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诗意世界的守护者 (话唠模式开启 裹脚长文慎入)
楔子:读书,切忌述而不作,久而久之,自言自语,入不敷出,心生倦怠,画地为牢,此之甘饴,彼将砒霜。
人话:读书读累了,写写小文吐一吐。
废话:穴居许久,微信早已沦落为Gmail的备胎,一周争取能被宠幸个一两次吧。而朋友圈里那些惊天动地的新词旧愁,苦大仇深的无病呻吟,欲说还休的显摆暴晒,本猪更是无力照顾也无暇羡慕。低调如此,竟然还有人能够在提起读书这事想起本猪来,邀请我参加击鼓传花,罗列出20岁之前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这个“challenge”看似是在挑衅当前病毒式传播的Ice Bucket Challenge,但在一个不能短话长说的媒介平台上它仍然摆脱不了自恋的纠缠(请期待我吐槽冰桶秀的文字...在不知道的将来)。不过,鉴于发起人宝宝同学是我心仪已久的拉拉对象,我还是有些受宠若惊,一堆沉睡在记忆坟场里的僵尸老鬼也纷纷借尸还魂,久久哀嚎,苦求正名。于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献上文字少许。
在我正式开吐的时候,请允许博士洁癖发作一番。“最有影响力”实在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概念以及操作化的定义,我会竭尽所能用统一的维度来清理和重构我的读书经历,但也请允许我时不时用“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偷换一下概念。而“20岁之前”这个身体时间无法有效区分我的读书生命 。大学(18岁)之前和之后读的书虽然不至于天差地别,却也是那种即使身处一个图书室也会老死不相往来的交情。
伪正文:
18-20岁(考研之前)这个阶段基本上是用来看电影顺便谈恋爱的。贡献给北大南配殿的电影票钱就是剁了所有手指头和脚趾头也换不回来,可自愿完整看过的书用十个手指头数还嫌多。
1. 渡边淳一《失乐园》(入选理由:在巅峰中一起死去的这种极致激烈的爱情让“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教育观一下子摇摇欲坠无地自容。于是立马找来RuthBenedict《菊与刀》狠狠地读了一遍,我跟“文化”的爱恨情仇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纠缠吧)
2.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入选理由:因为在寝室卧谈中本猪经常因为听不懂黄色笑话而沦落为被教育对象,这本书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启蒙读物。)
3.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入选理由:唯一一本被我翻烂的教科书。尼采说人往往是离自己最远的。侯老师的这门课让我发现知识的一个目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它赋予了我语言去表达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社会学强调结构,心理学强调个体,社会学心理学企图链接个人与社会的努力让当时的我非常着迷,本科的论文基本上就是朝着这个路子去的)
4. 孙玉胜《十年》(入选理由: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这本书来,大概从那时候开始关注叙述和话语?)
