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就会有无数夏天。
波士顿这周的温度已经降到了10度以下,夏天又这么过去了。去年夏天跟朋友说,啊原来这是我最后一个暑假了。没想到今年因为opt的关系硬生生的又捱过了几个月。有时候百无聊赖趴在床上的时候会觉得,这种感觉还真是熟悉。似乎以往的好多个夏天都是这么百无聊赖的过来的。但是又有些东西不一样。
还算是个幸运的人吧,无数次这么想着。instagram的签名也保持在a lucky dog。毕业典礼的那天接到了在美国第一个面试电话,是我有次上课开小差随便投的,unpaid intern,没想到面试了一个月左右最后变成了full time job,所以就这样在毕业前解决了工作。接着就是因为措不及防的工作offer而迎来的漫长的opt等待,所以这种煎熬其实已经是建立在幸运的基础上吧,也没什么资格抱怨。很多的烦恼都是来源于选择太多不是吗?
毛姆说过,一个人是一个包的紧紧的蓓蕾,他所读过的书或做过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都毫无作用。但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又的确有特殊意义,它会让这个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出一朵鲜花。
所以一直更喜欢“读书无用”的理论,书,剧,电影,哲学,艺术,不应该期待这些东西在处理人生事物上会有多大禅益,生活有它自己的规律。而这些东西不过是满足自己的乐趣而已,抱着这样的心态,反而能获得在急速的肤浅的惊叹之外的,能够缓慢渗透的力量。
花了三个月慢慢读完了《人生的枷锁》,近乎于回忆录性质的漫长人生记录,却跟着菲利普经历了他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这些节点其实并非客观上的灾难或变故,反而全部都是菲利普从自身出发对自己人生方向做出的改变。从伦敦到巴黎,再回到伦敦。在巴黎学画的那几年像是凭空加到他人生轨道上的,看似跟他之前和之后的人生都毫无关系,但他说,啊,如果我不去巴黎,就看不到那儿的天空。我想他也不会得出由波斯地毯引出的人生格局论了吧。
大概也是因为以前总是迫切的希望涉猎各个领域的信息,在五花八门的选择里,现在总算是能渐渐形成了可以称为自己的喜好的东西。在这个网红和意见领袖遍地的时候,很多人总是希望去读别人最喜欢的书,看别人喜欢导演的电影,去别人拍出好看照片的地方游览,恨不得连角度滤镜都要用一模一样的,坦白说我也经历过这种”别人的人生都丰富多彩“的阶段,这种心态的后果就是因别人而起的不同人生观会不断打架,然后你左右为难无法独立思考,最终在自己的生活里举棋不定举步维艰。
生活在国外的人往往都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对于两个国家都似融入似旁观。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你既能具体的接触到一些准则,又能作为旁观者客观的观察,从而发现那些一直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必要成为构建自己世界的材料。
总之就是哪儿都一样,一样无聊,一样有聊。回国还是留下也都一样,太平洋两端的生活都一定是喜忧参半的,而你不管做了哪个选择,都只是构建自己的不同格局而已。
Bojack Horseman里有一集叫Zoe and Zelda,讲的是Mr. Peanutbutter 在他以往的一部剧中两个小女孩。Zelda是那个sunny, fun-loving extrovert, 而Zoe是那个smart,cynical introvert。 他们说,每个人其实要么是zelda要么是zoe。 这种分类似乎简单粗暴,但是也并不是完全nonsense。从这个理论来看,毛姆是zoe。读书的时候跟朋友说,毛姆一定是gay,在他书里对女性的虚荣和劣根的描写常常让我一身冷汗,我觉得他是从心底里就厌恶女性的。可是到后来我又发现,即便是这样,他也从心底里爱着这些女性(后来才知道他是双性恋怪不得QAQ)。例如菲利普从第一面就瞧不起米而德丽德,在之后的相处中也不段证实和看到她就是个虚荣庸俗的女人,但他还是无法自控的爱着她。这一段也是好多批评家抨击的点,觉得毛姆在这个愚蠢的女人身上浪费的太多笔墨。我却觉得这完全符合生活的准则,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让你不断失望,找出冠冕堂皇的借口,你可以极尽所能的嘲讽它,轻视它,玩世不恭的说俏皮话,但永远无法被几句话扳倒,在极端的喜悦里你会跟所有的痛苦冰释前嫌,所以它生生不息。
