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兄弟情和君臣义都跑哪儿去了?
突发奇想把袁阔成的评书《封神演义》下载了来听,头20回都是当做睡着前的催眠曲,听着听着就失去知觉了,感觉很棒。但是不妙的是,从20回往后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不但不能起到催眠的功能,反而越听越兴奋,有几次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大半夜的把舍友吓得半死。
《封神演义》的电视剧小时候曾经看过几集,但是模模糊糊的印象不深,除了雷震子、土行孙这等有着骇人听闻的形象和特异功能的角色之外,就是纣王和妲己把伯邑考剁成肉饼做给姬昌吃这种人间惨剧。这回重拾这部“神”作,首先便发现了一点中国传统伦理的宝贵之处。
太子殷郊因为生母姜皇后被妲己间接害死,一怒之下提剑闯宫要杀妖妃,不料激怒了正与妲己恩爱有加的纣王。这个无道昏君颁下圣旨,令殷破败、雷开两员大将追杀殷郊和二皇子殷洪,兄弟二人拼死逃命却终遭擒获。如果放在今天的无脑电视剧古装片中,但凡出现太子、皇子等角色,几乎毋庸置疑,剧情之中绝对有一段要涉及到皇位之争,皇子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算计甚至构陷谋害都极为寻常。害的我们这些观众们仿佛也就思维定势了,觉得不想争夺皇位的皇子就不是好皇帝。但是,《封》中的殷郊和殷洪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却彻底颠覆了我这个深受古装片之害的无脑青年的认识,两兄弟不但在母亲被害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做到了同仇敌忾,而且在逃命途中更是体现出了手足之情深。
作为长兄,殷郊明显要比弟弟想的更深入长远一些,为了不被一锅端,他提出两人兵分两路,分别投奔东伯候和南伯候。但是十二岁的殷洪不干了,哭哭啼啼地不愿离开兄长,因为从小到大对殷郊形成了一种依赖感,即使明知情势危急也不愿两人分离。在这危急时刻两兄弟之间体现出来的手足之情完全不像两个皇子,或者我们后人被宫廷戏洗脑之后所认为的那样,皇子之间所理所应当纠缠争斗的画面。后者的典型例子就是被各种古装剧和穿越剧所喜爱的清代明君雍正,他与十四阿哥虽然一母所生,但在面临皇位争夺的时候,铁血无情的四爷眼中根本没有血缘伦理之说。那些所谓的骨肉情深根本不在这位“慎独”的皇帝考虑范围之内。
说完了兄弟情,还有将我深深打动的君臣之义。商朝的这些官员,上至丞相商荣,下至小小的兵卒,一个个地都完整无损地保有着自己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商荣身为三朝元老,是看着纣王长大的,他对这个后来变成昏君的皇帝本来寄予厚望,勤勤恳恳用心辅佐。直到狐狸精开始惑乱宫廷,纣王炮烙了御史大夫梅伯之后,商荣才开始逐渐绝望并主动告老还乡。但即使身在乡野,商荣也没有落得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之类的下场。当他在得知纣王派人追杀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的时候,老丞相怒发冲冠,一气之下跑回朝歌质问群臣,怎么辅佐的皇帝,好好的朝廷怎么变成了如今这个乌烟瘴气的样子。当直面纣王之后,他发现这个曾经文武双全、知书达理的皇帝已经完全被迷惑了心性,在发出一声“我朝休矣”的哀叹之后,商荣触案而死。就连完全沉陷于酒池肉林中的纣王在面对老丞相的自杀时也愣住了,商荣这一死让满朝文武认清了当下的形势,许多人要么公然造反,要么后来直接投入了西周的阵营。或去或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志和意愿。
纣王虽然昏庸无道,但是仍然还留存了相当多的忠臣义士愿意为商朝的衰亡挽留尽可能多的时日,但是这些国家的股肱之臣并非像明清古装戏中的那些大臣一样,彻头彻尾地匍匐在皇帝的脚下,皇帝的旨意无人敢违抗,皇帝的做法无人敢有异议。那时候的君臣之间亦师亦友,皇帝虽然可以一声令下将某人推出午门“金瓜击顶”处死,但是更多的时候,大臣的建议皇帝都是忌惮三分的。甚至像苏护这样的小官吏,在纣王向自己提亲,想迎娶苏妲己的时候,因为感觉受到了冒犯而一气之下在午门题诗,宣称自己要造反,弄得纣王自讨没趣。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苏护在西伯侯姬昌的劝说之下还是送女入京,献给了纣王。但是放在今天我们对于历史的经验里,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跟你面对面地坐下,羞答答地向一个官职卑微的臣属提亲,这个官员还不得诚惶诚恐地赶紧答应啊?说不定大多数人还应该感觉到无上光荣呢!
想当年人家商朝的这些个人事关系,为什么就能如此纯净可爱?兄慈弟恭、君臣几乎平等相待,何以历史越往后发展,人性人情便越加险恶了呢?尤其是泱泱大清帝国,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朝廷险恶的实例啊,兄弟之间甚至母子之间都可以相互出卖甚至陷害,更遑论皇帝与大臣。那些金銮殿上唯唯诺诺尚且胆战心惊的声音,那些将皇帝的“宠幸"与否视为决定自己身家性命的关键的官员们,这简直就是把自己放到了后宫妃嫔的位置上了嘛。
遥想那个神鬼异幻、清风朗月的时代,多少英雄人物摩拳擦掌急待出山,多少奇人异士难耐寂寞出世相助,到了今天,怎么就都蝇营狗苟起来了呢?那些曾经的英雄们都去哪儿了?那些曾经的人伦物理都去哪儿了?那些简单执着的对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自然守护都去哪儿了?