5. 两年一期不落的《看电影》杂志(入选理由:总得凑个整吧)
相比晃膀子过日子的前考研时代,大学前的读书生命层次要丰富许多。虽然本猪不是出生于书香世家,但是因为根不太正苗却非常红的贫下中农奶奶的固执,我从小学开始的作业本和课本现在还在家里养白蚁呢。她的信仰很简单,书就是知识,那是不能卖的。在这种朴素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滋补下,我自然而然能够左一口奶右一口饭囫囵吞掉五花八门的书。(详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写的附录》)
正文前奏:
感谢“童年”的发现和发明(波茨曼,1994),让我们有了童话。无论你姓王还是姓马,前首富还是现首富的儿子,你总得都从童话开始读吧,也让“平等”这个词不至于绝种在互相敌视厮杀的世界里。那就让我回到读书的原点来谈影响吧。
最最喜欢的童话书:名字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不详的一套世界童话书,因为丧心病狂的表弟表妹们(说的就是你们,曾傻妞!曾臭凯!郑噁心!),它们现在尸骨无存。这一套有五本书,每本有三个中篇,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是,
英国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永不长大的孩子》,
德国的《5月35日》,《小女巫》,
挪威的《小茶匙老太太》,《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瑞典的《长袜子皮皮》,
法国的《小王子》,
美国的《夏洛的网》,
意大利的《假话王国历险记》,
芬兰的《魔法师的帽子》,
俄罗斯的《太阳的宝库》以及中国的《秃秃大王》
(排名按照喜欢顺序)
如假包换的正文:
格林兄弟和安徒生大概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阶段,可惜它们都无法入选我心爱的童话故事名单。格林兄弟七拼八凑出来的童话故事早早就被我嫌弃,原因其实很简单,故事都太短了。当你哗啦啦翻完所有故事,脑海里只剩下一群血肉模糊的类型,国王,王后,王子,公主,继母,樵夫,渔夫,裁缝,厨娘,猎人等等。他们只是群体映照的影子,某种性格或道德力量的象征符号,如永远邪恶的继母。
这里的故事也没有童年,孩子只不过是缩小比例的成人,要肩负着与成年人同等的考验和使命,进入成人世界获得权力,名誉和婚姻。(《哈利波特》就是这种古老类型的变体)这些改编自民间故事的童话,发芽自早期社会,那里儿童和成年没有明确分野。套用米德在《代沟》里的概念,这是后象征文化,即未来只是过去的重复,知识是来自权威的年长者。建立在口语传统的简单社会里,儿童没有被赋予相对于大人的独立性,他们被要求尽早地加入成人的劳动,游戏以及其他社会性工作。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故事算不上童话。
安徒生的童话里人物有了自己的名字和血肉,还有了小孩。 可他诗意化的语言掩盖不了忧郁哀伤的笔调。他的自怨自艾还是一览无余。号称给为儿童写作的安爷爷里面投射了太多自我的镜像,充满了成人的情绪和心态。它们呼应的是一个儿童观念开始产生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兴起,印刷术的兴起都使得成人和儿童之间横亘着越来越厚重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必须通过教育获得阅读能力才能达到“成熟的彼岸”。这时儿童彻底成为成人的“他者”,需要被教育被塑造。于是大英国的思想家洛克就有儿童是白板这么一个影响深远的说法。 这个时期儿童虽然找到独立于成年人之外的世界,可总是躲在成人的影子里,随时面临着被压碎压扁的危险。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的小孩只剩下一句惊艳的真话,那也只不过是成人对虚伪的自嘲。而我之所以不喜欢《太阳的宝库》和《秃秃大王》也是如此,它们弥漫着强烈的道德训导意识,情节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主人公获得高尚品德,故事的结尾就是对美好品德的奖赏对离经叛道的惩罚。这里的成人更加自大,放不下启蒙者的姿态,跟小时候骗小孩吃药一样,在苦不堪言的良药外面裹上一层糖衣。安徒生好一点的是,是在柠檬苦瓜外面裹了糖。
时间上的先后经常牵扯着因果联系,比如失败在前成功在后,我们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童年在前,成年在后,可我们也大言不惭地让成年人当儿童的老师。我不喜欢披着童话外衣的教科书但不代表我就要支持脱线的儿童游戏探险(参见中国各种儿童科幻神剧)。我最爱的童话展开的是一种儿童和成人互相对话的中间状态。它带来的阅读快感解放了儿童和成人的之间死结,既不是成人吞没儿童,也不是儿童幼稚化了成年。而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世界互相拥抱,在交融碰撞中达到人生新的境界,一种豁达的老小孩状态。这就是我喜欢的这些童话里成年人共同拥有的一个特征,儿童的童真和自然心性与成年人的机智敏锐和智慧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达观泰然的人生态度。
