轻女孩子的裙子被微风吹起,他们光洁的肩膀也在街灯下明晰可见。“为我祝酒,以你的明眸…”。这是何等美妙神奇的时光,而又全然是免费的。
夏日周末的城市空空荡荡。周六下午我前往自己的办公室。电话寂静无声,也无人投喂任何东西给饥饿的文件筐,无人打扰那些文件。死亡之楼,一切仿佛被悬空定住一样凝固了。整个城市就像被遗弃蜂巢,被全面越狱的监牢。偶尔楼里传来一声夜间电铃,有人召唤电梯,听起来就像一个非常特殊的火警警报。夏日午后的孤寂啊,在这样一间办公室。我凭窗俯瞰对面一间一间的办公室,想象着这一切在冬天的夜幕下的情景,全速运作,所有的灯都在亮着,仿佛眼前一幕哑剧,人偶都在翻弄着纸片(而你听不见簌簌的纸的声音),接听电话(而电铃也全然无声),看到这毫无声音不知止息的流动的纸片: 纽约,公文之都,于Calcutta往来,于Reykjavik会晤,所有事件都要横插一足。
在Lafeyette的咖啡馆,常客们闲坐聊天,一切忙碌却有井井有条。啜饮咖啡,我盯着西边的窗口看去,透视制造信托公司的大楼和九街背面的红砖墙面,看着日暮西下,红色的砖墙一点点变成暗紫色。砖墙在日暮变化下自会变色,就像鲜艳的红玫瑰在凋残之时呈现的青紫色痕迹。咖啡馆堪称是一个避难所,侍者们毫无时光逝去的衰老痕迹,也从来不曾去职更换,所有一切都逃离了现代化的浪潮。圣母像在旅游招贴画上,咖啡芳香迷人,略带菊苣的气息。
夜晚散步在Bowery街头,头顶是纽约的高架铁轨,你所能感觉到得只有一种寒冷的罪恶。手捏一枚硬币,你只想丢给那个乞讨者,却丝毫不愿碰一下那只脏手;同时你尽力避免只是那目光,谴责的让人难堪。倒不是因为乞讨者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群体性的——无从解决的人类遭受的贫穷和苦难,和那病入膏肓的酗酒病。夏夜醉汉们露天而眠,人行道恰似免费床榻,而全然不需要担忧虱子。行人路过小心翼翼绕开躲过或者横跨地上的活路障,仿佛漫行在战场上躲开无处不在的尸体一样。银行的前门口台阶上,流浪汉酣眠醒酒。借酒消愁而倾倒干了的空瓶子树立在他们头边上,权当做看护守夜的卫兵,臂弯里死命护住的是纸袋里装着的全部家当。巧舌如簧的导游在巴士游览车上告诉他的游客“这是本城的迷途之街”,但Bowery从不认为自己迷失,他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杜松子酒酿造坊,小旅店,还有冷漠无情和街尾的Bellevue医院。
向东走一两个街区,气氛急剧改变。贫民窟里,最常见的不过是贫穷和破败的民宿,但是与之相伴的是令人欣慰的清醒和整洁温馨。我沿着Rivington路向东走,一路所见的是混合着愉悦欢欣和肮脏拥挤的情景。小商铺占道经营涌占了大半人行道,只剩下的半条勉强供行人走过。明朗的光从无灯罩的灯泡放射出来,照亮小摊上的西瓜和女式内衣。楼上的居民都涌出来纳凉,人行道上悠闲避暑。他们坐在橙色的板条箱上,抽烟放松,怡然自乐。这就是下东区一片的夜晚娱乐,这避暑人群一切相比你在乡村绿草坪上看到的坐在鲜亮的帆布椅上纳凉的人们来说,更令人愉悦。人气十足,有一种市井温暖,包括那些压挤而烂掉的水果腐香,排水沟上苍蝇盘旋吮吸的肮脏废物,还有剩饭菜的气息。
在Lewis街角,广场上铁丝栏后,露天舞会正在上演。大概是某个街区的盛事,用来降低犯罪率。女人们推着婴儿车在舞者身穿梭往来,仿佛展现舞蹈最终所指向的终极成果。头顶上,恰似装饰舞厅的彩旗,那些滑轮线上的内衣内裤迎风招展。音乐停止时,一个迷人的意大利女孩从背包里掏出发梳,在街灯下梳理她长发漫舞的柔顺青丝,直到它闪闪发亮。不远处的警察在警车里静默凝望。
