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谢克纳实验戏剧“想象O”
9月13日的雨夜,由实验戏剧大师、环境戏剧鼻祖理查德-谢克纳策划和导演的“想象O”(“Imagining O”)在位于新泽西的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剧院完成了持续四晚的世界首演。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正襟危坐,这场演出中的观众们不停穿梭于舞台、后台、室外、大厅、观众席、更衣室,甚至是逼仄的楼梯间,他们与演员一起交谈、唱歌、玩游戏、翩翩起舞(如果你想的话)。每一个人看到的故事和得到的体验都是完全不同的。
这部剧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Ophelia)和波琳-瑞芝(Pauline Réage)1954年关于性虐待和性奴隶的法国情色小说《O的故事》(“The Story of O”)中的女主角O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仅仅用13位女性演员,便构建了这样一个极端男权主义的外部世界,并展现出女性在这其中的驯服抑或抗争,以供观者思考现代社会的性别关系以及权力哲学。
还未进入剧场,观众们便可以看到一位身着轻薄黑色蕾丝睡衣短裙的女演员坐在剧场门口,她的内裤被褪至脚踝处,还在不断呢喃自语。进入剧场后,每位观众拿到一个写有数字的卡片,并被强制上缴手机等移动设备。演出开场前,一位身着紫红色长裙、头戴猫头鹰面具的高大男性演员(14位演员中唯一的一位男性演员,他并不参与剧情,只负责引导观众)将观众引入剧场。
第一幕,观众在舞台上,演员在观众席中散落而坐,慢慢由呢喃转为歇斯底里的呐喊与奔跑。第二幕则发生在台侧(传统舞台的上台口处),一位古灵精怪的女演员兴奋的念着《O的故事》中的情色片段,而其他几位女演员则裸露着身体并随着小说故事的节奏,做出看似无意识的行为和举动。虽然其中不乏性暗示,但实际上整个第二幕处理的非常幽默和美好。第三幕,观众们再次被带回舞台上,两边的两个投影屏分别呈现了两位女性(奥菲利亚和《O的故事》作者)在对话过程中的特写镜头,其中关于“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却不知道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点出了女性处于被男性统治的境况,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两个大屏幕上角色的面部表情和情绪表达都很动人。
第三幕结尾后,这部剧便第一次出现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观众们通过入场时拿到的卡片上的数字被分为六组,被演员分别带领进入其他特别设计的场地,每组参与了3个片段的演出。不得不说,与前几幕不同,小组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导致我个人对于几位演员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观者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自己对于剧情的独特理解。结束了这三个片段的演出,全体观众回到舞台上,除了独白的演员,其他的演员们一次次冲到观众面前,打破观众的安全距离,其中一位演员抽泣着穿梭于观众之间,也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亲近。
这一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一场“狂欢节”,由每一位观众需要参与三个挑战中的任意一个赢取一张用于接下来探索剧场的地图。地图中的12个由观众自己去探索的场景包括了更加亲密的互动行为,如观众被邀请扮演一个角色、阅读剧本,观众参与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单独交流,或被要求说出自己最疯狂的幻想,而演员将会与观众交换一个她自己的幻想(从有限的案例中可以推断这往往是演员自己的想法,而并不是从角色的角度去叙述)。
与其他浸没戏剧,如“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极限震撼”(“Fuerza Bruta”)不同,“想象O”这部剧充满了极为丰富的可能性。它打破了观众传统的观演体验,给予他们与演员面对面交流,甚至亲密互动的机会。“想象O”将被排除在传统演出场地之外的空间有效的利用起来,除了将观众与演员的位置进行交换之外,它将剧场大厅、外部花园、楼梯间等统统变为表演场所。与传统戏剧单一的焦点不同,这部剧的焦点多元、多变。谢克纳在与我聊到此剧时提到,他甚至希望可以有80%的演出内容不能够被全体观众所看到,将多种的可能性提供给观众,让他们作为戏剧参与者决定自己的故事和理解。另外,从演员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幻想,而不是角色的幻想这个片段可以看出,谢克纳鼓励演员“跳戏”,他并不害怕演员在构建角色失误的情况下留下个人痕迹。他认为这些都是将戏剧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部戏剧、每一个剧场的表演、每一晚演出的呈现、每一位观者的每一次经历都将是完全不同、无法复制的。
