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徐扬 玉带桥诗意图
【名称】玉带桥诗意图
【年代】清
【作者】徐扬
【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15.4cmx124cm
【材质】纸本 设色
卷首以玉带桥为开端,长堤卧波,水光潋滟,碧树依依,舟楫往来,游客怡然。堤岸一端长松落碧,浓荫遮日,其间隐隐露出殿宇一角。远处青峰隐约可辨,云气氤氲,幽雅静谧。画面景物并非对乾隆时期清漪园的如实描绘,而是依据御制玉带桥诗诗意绘制的,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本是印工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
引首有乾隆帝御题四字“印合湖堤”,钤“乾隆御笔”白文方印。本幅款署“臣徐扬恭写”,钤“臣”朱文方印,“扬”白文方印。本幅还有当时的大臣汪由敦书写的乾隆帝御制玉带桥诗一首,钤“臣由敦”白文方印,“恭书”白文方印。另钤清代内府鉴藏印八方:本幅与前隔水骑缝处钤“石渠宝笈”朱文方印、“石渠定鉴”朱文方印、“宝笈重编”白文方印,本幅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乾隆鉴赏”白文圆印,本幅与后隔水骑缝处钤“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宜子孙”白文方印。
全图笔法松秀,超然出尘,布局疏密得当,赋色清雅怡人,别具韵致,有元人遗风。尽管描绘的本应是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皇家苑囿,徐扬却用简淡的笔调表现出近乎田园风情的景象,既贴切诗意,又显示了文人画家高雅独到的审美品味,洵为其靡费心力之作。
作者简介:
徐扬(生卒年不详)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字云亭。家住阊门内专诸巷。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他于乾隆二十四年画出了《盛世滋生图》卷。而后又画出了著名巨作《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等历史画卷。他的绘画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等艺术形式,以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城池,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其意义更大。
【年代】清
【作者】徐扬
【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15.4cmx124cm
【材质】纸本 设色
![]() |
清 徐扬 玉带桥诗意图 |
卷首以玉带桥为开端,长堤卧波,水光潋滟,碧树依依,舟楫往来,游客怡然。堤岸一端长松落碧,浓荫遮日,其间隐隐露出殿宇一角。远处青峰隐约可辨,云气氤氲,幽雅静谧。画面景物并非对乾隆时期清漪园的如实描绘,而是依据御制玉带桥诗诗意绘制的,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本是印工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
![]() |
清 徐扬 玉带桥诗意图 局部 |
![]() |
清 徐扬 玉带桥诗意图 局部 |
![]() |
清 徐扬 玉带桥诗意图 局部 |
引首有乾隆帝御题四字“印合湖堤”,钤“乾隆御笔”白文方印。本幅款署“臣徐扬恭写”,钤“臣”朱文方印,“扬”白文方印。本幅还有当时的大臣汪由敦书写的乾隆帝御制玉带桥诗一首,钤“臣由敦”白文方印,“恭书”白文方印。另钤清代内府鉴藏印八方:本幅与前隔水骑缝处钤“石渠宝笈”朱文方印、“石渠定鉴”朱文方印、“宝笈重编”白文方印,本幅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乾隆鉴赏”白文圆印,本幅与后隔水骑缝处钤“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宜子孙”白文方印。
![]() |
清 徐扬 玉带桥诗意图 局部 |
全图笔法松秀,超然出尘,布局疏密得当,赋色清雅怡人,别具韵致,有元人遗风。尽管描绘的本应是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皇家苑囿,徐扬却用简淡的笔调表现出近乎田园风情的景象,既贴切诗意,又显示了文人画家高雅独到的审美品味,洵为其靡费心力之作。
作者简介:
徐扬(生卒年不详)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字云亭。家住阊门内专诸巷。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他于乾隆二十四年画出了《盛世滋生图》卷。而后又画出了著名巨作《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等历史画卷。他的绘画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等艺术形式,以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城池,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其意义更大。
-
方小正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6: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