《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热爱这本书的人一定要远离朱丽尔·安德鲁斯拍的电影《欢乐满人间》,从头到尾都有种王熙凤硬要打扮成林黛玉的别扭和造作)。
班克斯家的保姆很奇怪,是被东风刮来的,被西方吹走的。 这个保姆没有外型上的亲和力也没有道德上的感召力,甚至有时候很冷漠很凶,还老事后耍赖。虽然有点魔法,但基本上就是用来从楼梯扶手从下往上滑而已,或者听懂包括未满周岁小孩的非人类语言。她有一堆奇形怪状的亲戚,比如眼镜蛇表哥,因此她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夜间动物园的生日宴会,顺便看看关在笼子里的人类。她还有个在星期四一笑就会充气的表叔,所有人都会被传染笑气,飘到天花板上喝下午茶。她那穷到只能在人行道上画画的男友也可以带着她穿行到他的画里享受浪漫的下午。套用平庸的恶,真正的奇迹大概是“平庸的奇迹”。童话里真正的魔力不是需要哈利波特那样翻天倒海的本事,而是在日常琐碎中凝固出一个个美妙瞬间,在现实和想象世界中自由穿行。
《5月35日》里的叔叔也是一个这样穿行与成人和儿童世界的漫游者。篇幅有限,将自动跳转到《小茶匙老太太》和《小女巫》。《小茶匙老太太》里的老太太有一天起床后变成小茶匙那么小了,在这忽大忽小之间老太太用生命的智慧和游戏的心态化解了一个个危机。当然这些危机除了差点被烧了之外,基本上都局限在日常生活里面洗洗涮涮,吹吹打打。 儿童的体型在成人的世界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也被老奶奶特有的豁达乐观给一一化解,狡黠却又不失淳朴,童真却又不乏沉稳。这就是希腊人眼里的“第二个童年期”。
所以说童话不仅仅是儿童感觉的守护者,它们更是成年人的心灵家园。我们不要再杀死疯子,把孩子养成自己的样子。童话里守护的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吞噬了童年和成年的界限,而是“人及人,以及人与世界的一种富有诗意的幻想”。
这就是我心爱的童话书入选理由,对,就是被可恶至极的表弟表妹们(对,我就是要再说一遍,曾傻妞!曾臭凯!郑噁心!)弄丢了那套童话书!
人话:读书读累了,写写小文吐一吐。
废话:穴居许久,微信早已沦落为Gmail的备胎,一周争取能被宠幸个一两次吧。而朋友圈里那些惊天动地的新词旧愁,苦大仇深的无病呻吟,欲说还休的显摆暴晒,本猪更是无力照顾也无暇羡慕。低调如此,竟然还有人能够在提起读书这事想起本猪来,邀请我参加击鼓传花,罗列出20岁之前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这个“challenge”看似是在挑衅当前病毒式传播的Ice Bucket Challenge,但在一个不能短话长说的媒介平台上它仍然摆脱不了自恋的纠缠(请期待我吐槽冰桶秀的文字...在不知道的将来)。不过,鉴于发起人宝宝同学是我心仪已久的拉拉对象,我还是有些受宠若惊,一堆沉睡在记忆坟场里的僵尸老鬼也纷纷借尸还魂,久久哀嚎,苦求正名。于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献上文字少许。
在我正式开吐的时候,请允许博士洁癖发作一番。“最有影响力”实在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概念以及操作化的定义,我会竭尽所能用统一的维度来清理和重构我的读书经历,但也请允许我时不时用“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偷换一下概念。而“20岁之前”这个身体时间无法有效区分我的读书生命 。大学(18岁)之前和之后读的书虽然不至于天差地别,却也是那种即使身处一个图书室也会老死不相往来的交情。
伪正文:
18-20岁(考研之前)这个阶段基本上是用来看电影顺便谈恋爱的。贡献给北大南配殿的电影票钱就是剁了所有手指头和脚趾头也换不回来,可自愿完整看过的书用十个手指头数还嫌多。
1. 渡边淳一《失乐园》(入选理由:在巅峰中一起死去的这种极致激烈的爱情让“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教育观一下子摇摇欲坠无地自容。于是立马找来RuthBenedict《菊与刀》狠狠地读了一遍,我跟“文化”的爱恨情仇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纠缠吧)
2.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入选理由:因为在寝室卧谈中本猪经常因为听不懂黄色笑话而沦落为被教育对象,这本书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启蒙读物。)
3.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入选理由:唯一一本被我翻烂的教科书。尼采说人往往是离自己最远的。侯老师的这门课让我发现知识的一个目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它赋予了我语言去表达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社会学强调结构,心理学强调个体,社会学心理学企图链接个人与社会的努力让当时的我非常着迷,本科的论文基本上就是朝着这个路子去的)
4. 孙玉胜《十年》(入选理由: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这本书来,大概从那时候开始关注叙述和话语?)
