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大展看中国双/三年展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双/三年展,谁来为你搭台?
——从国际大展看中国双/三年展的发展方向
2008年可以说是亚太地区双/三年展的集体嘉年华,釜山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光州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横滨三年展、上海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数个双/三年展相继举行,更有几家主动联合组织了一个亚洲艺术罗盘,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艺评人、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大家排好时间表,浩浩荡荡组团巡游,盛况堪比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卡塞尔文献展、明斯特雕塑展联合掀起的欧洲艺术大展之旅热潮。以城市命名的这些大展,无疑为各自的所在地做了很好的城市形象宣传。实际上,几乎每个双/三年展都提出要通过展览塑造城市文化艺术形象。城市社会各界包括当地政府、企业集团、传媒业、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以及市民大众与艺术行业的全面合作和参与,使之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国际文化界的一次盛大的文化艺术节日。例如,2008亚洲艺术罗盘的几家大展还专门与旅行社合作,提供参观展览的本地短期旅游服务套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契机,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还让城市的旅游、交通、餐饮各行业获得了非凡的业绩,商业利润和社会影响不可估量。
双/三年展,英文形式为Bi/Triennial,在意大利文里叫Bi/Triennale,顾名思义,即为每两年或三年定期举办一次的大型艺术展览。各国各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每两年或三年(甚至每四年、五年)举办一次这样的国际当代视觉艺术的综合展示活动,推出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使之成为各国各地重要的艺术节日 。威尼斯双年展是历史最悠久的,它设立于1895年。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可以算是当今世界学术水准最高的艺术大展之一,加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这三者并称为世界三大综合视觉艺术大展。另外还有美国惠特尼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南非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等,皆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在国际颇有声名。全球迄今已有几百个双/三年展,大多以城市或艺术品种命名。仅仅在中国,除了广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双/三年展之外,还有专门的摄影、水墨、建筑、设计等具体类别的年展或双年展。琳琳总总如此之多的大展各自都在为下一步如何发展,在哪里去寻找生存延续的动机,让谁为自己更好的展示搭台而踌躇。
目前的双/三年大展运行机制多有不同,按主办方的身份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
①双/三年展基金会主办,并授权组织委员会进行展览的学术定位和组织工作,城市提供部分财力物力的支持。例如威尼斯双年展便是由一个非营利性的基金会主办,接受民间赞助,同时也受意大利政府及国会的监督与支持。韩国光州双年展也是由光州双年展基金会主办,基金会的主席是光州市的市长,主要起名义作用,副主席李龙雨是光州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其自创始以来多年的首席执行官,实际负责具体事务的决策。对艺术总监 和策展人 的挑选等事务通常都是由首席执行官整合各方资源和人选,呈递给光州双年展基金会组建的组委会商议通过。基金会对组委会与艺术总监的各项工作有监督权。鼎鼎大名如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都是类似的展览机制。
②城市(政府)主办,以城市的名义组建的双/三年展组织委员会承办,负责提供展览的学术架构,控制学术水平。此类按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美术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本是直接向组委会负责来承接展览组织的各项事务;二是美术馆本身在展览中仅仅只是展览场地,为展览提供文脉情境,或者甚至不参与展览。前者例如2002年以来的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向上海市政府设置的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负责,执行召集策展人、挑选展览主题,组建工作队伍等责任,当然也提供主要的展览场地。后者例如韩国釜山双年展,它运用独立的运作队伍,由釜山市长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与召集人,双年展委员会办公室也设于釜山市政府大楼内,展览组织则分为三个大组:当代艺术展、海洋艺术节、釜山雕塑节。当代艺术展的展场设在釜山现代美术馆和釜山游艇中心。横滨三年展也是属于此类,它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横滨市、NHK、朝日新闻社、横滨三年展组委会多家联合主办,组委会承办。
