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V的今天,ATOM的昨天——超轻薄高性能时代来临?
写这样的文章,纯粹是练练笔,动动脑筋,不能枉费每周每月不停的看书学习,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能拿出实力写出需要的作品,这才是根本。
这篇文章里,所有的评测数据都来自《微型计算机》和《电脑报》,在此声明他们的著作权。
本文只是用于自我学习。
——写在前面
CULV的今天,ATOM的昨天
——超轻薄高性能时代来临?
从2007年起,由华硕力推的Eee PC系列开启上网本先河以来,下自7英寸,上到12英寸的上网本遍地开花,一时间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购买“小本”的热潮。
上网本的热销离不开Intel的功劳,正因为Intel成功研发的低功耗低成本ATOM(中文名“凌动”)处理器,才使得笔记本电脑原有的便携性和续航时间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不过恐怕连Intel自己都没有想到,如今市场对于上网本的要求提升是如此之快。进入2009年下半年,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平台——CULV,逐渐抢占了ATOM原有的曝光率,甚至吸引了之前热衷于制造上网本的厂商全面跟进新平台。
有人说CULV的出现必将造就一个新的时代。那么CULV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媒体大众纷纷给予高度关注?而之前堪称传奇的ATOM平台到底何去何从?这一次看似寻常的平台变更真的会开启一个崭新的轻薄时代吗?
CULV:横空出世?
CULV,全称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可理解为消费级超低电压(处理器)。从这个解释中不难看出,CULV的出现最主要的特征有两个:“消费”和“超低电压”。电压这个东西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对普通CPU进行超频的时候通过调控CPU的工作电压从而实现处理器的稳定超频应该是许多硬件发烧友常做的事情。而所谓的ULV,即超低电压处理器,同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01年,Intel推出奔腾架构时就有它的身影,只可惜受制于高高在上的价格,在消费级市场上几乎完全见不到它的身影,也就无从谈起消费者对它的认知。正是如今加入了“C”(消费级)这一定语的限制,ULV处理器才能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飞入寻常百姓家。
标准的CULV平台由4部分基本部件构成:Intel CULV处理器、GS40或GS45芯片组、ICH9M-E南桥以及迅驰2平台上普及的WiFi Link 5000系列无线网卡。和普通移动平台相比,CULV平台所采用的芯片和无线网卡的面积都非常小,处理器、北桥、南桥和无线网卡的面积分别缩减到了普通尺寸的42%、58%、25%和50%。同时处理器也采取了BGA封装,即直接被焊接在主板上,从而省掉了插座占用的空间,压缩了电脑厚度。
从实际应用来看,通过与更省电的芯片组和无线网络模块的搭配,CULV移动平台能够在不错的性能以及较长的续航时间上取得难得的平衡。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几款CULV处理器中,除了高端的SU9XXX系列处理器价格在250美元以上外,其余面向中低端的单核SU2XXX和3XXX处理器价格与目前市售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差价不大。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CULV处理器在主流价位(4000-5000元)轻薄本上的市场占有率,根据Intel的计划,将在9月份向市场投放双核Celeron SU2300 CULV处理器。这对轻薄本市场来说无疑将是一个重大利好。
目前市面CULV处理器规格一览
核心规格
型号
主频
二级缓存
前端总线
制程
TDP
Core2 Duo
SU9600
1.6GHz
3MB
800MHz
45nm
10W
Core2 Duo
SU9400
1.4GHz
3MB
800MHz
45nm
10W
Core2 Duo
SU9300
1.2GHz
3MB
800MHz
45nm
10W
Core2 Solo
SU3500
1.4GHz
3MB
800MHz
45nm
5.5W
Core2 Solo
SU3300
1.2GHz
3MB
800MHz
45nm
5.5W
Pentium M
SU2700
1.3GHz
2MB
800MHz
45nm
5.5W
Celeron M
ULV 723
1.2GHz
1MB
800MHz
45nm
10W
为了让大家对CULV处理器的性能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特意挑选了囊括高中低档的不同型号处理器进行专项测试。
从最终结果不难看出,不同市场定位的CULV处理器之间的性能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定位高端的SU9600性能比中低端的SU3500单核和SU2700单核高出一截,而定位相近的后两者之间性能差距较小,只是SU3500具备更高的主频和更优秀的核心架构获得了小幅度的领先。
测试表明,CULV处理器的性能相比常规电压版本的移动处理器还是逊色不少,但是相对于ATOM平台已经获得不小的提升,尤其是在高清播放方面二者更是不可相提并论。从目前来看,高性能与低功耗可能还难以保证有机统一,但至少CULV的出现让我们在购机的时候多了一种选择。
附测试结果:
测试平台配置表
处理器
Solo SU2700
(1.2GHZ)
Solo SU3500
(1.4GHZ)
Duo SU9600
(1.6GHZ)
