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站
地铁里人不多,但也没有座位。
到终点还有一段距离。麦田拿出手机,打开“比邻”。
手机代替公交卡以后,几乎所有人都安装了“比邻”。打开应用,会看到车厢里人们被一个个数字取代,这数字表示乘坐的站数。每到一站,数字减一,下车时变为零。数字越小,身边排队等座的人越多。而那些数字大,特别是到终点站的,没有人走向他。
这似乎是一款既公平又便利的分享应用。在只有标签组成的世界里,所有信息以最直接的方式量化展现。不用思考、不用感受,凭客观结果就能做出最优选择,并且先到先得。
但公平总是相对而言。看上去很公正的规则,也存在特权阶级。“比邻”的特权阶级,就是充值用户。
为了给充值用户和普通用户做明显区分,应用更新为“有陷阱”beta版。普通用户只能看到部分座位显示,其余都是问号。假如想碰运气,站到一个问号旁边,那问号出于冷漠或看热闹心理,不给任何暗示。这样一直站到终点也是有可能的。通常情况下,站着的人会骂一句“卧槽”,但反抗也就止于“卧槽”而已。过一阵子,大家就默默接受了新规则。并且渐渐觉得,以钱的多少来划分等级,也是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过规则也有失效的时候。
如果身边站有老弱残孕,出于人类基本道德,大部分人会让座。有时错让给一个胖女人,她先疑惑看看你,然后没好气地坐下。你不但不被感谢,还得怀疑自己SB。
看到不是特别老的老人时,反应就不大一样。起身的有,装睡的也有。装睡不是你想装就能装,得反应快。假如没来得及闭眼,老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到面前,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你。碍于面子,还是得起来。
反应快的装睡者也有天敌——大爷。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不是大妈呢?大妈发现装睡,顶多骂两句,但大爷会揍你。小伙被揍两下其实没啥,就怕大爷自己倒了,你还得赔钱,搞不好得蹲监狱。所以但凡有大爷站到哪一队,大家立刻作鸟兽装散去。
除了充值占座,“比邻”还意外发展出一项傲人功能——坐着的人可以自主选择最高等级里的一个来接替自己。这功能很好地满足了挑选者的虚荣心。不过傲人处不在这里,在其衍生功能:大部分人出于礼貌会默认选择一号,但也有很多人专挑看得顺眼的三五七号。比如美女就更容易被挑中。于是你会看见一个姑娘面前排了一队小伙儿,大妈跟前大爷就多点。选完之后还可以加对方为好友,所以这款应用迅速在年轻人间成为新一代“约炮神器”。
让你坐了,总得做点什么吧。
自从有了这款应用,卖唱生意很不好做。从前平行分布的乘客,如今这边队长那边队短,看不见或者腿脚不便,都没法灵活穿梭在队伍里。于是没有扩音设施的盲艺人经过带着耳机的人群时总会听到:
“你是”
怎么搞的!
“我的”
哎呦卧槽!
“小呀小苹果”
你瞎啊!