③美术馆作为主办单位或扮演主办角色,自己寻找经济支持和学术构建,自己完成展览事务的执行工作。例如惠特尼双年展就由惠特尼美术馆主办,在其成立之初的1932年就首次举办双年展,至今已举办过74届。2008年惠特尼双年展的两位策展人都是惠特尼美术馆的策展人或者助理策展人 。惠特尼双年展以推动美国式前卫艺术为宗旨,成为美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推广美国艺术家的大平台,因此,惠特尼美术馆每年能从市政府得到一些专向资金运作双年展,但政府不干涉双年展的组织策划工作。再如广州三年展就是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组织委员会也由广东美术馆召集,展览以广东美术馆为主展场。广州市政府几乎不对整体展览有所干预,大致是采取默认的态度,只是文化厅会派人对展出作品进行例行检查。没有政府拨款,广东美术馆运用自身运营的展览经费加上民间集资赞助来支撑整个大展的开销。
这些大展类型也并非有着严格的区分界限,城市在展览中的控制力大小在发生变化,一些大展自身也在发生变化。资金这个永恒的难题牵引着大展不断调整自己以求生存。大展也需要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因此成为文化普及的好契机,也是意识形态的角斗场。
几乎每个大展都遇到过因为经费问题无法实施某些艺术计划的情况,2008年的圣保罗双年展更是因为资金短缺等原因受到生存的严重威胁 。以国内的情况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艺术的普及不够,艺术的概念对于大众来说还比较陌生,很多人觉得艺术高高在上或者遥不可及。大型展览既有可能成为艺术普及的生动教科书,也有可能变得曲高和寡,自说自唱而高处不胜寒。没有广泛的声誉,得不到大众的关注和参与,要让城市、企业集团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出资出力支持赞助当然是非常困难。作为在中国第一个出现的双/三年大展,上海双年展早期是由上海市文化局与上海美术馆共同主办,但其实文化局只是挂名,并不承担实际的责任;上海美术馆也曾经寻找到私人基金会 与其联合主办,到第四届才改为名义上由市政府召集的上海双年展组委会主办,由上海美术馆来执行实际的工作。这样,上海双年展才争取到了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来运作展览事务。南京三年展就因为资金的问题一度停办,到2008才又重新拾起。2008南京三年展的某负责人就曾对媒体说,他们原打算只展出装置艺术、录像和雕塑,后来考虑到展览的普及性,又增加了国内一些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南京三年展除了在本市大力做广告和公关宣传之外,将地点选在南京市民相对比较熟悉的南京博物院 ,而不是名气不大的主办单位南视觉美术馆,而且展览期间免去门票,这些措施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南京市民摩肩擦踵前往排队观看。在市民中造成的广泛影响也为南京三年展赢得了政府和国际机构的经费赞助,为下一届展览铺下了基本的砖石,找到了其登台展示的搭台方。
广州三年展从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十年历程,建立自己起步的基础开始,到以关注本土区域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模式为例探讨全球化方向问题,对自身语境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到主动刷新理论界面,思考目前政治文化领域中富于挑战性和争议性的前沿文化理论。在坚持独立举办了三届展览之后,它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专业学术基础,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造成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届展览一路走来,多有不易。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主办方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到如香港艺术发展局、时代集团等机构、企业赞助,可是这些赞助并不稳定,而且所赞助的资金远不足以应付越来越大型的展览的实际支出。广州三年展在艰难地挺过了第三届之后,还能不能继续坚持自己在艺术上的学术性和实验性?还能不能坚持追求前沿思考的能力和自由?在哪里去寻找生存的基本条件?在注重经济发展,崇尚市民娱乐文化的南中国,怎样将严肃的文化艺术思考引入人们的视野并形成相应的影响?怎样在艺术市场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争取到稳定的经济支持而又能拒绝思维的束缚?这些问题都醒目地摆在眼前。很明显,随着广州三年展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向大型综合方向发展,单靠广东美术馆来支撑已是非常艰难了。广东美术馆也在思考是否需要改变展览机制,为广州三年展寻找更为稳定的搭台方。
