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黄金时代
这不是一篇影评,谢谢。
前几个月听说《心理月刊》要停刊了,这几天问了下,10月是最后一期。
这是一本陪我在最沮丧的时候度过的杂志,人人都有屌丝时刻,她陪我挺了过来。我非常不舍。
听说可能还会回来,我问:可是那时候会在杂志上看见这些熟悉的名字吗?
编辑对我说:那不重要。
我说:不。
不一样的。
那是我们的青春,我们义无反顾的时候。就像杂志的黄金时代一样。
现在,大家都会在IPAD、电脑上小说、找资讯;可是,那时候,对于70尾80头的一拨人来说,《童话大王》、《少年文艺》、《少年少女》就是我们最早的启蒙。那时候,杂志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最新鲜、最文艺的资讯方式,和《圣斗士星矢》不一样,和《新闻联播》不一样,和课本不一样,和小朋友的聊天不一样。
那时候,我们也想知道,除了爸爸妈妈、这条街道,这所学校;除了学校门口小卖部的酸梅粉、、妈做的粉蒸肉、老师教的啊波次得呃副歌,这世界还有什么呀?她们都在想什么,穿什么样的裙子,说到小龙人会脸红吗?
那时候,是杂志带给我们答案。
读杂志,是一直从小学、中学,到高中的爱好。
那时候读的杂志,从《少年文艺》、《少男少女》,到《读者》、《青年文摘》,再到《ELLE》、《时尚》、《瑞丽》,那时候,一本5块、20块的杂志,对我们来说,是得从零食里省出来的,要和雪糕、汽水、泡泡糖做斗争的,可是我们愿意,她给我们带来了新世界。外面的世界好精彩,是杂志开了一扇窗,让光透了进来。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看的一本杂志,召集读者们写“如果你是编辑,你会怎么做一本杂志”的话题,然后我就用上课的时间,写了几页信纸,写上一些自己稚嫩的想法,编辑是什么,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作为一枚读者,我想看什么。我细细写上,我想要看什么,栏目名是什么,里面是什么内容,文字和图片的排版是什么样的,还在旁边画上了草图,然后,装好信封,舔了舔邮票,递了出去。
我是没有想到会有结果的,就像递给一个喜欢男生的匿名信一样。写出去了,就心安了。让他知道了,就好了。
过了半个月,还是一个月?两个月?传达室告诉我,有我的包裹,我莫名其妙去取,一个厚厚的包裹,用牛皮纸包着,写着某某杂志社的名字和我的名字,一套书籍。我想了会儿,突然明白是杂志社给我的回信,我得到了前几名的奖品,是这一套书。
我嘴角抿着笑,把这套书抱回了教室,像怀抱着我的一个小秘密。
我用一个暑假看完了它,用铅笔在旁边细细写写心得。
像暗恋一样。
那时候,闺蜜还不叫闺蜜,叫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最爱问你想过长大后是什么样的吗这种问题。
就好像在脑袋里流淌出来一样,我说:我会遇到一个男人,他头发短短的,不太高,但是比我高,他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觉得我很漂亮……
那么小,第一个想到的,却是男人。接着,我就说,我好像成了一名编辑,去上班,办公室里有很多桌子,我有其中一张……
那时候,男人是什么样的,编辑是什么样的,我都不清楚。但那些,就像熟悉的画面一样,宿命一样,在我脑袋里流淌出来。
或许是年少,或许是通灵,我在多年后,真的做了编辑,真的嫁了一个这样的男人。当我回想这一幕的时候,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对当年的那个女孩说:你好!还是对她说:再见!抑或对她说:你看!
好像都可以,好像都不对。
其实才过了十几年,节奏就突然变了,不再是小时候那种慢悠悠,坐在凉席上吃西瓜看电视、到了晚饭时间去邻居家串门吃饭的时间好像再也回不来了,大家都关上门,开着电脑,昂着头,板着脸,往前往前往前。
我来了北京,在最顶尖的集团,做封面的编辑,一步步迈向我不曾想象的花花世界。原来明星背后是有这么多团队成员为她们做事情的,原来品牌和媒体的合作是这样的,原来每一本看到的书背后都是有努力才能覆盖的,原来酒是这样烈,爱情不是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原来钱不是万能的没有是万万不能的,原来才华人人都有,原来我是这么渺小……
每一个发现,都让我惊奇;每一个发现,都让我欣喜,每一个发现,都让我沮丧。我好像越来越靠近某些事物的本质,却又偏离心里的方向。
我只是想做一名和文字靠得更近的人,为什么我做的太多事情,又与这个无关?
我以为世界原本是如此单纯,却最终是有我们看不见的运作,以让它满足我们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和看上去的那么单纯。
我身处其中,是一个造梦的人,却最终被绕了进去,以梦为马,却驰向了相反的方向?
