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故人家(九)记忆中的奶奶
老屋的窗子是旧年代里的木格子,外面蒙一层窗纱,里面贴上白塑料布,因此更显得昏暗,东屋也是如此。奶奶常常坐在炕上,双腿盘起,下面垫一个苇草编的蒲团,在昏暗的环境里,我常觉得古老的如同旧社会。
和所有的婆媳关系一样,奶奶和母亲之间有一种感情上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常听到奶奶唠叨母亲的不孝,也常听到母亲的反驳,这个时候的父亲便充当了调停的角色。但奶奶却有着一种对孙子特别的爱,她把这种爱私下里偷偷给了我,于是,在奶奶面前,我常显露出调皮的性格。奶奶就高兴,常对着我笑,她一笑起来就露出残缺的厉害的牙齿,泛着黄色,可我却一点都不厌弃,常常像个女娃一样腻在奶奶身边,听她永不停息的絮絮叨叨。
因为母亲的忙碌,我的童年里更多的是奶奶的身影。那个时候,奶奶身体还好,虽然年岁很大,却能带着我出门闲逛。特别是在举行出殡的时候,我就特别兴奋的拉着奶奶一起看大人们哭天抢地的场面,还任性的要买糖葫芦。奶奶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手绢包着的钱,然后抽出一张一毛的,甩给我去买糖葫芦。有一次,我回头看到奶奶的脸庞,总觉得有一种暮色的味道,但那暮色里不是颓败,而更像是夕阳里的残红,越发灿烂夺目。
听大人说,奶奶不是爷爷的原配,当然也不是父亲几兄弟的亲妈。在这之前,爷爷还有一房老婆因病死了,听说那个时候爷爷想出门闯荡,因为奶奶反对而困守家庭,最终郁郁而终。这些都是解放前的事情,第一任老婆姓张,也就是我的亲奶奶,对我来说没有一丝印象,至今能够联系的也就一个舅爷爷还在世。奶奶死了之后,爷爷在媒人撮合下,娶了现在的奶奶。
奶奶姓刘,老家就在我们村旁边的谢园,因为老伴去世,几个儿子不孝,所以选择嫁给了穷酸的爷爷。奶奶是带着嫁妆嫁进来的,听说很有些值钱的宝贝,可惜我没见到。我印象中的奶奶,还是存了些生活上的贵气,不管家里多穷,还是十分讲究吃食的精细,哪怕是最廉价的虾酱,都能做出肉的味道,滴上几滴香油,那诱人的味道别提多好了。小时候,我常常到奶奶屋里蹭吃的。
奶奶个子不高,却有些富态,加上年龄已经80多岁的时候,走路已经不利索了。她握着一根棕色的光滑的拐棍,从里屋出来的时候,也佝偻着背部。穿在外面的青色或黑色的衣服却整齐干净,扣子由领口斜着身子到腰间,系的一丝不差。这就是她的习惯,伴着她走过了一辈子,因为这些,我常觉得,奶奶活的相当有派,和我们这个家庭里的其他人根子上是不一样的,是大家庭里见过世面的老人。
奶奶坐在炕上,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终于,在一个安静的晚上,奶奶不声不响的走了,我没有看到奶奶的面容,想来走的也是平静的。
想起和奶奶一辈的老人,槐奶奶、申奶奶、老奶奶(辈分大)、黑大娘这些老人们,总觉得有一种旧时代的精明和冷静。她们生长在农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看惯了人世沧桑,也许信念里最大的幸福就是活着。所以,就格外看中生命,不愿意做无谓的冒险,而另一方面,她们因为经历过苦难和饥馑,所以又格外的注重生活,勤劳节约,充分扮演了一个本分的贤妻良母的角色。而随着老人们一个个离去,我也好像看到那个时代跟着走了,那种平静和知足常乐的性情也一去不复返,真让我怀念。
和所有的婆媳关系一样,奶奶和母亲之间有一种感情上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常听到奶奶唠叨母亲的不孝,也常听到母亲的反驳,这个时候的父亲便充当了调停的角色。但奶奶却有着一种对孙子特别的爱,她把这种爱私下里偷偷给了我,于是,在奶奶面前,我常显露出调皮的性格。奶奶就高兴,常对着我笑,她一笑起来就露出残缺的厉害的牙齿,泛着黄色,可我却一点都不厌弃,常常像个女娃一样腻在奶奶身边,听她永不停息的絮絮叨叨。
因为母亲的忙碌,我的童年里更多的是奶奶的身影。那个时候,奶奶身体还好,虽然年岁很大,却能带着我出门闲逛。特别是在举行出殡的时候,我就特别兴奋的拉着奶奶一起看大人们哭天抢地的场面,还任性的要买糖葫芦。奶奶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手绢包着的钱,然后抽出一张一毛的,甩给我去买糖葫芦。有一次,我回头看到奶奶的脸庞,总觉得有一种暮色的味道,但那暮色里不是颓败,而更像是夕阳里的残红,越发灿烂夺目。
听大人说,奶奶不是爷爷的原配,当然也不是父亲几兄弟的亲妈。在这之前,爷爷还有一房老婆因病死了,听说那个时候爷爷想出门闯荡,因为奶奶反对而困守家庭,最终郁郁而终。这些都是解放前的事情,第一任老婆姓张,也就是我的亲奶奶,对我来说没有一丝印象,至今能够联系的也就一个舅爷爷还在世。奶奶死了之后,爷爷在媒人撮合下,娶了现在的奶奶。
奶奶姓刘,老家就在我们村旁边的谢园,因为老伴去世,几个儿子不孝,所以选择嫁给了穷酸的爷爷。奶奶是带着嫁妆嫁进来的,听说很有些值钱的宝贝,可惜我没见到。我印象中的奶奶,还是存了些生活上的贵气,不管家里多穷,还是十分讲究吃食的精细,哪怕是最廉价的虾酱,都能做出肉的味道,滴上几滴香油,那诱人的味道别提多好了。小时候,我常常到奶奶屋里蹭吃的。
奶奶个子不高,却有些富态,加上年龄已经80多岁的时候,走路已经不利索了。她握着一根棕色的光滑的拐棍,从里屋出来的时候,也佝偻着背部。穿在外面的青色或黑色的衣服却整齐干净,扣子由领口斜着身子到腰间,系的一丝不差。这就是她的习惯,伴着她走过了一辈子,因为这些,我常觉得,奶奶活的相当有派,和我们这个家庭里的其他人根子上是不一样的,是大家庭里见过世面的老人。
奶奶坐在炕上,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终于,在一个安静的晚上,奶奶不声不响的走了,我没有看到奶奶的面容,想来走的也是平静的。
想起和奶奶一辈的老人,槐奶奶、申奶奶、老奶奶(辈分大)、黑大娘这些老人们,总觉得有一种旧时代的精明和冷静。她们生长在农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看惯了人世沧桑,也许信念里最大的幸福就是活着。所以,就格外看中生命,不愿意做无谓的冒险,而另一方面,她们因为经历过苦难和饥馑,所以又格外的注重生活,勤劳节约,充分扮演了一个本分的贤妻良母的角色。而随着老人们一个个离去,我也好像看到那个时代跟着走了,那种平静和知足常乐的性情也一去不复返,真让我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