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戏剧治疗”(一)
(一)“戏剧治疗“的逻辑起点
在剑桥大学的艺术学百科全书里面,提到了”戏剧治疗“(dramatherapy)这个术语,指的是通过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帮助解决特定对象的心理问题与忧虑。要追溯戏剧治疗的逻辑起点,我们首先要区分一些概念。目前,在心理治疗领域,使用各种艺术门类的手段,已并不罕见。常见的有音乐治疗、舞蹈治疗、艺术治疗(arttherapy)和戏剧治疗(dramatherapy)四种。其中,“艺术治疗”这个词是不够确切的,因为它指的是利用美术(fine arts),或者说造型艺术(其中主要是绘画),来完成心理上的治疗和干预。因此,目前通行的说法“艺术治疗”,应该称为“美术治疗”更为确切。美术治疗,由于对象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参与艺术创作是非常深入和主要的,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最容易干预人的潜意识,因而,发展得相对最为成熟。而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由于在情绪感染和肢体放松上效用明显,因而也具有各自独立的发展空间。戏剧治疗,发展是相对滞后和困难的。1900年以后,戏剧治疗这一概念,才逐渐在学界被提出,进而涌入到实践领域。
那么,戏剧治疗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的问题上,有著名的“净化说”。悲剧能够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并使之得到净化。这被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是艺术心理学的重要论述,甚至具备开山里程碑的意义。事实上,西方心理学的很多学说,都可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老的学说当中寻找蛛丝马迹,也包括谈论的艺术心理问题。而心理治疗之所以能够借助艺术手段来实现,这当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原点。更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和“宣泄”这种心理过程,并不仅仅是艺术治疗的一种理论雏形,它揭示了当代艺术治疗之所以能发挥效用的其中一个关键所在。
其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荣格等人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成为任何艺术治疗的基石。戏剧治疗的奠基者,出生在罗马尼亚的精神医生Jacob Levy Moreno最早创立了心理剧,而儿童则是最初的实验对象。他的第一次实践交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维也纳公园实施了他的第一次儿童心理剧实验。战后,他的焦点转向了成人。如果没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戏剧治疗便无法真正成立。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只能解决情绪问题,而弗洛伊德的意识“冰山”理论,不仅是为治疗各种心理隐疾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它根本就是对大多数的心理隐疾和心理问题进行重新的定义。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多重人格等等,几乎都因为有了潜意识理论和精神分析学的诠释而展现出了另一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尤为合理和完善的一面。这种精神分析学的逻辑并不复杂,既然人的意识可以划分为潜意识和意识,那么通过干预潜意识来实现解决意识层面出现的消极因素便显得理所当然,因为在他的理论中,潜意识占据了更重要的理论地位。艺术创作创造了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又很特殊,它能够有效地作用于人的潜意识,那么,艺术被用来作为一种干预潜意识的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再次,德国美学的“移情说”和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为艺术治疗(包括戏剧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完形心理学的力的图式指出,在知觉过程中,艺术作品中形式层面的部分对人的心理甚至是生理反应都有明确的作用。如此一来,艺术治疗存在且有效的依据就更明确了,因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层面,通过人的知觉活动,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活动甚至是生理反应。这也就强有力地说明了,通过艺术手段来治疗心理问题,哪怕是伴随生理征兆的心理隐疾,都是确切有效的。“移情说”也一样,它阐明了知觉表象与情感融合的过程,这实现了对象和艺术作品间由物及我和由我及物的双向的统一。这种双向的过程填补了一定的逻辑空缺。之前,我们强调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心理层面的影响,也强调了创作主体在创造艺术作品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但是,对于这两种活动的反向作用,往往是被忽略的。而这种双向作用,恰恰说明了艺术治疗能够有效开展的合理性。
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开启了艺术手段在心理治疗领域的理论源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构筑艺术治疗的稳固基石,再到德国美学、心理学研究的“移情”说和“同形同构”说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治疗的理论依据,艺术治疗(包括戏剧治疗)的逻辑脉络,便显得清晰、明确。
(二)戏剧治疗的内容和类型 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创,谢绝转载。
