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 读后感
在《现代性的后果》这本著作中,吉登斯针对现代性的产生对社会乃至全球产生的影响,尝试用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去分析现代人如何应对因现代性的来袭而导致的种种问题。吉登斯的理论是放弃二元对立,主张二元融合,他兼顾宏观与微观,结构和个人互相作用,以此来构建他的结构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观点也是如此。
现代性是什么?它如洪水猛兽般带来的影响到底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冲击,抑或是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力量催生的巨大副作用?诚然,现代性自17世纪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发生的资本主义革命以来就一点点产生并不断变化。它伴随在巨大生产力和革命创新思想的诞生过程中,给予人民财富、自由、新的社会面貌,它就是此类社会过程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文化特征。然而我们也清楚知道这个社会进化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不论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抑或是经济危机的发生,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当今恐怖主义的产生,现代性产生的问题逐渐催生出被人称之为"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如此称呼。而哈贝马斯称为“生活世界殖民化”。当然不论什么样的时代都有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担忧,在西梅尔眼里则表现为“文化悲剧”。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里就现代性的产生用“断裂”和“动力”作用两个同时运作的过程解释现代性的产生机制。任何一个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时,都不可能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一帆风顺的,因而在过渡阶段或者说是转型阶段,两种形态之间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断裂性的过程;而这种断裂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现代性所导致的变迁的绝对速度,其激烈程度是以前的变迁无可比拟的。第二,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与其他地区发生联系时,社会变迁的浪潮实际上席卷了整个地区。第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本性。在前现代时期,某些现代社会形式并不能简单地从以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得到;其他的事物则与前在的社会秩序只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连续性。
而形态的发展靠某些动力来推动,吉登斯称之为动力机制;没有动力,整个社会将呈现僵化的停滞状态(这种社会形态既不是前一种形态,没有过度完结,它处于过渡期却又停止不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断裂性与动力性又是统一的。两者共同导致现代社会的产生。
而具体地说,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又包含以下三方面,分别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
关于时空分离。首先,它促成脱域的形成。其次,给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导致理性化组织成长,如科层制和民族-国家,以固有的动力和能力将地区与全球联系起来。最后,现代世界是位于世界历史的急进意识之中,它能吸取这种历史来塑造现在。
第二,关于脱域机制,它包括两种类型,在当代社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者都可归为抽象的体系。第一种类型是符号象征,最为熟知的形式就是货币。第二种类型是专家系统,这是由技术成就或职业专家们所组成的大型领域,这些领域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最为明显的专家系统是律师和医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专家系统所主宰并有着巨大时空隔距的社会,因而信任就扮演重要角色。时空隔距的加剧使我们对社会种种现象不用拥有全部知识,这样就导致对信任的需要。信任被定义为对人或系统的可靠性具有信心。
最后关于反思性,反思性指“社会实践不断地被由这种实践而来的信息所核查与修正,从而根本改变其特征”。现代社会的抽离性特征导致一些明显问题的认识。首先是需要对抽象系统给予普遍的信任,尤其是得信任专家系统。但现代性所带有新的风险总是对我们的信任构成威胁。
而由17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以来发展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力量(分别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监督系统)在经由全球化进程的席卷后,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性的进化。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组织及个人伴随着这个四股外来或自身进步的力量,其社会经历了“断裂”,形成了自身的“脱域”机制力量,并且也在这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反思。现代性制度在全球化下扩展的表现为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劳动力和工业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迁移、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国际关注甚至变得不仅是国家内部的事情、为了监督各国对自身的威胁和自身的发展形成各式各样的合作和监督组织及机制。而这样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使现代性问题席卷全球,变得不在是现代化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生态环境的关注、国际间军事干涉、恐怖主义等。而这些看似国际性的问题也会直接和间接影响个人生活。如危机个人安全、经济危机导致个人失业、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等。
吉登斯以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从社会运动、世界性的灾害威胁和未来的后现代全球秩序等角度勾勒出他的思想。而目前的社会运动则分别针对这四个方面体现为自由言谈和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劳工运动。这些运动是多民主的参与;非军事化;技术的人道化和超越短缺经济的工作伦理。这些方式的最终目标是协调全球秩序;战争的消失;“以全球为己任的现世关怀”和社会化的经济组织。他也因此反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认为应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日常生活的形态、个人的行动正在积极地改变颓势,正如他结构化理论的思想一样。他既不是强调结构对个人的束缚作用也不是行动论者倾向于个人的行动,在他眼里,结构和行动、个人和社会并非二元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塑造影响的关系。但他用“现代晚期”名词来代替“后现代性”的立场却并不能让我满意。具体地说后现代性在我个人看来更多表现为一种反思性的异化。而这种反思性的是在全球化进程过后随多元主义带来的变化。社会大众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反思,另一方面多元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无中心主义思想。后现代社会被鲍德里亚称为消费社会,被鲍曼认为是破裂、碎片化、无中心的,这会被认为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说已经变得无所谓了?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且在变迁中又有联系,每个年代的社会都离不开对前代社的继会承和发展。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靠的是人类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与不断适应现代化的过程。因此,总体上说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思想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结构与行动上是比较合理的。而在当今这个愈加复杂多元的“后现代社会”如何能较好地解决“现代性”或“后现代”的问题呢?吉登斯相信从四个制度性维度的“反思性”实践能够改善,然而“反思性”本身异化或“后现代”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在我看来,即使是在多元文化、无中心碎片化的当今也需要有关于反思性上的重新思考。反思性并不意味着怀疑一切,多元也不意味着拥抱无中心,相反只有在一定中心思想引领下,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没有方向变成一群横冲直撞的野牛,而这样的中心仍需不断的努力发现。