去哪儿了……了了了了……
《封神演义》的电视剧小时候曾经看过几集,但是模模糊糊的印象不深,除了雷震子、土行孙这等有着骇人听闻的形象和特异功能的角色之外,就是纣王和妲己把伯邑考剁成肉饼做给姬昌吃这种人间惨剧。这回重拾这部“神”作,首先便发现了一点中国传统伦理的宝贵之处。
太子殷郊因为生母姜皇后被妲己间接害死,一怒之下提剑闯宫要杀妖妃,不料激怒了正与妲己恩爱有加的纣王。这个无道昏君颁下圣旨,令殷破败、雷开两员大将追杀殷郊和二皇子殷洪,兄弟二人拼死逃命却终遭擒获。如果放在今天的无脑电视剧古装片中,但凡出现太子、皇子等角色,几乎毋庸置疑,剧情之中绝对有一段要涉及到皇位之争,皇子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算计甚至构陷谋害都极为寻常。害的我们这些观众们仿佛也就思维定势了,觉得不想争夺皇位的皇子就不是好皇帝。但是,《封》中的殷郊和殷洪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却彻底颠覆了我这个深受古装片之害的无脑青年的认识,两兄弟不但在母亲被害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做到了同仇敌忾,而且在逃命途中更是体现出了手足之情深。
作为长兄,殷郊明显要比弟弟想的更深入长远一些,为了不被一锅端,他提出两人兵分两路,分别投奔东伯候和南伯候。但是十二岁的殷洪不干了,哭哭啼啼地不愿离开兄长,因为从小到大对殷郊形成了一种依赖感,即使明知情势危急也不愿两人分离。在这危急时刻两兄弟之间体现出来的手足之情完全不像两个皇子,或者我们后人被宫廷戏洗脑之后所认为的那样,皇子之间所理所应当纠缠争斗的画面。后者的典型例子就是被各种古装剧和穿越剧所喜爱的清代明君雍正,他与十四阿哥虽然一母所生,但在面临皇位争夺的时候,铁血无情的四爷眼中根本没有血缘伦理之说。那些所谓的骨肉情深根本不在这位“慎独”的皇帝考虑范围之内。
说完了兄弟情,还有将我深深打动的君臣之义。商朝的这些官员,上至丞相商荣,下至小小的兵卒,一个个地都完整无损地保有着自己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商荣身为三朝元老,是看着纣王长大的,他对这个后来变成昏君的皇帝本来寄予厚望,勤勤恳恳用心辅佐。直到狐狸精开始惑乱宫廷,纣王炮烙了御史大夫梅伯之后,商荣才开始逐渐绝望并主动告老还乡。但即使身在乡野,商荣也没有落得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之类的下场。当他在得知纣王派人追杀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的时候,老丞相怒发冲冠,一气之下跑回朝歌质问群臣,怎么辅佐的皇帝,好好的朝廷怎么变成了如今这个乌烟瘴气的样子。当直面纣王之后,他发现这个曾经文武双全、知书达理的皇帝已经完全被迷惑了心性,在发出一声“我朝休矣”的哀叹之后,商荣触案而死。就连完全沉陷于酒池肉林中的纣王在面对老丞相的自杀时也愣住了,商荣这一死让满朝文武认清了当下的形势,许多人要么公然造反,要么后来直接投入了西周的阵营。或去或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志和意愿。
纣王虽然昏庸无道,但是仍然还留存了相当多的忠臣义士愿意为商朝的衰亡挽留尽可能多的时日,但是这些国家的股肱之臣并非像明清古装戏中的那些大臣一样,彻头彻尾地匍匐在皇帝的脚下,皇帝的旨意无人敢违抗,皇帝的做法无人敢有异议。那时候的君臣之间亦师亦友,皇帝虽然可以一声令下将某人推出午门“金瓜击顶”处死,但是更多的时候,大臣的建议皇帝都是忌惮三分的。甚至像苏护这样的小官吏,在纣王向自己提亲,想迎娶苏妲己的时候,因为感觉受到了冒犯而一气之下在午门题诗,宣称自己要造反,弄得纣王自讨没趣。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苏护在西伯侯姬昌的劝说之下还是送女入京,献给了纣王。但是放在今天我们对于历史的经验里,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跟你面对面地坐下,羞答答地向一个官职卑微的臣属提亲,这个官员还不得诚惶诚恐地赶紧答应啊?说不定大多数人还应该感觉到无上光荣呢!
想当年人家商朝的这些个人事关系,为什么就能如此纯净可爱?兄慈弟恭、君臣几乎平等相待,何以历史越往后发展,人性人情便越加险恶了呢?尤其是泱泱大清帝国,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朝廷险恶的实例啊,兄弟之间甚至母子之间都可以相互出卖甚至陷害,更遑论皇帝与大臣。那些金銮殿上唯唯诺诺尚且胆战心惊的声音,那些将皇帝的“宠幸"与否视为决定自己身家性命的关键的官员们,这简直就是把自己放到了后宫妃嫔的位置上了嘛。
遥想那个神鬼异幻、清风朗月的时代,多少英雄人物摩拳擦掌急待出山,多少奇人异士难耐寂寞出世相助,到了今天,怎么就都蝇营狗苟起来了呢?那些曾经的英雄们都去哪儿了?那些曾经的人伦物理都去哪儿了?那些简单执着的对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自然守护都去哪儿了?
去哪儿了……了了了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