当然世界上不仅有这两类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程度的Zoe和Zelda的结合。但也许世界上也只有一类人,都是在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和可能性中摇摆。喜欢的那些人物往往是Zoe,比如Brian,因为他总带点邪气,对所有的事情都doesn't give a shit, 又漂亮又酷,做着别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他总带点邪气,又够嚣张,所以反而能够制造周正,让他无可救药的迷人。第一季里justin对brian说,我的生活是一团糟,brian说是啊也许是这样,但是谁不是呢,我们总会把它理清楚的。他说我为什么要在意上帝怎么看我,如果没有人类谁会在意上帝怎么想,上帝应该想想我怎么看他。他说我不跟你结婚不是因为我不能,是因为我不想,不能代表我没那个能力,不想是因为我不愿意。他鄙视一夫一妻鄙视在vera wang窗口外面拉手站着的情侣他说婚姻是那些为了get laid的人编出来欺骗自己的谎言,所以最终一定会以互相伤害结束因为这一开始就建立在谎言之上。在他所有的i don't believe in loving I believe in fucking和we are together not because we need to but we want to等等一系列你称之为cynical也好realistic也好的理论里,给我触动最深的却是第三季第一集他一边尿尿一边对Justin说的那句 i hope you get what you want.
跟几个朋友交流Brian的时候都觉得,Brian的那套理论对于一类人来说是很有洗脑的功效的。虽然曾经也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Zelda那样发自内心的阳光乐观和可爱,并试图用语言和理论扭转自己,但事实证明对于一些根本上的问题人们并不能改变什么。回归到本源上,在自己本来是谁之上勾画自己的格局才是有效的。有次跟死兔兔聊的时候说我们的确从本质上是悲观的人,但这也没什么不好,反而常常抱有“事已至此,好自为之“的心态,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乱起八糟写了很多,算是这大半年来,以及积累到这个夏天的所思所得吧,反思了很多,所以记下来警示自己。灰心无力对自己失望的时候很多,并且还可能持续,但太幸运有妈妈和伙伴的陪伴和支撑。太幸运,遇到的爱过的都是好人。即便偶尔彼此都有软弱的时候,但总还能给予对方勇气和温柔。 或许这个夏天又只是跑来跑去什么都没有做,但又多积累了一些活着的智慧,而且,只要活着就会有无数夏天啊。
还算是个幸运的人吧,无数次这么想着。instagram的签名也保持在a lucky dog。毕业典礼的那天接到了在美国第一个面试电话,是我有次上课开小差随便投的,unpaid intern,没想到面试了一个月左右最后变成了full time job,所以就这样在毕业前解决了工作。接着就是因为措不及防的工作offer而迎来的漫长的opt等待,所以这种煎熬其实已经是建立在幸运的基础上吧,也没什么资格抱怨。很多的烦恼都是来源于选择太多不是吗?
毛姆说过,一个人是一个包的紧紧的蓓蕾,他所读过的书或做过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都毫无作用。但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又的确有特殊意义,它会让这个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出一朵鲜花。
所以一直更喜欢“读书无用”的理论,书,剧,电影,哲学,艺术,不应该期待这些东西在处理人生事物上会有多大禅益,生活有它自己的规律。而这些东西不过是满足自己的乐趣而已,抱着这样的心态,反而能获得在急速的肤浅的惊叹之外的,能够缓慢渗透的力量。
花了三个月慢慢读完了《人生的枷锁》,近乎于回忆录性质的漫长人生记录,却跟着菲利普经历了他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这些节点其实并非客观上的灾难或变故,反而全部都是菲利普从自身出发对自己人生方向做出的改变。从伦敦到巴黎,再回到伦敦。在巴黎学画的那几年像是凭空加到他人生轨道上的,看似跟他之前和之后的人生都毫无关系,但他说,啊,如果我不去巴黎,就看不到那儿的天空。我想他也不会得出由波斯地毯引出的人生格局论了吧。
大概也是因为以前总是迫切的希望涉猎各个领域的信息,在五花八门的选择里,现在总算是能渐渐形成了可以称为自己的喜好的东西。在这个网红和意见领袖遍地的时候,很多人总是希望去读别人最喜欢的书,看别人喜欢导演的电影,去别人拍出好看照片的地方游览,恨不得连角度滤镜都要用一模一样的,坦白说我也经历过这种”别人的人生都丰富多彩“的阶段,这种心态的后果就是因别人而起的不同人生观会不断打架,然后你左右为难无法独立思考,最终在自己的生活里举棋不定举步维艰。