现代性是什么?它如洪水猛兽般带来的影响到底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冲击,抑或是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力量催生的巨大副作用?诚然,现代性自17世纪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发生的资本主义革命以来就一点点产生并不断变化。它伴随在巨大生产力和革命创新思想的诞生过程中,给予人民财富、自由、新的社会面貌,它就是此类社会过程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文化特征。然而我们也清楚知道这个社会进化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不论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抑或是经济危机的发生,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当今恐怖主义的产生,现代性产生的问题逐渐催生出被人称之为"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如此称呼。而哈贝马斯称为“生活世界殖民化”。当然不论什么样的时代都有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担忧,在西梅尔眼里则表现为“文化悲剧”。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里就现代性的产生用“断裂”和“动力”作用两个同时运作的过程解释现代性的产生机制。任何一个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时,都不可能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一帆风顺的,因而在过渡阶段或者说是转型阶段,两种形态之间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断裂性的过程;而这种断裂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现代性所导致的变迁的绝对速度,其激烈程度是以前的变迁无可比拟的。第二,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与其他地区发生联系时,社会变迁的浪潮实际上席卷了整个地区。第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本性。在前现代时期,某些现代社会形式并不能简单地从以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得到;其他的事物则与前在的社会秩序只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连续性。
而形态的发展靠某些动力来推动,吉登斯称之为动力机制;没有动力,整个社会将呈现僵化的停滞状态(这种社会形态既不是前一种形态,没有过度完结,它处于过渡期却又停止不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断裂性与动力性又是统一的。两者共同导致现代社会的产生。
而具体地说,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又包含以下三方面,分别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
关于时空分离。首先,它促成脱域的形成。其次,给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导致理性化组织成长,如科层制和民族-国家,以固有的动力和能力将地区与全球联系起来。最后,现代世界是位于世界历史的急进意识之中,它能吸取这种历史来塑造现在。
第二,关于脱域机制,它包括两种类型,在当代社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者都可归为抽象的体系。第一种类型是符号象征,最为熟知的形式就是货币。第二种类型是专家系统,这是由技术成就或职业专家们所组成的大型领域,这些领域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最为明显的专家系统是律师和医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专家系统所主宰并有着巨大时空隔距的社会,因而信任就扮演重要角色。时空隔距的加剧使我们对社会种种现象不用拥有全部知识,这样就导致对信任的需要。信任被定义为对人或系统的可靠性具有信心。
最后关于反思性,反思性指“社会实践不断地被由这种实践而来的信息所核查与修正,从而根本改变其特征”。现代社会的抽离性特征导致一些明显问题的认识。首先是需要对抽象系统给予普遍的信任,尤其是得信任专家系统。但现代性所带有新的风险总是对我们的信任构成威胁。
而由17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以来发展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力量(分别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监督系统)在经由全球化进程的席卷后,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性的进化。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组织及个人伴随着这个四股外来或自身进步的力量,其社会经历了“断裂”,形成了自身的“脱域”机制力量,并且也在这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反思。现代性制度在全球化下扩展的表现为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劳动力和工业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迁移、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国际关注甚至变得不仅是国家内部的事情、为了监督各国对自身的威胁和自身的发展形成各式各样的合作和监督组织及机制。而这样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使现代性问题席卷全球,变得不在是现代化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生态环境的关注、国际间军事干涉、恐怖主义等。而这些看似国际性的问题也会直接和间接影响个人生活。如危机个人安全、经济危机导致个人失业、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等。
吉登斯以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从社会运动、世界性的灾害威胁和未来的后现代全球秩序等角度勾勒出他的思想。而目前的社会运动则分别针对这四个方面体现为自由言谈和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劳工运动。这些运动是多民主的参与;非军事化;技术的人道化和超越短缺经济的工作伦理。这些方式的最终目标是协调全球秩序;战争的消失;“以全球为己任的现世关怀”和社会化的经济组织。他也因此反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认为应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日常生活的形态、个人的行动正在积极地改变颓势,正如他结构化理论的思想一样。他既不是强调结构对个人的束缚作用也不是行动论者倾向于个人的行动,在他眼里,结构和行动、个人和社会并非二元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塑造影响的关系。但他用“现代晚期”名词来代替“后现代性”的立场却并不能让我满意。具体地说后现代性在我个人看来更多表现为一种反思性的异化。而这种反思性的是在全球化进程过后随多元主义带来的变化。社会大众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反思,另一方面多元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无中心主义思想。后现代社会被鲍德里亚称为消费社会,被鲍曼认为是破裂、碎片化、无中心的,这会被认为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说已经变得无所谓了?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且在变迁中又有联系,每个年代的社会都离不开对前代社的继会承和发展。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靠的是人类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与不断适应现代化的过程。因此,总体上说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思想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结构与行动上是比较合理的。而在当今这个愈加复杂多元的“后现代社会”如何能较好地解决“现代性”或“后现代”的问题呢?吉登斯相信从四个制度性维度的“反思性”实践能够改善,然而“反思性”本身异化或“后现代”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在我看来,即使是在多元文化、无中心碎片化的当今也需要有关于反思性上的重新思考。反思性并不意味着怀疑一切,多元也不意味着拥抱无中心,相反只有在一定中心思想引领下,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没有方向变成一群横冲直撞的野牛,而这样的中心仍需不断的努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