5. 两年一期不落的《看电影》杂志(入选理由:总得凑个整吧)
相比晃膀子过日子的前考研时代,大学前的读书生命层次要丰富许多。虽然本猪不是出生于书香世家,但是因为根不太正苗却非常红的贫下中农奶奶的固执,我从小学开始的作业本和课本现在还在家里养白蚁呢。她的信仰很简单,书就是知识,那是不能卖的。在这种朴素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滋补下,我自然而然能够左一口奶右一口饭囫囵吞掉五花八门的书。(详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写的附录》)
正文前奏:
感谢“童年”的发现和发明(波茨曼,1994),让我们有了童话。无论你姓王还是姓马,前首富还是现首富的儿子,你总得都从童话开始读吧,也让“平等”这个词不至于绝种在互相敌视厮杀的世界里。那就让我回到读书的原点来谈影响吧。
最最喜欢的童话书:名字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不详的一套世界童话书,因为丧心病狂的表弟表妹们(说的就是你们,曾傻妞!曾臭凯!郑噁心!),它们现在尸骨无存。这一套有五本书,每本有三个中篇,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是,
英国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永不长大的孩子》,
德国的《5月35日》,《小女巫》,
挪威的《小茶匙老太太》,《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瑞典的《长袜子皮皮》,
法国的《小王子》,
美国的《夏洛的网》,
意大利的《假话王国历险记》,
芬兰的《魔法师的帽子》,
俄罗斯的《太阳的宝库》以及中国的《秃秃大王》
(排名按照喜欢顺序)
如假包换的正文:
格林兄弟和安徒生大概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阶段,可惜它们都无法入选我心爱的童话故事名单。格林兄弟七拼八凑出来的童话故事早早就被我嫌弃,原因其实很简单,故事都太短了。当你哗啦啦翻完所有故事,脑海里只剩下一群血肉模糊的类型,国王,王后,王子,公主,继母,樵夫,渔夫,裁缝,厨娘,猎人等等。他们只是群体映照的影子,某种性格或道德力量的象征符号,如永远邪恶的继母。
这里的故事也没有童年,孩子只不过是缩小比例的成人,要肩负着与成年人同等的考验和使命,进入成人世界获得权力,名誉和婚姻。(《哈利波特》就是这种古老类型的变体)这些改编自民间故事的童话,发芽自早期社会,那里儿童和成年没有明确分野。套用米德在《代沟》里的概念,这是后象征文化,即未来只是过去的重复,知识是来自权威的年长者。建立在口语传统的简单社会里,儿童没有被赋予相对于大人的独立性,他们被要求尽早地加入成人的劳动,游戏以及其他社会性工作。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故事算不上童话。
安徒生的童话里人物有了自己的名字和血肉,还有了小孩。 可他诗意化的语言掩盖不了忧郁哀伤的笔调。他的自怨自艾还是一览无余。号称给为儿童写作的安爷爷里面投射了太多自我的镜像,充满了成人的情绪和心态。它们呼应的是一个儿童观念开始产生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兴起,印刷术的兴起都使得成人和儿童之间横亘着越来越厚重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必须通过教育获得阅读能力才能达到“成熟的彼岸”。这时儿童彻底成为成人的“他者”,需要被教育被塑造。于是大英国的思想家洛克就有儿童是白板这么一个影响深远的说法。 这个时期儿童虽然找到独立于成年人之外的世界,可总是躲在成人的影子里,随时面临着被压碎压扁的危险。