在剑桥大学的艺术学百科全书里面,提到了”戏剧治疗“(dramatherapy)这个术语,指的是通过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帮助解决特定对象的心理问题与忧虑。要追溯戏剧治疗的逻辑起点,我们首先要区分一些概念。目前,在心理治疗领域,使用各种艺术门类的手段,已并不罕见。常见的有音乐治疗、舞蹈治疗、艺术治疗(arttherapy)和戏剧治疗(dramatherapy)四种。其中,“艺术治疗”这个词是不够确切的,因为它指的是利用美术(fine arts),或者说造型艺术(其中主要是绘画),来完成心理上的治疗和干预。因此,目前通行的说法“艺术治疗”,应该称为“美术治疗”更为确切。美术治疗,由于对象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参与艺术创作是非常深入和主要的,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最容易干预人的潜意识,因而,发展得相对最为成熟。而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由于在情绪感染和肢体放松上效用明显,因而也具有各自独立的发展空间。戏剧治疗,发展是相对滞后和困难的。1900年以后,戏剧治疗这一概念,才逐渐在学界被提出,进而涌入到实践领域。
那么,戏剧治疗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的问题上,有著名的“净化说”。悲剧能够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并使之得到净化。这被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是艺术心理学的重要论述,甚至具备开山里程碑的意义。事实上,西方心理学的很多学说,都可以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老的学说当中寻找蛛丝马迹,也包括谈论的艺术心理问题。而心理治疗之所以能够借助艺术手段来实现,这当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原点。更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和“宣泄”这种心理过程,并不仅仅是艺术治疗的一种理论雏形,它揭示了当代艺术治疗之所以能发挥效用的其中一个关键所在。
其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荣格等人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成为任何艺术治疗的基石。戏剧治疗的奠基者,出生在罗马尼亚的精神医生Jacob Levy Moreno最早创立了心理剧,而儿童则是最初的实验对象。他的第一次实践交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维也纳公园实施了他的第一次儿童心理剧实验。战后,他的焦点转向了成人。如果没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戏剧治疗便无法真正成立。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只能解决情绪问题,而弗洛伊德的意识“冰山”理论,不仅是为治疗各种心理隐疾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它根本就是对大多数的心理隐疾和心理问题进行重新的定义。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多重人格等等,几乎都因为有了潜意识理论和精神分析学的诠释而展现出了另一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尤为合理和完善的一面。这种精神分析学的逻辑并不复杂,既然人的意识可以划分为潜意识和意识,那么通过干预潜意识来实现解决意识层面出现的消极因素便显得理所当然,因为在他的理论中,潜意识占据了更重要的理论地位。艺术创作创造了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又很特殊,它能够有效地作用于人的潜意识,那么,艺术被用来作为一种干预潜意识的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再次,德国美学的“移情说”和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为艺术治疗(包括戏剧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完形心理学的力的图式指出,在知觉过程中,艺术作品中形式层面的部分对人的心理甚至是生理反应都有明确的作用。如此一来,艺术治疗存在且有效的依据就更明确了,因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层面,通过人的知觉活动,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活动甚至是生理反应。这也就强有力地说明了,通过艺术手段来治疗心理问题,哪怕是伴随生理征兆的心理隐疾,都是确切有效的。“移情说”也一样,它阐明了知觉表象与情感融合的过程,这实现了对象和艺术作品间由物及我和由我及物的双向的统一。这种双向的过程填补了一定的逻辑空缺。之前,我们强调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心理层面的影响,也强调了创作主体在创造艺术作品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但是,对于这两种活动的反向作用,往往是被忽略的。而这种双向作用,恰恰说明了艺术治疗能够有效开展的合理性。
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开启了艺术手段在心理治疗领域的理论源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构筑艺术治疗的稳固基石,再到德国美学、心理学研究的“移情”说和“同形同构”说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治疗的理论依据,艺术治疗(包括戏剧治疗)的逻辑脉络,便显得清晰、明确。
(二)戏剧治疗的内容和类型 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创,谢绝转载。
-
皮格马利翁效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08 13: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