我在里面,花了一些年,拍最顶级的明星,接触最上层的学者,拍最潮流的人物,参加最奢侈的聚会,拿最一线的包包,却越来越迷茫。
太多个夜里,我靠加班、和经纪人一起喝酒、回家哭泣,第二天才能站出来,继续打了鸡血一般面对将要来的一切,继续拍摄、继续编稿、继续谈笑、继续穿着高跟鞋如履平地,相信自己能平趟世界心愿终偿。
那个时候,还有一本杂志,叫《心理月刊》,它在台灯下陪我入眠,有李子勋有王小屋有师新有王晖,她们的名字,和文字一样,熨帖一颗湿漉漉的心,让她明白幻象和真实之间的差距,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具体意思。我在这些文字里,和她们成为朋友,握手言欢安然睡去。
在这几年,我经历过自己工作过的杂志关闭、换人、重启,今天,终于轮到了《心理月刊》。
当我确认这一消息的时候,杂志曾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代,突然一下涌现在我面前,儿时的梦想刹那间清晰于昨,我们曾共同投掷出去的青春一格格回放……
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当凡事到了顶峰后,无可避免走向下坡,当年我们曾经担忧以后会怎么样,然后有大批的传统媒体人跳到了新媒体,转向了公关、影视……我也早在一年前离开,做了间工作室,做艺人的新媒体业务、商务方面的东西;偶尔还会接一些采访,和一些有意思的人交谈;新书也在筹备中……我以为自己过渡得不错;在和平媒的朋友接触的时候,频繁地听说哪本刊又停了,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听说是《心理月刊》10月是最后一期的时候,我唯一能做出的反应是:赶紧去买一本。
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
昨天,晚饭的时候,我和出版社的朋友一起聊天,说到《恋爱的犀牛》,我说我已经看过三遍,一次一次意识到青春的流逝,从蜂巢到保利,从第一次被钉在原地动弹不得不知不觉满脸眼泪,第二次默默感动,第三次淡淡的,甚至能挑剔出来哪个演员略有点过。
我以为我已经平复了,可是万万没想到,她们问我哪句台词打动我的时候,我翻出一些,念出来,激动万分,像个少女,如同傻逼。
总有一些时刻,会打碎你自以为冷静的铠甲,脆弱流淌出来。
对我来说,看杂志是童年,做杂志是青年,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老年时,我还能买到自己喜欢的杂志,感受着编辑传达出来对世界的善意,和对她们用心的佩服,触摸着纸张的手感,而不是在电子屏幕上,看着短平快的资讯。
感谢你曾经的陪伴,希望未来还有你的陪伴。
因为不能忘怀,那是承载着我们青春的黄金时代。
前几个月听说《心理月刊》要停刊了,这几天问了下,10月是最后一期。
这是一本陪我在最沮丧的时候度过的杂志,人人都有屌丝时刻,她陪我挺了过来。我非常不舍。
听说可能还会回来,我问:可是那时候会在杂志上看见这些熟悉的名字吗?
编辑对我说:那不重要。
我说:不。
不一样的。
那是我们的青春,我们义无反顾的时候。就像杂志的黄金时代一样。
现在,大家都会在IPAD、电脑上小说、找资讯;可是,那时候,对于70尾80头的一拨人来说,《童话大王》、《少年文艺》、《少年少女》就是我们最早的启蒙。那时候,杂志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最新鲜、最文艺的资讯方式,和《圣斗士星矢》不一样,和《新闻联播》不一样,和课本不一样,和小朋友的聊天不一样。
那时候,我们也想知道,除了爸爸妈妈、这条街道,这所学校;除了学校门口小卖部的酸梅粉、、妈做的粉蒸肉、老师教的啊波次得呃副歌,这世界还有什么呀?她们都在想什么,穿什么样的裙子,说到小龙人会脸红吗?
那时候,是杂志带给我们答案。
读杂志,是一直从小学、中学,到高中的爱好。
那时候读的杂志,从《少年文艺》、《少男少女》,到《读者》、《青年文摘》,再到《ELLE》、《时尚》、《瑞丽》,那时候,一本5块、20块的杂志,对我们来说,是得从零食里省出来的,要和雪糕、汽水、泡泡糖做斗争的,可是我们愿意,她给我们带来了新世界。外面的世界好精彩,是杂志开了一扇窗,让光透了进来。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看的一本杂志,召集读者们写“如果你是编辑,你会怎么做一本杂志”的话题,然后我就用上课的时间,写了几页信纸,写上一些自己稚嫩的想法,编辑是什么,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作为一枚读者,我想看什么。我细细写上,我想要看什么,栏目名是什么,里面是什么内容,文字和图片的排版是什么样的,还在旁边画上了草图,然后,装好信封,舔了舔邮票,递了出去。
我是没有想到会有结果的,就像递给一个喜欢男生的匿名信一样。写出去了,就心安了。让他知道了,就好了。
过了半个月,还是一个月?两个月?传达室告诉我,有我的包裹,我莫名其妙去取,一个厚厚的包裹,用牛皮纸包着,写着某某杂志社的名字和我的名字,一套书籍。我想了会儿,突然明白是杂志社给我的回信,我得到了前几名的奖品,是这一套书。
我嘴角抿着笑,把这套书抱回了教室,像怀抱着我的一个小秘密。
我用一个暑假看完了它,用铅笔在旁边细细写写心得。
像暗恋一样。
那时候,闺蜜还不叫闺蜜,叫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最爱问你想过长大后是什么样的吗这种问题。
就好像在脑袋里流淌出来一样,我说:我会遇到一个男人,他头发短短的,不太高,但是比我高,他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觉得我很漂亮……
那么小,第一个想到的,却是男人。接着,我就说,我好像成了一名编辑,去上班,办公室里有很多桌子,我有其中一张……
那时候,男人是什么样的,编辑是什么样的,我都不清楚。但那些,就像熟悉的画面一样,宿命一样,在我脑袋里流淌出来。
或许是年少,或许是通灵,我在多年后,真的做了编辑,真的嫁了一个这样的男人。当我回想这一幕的时候,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对当年的那个女孩说:你好!还是对她说:再见!抑或对她说:你看!