芯片组
GS40
GS45
GS45
内存
2GB DDR3 1066
1GB DDR3 1066
2GB DDR3 1066
硬盘
120GB
(SATA/5400rpm/8MB)
250GB
(SATA-II/5400rpm/8MB)
500GB
(SATA-II/5400rpm/8MB)
显卡
集成GMA 4500M
集成GMA 4500MHD
集成GMA 4500MHD
测试成绩
Super PI
40.903s
36.972s
29.862s
CINEBENCH R10
1339
1477
3290
Sandra 2009
Processor Arithmetic
Aggregate Arithmetic Performance
5
5.29
12.16
Dhrystone ALU
5
5.45
12.53
Whetstone Isse3
4.75
5.12
11.78
Processor Multi-media
Aggregate Multi-Media Performance
8.63
9.86
22.65
Multi-Media Int x8 Isse4.1
10.58
12.53
28.76
Multi-Media Float x4 Isse4.1
6.07
7.2
16.56
Multi-Media Double x2 Isse4.1
3.38
3.65
8.38
ATOM:明日黄花?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CULV如今的春风得意少不了ATOM先前打下的雄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ATOM的出现真正引起了人们对于笔记本电脑轻薄便携性的重视,也一度成为一些笔记本制造厂商利润的最大支撑。
但是ATOM自上市伊始就面临了诸多质疑。除了功耗低的优势之外,ATOM的工作性能始终为人诟病,无论是最初的ATOM 230还是目前主流的Z530都只是在日常的文字处理方面差强人意。受制于屏幕尺寸的限制,ATOM处理器应付一般游戏和高清(甚至是准高清)播放时也力不从心。平心而论,上网本出现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迎合已经拥有笔记本电脑用户的“第二台电脑”,我们不应该对其有过多指责。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摆在那里,当上网本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甚至将它用来做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与冲突。
ATOM到底何去何从?估计Intel自己心中也在犯难。
如果ATOM就此消失,我们大可将其看做一位急流勇退的功臣,它之前所做的努力已经让笔记本的轻薄化迈出了一大步,也推进了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程度,算得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套用一句经典的话,ATOM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但如果Intel打算将ATOM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许多尴尬。首先,ATOM的存在势必将蚕食CULV在轻薄本市场的份额,而且Intel的力捧很可能与笔记本生产商相冲突,后者之中诸如华硕、宏碁已经宣布将不再开发上网本。其次,就算ATOM与CULV能和谐共处,厂商也愿意继续盛产上网本,但是ATOM的性能如果依然像眼下这般停止不前的话,两相对比之下还会有多少人选择ATOM平台也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平价超轻薄高性能时代能否开启?
CULV能否取代ATOM?这还是一个问题。
从目前来看,短期内ATOM还将和CULV共同分享轻薄便携电脑的市场份额。ATOM虽然性能较弱,但是低廉的价格还是能够赢得不少人的喜爱,毕大竟多数购买上网本的人都并不指望拿一台能够装入皮包的机器运行《魔兽世界》或者观看一部精彩高清大片。
反过来,CULV尽管在总体性能上相比ATOM有了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市场上产品线还不够丰富,高端高价,低端低价,在整机价格上与普通移动处理器机型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这就很难让主流用户痛痛快快的掏出腰包为其买单。
一旦Intel决定二者共存,那么可以推断的是ATOM平台将占据7-10英寸上网本市场,而CULV平台将在11-13甚至更大尺寸的轻薄本市场发力,这样一来市场定位更为细化,也有利于同NVIDIA的ION平台和AMD的YUKON平台对抗。
不过从长期发展来看,CULV应该可以取代ATOM与Core i系列处理器并驾齐驱。只要公众逐步认可CULV平台,同时市场进一步大量铺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CULV甚至还有可能覆盖当前市场所有尺寸的笔记本,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将轻薄演绎至极致。
越轻薄越美丽,轻薄便携这个笔记本电脑的立身之本从来都没有被人们遗忘。ATOM与CULV平台的相继出现都是IT技术带给广大消费者的福音,当然它们还会在市场上遇到更多激烈的竞争,但正因有了竞争才会有更多的机型,更丰富的配置,和更合理的价格,最大受益者还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期待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这篇文章里,所有的评测数据都来自《微型计算机》和《电脑报》,在此声明他们的著作权。
本文只是用于自我学习。
——写在前面
CULV的今天,ATOM的昨天
——超轻薄高性能时代来临?
