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
想起老家的公交车。
几年前还是叫环城车,总共五条线就能把小县城来回转个遍。车比正常的公交车小一号,可能是两个号,但应付我们小县城貌似绰绰有余。那时的公交车还没有站台,乘客想要下车,纯正的湘音大声来一句“师傅,踩一脚(jiao请发jio)”,带着理直气壮,带着湖南人的豪气,回音响彻整个车厢。司机大哥一个急刹车,晃荡两下车就停了。最开始坐车的时候,那个年代羞涩的我,老不习惯不好意思开口那一句“踩一jio”,每每坐车,就在心里祈祷会有人刚好同我在一个地方下车,那样就不用开口喊车停。但很多时候都是孤军奋战,还是憋不出那句踩一脚,唯有默默的挤到司机旁,弱弱地——师傅麻烦在这停下车~~
我经常坐的是1路车。高中念的是寄宿,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我回家的时候很多人也要回家,那个时候人生足迹还没踏出过我们县城,在我的眼界中,那个车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载客的车。
十八岁前的人生太封闭!
周五放学的时候,校门口密密麻麻的拥堵着,1路和2路永远是最拥挤的两趟车,至今都没搞清楚3、4、5或者6路车是通向哪里。后来我才明白车的拥挤不是人太多,而是车实在太小~
大概那时候对公交就有莫名的抵触,从上车到要下车的地方,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漫长的实在不像话,晕车症状形影不离,回家的路是痛并快乐的抛物线~
后来,去WH念书, 07年的WC火车站俨然一副尘土飞扬挥散不去的沧桑感。老爸领着我在火车站转悠了半天,终于找到似是而非的公交站。因为要去汉口的爷爷家,老爸和我乘着公交车奔波在长江的两岸,第一次坐上了两节车厢上下两层的公交车,比普通的公交车坐着更难受。武汉人过早喜欢边走边吃,手捧一碗热干面或一碗豆皮,来不及吃的顺路带至公交车上,上下两层的公交还有过早的座位。从WC火车站颠簸到HK的爷爷家,和着过早的香味,我不负众望的吐得一塌糊涂,像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归来时,老爸瞅着我的虚脱苍白,霸气的说咱们打车回去!浓烈的父爱沐浴全身,天空瞬间放晴。那时候武汉打车起步价3RMB, 到汉口一两个小时,花了六十大洋,记忆中的第一次大气消费。犹记得东湖秋风扫过的微波粼粼和身后整齐划一溜过的松树,同吃了四年的热干面和周黑鸭一样,味蕾记忆不朽。
在W城念书,坐的最多的公交是59路。去鲁巷,去光谷,去广埠屯,去群光,去火车站,一站到底。无论春夏或秋冬,1RMB。以至于,59这个数字于我而言就像烙印一样深刻于心中。犹记得大三某日,跟一学弟坐59,他固执的坚持坐最后一排。我问为什么,他说喜欢坐在最后一排,静静的看着前面的人。眼神还带着淡淡的忧伤。是个挺帅的小伙,像韩剧里的男煮。当然,我也没有因此而喜欢上了公交车的最后一排。
毕业后来到SZ,空气清新很多,道路整洁很多,街上匆忙的人们也少了很多。我很喜欢这座城市,但是谈不上爱,我爱的还是W城。但这里的公交,特别是公交站台,让人很舒心。宽敞的候车区,老城区的带点园林风味。准确的电子报站屏,不至于毫无希望的等待。去过不算多的城市,只有这座城市做到了这几点。SZ市区的公交还会报一遍吴侬软语。第一次听,我似乎感受到了家乡杨林赛话的气息,捕捉不到语言的方向。听了三年,至今只听懂了一句“从后门下车”。
我就这样,像公交车,这一站,下一站,下下站。说不上状态的好坏,只是知道,偶尔也会扭曲的喜欢上汽车尾气的味道。心境总是在变,就像小时的我总该想不到成年后偏偏爱上的芹菜炒肉干。
谁知道下一站又是哪呢~~
几年前还是叫环城车,总共五条线就能把小县城来回转个遍。车比正常的公交车小一号,可能是两个号,但应付我们小县城貌似绰绰有余。那时的公交车还没有站台,乘客想要下车,纯正的湘音大声来一句“师傅,踩一脚(jiao请发jio)”,带着理直气壮,带着湖南人的豪气,回音响彻整个车厢。司机大哥一个急刹车,晃荡两下车就停了。最开始坐车的时候,那个年代羞涩的我,老不习惯不好意思开口那一句“踩一jio”,每每坐车,就在心里祈祷会有人刚好同我在一个地方下车,那样就不用开口喊车停。但很多时候都是孤军奋战,还是憋不出那句踩一脚,唯有默默的挤到司机旁,弱弱地——师傅麻烦在这停下车~~
我经常坐的是1路车。高中念的是寄宿,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我回家的时候很多人也要回家,那个时候人生足迹还没踏出过我们县城,在我的眼界中,那个车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载客的车。
十八岁前的人生太封闭!