但是展览机制的变化,可能也会相应带来工作方式的变化。以上海双年展为例,政府会拨出专款来运营大展,但是筹备工作的每一步进程基本上都需要征得市政府的首肯方可实施。于是近年来上海双年展在艺术的实验性方面有所减弱,而更多的增加了吸引普通观众参与的因素,越发变成为市民大众的嘉年华。2008年的上海双年展在艺术水准和实验精神方面受到艺术界的微词,许多人认为上海双年展已经沦落为城市的旅游观光项目。但看起来矛盾的是,它却因为吸引到大众的目光而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且还吸引到了银行、企业等多家大笔资金赞助,为将来的继续举办寻找到生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续举办数年,艰难的为广东省偏远的连州市赢得了国际声誉,做了很好的城市形象宣传,因此得到了连州市政府每年数百万的资金赞助。可是每年都会有参展作品因为太过于直接与敏感问题相关而禁止展出。而且当它刚开始依赖政府拨款的时候,2007年就因为连州市政府官员的个人喜好而让整个展览陷入财政困境。当然,也并不是说城市参与的成分越多,政府在意识形态上对展览的影响就越大。韩国光州双年展由光州市长亲自挂名主席,市政府却不会轻易插手干涉具体的工作。例如艺术总监的挑选、学术主题的拟定、展览板块的划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筛选等等事务,都由其基金会授权的组织委员会来负责监督了。李龙雨就亲自说光州双年展绝不会因为光州市政府的好恶而挑选或取消任何一位艺术家,哪怕他/她的作品是在攻击光州市。
中国的广州、上海以及南京、北京等双/三年展,还有各摄影、水墨、建筑、设计等专门类别的大型展览都得面对资金和独立思考的两难处境,都需要慎重地把握平衡。如何招募策展人和工作团队,如何挑选大展话题,如何确定艺术家方案、经费细则和具体实施方式,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如何进行社会推广和配套服务等等,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作为后盾。除此之外,像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这样平时从事中小型展览工作的人员能否分身承担大型展览的工作量,能否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应付错综复杂的事务;需要从事美术馆其他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如何给予三年展以足够的工作精力;是否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保证三年展每个阶段的工作完成程度和水平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完善稳定的组织架构作为保证。
目前在中国,大展的举办还有其价值和必要性,它们可以成为艺术公共教育和推广的大好机遇,为中国的艺术家提供适宜的展示平台,为合众之力深入思考中国语境以及全球语境中的社会文化问题提供契机,当然,也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形象的塑造带来积极活跃的因素。中国的艺术大展必须更多地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大展运行机制,深入思考权衡,借鉴其成功经验,回避其弊端,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机制,找到合适的方面来为自身搭台,形成完善稳定的组织架构,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2008年12月
——从国际大展看中国双/三年展的发展方向
2008年可以说是亚太地区双/三年展的集体嘉年华,釜山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光州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横滨三年展、上海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数个双/三年展相继举行,更有几家主动联合组织了一个亚洲艺术罗盘,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艺评人、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大家排好时间表,浩浩荡荡组团巡游,盛况堪比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卡塞尔文献展、明斯特雕塑展联合掀起的欧洲艺术大展之旅热潮。以城市命名的这些大展,无疑为各自的所在地做了很好的城市形象宣传。实际上,几乎每个双/三年展都提出要通过展览塑造城市文化艺术形象。城市社会各界包括当地政府、企业集团、传媒业、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以及市民大众与艺术行业的全面合作和参与,使之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国际文化界的一次盛大的文化艺术节日。例如,2008亚洲艺术罗盘的几家大展还专门与旅行社合作,提供参观展览的本地短期旅游服务套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契机,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还让城市的旅游、交通、餐饮各行业获得了非凡的业绩,商业利润和社会影响不可估量。
双/三年展,英文形式为Bi/Triennial,在意大利文里叫Bi/Triennale,顾名思义,即为每两年或三年定期举办一次的大型艺术展览。各国各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每两年或三年(甚至每四年、五年)举办一次这样的国际当代视觉艺术的综合展示活动,推出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使之成为各国各地重要的艺术节日 。威尼斯双年展是历史最悠久的,它设立于1895年。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可以算是当今世界学术水准最高的艺术大展之一,加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这三者并称为世界三大综合视觉艺术大展。另外还有美国惠特尼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南非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等,皆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在国际颇有声名。全球迄今已有几百个双/三年展,大多以城市或艺术品种命名。仅仅在中国,除了广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双/三年展之外,还有专门的摄影、水墨、建筑、设计等具体类别的年展或双年展。琳琳总总如此之多的大展各自都在为下一步如何发展,在哪里去寻找生存延续的动机,让谁为自己更好的展示搭台而踌躇。
