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卢斯:一个曾经每周影响700万人的出版人
作者/顾惜朝
来源/知乎日报
如果告诉你,定期把你发的微博朋友圈推特饭否知乎回答印在纸上,每周会有七百万人来买,你会吓得从椅子上蹿下来吗?
异常通俗地说,《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里的卢斯差不多就干了这么件事。
他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杂志出版机构,这个机构里有有名的《时代周刊》《财富》《生活》《体育画报》和几百本不怎么有名的杂志。《生活》在鼎盛时期创下了近七百万发行量的记录,《体育画报》随随便便也卖到了三百万,《时代周刊》保持在一百万左右。
照传记作者的说法,创始人卢斯一手催生了这些杂志,毕生致力于通过这些杂志表达观念,不掩饰顽固的「偏见」,中老年时期随机骚扰编辑,直到意见被编辑拒绝气鼓鼓继续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窝着。
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会找到一些答案,比如「一百年里《时代周刊》做了什么居然能好好活到了现在」「不是说《生活》是最受欢迎的杂志吗怎么就停刊了」「过去一百年里美国人到底最关心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反复说反复说没有继续说的价值了」……看到最后一页我发现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也许要我看更多书,想更久吧。但这本书依然值得推荐,为了搞清楚人们到底需要看什么,卢斯和他的集团做了很多值得钦佩的努力。
卢斯小时候已经很「伟人」了。父亲一辈子的传教士经历影响着卢斯——改善世人生活的工作值得努力。半放养式的成长环境让卢斯得以通过游历见识世界,求学时期有一些社交不良的痛苦,但总体上来说,卢斯心怀远大抱负,成绩好能力强,能拿下他看上的大部分社团,最后也拿下了端庄迷人的初恋姑娘,像他自己说的,「我决心要做好能做的一切」。
一个在生活里不断验证了自己判断的人才能持久坚信:我的意见很重要,能塑造世界,能影响他人。卢斯确实开始通过新闻业,热情地跟全世界分享、推销自己的大脑。
《时代周刊》早期的广告宣传单也是以这种「拯救」形象出场的:「你受得了自己被视为小地方来的人吗?文明在一千条占线上前进——商业、艺术、政治、科学、宗教。你只能无视它,并且退回几百年前。但你受得了生活在黑暗时代吗?」
幸好引导人们关注广阔世界总没错。
这本杂志的诞生是个充满朝气的创业故事,刚毕业的年轻记者们觉得无色无臭无味的《纽约时报》太难看了,没有阅读快感。他们给《时代周刊》建了一个「偏见目录」,比如,我们相信地球是圆的。想要更生动活泼,不那么正经,有异想天开的趣味,有随性不求甚解的观点。
谁能拒绝这种气质的自己呢?把年轻的特质打包卖给年轻人,不仅生理上年轻,还想拥有年轻的精神和世界观的年轻人,这种工作听起来太棒了。
关于这次创业有一段画面感十足的描述:
「准备出刊那晚,所有人躺在印刷车间后部的长桌上睡着了。一切东西——三明治,稿件,衣服——都沾上了油墨。最后,在清晨时分,他们磕磕绊绊地从里面走了出来,朝家走去。去市中心的路上,他们和在华尔街工作的人士擦肩而过。」
现在被全世界熟知、保守沉闷的《时代周刊》,早期相当长的时间里确实这么生机勃勃,卢斯和他的编辑同事致力于跟读者分享哪怕是最琐碎的偏见和激情,正巧读者相当买账,一直不停上涨的订阅量鼓励了偶尔也怀疑自己做得很糟糕的编辑们。
这本杂志热切地希望自己信任的东西必须得到表达,哪怕立场可能前后不一致,哪怕有批评说他们只是在强化自己的偏见。
《时代》所谓的「偏见」,是经年累月毫不含糊地表达、维护自己的立场意见,等于头顶彩灯,亮出能被迅速识别的标签。坚持中立是可贵的,但无数事实涌向人群时,判断对错好坏,明确表达接收事实后的态度也可贵。比如是否应该支持美国加入战争,比如哪一位总统候选人更值得信任以及为什么。(脑补罗永浩及王自如之争,一条事实报道还原现场固然好,但围观人群看完热闹之后,更希望看到有理有据地呈现这场辩论的精彩和缺陷,对两位选手的点评)编辑们懂得很多美国人是多么渴望能有一种为他们辨别和整理那个时代重要信息的刊物。