渐渐地盲艺人都变成了瘸子艺人,总体数量也大大减少。艺人们重回天桥下,乘客和地铁协管都很开心。应用开发小组被给予表彰奖励,奖了很大一笔钱。
麦田用“比邻”并不是为了占座。他从不爱坐着,站立让人有种随时奔跑起来的快感。他只是喜欢看那些逐渐减少的数字。就好像看到眼前这些半眯双眼坐着的人,在时间的列车上,无忧无虑地、心事重重地、麻木地、或者迷糊地度过一生。
他偶尔会怀念那些艺人,怀念没有“比邻”的日子。
突然,地铁停了。还没到站,窗外黑漆漆。
短暂的寂静。人们开始低头刷新闻,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没有信号。
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车依然没开,四周弥漫着越来越强烈的焦躁与恐惧。假如列车出了事故,整车人全都死掉,对其他人而言,也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麦田想。
瞟眼望向车厢尽头,在一堆数字里,他看到一个人。
一个女人平静地坐在那里,手里拿一本书。像一团雾,与周围炽热的空气隔绝开来。
那个女人,他好像在哪里见过。
引擎启动的声音,车缓慢开动起来。打开“比邻”,所有标签恢复正常。麦田松了口气,突然意识到这些数字带给自己多么强烈的安全感。
人们开始依照“比邻”重新排队。那女人是“终点站”,所有人离开她,而他走向她。
尖脸、长发、单眼皮、薄嘴唇、瘦、肤白。能看出她35到40岁之间,但又是显得年轻的那种。
和去年见到她时一样,一点没变。
感到有人在身边,她抬起头,一脸犹疑。又低下头,继续看书。
那页书好久没翻过。
去年秋天,来北京的火车上,麦田对面就坐着这个女人,和她的情人。
之前麦田也见过同性恋,但没见过这个年纪的同性恋。
起初他以为她们只是朋友。年岁相仿,一个长发一个短发。两人坐在下铺聊天,一切显得平常。
过了一会儿,短发女人倒一杯水,端到长发女人嘴边。长发微笑喝一口,问道:“累不累?”抱起短发小腿,轻揉起来。短发女人看着她,满眼温柔。这时他才意识到,她们是恋人关系。做这些时,她们跟一般情侣没有什么两样。一切显得平常。
他猜她们已经过了热恋阶段,彼此间有熟悉的默契。
一对中年情侣,没有拥抱,没有亲吻,甚至没有拉手——大概是碍于同性关系。但两人的眼神是他许久没见过的,充满浓烈又含蓄的情感。
发现有人在看自己,短发转过头。
“你们在北京工作?”麦田尽量表现得随意。
“呵呵,是啊。你也是?”
“恩。”
“哦。”
气氛有些尴尬,对方显然不想跟自己聊天。
经历过什么,才让她们对人这样防范?
麦田移开视线,沉默下来。心里却一直浮现刚才的画面。
工作关系,麦田经常出差。从一个旅店到另一个旅店,从一趟列车到另一趟列车。旅途中他见到过各式各样的人,在玩手机的间隙偶尔攀谈,然后道别。有一些在社交网络上加为好友,麦田发现朋友圈里的对方和火车上那个判若两人。哪个才是真实的呢?或许都不是吧。大部分的生命过客,如今都没有印象。但这两个女人,他们的对话不超过四句,他却一直记得。
她们是柔软的花朵,能抵御外界强大的冷漠。
这之后麦田常常想,爱究竟是什么呢?失去性的诱惑,是什么让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相爱?这样的爱是不是比异性间的爱来得伟大呢?那么没有性别界定的双性恋,是不是更伟大呢?
他开始注意这方面的事情。他研究电影《金刚》,看舞台剧《恋马狂》——那里面男主角全裸示人与一匹马发生畸恋,他读垮掉派同志诗人金斯堡,也关注性学专家李银河。
假如你是他的朋友,无论男女,甚至宠物,都要疑心他是否会爱上你。
在一个许多人什么都不会爱上的年代,麦田什么都会爱上。
这时女人电话响了。“我马上到。知道了,你在出口等我吧。”语气柔和,满脸笑意。
这城市这样大,我竟又碰到这个女人,真是奇妙的事情。他想。
是的,他觉得自己爱上了她。
女人挂掉电话,随手打开“比邻”。她盯着麦田的标签看了一会儿,应该是对他有印象的吧。
但自始至终,她再没抬过头。
在她心里,麦田大概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一个有点眼熟的数字。
终点站到了。麦田不自觉跟着她下车,来到出站口。她拿出一瓶水,依然是那么温柔,眼神充满爱意地,递给另一个女人。一个他没见过的女人。
到终点还有一段距离。麦田拿出手机,打开“比邻”。
手机代替公交卡以后,几乎所有人都安装了“比邻”。打开应用,会看到车厢里人们被一个个数字取代,这数字表示乘坐的站数。每到一站,数字减一,下车时变为零。数字越小,身边排队等座的人越多。而那些数字大,特别是到终点站的,没有人走向他。