生活在国外的人往往都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对于两个国家都似融入似旁观。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你既能具体的接触到一些准则,又能作为旁观者客观的观察,从而发现那些一直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必要成为构建自己世界的材料。
总之就是哪儿都一样,一样无聊,一样有聊。回国还是留下也都一样,太平洋两端的生活都一定是喜忧参半的,而你不管做了哪个选择,都只是构建自己的不同格局而已。
Bojack Horseman里有一集叫Zoe and Zelda,讲的是Mr. Peanutbutter 在他以往的一部剧中两个小女孩。Zelda是那个sunny, fun-loving extrovert, 而Zoe是那个smart,cynical introvert。 他们说,每个人其实要么是zelda要么是zoe。 这种分类似乎简单粗暴,但是也并不是完全nonsense。从这个理论来看,毛姆是zoe。读书的时候跟朋友说,毛姆一定是gay,在他书里对女性的虚荣和劣根的描写常常让我一身冷汗,我觉得他是从心底里就厌恶女性的。可是到后来我又发现,即便是这样,他也从心底里爱着这些女性(后来才知道他是双性恋怪不得QAQ)。例如菲利普从第一面就瞧不起米而德丽德,在之后的相处中也不段证实和看到她就是个虚荣庸俗的女人,但他还是无法自控的爱着她。这一段也是好多批评家抨击的点,觉得毛姆在这个愚蠢的女人身上浪费的太多笔墨。我却觉得这完全符合生活的准则,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让你不断失望,找出冠冕堂皇的借口,你可以极尽所能的嘲讽它,轻视它,玩世不恭的说俏皮话,但永远无法被几句话扳倒,在极端的喜悦里你会跟所有的痛苦冰释前嫌,所以它生生不息。
当然世界上不仅有这两类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程度的Zoe和Zelda的结合。但也许世界上也只有一类人,都是在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和可能性中摇摆。喜欢的那些人物往往是Zoe,比如Brian,因为他总带点邪气,对所有的事情都doesn't give a shit, 又漂亮又酷,做着别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他总带点邪气,又够嚣张,所以反而能够制造周正,让他无可救药的迷人。第一季里justin对brian说,我的生活是一团糟,brian说是啊也许是这样,但是谁不是呢,我们总会把它理清楚的。他说我为什么要在意上帝怎么看我,如果没有人类谁会在意上帝怎么想,上帝应该想想我怎么看他。他说我不跟你结婚不是因为我不能,是因为我不想,不能代表我没那个能力,不想是因为我不愿意。他鄙视一夫一妻鄙视在vera wang窗口外面拉手站着的情侣他说婚姻是那些为了get laid的人编出来欺骗自己的谎言,所以最终一定会以互相伤害结束因为这一开始就建立在谎言之上。在他所有的i don't believe in loving I believe in fucking和we are together not because we need to but we want to等等一系列你称之为cynical也好realistic也好的理论里,给我触动最深的却是第三季第一集他一边尿尿一边对Justin说的那句 i hope you get what you want.
跟几个朋友交流Brian的时候都觉得,Brian的那套理论对于一类人来说是很有洗脑的功效的。虽然曾经也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Zelda那样发自内心的阳光乐观和可爱,并试图用语言和理论扭转自己,但事实证明对于一些根本上的问题人们并不能改变什么。回归到本源上,在自己本来是谁之上勾画自己的格局才是有效的。有次跟死兔兔聊的时候说我们的确从本质上是悲观的人,但这也没什么不好,反而常常抱有“事已至此,好自为之“的心态,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乱起八糟写了很多,算是这大半年来,以及积累到这个夏天的所思所得吧,反思了很多,所以记下来警示自己。灰心无力对自己失望的时候很多,并且还可能持续,但太幸运有妈妈和伙伴的陪伴和支撑。太幸运,遇到的爱过的都是好人。即便偶尔彼此都有软弱的时候,但总还能给予对方勇气和温柔。 或许这个夏天又只是跑来跑去什么都没有做,但又多积累了一些活着的智慧,而且,只要活着就会有无数夏天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