和恨不得不错过任何大事的《时代》不同,关注最近适合在哪儿办什么派对的《生活》是一本细致温和的杂志,卢斯给图片杂志《生活》写了一段相当动人的章程:
「看人生,看世界,见证伟大时刻;看穷人的脸和骄傲的手势;看奇事——机器,军队,民众,树影和月影;看人类工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看千里之外之事物,高墙及屋内秘闻,看难以接近的危险植物及受男人追捧、小孩喜爱的女人;在看的过程之中享受观看的乐趣;看令人惊奇之物,在看的过程中得到指引……」
本质上,这就是一本展示世界的书。这本传记对《生活》的流行给了一个直接的解释:人们渴望看到图片。摄影迅速发展,「值得向往的生活」以更具体、看起来更容易实现的方式出现了。
「建设美好生活的长期研讨会」没能继续太久,人人已感到厌倦。「并且每个人,甚至在杂志社工作的人也不全然相信,《生活》所描绘的世界是完全真实的。很多人受不了杂志过于温和和乐天派的情绪大批出走」。在一个被萧条、偏见、社会骚乱以及战争阴影笼罩的世纪中,《生活》杂志向世人展示了富有感染力的中产阶级生活画面,曾经是有吸引力的,但终究还是被抛弃了,1972 年,时代公司宣布停止发行这份也许曾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杂志。
一百年快过去了,卢斯和编辑们摸索过的,依然有人在摸索,怎么更时髦丰富勾人,更有条理更完整。人们关心的「生活,工作,了解世界」,被打散又重装,再打散重装,提供一份大部分人特别需要的信息依然是个挑战。
作为一个读者,我不在乎手里拿的是 Kindle 还是 iPhone 还是一本纸质杂志,我希望能有定期读完一份什么东西后心满意足:「这种惊喜的感觉是相当的好」。
———————————————
发自知乎专栏「如何处理一千张废纸」
来源/知乎日报
如果告诉你,定期把你发的微博朋友圈推特饭否知乎回答印在纸上,每周会有七百万人来买,你会吓得从椅子上蹿下来吗?
异常通俗地说,《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里的卢斯差不多就干了这么件事。
他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杂志出版机构,这个机构里有有名的《时代周刊》《财富》《生活》《体育画报》和几百本不怎么有名的杂志。《生活》在鼎盛时期创下了近七百万发行量的记录,《体育画报》随随便便也卖到了三百万,《时代周刊》保持在一百万左右。
照传记作者的说法,创始人卢斯一手催生了这些杂志,毕生致力于通过这些杂志表达观念,不掩饰顽固的「偏见」,中老年时期随机骚扰编辑,直到意见被编辑拒绝气鼓鼓继续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窝着。
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会找到一些答案,比如「一百年里《时代周刊》做了什么居然能好好活到了现在」「不是说《生活》是最受欢迎的杂志吗怎么就停刊了」「过去一百年里美国人到底最关心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反复说反复说没有继续说的价值了」……看到最后一页我发现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也许要我看更多书,想更久吧。但这本书依然值得推荐,为了搞清楚人们到底需要看什么,卢斯和他的集团做了很多值得钦佩的努力。
卢斯小时候已经很「伟人」了。父亲一辈子的传教士经历影响着卢斯——改善世人生活的工作值得努力。半放养式的成长环境让卢斯得以通过游历见识世界,求学时期有一些社交不良的痛苦,但总体上来说,卢斯心怀远大抱负,成绩好能力强,能拿下他看上的大部分社团,最后也拿下了端庄迷人的初恋姑娘,像他自己说的,「我决心要做好能做的一切」。