从2007年起,由华硕力推的Eee PC系列开启上网本先河以来,下自7英寸,上到12英寸的上网本遍地开花,一时间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购买“小本”的热潮。
上网本的热销离不开Intel的功劳,正因为Intel成功研发的低功耗低成本ATOM(中文名“凌动”)处理器,才使得笔记本电脑原有的便携性和续航时间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不过恐怕连Intel自己都没有想到,如今市场对于上网本的要求提升是如此之快。进入2009年下半年,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平台——CULV,逐渐抢占了ATOM原有的曝光率,甚至吸引了之前热衷于制造上网本的厂商全面跟进新平台。
有人说CULV的出现必将造就一个新的时代。那么CULV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媒体大众纷纷给予高度关注?而之前堪称传奇的ATOM平台到底何去何从?这一次看似寻常的平台变更真的会开启一个崭新的轻薄时代吗?
CULV:横空出世?
CULV,全称Consumer Ultra Low Voltage,可理解为消费级超低电压(处理器)。从这个解释中不难看出,CULV的出现最主要的特征有两个:“消费”和“超低电压”。电压这个东西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对普通CPU进行超频的时候通过调控CPU的工作电压从而实现处理器的稳定超频应该是许多硬件发烧友常做的事情。而所谓的ULV,即超低电压处理器,同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01年,Intel推出奔腾架构时就有它的身影,只可惜受制于高高在上的价格,在消费级市场上几乎完全见不到它的身影,也就无从谈起消费者对它的认知。正是如今加入了“C”(消费级)这一定语的限制,ULV处理器才能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飞入寻常百姓家。
标准的CULV平台由4部分基本部件构成:Intel CULV处理器、GS40或GS45芯片组、ICH9M-E南桥以及迅驰2平台上普及的WiFi Link 5000系列无线网卡。和普通移动平台相比,CULV平台所采用的芯片和无线网卡的面积都非常小,处理器、北桥、南桥和无线网卡的面积分别缩减到了普通尺寸的42%、58%、25%和50%。同时处理器也采取了BGA封装,即直接被焊接在主板上,从而省掉了插座占用的空间,压缩了电脑厚度。
从实际应用来看,通过与更省电的芯片组和无线网络模块的搭配,CULV移动平台能够在不错的性能以及较长的续航时间上取得难得的平衡。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几款CULV处理器中,除了高端的SU9XXX系列处理器价格在250美元以上外,其余面向中低端的单核SU2XXX和3XXX处理器价格与目前市售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差价不大。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CULV处理器在主流价位(4000-5000元)轻薄本上的市场占有率,根据Intel的计划,将在9月份向市场投放双核Celeron SU2300 CULV处理器。这对轻薄本市场来说无疑将是一个重大利好。
目前市面CULV处理器规格一览
核心规格
型号
主频
二级缓存
前端总线
制程
TDP
Core2 Duo
SU9600
1.6GHz
3MB
800MHz
45nm
10W
Core2 Duo
SU9400
1.4GHz
3MB
800MHz
45nm
10W
Core2 Duo
SU9300
1.2GHz
3MB
800MHz
45nm
10W
Core2 Solo
SU3500
1.4GHz
3MB
800MHz
45nm
5.5W
Core2 Solo
SU3300
1.2GHz
3MB
800MHz
45nm
5.5W
Pentium M
SU2700
1.3GHz
2MB
800MHz
45nm
5.5W
Celeron M
ULV 723
1.2GHz
1MB
800MHz
45nm
10W
为了让大家对CULV处理器的性能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特意挑选了囊括高中低档的不同型号处理器进行专项测试。
从最终结果不难看出,不同市场定位的CULV处理器之间的性能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定位高端的SU9600性能比中低端的SU3500单核和SU2700单核高出一截,而定位相近的后两者之间性能差距较小,只是SU3500具备更高的主频和更优秀的核心架构获得了小幅度的领先。
测试表明,CULV处理器的性能相比常规电压版本的移动处理器还是逊色不少,但是相对于ATOM平台已经获得不小的提升,尤其是在高清播放方面二者更是不可相提并论。从目前来看,高性能与低功耗可能还难以保证有机统一,但至少CULV的出现让我们在购机的时候多了一种选择。
附测试结果:
测试平台配置表
处理器
Solo SU2700
(1.2GHZ)
Solo SU3500
(1.4GHZ)
Duo SU9600
(1.6GHZ)
芯片组
GS40
GS45
GS45
内存
2GB DDR3 1066
1GB DDR3 1066
2GB DDR3 1066
硬盘
120GB
(SATA/5400rpm/8MB)
250GB