目前的双/三年大展运行机制多有不同,按主办方的身份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
①双/三年展基金会主办,并授权组织委员会进行展览的学术定位和组织工作,城市提供部分财力物力的支持。例如威尼斯双年展便是由一个非营利性的基金会主办,接受民间赞助,同时也受意大利政府及国会的监督与支持。韩国光州双年展也是由光州双年展基金会主办,基金会的主席是光州市的市长,主要起名义作用,副主席李龙雨是光州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其自创始以来多年的首席执行官,实际负责具体事务的决策。对艺术总监 和策展人 的挑选等事务通常都是由首席执行官整合各方资源和人选,呈递给光州双年展基金会组建的组委会商议通过。基金会对组委会与艺术总监的各项工作有监督权。鼎鼎大名如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都是类似的展览机制。
②城市(政府)主办,以城市的名义组建的双/三年展组织委员会承办,负责提供展览的学术架构,控制学术水平。此类按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美术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本是直接向组委会负责来承接展览组织的各项事务;二是美术馆本身在展览中仅仅只是展览场地,为展览提供文脉情境,或者甚至不参与展览。前者例如2002年以来的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向上海市政府设置的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负责,执行召集策展人、挑选展览主题,组建工作队伍等责任,当然也提供主要的展览场地。后者例如韩国釜山双年展,它运用独立的运作队伍,由釜山市长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与召集人,双年展委员会办公室也设于釜山市政府大楼内,展览组织则分为三个大组:当代艺术展、海洋艺术节、釜山雕塑节。当代艺术展的展场设在釜山现代美术馆和釜山游艇中心。横滨三年展也是属于此类,它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横滨市、NHK、朝日新闻社、横滨三年展组委会多家联合主办,组委会承办。
③美术馆作为主办单位或扮演主办角色,自己寻找经济支持和学术构建,自己完成展览事务的执行工作。例如惠特尼双年展就由惠特尼美术馆主办,在其成立之初的1932年就首次举办双年展,至今已举办过74届。2008年惠特尼双年展的两位策展人都是惠特尼美术馆的策展人或者助理策展人 。惠特尼双年展以推动美国式前卫艺术为宗旨,成为美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推广美国艺术家的大平台,因此,惠特尼美术馆每年能从市政府得到一些专向资金运作双年展,但政府不干涉双年展的组织策划工作。再如广州三年展就是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组织委员会也由广东美术馆召集,展览以广东美术馆为主展场。广州市政府几乎不对整体展览有所干预,大致是采取默认的态度,只是文化厅会派人对展出作品进行例行检查。没有政府拨款,广东美术馆运用自身运营的展览经费加上民间集资赞助来支撑整个大展的开销。
这些大展类型也并非有着严格的区分界限,城市在展览中的控制力大小在发生变化,一些大展自身也在发生变化。资金这个永恒的难题牵引着大展不断调整自己以求生存。大展也需要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因此成为文化普及的好契机,也是意识形态的角斗场。
几乎每个大展都遇到过因为经费问题无法实施某些艺术计划的情况,2008年的圣保罗双年展更是因为资金短缺等原因受到生存的严重威胁 。以国内的情况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艺术的普及不够,艺术的概念对于大众来说还比较陌生,很多人觉得艺术高高在上或者遥不可及。大型展览既有可能成为艺术普及的生动教科书,也有可能变得曲高和寡,自说自唱而高处不胜寒。没有广泛的声誉,得不到大众的关注和参与,要让城市、企业集团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出资出力支持赞助当然是非常困难。作为在中国第一个出现的双/三年大展,上海双年展早期是由上海市文化局与上海美术馆共同主办,但其实文化局只是挂名,并不承担实际的责任;上海美术馆也曾经寻找到私人基金会 与其联合主办,到第四届才改为名义上由市政府召集的上海双年展组委会主办,由上海美术馆来执行实际的工作。这样,上海双年展才争取到了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来运作展览事务。南京三年展就因为资金的问题一度停办,到2008才又重新拾起。2008南京三年展的某负责人就曾对媒体说,他们原打算只展出装置艺术、录像和雕塑,后来考虑到展览的普及性,又增加了国内一些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南京三年展除了在本市大力做广告和公关宣传之外,将地点选在南京市民相对比较熟悉的南京博物院 ,而不是名气不大的主办单位南视觉美术馆,而且展览期间免去门票,这些措施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南京市民摩肩擦踵前往排队观看。在市民中造成的广泛影响也为南京三年展赢得了政府和国际机构的经费赞助,为下一届展览铺下了基本的砖石,找到了其登台展示的搭台方。