根据Edison公司所言,纽约的五个行政区有八百万人口,相信该公司所言非虚。而这八百万人口中,二百万是犹太人,相当于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而这二百万的犹太人中,有很多俄国裔,德国裔,波兰裔,罗马尼亚,奥地利,这么列举可以写一个长长的单子。据大纽约地区联盟的估计,纽约的黑人数量约有七十万,而其中五十万都住在Harlem区,从一百一十街延伸出去一段。近几年内,黑人数量激增,相比1940年的数量大概翻了一倍。而波多黎各人有二十三万,五十万爱尔兰人,五十万德国人,九十万俄国人,十五万英国人,四十万波兰人,还有相当数量的芬兰人,捷克人,瑞士人,丹麦人,挪威人,拉脱维亚人,比利时人,未日二十人,希腊人,甚至还有荷兰人,他们很早就来到这里。很难说有多少中国人在这里,官方数据说是一万两千人,但还有众多不合法居住民在纽约,他们不喜欢接触人口普查员。
数百万的外来移民代表了如此多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正因为他们之间的融合与碰撞,纽约变成世界大舞台的展示。纽约的住民宽容不仅仅出于天性,也同时出于必要,否则偌大一作城市将因憎恨积怨和执拗的辐射云爆炸。即使人们只从大都会的平静交流中短暂的脱离哪怕一瞬间,纽约也要像风筝绷起到空中。纽约的确暗中积攒着各种种族问题,而值得一提的并非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之下的那不容侵犯的停战协议。Harlem区自成一家,这一方面象征着隔离,然而纽约的黑人,很少遇到种族隔离主义。黑人一样乘坐地铁和巴士,享受和白人一样的待遇。但在宾馆和餐厅,这样的平等还未达到。职业上说,黑人在音乐艺术和文学上都很成功。然而在更多的就业领域就残酷的多。区别对待的刁坤还体现在关于住房和很多惯例上。私人住宅租赁者可以合法的排斥黑人,而他们实际上也正是这样做了。不过根据最近的市政法规,由公众财政赞助或者享有税收豁免的公寓在接受住户的时候,不能因为他们的种族,肤色和宗教背景来进行挑选。
对于一个纽约人来说,这座城市即一成不变,又瞬息万变。从很多角度讲,纽约无论看起来还是感觉上都和二十五年前完全不同。除了第三大道,所有空中的铁轨都被改成了在地下通过。老主顾从第六街走过杰弗逊市场监狱时将会怀念那铁路,那声音,那投在地上斑斑驳驳的倒影,以及那些小小的空中车站,还有当车经过时那轻微的震颤感。百老汇也改变了很多。曾经在明亮喧嚣的外表之下,还有易于识别的构架。而现如今那些标牌如此巨大,连大楼商店和旅馆都消失在霓虹灯,巨大字体和冰淇淋广告招牌之下。百老汇本身就像冰淇淋大街一样,毫无框架来支撑。在格林威治村一带灯光稀薄了很多:大型公寓建在此处,围在广场四周,酒吧更是镶镜描框。不过毕竟村里的诗情毕竟缠绵不去,墨西哥玻璃器皿,捶打敲制得铜器,蜡染布,威士忌瓶改成的台灯,还有处女作品带来的新鲜记忆:老格林威治村和他那些小巷,孤陋的房屋出租,正和那些需求飘忽不定的年轻人的喜好,追求欢愉,心思不定。
中央车站已经变成了酒吧,连同它多维度的广告招牌和从旅行社学来的一套经营策略。我有一段时间专门住在中央车站一带(这里简直无比方便,更何况我也无他处可去),辉煌的大厅对我来说简直是关于纽约室内最能带给我灵感的地方,知道可口可乐和Lastex公司的跻身而入。