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的小孩只剩下一句惊艳的真话,那也只不过是成人对虚伪的自嘲。而我之所以不喜欢《太阳的宝库》和《秃秃大王》也是如此,它们弥漫着强烈的道德训导意识,情节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主人公获得高尚品德,故事的结尾就是对美好品德的奖赏对离经叛道的惩罚。这里的成人更加自大,放不下启蒙者的姿态,跟小时候骗小孩吃药一样,在苦不堪言的良药外面裹上一层糖衣。安徒生好一点的是,是在柠檬苦瓜外面裹了糖。
时间上的先后经常牵扯着因果联系,比如失败在前成功在后,我们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童年在前,成年在后,可我们也大言不惭地让成年人当儿童的老师。我不喜欢披着童话外衣的教科书但不代表我就要支持脱线的儿童游戏探险(参见中国各种儿童科幻神剧)。我最爱的童话展开的是一种儿童和成人互相对话的中间状态。它带来的阅读快感解放了儿童和成人的之间死结,既不是成人吞没儿童,也不是儿童幼稚化了成年。而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世界互相拥抱,在交融碰撞中达到人生新的境界,一种豁达的老小孩状态。这就是我喜欢的这些童话里成年人共同拥有的一个特征,儿童的童真和自然心性与成年人的机智敏锐和智慧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达观泰然的人生态度。
《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热爱这本书的人一定要远离朱丽尔·安德鲁斯拍的电影《欢乐满人间》,从头到尾都有种王熙凤硬要打扮成林黛玉的别扭和造作)。
班克斯家的保姆很奇怪,是被东风刮来的,被西方吹走的。 这个保姆没有外型上的亲和力也没有道德上的感召力,甚至有时候很冷漠很凶,还老事后耍赖。虽然有点魔法,但基本上就是用来从楼梯扶手从下往上滑而已,或者听懂包括未满周岁小孩的非人类语言。她有一堆奇形怪状的亲戚,比如眼镜蛇表哥,因此她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夜间动物园的生日宴会,顺便看看关在笼子里的人类。她还有个在星期四一笑就会充气的表叔,所有人都会被传染笑气,飘到天花板上喝下午茶。她那穷到只能在人行道上画画的男友也可以带着她穿行到他的画里享受浪漫的下午。套用平庸的恶,真正的奇迹大概是“平庸的奇迹”。童话里真正的魔力不是需要哈利波特那样翻天倒海的本事,而是在日常琐碎中凝固出一个个美妙瞬间,在现实和想象世界中自由穿行。
《5月35日》里的叔叔也是一个这样穿行与成人和儿童世界的漫游者。篇幅有限,将自动跳转到《小茶匙老太太》和《小女巫》。《小茶匙老太太》里的老太太有一天起床后变成小茶匙那么小了,在这忽大忽小之间老太太用生命的智慧和游戏的心态化解了一个个危机。当然这些危机除了差点被烧了之外,基本上都局限在日常生活里面洗洗涮涮,吹吹打打。 儿童的体型在成人的世界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也被老奶奶特有的豁达乐观给一一化解,狡黠却又不失淳朴,童真却又不乏沉稳。这就是希腊人眼里的“第二个童年期”。
所以说童话不仅仅是儿童感觉的守护者,它们更是成年人的心灵家园。我们不要再杀死疯子,把孩子养成自己的样子。童话里守护的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吞噬了童年和成年的界限,而是“人及人,以及人与世界的一种富有诗意的幻想”。
这就是我心爱的童话书入选理由,对,就是被可恶至极的表弟表妹们(对,我就是要再说一遍,曾傻妞!曾臭凯!郑噁心!)弄丢了那套童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