广州三年展从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十年历程,建立自己起步的基础开始,到以关注本土区域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模式为例探讨全球化方向问题,对自身语境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到主动刷新理论界面,思考目前政治文化领域中富于挑战性和争议性的前沿文化理论。在坚持独立举办了三届展览之后,它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专业学术基础,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造成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届展览一路走来,多有不易。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主办方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到如香港艺术发展局、时代集团等机构、企业赞助,可是这些赞助并不稳定,而且所赞助的资金远不足以应付越来越大型的展览的实际支出。广州三年展在艰难地挺过了第三届之后,还能不能继续坚持自己在艺术上的学术性和实验性?还能不能坚持追求前沿思考的能力和自由?在哪里去寻找生存的基本条件?在注重经济发展,崇尚市民娱乐文化的南中国,怎样将严肃的文化艺术思考引入人们的视野并形成相应的影响?怎样在艺术市场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争取到稳定的经济支持而又能拒绝思维的束缚?这些问题都醒目地摆在眼前。很明显,随着广州三年展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向大型综合方向发展,单靠广东美术馆来支撑已是非常艰难了。广东美术馆也在思考是否需要改变展览机制,为广州三年展寻找更为稳定的搭台方。
但是展览机制的变化,可能也会相应带来工作方式的变化。以上海双年展为例,政府会拨出专款来运营大展,但是筹备工作的每一步进程基本上都需要征得市政府的首肯方可实施。于是近年来上海双年展在艺术的实验性方面有所减弱,而更多的增加了吸引普通观众参与的因素,越发变成为市民大众的嘉年华。2008年的上海双年展在艺术水准和实验精神方面受到艺术界的微词,许多人认为上海双年展已经沦落为城市的旅游观光项目。但看起来矛盾的是,它却因为吸引到大众的目光而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且还吸引到了银行、企业等多家大笔资金赞助,为将来的继续举办寻找到生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续举办数年,艰难的为广东省偏远的连州市赢得了国际声誉,做了很好的城市形象宣传,因此得到了连州市政府每年数百万的资金赞助。可是每年都会有参展作品因为太过于直接与敏感问题相关而禁止展出。而且当它刚开始依赖政府拨款的时候,2007年就因为连州市政府官员的个人喜好而让整个展览陷入财政困境。当然,也并不是说城市参与的成分越多,政府在意识形态上对展览的影响就越大。韩国光州双年展由光州市长亲自挂名主席,市政府却不会轻易插手干涉具体的工作。例如艺术总监的挑选、学术主题的拟定、展览板块的划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筛选等等事务,都由其基金会授权的组织委员会来负责监督了。李龙雨就亲自说光州双年展绝不会因为光州市政府的好恶而挑选或取消任何一位艺术家,哪怕他/她的作品是在攻击光州市。
中国的广州、上海以及南京、北京等双/三年展,还有各摄影、水墨、建筑、设计等专门类别的大型展览都得面对资金和独立思考的两难处境,都需要慎重地把握平衡。如何招募策展人和工作团队,如何挑选大展话题,如何确定艺术家方案、经费细则和具体实施方式,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如何进行社会推广和配套服务等等,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作为后盾。除此之外,像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这样平时从事中小型展览工作的人员能否分身承担大型展览的工作量,能否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应付错综复杂的事务;需要从事美术馆其他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如何给予三年展以足够的工作精力;是否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保证三年展每个阶段的工作完成程度和水平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完善稳定的组织架构作为保证。
目前在中国,大展的举办还有其价值和必要性,它们可以成为艺术公共教育和推广的大好机遇,为中国的艺术家提供适宜的展示平台,为合众之力深入思考中国语境以及全球语境中的社会文化问题提供契机,当然,也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形象的塑造带来积极活跃的因素。中国的艺术大展必须更多地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大展运行机制,深入思考权衡,借鉴其成功经验,回避其弊端,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机制,找到合适的方面来为自身搭台,形成完善稳定的组织架构,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2008年12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