(SATA-II/5400rpm/8MB)
500GB
(SATA-II/5400rpm/8MB)
显卡
集成GMA 4500M
集成GMA 4500MHD
集成GMA 4500MHD
测试成绩
Super PI
40.903s
36.972s
29.862s
CINEBENCH R10
1339
1477
3290
Sandra 2009
Processor Arithmetic
Aggregate Arithmetic Performance
5
5.29
12.16
Dhrystone ALU
5
5.45
12.53
Whetstone Isse3
4.75
5.12
11.78
Processor Multi-media
Aggregate Multi-Media Performance
8.63
9.86
22.65
Multi-Media Int x8 Isse4.1
10.58
12.53
28.76
Multi-Media Float x4 Isse4.1
6.07
7.2
16.56
Multi-Media Double x2 Isse4.1
3.38
3.65
8.38
ATOM:明日黄花?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CULV如今的春风得意少不了ATOM先前打下的雄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ATOM的出现真正引起了人们对于笔记本电脑轻薄便携性的重视,也一度成为一些笔记本制造厂商利润的最大支撑。
但是ATOM自上市伊始就面临了诸多质疑。除了功耗低的优势之外,ATOM的工作性能始终为人诟病,无论是最初的ATOM 230还是目前主流的Z530都只是在日常的文字处理方面差强人意。受制于屏幕尺寸的限制,ATOM处理器应付一般游戏和高清(甚至是准高清)播放时也力不从心。平心而论,上网本出现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迎合已经拥有笔记本电脑用户的“第二台电脑”,我们不应该对其有过多指责。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摆在那里,当上网本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甚至将它用来做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与冲突。
ATOM到底何去何从?估计Intel自己心中也在犯难。
如果ATOM就此消失,我们大可将其看做一位急流勇退的功臣,它之前所做的努力已经让笔记本的轻薄化迈出了一大步,也推进了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程度,算得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套用一句经典的话,ATOM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但如果Intel打算将ATOM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许多尴尬。首先,ATOM的存在势必将蚕食CULV在轻薄本市场的份额,而且Intel的力捧很可能与笔记本生产商相冲突,后者之中诸如华硕、宏碁已经宣布将不再开发上网本。其次,就算ATOM与CULV能和谐共处,厂商也愿意继续盛产上网本,但是ATOM的性能如果依然像眼下这般停止不前的话,两相对比之下还会有多少人选择ATOM平台也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平价超轻薄高性能时代能否开启?
CULV能否取代ATOM?这还是一个问题。
从目前来看,短期内ATOM还将和CULV共同分享轻薄便携电脑的市场份额。ATOM虽然性能较弱,但是低廉的价格还是能够赢得不少人的喜爱,毕大竟多数购买上网本的人都并不指望拿一台能够装入皮包的机器运行《魔兽世界》或者观看一部精彩高清大片。
反过来,CULV尽管在总体性能上相比ATOM有了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市场上产品线还不够丰富,高端高价,低端低价,在整机价格上与普通移动处理器机型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这就很难让主流用户痛痛快快的掏出腰包为其买单。
一旦Intel决定二者共存,那么可以推断的是ATOM平台将占据7-10英寸上网本市场,而CULV平台将在11-13甚至更大尺寸的轻薄本市场发力,这样一来市场定位更为细化,也有利于同NVIDIA的ION平台和AMD的YUKON平台对抗。
不过从长期发展来看,CULV应该可以取代ATOM与Core i系列处理器并驾齐驱。只要公众逐步认可CULV平台,同时市场进一步大量铺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CULV甚至还有可能覆盖当前市场所有尺寸的笔记本,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将轻薄演绎至极致。
越轻薄越美丽,轻薄便携这个笔记本电脑的立身之本从来都没有被人们遗忘。ATOM与CULV平台的相继出现都是IT技术带给广大消费者的福音,当然它们还会在市场上遇到更多激烈的竞争,但正因有了竞争才会有更多的机型,更丰富的配置,和更合理的价格,最大受益者还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期待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