环顾纽约,这大都市的辉煌建筑却不可避免走向衰败。坐落在哈德逊河一带的Schwab的故居依然作古,第五大道的Gould旧宅早变成了古董店,马蒂讯达到上的摩根之家也成了教堂的理事办公室,曾经的Fahnestock的寓所也变成了兰登书屋。如今的有钱人也不喜欢住公馆宅院,反而倾心于顶楼的宽敞公寓,在平台空地上种树,离地面几百英尺的地方自称一体。现在媒体报纸也更少了,大概要归功于故去的Frank Munsey。人们怀念环球时报,邮报,先锋者,而对于更多纽约客来说,自从世界报的离去之后,生活全然变得不一样了。警察们早已开上了电动巡逻车,穿着胶鞋摆弄着警棍巡逻在纽约大街小巷的日子已成为历史 。坐一段地铁只消花上十分钱,而椅子也从稻草黄变成了深绿色。人们在酒吧都是去看电视消遣,再也没有人会独坐思索人生。这些多少有点令人不安。甚至连游行这样的大事都有些变化了呢。上一次曼哈顿的军事胜利游行简单的可怜,只是用丑陋可怕地重型坦克开遍全城。
贫民窟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高档的公寓地产项目——楼宇挺拔,目标高尚,价格低廉。已经有些基建项目在城市中开启了,每个项目都像是城中之城(其中Bronx的住宅区可以容纳一万两千户),迄今未曾被占用的空中面积得到了开发,人们被引导到空中居中,生活也被标准化,连坐的位置也被给予新的,不再是橙色板条箱。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支援,市政府添砖,私募基金加瓦,一切如大江小河一样都流入到项目建设中。而银行和保险则在背后支援。建筑师尽力在地基之上让大楼得到更多的采光。某些高楼租金委实低廉,到了八美元一间房的地步。上千个单元房将被需要,而最终也必定会被建起,但建设永远赶不上纽约的发展,从来不曾达到平衡。经济繁荣之时,人口激增,新的住宅区似乎都从石缝里冒出来。而经济萧条时候,人口则摇摆不定,高楼被弃之一边,房产业低迷不振甚至彻底消亡。
从我来纽约起,看得出她的性情和脾气都在变化。绷紧的气氛,脾气更是暴戾了。在很多地方很多面孔中,你都嗅得到这样的气息。现代生活的消极气氛在纽约更是被放大和多样化——一辆穿梭城市的巴士都有足够的戾气,让司机偏离疯狂只有那么一点点距离:路口的交通灯突然变化不尽人意,乘客拼命敲打已经关上的车门,卡车非要挡住必经要塞,硬币不小心滚落在地上,不恰当时间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然压力越大,速度也越快,出租车就比十年前跑的快了许多,更不用替十年前也不是什么慢速度。司机们以前开车还颇有闲情逸致,现在开车却全然带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味道,迅速到达好赚到服务费。西边通往城市的高速上,车辆都被席卷入着急冒火却又无可逃避的洪流,被后车追赶,又被旁道挤兑,全然似一片木屑在水车管道里上下颠簸沉浮。
这个城市从没想现在这样令人不适,拥堵稠密,神经紧张。钱如流水,而纽约总是应对及时。餐馆人满为患从来挤不进去,商人们中午去Schrafft吃顿午餐,那队伍排得简直就是失业者领取救济餐的架势(繁荣期大家排队等待口粮,萧条期也是一样)。