周五放学的时候,校门口密密麻麻的拥堵着,1路和2路永远是最拥挤的两趟车,至今都没搞清楚3、4、5或者6路车是通向哪里。后来我才明白车的拥挤不是人太多,而是车实在太小~
大概那时候对公交就有莫名的抵触,从上车到要下车的地方,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漫长的实在不像话,晕车症状形影不离,回家的路是痛并快乐的抛物线~
后来,去WH念书, 07年的WC火车站俨然一副尘土飞扬挥散不去的沧桑感。老爸领着我在火车站转悠了半天,终于找到似是而非的公交站。因为要去汉口的爷爷家,老爸和我乘着公交车奔波在长江的两岸,第一次坐上了两节车厢上下两层的公交车,比普通的公交车坐着更难受。武汉人过早喜欢边走边吃,手捧一碗热干面或一碗豆皮,来不及吃的顺路带至公交车上,上下两层的公交还有过早的座位。从WC火车站颠簸到HK的爷爷家,和着过早的香味,我不负众望的吐得一塌糊涂,像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归来时,老爸瞅着我的虚脱苍白,霸气的说咱们打车回去!浓烈的父爱沐浴全身,天空瞬间放晴。那时候武汉打车起步价3RMB, 到汉口一两个小时,花了六十大洋,记忆中的第一次大气消费。犹记得东湖秋风扫过的微波粼粼和身后整齐划一溜过的松树,同吃了四年的热干面和周黑鸭一样,味蕾记忆不朽。
在W城念书,坐的最多的公交是59路。去鲁巷,去光谷,去广埠屯,去群光,去火车站,一站到底。无论春夏或秋冬,1RMB。以至于,59这个数字于我而言就像烙印一样深刻于心中。犹记得大三某日,跟一学弟坐59,他固执的坚持坐最后一排。我问为什么,他说喜欢坐在最后一排,静静的看着前面的人。眼神还带着淡淡的忧伤。是个挺帅的小伙,像韩剧里的男煮。当然,我也没有因此而喜欢上了公交车的最后一排。
毕业后来到SZ,空气清新很多,道路整洁很多,街上匆忙的人们也少了很多。我很喜欢这座城市,但是谈不上爱,我爱的还是W城。但这里的公交,特别是公交站台,让人很舒心。宽敞的候车区,老城区的带点园林风味。准确的电子报站屏,不至于毫无希望的等待。去过不算多的城市,只有这座城市做到了这几点。SZ市区的公交还会报一遍吴侬软语。第一次听,我似乎感受到了家乡杨林赛话的气息,捕捉不到语言的方向。听了三年,至今只听懂了一句“从后门下车”。
我就这样,像公交车,这一站,下一站,下下站。说不上状态的好坏,只是知道,偶尔也会扭曲的喜欢上汽车尾气的味道。心境总是在变,就像小时的我总该想不到成年后偏偏爱上的芹菜炒肉干。
谁知道下一站又是哪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