Photo by Hiroyuki It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
演员在二楼观众席中吟唱 |
这部剧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Ophelia)和波琳-瑞芝(Pauline Réage)1954年关于性虐待和性奴隶的法国情色小说《O的故事》(“The Story of O”)中的女主角O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仅仅用13位女性演员,便构建了这样一个极端男权主义的外部世界,并展现出女性在这其中的驯服抑或抗争,以供观者思考现代社会的性别关系以及权力哲学。
还未进入剧场,观众们便可以看到一位身着轻薄黑色蕾丝睡衣短裙的女演员坐在剧场门口,她的内裤被褪至脚踝处,还在不断呢喃自语。进入剧场后,每位观众拿到一个写有数字的卡片,并被强制上缴手机等移动设备。演出开场前,一位身着紫红色长裙、头戴猫头鹰面具的高大男性演员(14位演员中唯一的一位男性演员,他并不参与剧情,只负责引导观众)将观众引入剧场。
第一幕,观众在舞台上,演员在观众席中散落而坐,慢慢由呢喃转为歇斯底里的呐喊与奔跑。第二幕则发生在台侧(传统舞台的上台口处),一位古灵精怪的女演员兴奋的念着《O的故事》中的情色片段,而其他几位女演员则裸露着身体并随着小说故事的节奏,做出看似无意识的行为和举动。虽然其中不乏性暗示,但实际上整个第二幕处理的非常幽默和美好。第三幕,观众们再次被带回舞台上,两边的两个投影屏分别呈现了两位女性(奥菲利亚和《O的故事》作者)在对话过程中的特写镜头,其中关于“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却不知道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点出了女性处于被男性统治的境况,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两个大屏幕上角色的面部表情和情绪表达都很动人。
![]() |
演员一次次冲入观众人群,碰撞、倒下 |
第三幕结尾后,这部剧便第一次出现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观众们通过入场时拿到的卡片上的数字被分为六组,被演员分别带领进入其他特别设计的场地,每组参与了3个片段的演出。不得不说,与前几幕不同,小组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导致我个人对于几位演员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观者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自己对于剧情的独特理解。结束了这三个片段的演出,全体观众回到舞台上,除了独白的演员,其他的演员们一次次冲到观众面前,打破观众的安全距离,其中一位演员抽泣着穿梭于观众之间,也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亲近。
![]() |
狂欢节的挑战之一,观众将花瓣塞入演员口中 |
![]() |
演员在化妆间与观众互动 |
![]() |
演员在秘密房间中一位观众交换各自的幻想 |
![]() |
演员在户外演出墓地一幕 |
这一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一场“狂欢节”,由每一位观众需要参与三个挑战中的任意一个赢取一张用于接下来探索剧场的地图。地图中的12个由观众自己去探索的场景包括了更加亲密的互动行为,如观众被邀请扮演一个角色、阅读剧本,观众参与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单独交流,或被要求说出自己最疯狂的幻想,而演员将会与观众交换一个她自己的幻想(从有限的案例中可以推断这往往是演员自己的想法,而并不是从角色的角度去叙述)。
![]() |
最后一幕,演员在水中演出 |
与其他浸没戏剧,如“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极限震撼”(“Fuerza Bruta”)不同,“想象O”这部剧充满了极为丰富的可能性。它打破了观众传统的观演体验,给予他们与演员面对面交流,甚至亲密互动的机会。“想象O”将被排除在传统演出场地之外的空间有效的利用起来,除了将观众与演员的位置进行交换之外,它将剧场大厅、外部花园、楼梯间等统统变为表演场所。与传统戏剧单一的焦点不同,这部剧的焦点多元、多变。谢克纳在与我聊到此剧时提到,他甚至希望可以有80%的演出内容不能够被全体观众所看到,将多种的可能性提供给观众,让他们作为戏剧参与者决定自己的故事和理解。另外,从演员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幻想,而不是角色的幻想这个片段可以看出,谢克纳鼓励演员“跳戏”,他并不害怕演员在构建角色失误的情况下留下个人痕迹。他认为这些都是将戏剧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部戏剧、每一个剧场的表演、每一晚演出的呈现、每一位观者的每一次经历都将是完全不同、无法复制的。
Photo by Hiroyuki Ito for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