曼哈顿的午餐休息都被提前了半小时,从十二点到十二点半,希冀能躲过用餐的高峰,抢到一张桌子。所以下班大家相比以往也更饿了一点。公寓挂起了“客房已满”的牌子。第五大道的车站只有站着等车的份儿,要知道以前每个买了票的客人都可以有一席之位。旧式双层巴士车逐渐退居二线,人们搭乘公车再也不只是为了娱乐。在某些日子的某些时辰,找到一辆空着的出租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争抢出租都是常事。你抓住把手打开车时,其他乘客正从另一侧车门坐了进来。看门人就凭替别人叫出租车就可以发一笔财,甚至有的看门人根本无门可——他们在街上兜兜转转,看准时机给客人叫车开门,聊以维持生计。和以往那些悠闲的日子比,纽约如今不再舒适也谈不上便利,但纽约客们目前对此也毫不在意,倘若在意的话他们早就搬到别处居住了。
对于纽约的微妙变化,人们闭口不谈却全放在心上。在这个城市不短的历史中,他第一次有了被毁灭的可能。那些飞机不过一队飞雁的规模,就可以终结整个曼哈顿岛的幻想,烧毁高塔炸平桥梁,整个地下通道都变成毒气室,成千上万人都火化成灰。死亡的暗示基本成为了纽约的一部分:头顶飞机掠过的隆隆声,配合着报纸头条的黑色报道。所有城市居民都必须接受随时灰飞烟灭这样的残酷事实,而对纽约客们则更为集中,因为城市的密度,而更因为,作为打击目标来说,纽约毫无疑问非常显著。在那些想法疯狂的袭击者中,纽约无疑拥有稳定持续的巨大魅力。
曾经自由女神堪称纽约的自白,翻译成各国语言被世界接受,而如今自由也有了死亡的蕴意。沿着东河到那被铲平的龟湾屠宰场,人们为联合国永久总部开工挖土,那阵势简直就是和魅影一般的飞机竞赛速度一样。这项目如此恢弘堪称第一伟大。在纽约向前的步伐中,他又接纳了一座城中之城 ,这次是作为所有政府的荫蔽,扫除战争的残渣。纽约已经不简单是一座首府,不是纽约州的,甚至也不是美国的,而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建筑师们构想出的摩天大楼,最终也不过是火柴盒的大小。交通川流将在第一大道下面的通道流动,四十七街将被拓宽(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卡车秘密地在夜间为它种上树,树根会和城市地下管道纠缠在一起)。城市将再一次吸纳来访者,潜移默化完全瞧不出迹象。纽约已经显示出了它荫蔽联合国的能力,过去几年如此多的代表来访纽约,而市民们却鲜能瞥见一眼他们的燕尾服和黑礼帽。
这场竞赛,在毁灭性的飞机和困难险阻重重的人类议会建立之间的竞赛,深深地阴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纽约最终完美地显示了普遍矛盾和万能解决方案。这个藏在钢铁与石材之后的秘密成为非暴力抗争和宗教平等的完美代表和目标。这个高耸天际的标杆迎向攻击而来的飞机,荫蔽所有人类民族,代表一切事物,审判所有飞机将进行的毁灭和拦阻他们的差事。
一两个街区向西,在龟湾这新的人类之城,一株绿柳荫蔽整个内庭。这是一株顽强老树,曾承担无数攀爬,历经各种磨难,靠铁丝支持才不致倒塌,但仍为那些爱它的人所崇敬。从某个角度讲,它代表了整座纽约城,生活困苦,在各种困境中成长,与水泥之中汲取营养,坚定地朝着太阳。无论我何时看到这棵树,或者感受到飞机掠过的阴影,我总会想到,“一切都会被救赎,正是这些特别的事情,正是这一棵树。” 如果城市消失殆尽,或者正在毁灭,这座城市,抬头若不见这离奇而又惊人的纪念碑,心将死如槁灰。
-
真水无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9-15 09: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