一个在生活里不断验证了自己判断的人才能持久坚信:我的意见很重要,能塑造世界,能影响他人。卢斯确实开始通过新闻业,热情地跟全世界分享、推销自己的大脑。
《时代周刊》早期的广告宣传单也是以这种「拯救」形象出场的:「你受得了自己被视为小地方来的人吗?文明在一千条占线上前进——商业、艺术、政治、科学、宗教。你只能无视它,并且退回几百年前。但你受得了生活在黑暗时代吗?」
幸好引导人们关注广阔世界总没错。
这本杂志的诞生是个充满朝气的创业故事,刚毕业的年轻记者们觉得无色无臭无味的《纽约时报》太难看了,没有阅读快感。他们给《时代周刊》建了一个「偏见目录」,比如,我们相信地球是圆的。想要更生动活泼,不那么正经,有异想天开的趣味,有随性不求甚解的观点。
谁能拒绝这种气质的自己呢?把年轻的特质打包卖给年轻人,不仅生理上年轻,还想拥有年轻的精神和世界观的年轻人,这种工作听起来太棒了。
关于这次创业有一段画面感十足的描述:
「准备出刊那晚,所有人躺在印刷车间后部的长桌上睡着了。一切东西——三明治,稿件,衣服——都沾上了油墨。最后,在清晨时分,他们磕磕绊绊地从里面走了出来,朝家走去。去市中心的路上,他们和在华尔街工作的人士擦肩而过。」
现在被全世界熟知、保守沉闷的《时代周刊》,早期相当长的时间里确实这么生机勃勃,卢斯和他的编辑同事致力于跟读者分享哪怕是最琐碎的偏见和激情,正巧读者相当买账,一直不停上涨的订阅量鼓励了偶尔也怀疑自己做得很糟糕的编辑们。
这本杂志热切地希望自己信任的东西必须得到表达,哪怕立场可能前后不一致,哪怕有批评说他们只是在强化自己的偏见。
《时代》所谓的「偏见」,是经年累月毫不含糊地表达、维护自己的立场意见,等于头顶彩灯,亮出能被迅速识别的标签。坚持中立是可贵的,但无数事实涌向人群时,判断对错好坏,明确表达接收事实后的态度也可贵。比如是否应该支持美国加入战争,比如哪一位总统候选人更值得信任以及为什么。(脑补罗永浩及王自如之争,一条事实报道还原现场固然好,但围观人群看完热闹之后,更希望看到有理有据地呈现这场辩论的精彩和缺陷,对两位选手的点评)编辑们懂得很多美国人是多么渴望能有一种为他们辨别和整理那个时代重要信息的刊物。
和恨不得不错过任何大事的《时代》不同,关注最近适合在哪儿办什么派对的《生活》是一本细致温和的杂志,卢斯给图片杂志《生活》写了一段相当动人的章程:
「看人生,看世界,见证伟大时刻;看穷人的脸和骄傲的手势;看奇事——机器,军队,民众,树影和月影;看人类工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看千里之外之事物,高墙及屋内秘闻,看难以接近的危险植物及受男人追捧、小孩喜爱的女人;在看的过程之中享受观看的乐趣;看令人惊奇之物,在看的过程中得到指引……」
本质上,这就是一本展示世界的书。这本传记对《生活》的流行给了一个直接的解释:人们渴望看到图片。摄影迅速发展,「值得向往的生活」以更具体、看起来更容易实现的方式出现了。
「建设美好生活的长期研讨会」没能继续太久,人人已感到厌倦。「并且每个人,甚至在杂志社工作的人也不全然相信,《生活》所描绘的世界是完全真实的。很多人受不了杂志过于温和和乐天派的情绪大批出走」。在一个被萧条、偏见、社会骚乱以及战争阴影笼罩的世纪中,《生活》杂志向世人展示了富有感染力的中产阶级生活画面,曾经是有吸引力的,但终究还是被抛弃了,1972 年,时代公司宣布停止发行这份也许曾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杂志。
一百年快过去了,卢斯和编辑们摸索过的,依然有人在摸索,怎么更时髦丰富勾人,更有条理更完整。人们关心的「生活,工作,了解世界」,被打散又重装,再打散重装,提供一份大部分人特别需要的信息依然是个挑战。
作为一个读者,我不在乎手里拿的是 Kindle 还是 iPhone 还是一本纸质杂志,我希望能有定期读完一份什么东西后心满意足:「这种惊喜的感觉是相当的好」。
———————————————
发自知乎专栏「如何处理一千张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