好像都可以,好像都不对。
其实才过了十几年,节奏就突然变了,不再是小时候那种慢悠悠,坐在凉席上吃西瓜看电视、到了晚饭时间去邻居家串门吃饭的时间好像再也回不来了,大家都关上门,开着电脑,昂着头,板着脸,往前往前往前。
我来了北京,在最顶尖的集团,做封面的编辑,一步步迈向我不曾想象的花花世界。原来明星背后是有这么多团队成员为她们做事情的,原来品牌和媒体的合作是这样的,原来每一本看到的书背后都是有努力才能覆盖的,原来酒是这样烈,爱情不是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原来钱不是万能的没有是万万不能的,原来才华人人都有,原来我是这么渺小……
每一个发现,都让我惊奇;每一个发现,都让我欣喜,每一个发现,都让我沮丧。我好像越来越靠近某些事物的本质,却又偏离心里的方向。
我只是想做一名和文字靠得更近的人,为什么我做的太多事情,又与这个无关?
我以为世界原本是如此单纯,却最终是有我们看不见的运作,以让它满足我们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和看上去的那么单纯。
我身处其中,是一个造梦的人,却最终被绕了进去,以梦为马,却驰向了相反的方向?
我在里面,花了一些年,拍最顶级的明星,接触最上层的学者,拍最潮流的人物,参加最奢侈的聚会,拿最一线的包包,却越来越迷茫。
太多个夜里,我靠加班、和经纪人一起喝酒、回家哭泣,第二天才能站出来,继续打了鸡血一般面对将要来的一切,继续拍摄、继续编稿、继续谈笑、继续穿着高跟鞋如履平地,相信自己能平趟世界心愿终偿。
那个时候,还有一本杂志,叫《心理月刊》,它在台灯下陪我入眠,有李子勋有王小屋有师新有王晖,她们的名字,和文字一样,熨帖一颗湿漉漉的心,让她明白幻象和真实之间的差距,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具体意思。我在这些文字里,和她们成为朋友,握手言欢安然睡去。
在这几年,我经历过自己工作过的杂志关闭、换人、重启,今天,终于轮到了《心理月刊》。
当我确认这一消息的时候,杂志曾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代,突然一下涌现在我面前,儿时的梦想刹那间清晰于昨,我们曾共同投掷出去的青春一格格回放……
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当凡事到了顶峰后,无可避免走向下坡,当年我们曾经担忧以后会怎么样,然后有大批的传统媒体人跳到了新媒体,转向了公关、影视……我也早在一年前离开,做了间工作室,做艺人的新媒体业务、商务方面的东西;偶尔还会接一些采访,和一些有意思的人交谈;新书也在筹备中……我以为自己过渡得不错;在和平媒的朋友接触的时候,频繁地听说哪本刊又停了,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听说是《心理月刊》10月是最后一期的时候,我唯一能做出的反应是:赶紧去买一本。
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
昨天,晚饭的时候,我和出版社的朋友一起聊天,说到《恋爱的犀牛》,我说我已经看过三遍,一次一次意识到青春的流逝,从蜂巢到保利,从第一次被钉在原地动弹不得不知不觉满脸眼泪,第二次默默感动,第三次淡淡的,甚至能挑剔出来哪个演员略有点过。
我以为我已经平复了,可是万万没想到,她们问我哪句台词打动我的时候,我翻出一些,念出来,激动万分,像个少女,如同傻逼。
总有一些时刻,会打碎你自以为冷静的铠甲,脆弱流淌出来。
对我来说,看杂志是童年,做杂志是青年,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老年时,我还能买到自己喜欢的杂志,感受着编辑传达出来对世界的善意,和对她们用心的佩服,触摸着纸张的手感,而不是在电子屏幕上,看着短平快的资讯。
感谢你曾经的陪伴,希望未来还有你的陪伴。
因为不能忘怀,那是承载着我们青春的黄金时代。
-
Queeny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2-19 12: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