这似乎是一款既公平又便利的分享应用。在只有标签组成的世界里,所有信息以最直接的方式量化展现。不用思考、不用感受,凭客观结果就能做出最优选择,并且先到先得。
但公平总是相对而言。看上去很公正的规则,也存在特权阶级。“比邻”的特权阶级,就是充值用户。
为了给充值用户和普通用户做明显区分,应用更新为“有陷阱”beta版。普通用户只能看到部分座位显示,其余都是问号。假如想碰运气,站到一个问号旁边,那问号出于冷漠或看热闹心理,不给任何暗示。这样一直站到终点也是有可能的。通常情况下,站着的人会骂一句“卧槽”,但反抗也就止于“卧槽”而已。过一阵子,大家就默默接受了新规则。并且渐渐觉得,以钱的多少来划分等级,也是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过规则也有失效的时候。
如果身边站有老弱残孕,出于人类基本道德,大部分人会让座。有时错让给一个胖女人,她先疑惑看看你,然后没好气地坐下。你不但不被感谢,还得怀疑自己SB。
看到不是特别老的老人时,反应就不大一样。起身的有,装睡的也有。装睡不是你想装就能装,得反应快。假如没来得及闭眼,老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到面前,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你。碍于面子,还是得起来。
反应快的装睡者也有天敌——大爷。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不是大妈呢?大妈发现装睡,顶多骂两句,但大爷会揍你。小伙被揍两下其实没啥,就怕大爷自己倒了,你还得赔钱,搞不好得蹲监狱。所以但凡有大爷站到哪一队,大家立刻作鸟兽装散去。
除了充值占座,“比邻”还意外发展出一项傲人功能——坐着的人可以自主选择最高等级里的一个来接替自己。这功能很好地满足了挑选者的虚荣心。不过傲人处不在这里,在其衍生功能:大部分人出于礼貌会默认选择一号,但也有很多人专挑看得顺眼的三五七号。比如美女就更容易被挑中。于是你会看见一个姑娘面前排了一队小伙儿,大妈跟前大爷就多点。选完之后还可以加对方为好友,所以这款应用迅速在年轻人间成为新一代“约炮神器”。
让你坐了,总得做点什么吧。
自从有了这款应用,卖唱生意很不好做。从前平行分布的乘客,如今这边队长那边队短,看不见或者腿脚不便,都没法灵活穿梭在队伍里。于是没有扩音设施的盲艺人经过带着耳机的人群时总会听到:
“你是”
怎么搞的!
“我的”
哎呦卧槽!
“小呀小苹果”
你瞎啊!
渐渐地盲艺人都变成了瘸子艺人,总体数量也大大减少。艺人们重回天桥下,乘客和地铁协管都很开心。应用开发小组被给予表彰奖励,奖了很大一笔钱。
麦田用“比邻”并不是为了占座。他从不爱坐着,站立让人有种随时奔跑起来的快感。他只是喜欢看那些逐渐减少的数字。就好像看到眼前这些半眯双眼坐着的人,在时间的列车上,无忧无虑地、心事重重地、麻木地、或者迷糊地度过一生。
他偶尔会怀念那些艺人,怀念没有“比邻”的日子。
突然,地铁停了。还没到站,窗外黑漆漆。
短暂的寂静。人们开始低头刷新闻,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没有信号。
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车依然没开,四周弥漫着越来越强烈的焦躁与恐惧。假如列车出了事故,整车人全都死掉,对其他人而言,也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麦田想。
瞟眼望向车厢尽头,在一堆数字里,他看到一个人。
一个女人平静地坐在那里,手里拿一本书。像一团雾,与周围炽热的空气隔绝开来。
那个女人,他好像在哪里见过。
引擎启动的声音,车缓慢开动起来。打开“比邻”,所有标签恢复正常。麦田松了口气,突然意识到这些数字带给自己多么强烈的安全感。
人们开始依照“比邻”重新排队。那女人是“终点站”,所有人离开她,而他走向她。
尖脸、长发、单眼皮、薄嘴唇、瘦、肤白。能看出她35到40岁之间,但又是显得年轻的那种。
和去年见到她时一样,一点没变。
感到有人在身边,她抬起头,一脸犹疑。又低下头,继续看书。
那页书好久没翻过。
去年秋天,来北京的火车上,麦田对面就坐着这个女人,和她的情人。
之前麦田也见过同性恋,但没见过这个年纪的同性恋。
起初他以为她们只是朋友。年岁相仿,一个长发一个短发。两人坐在下铺聊天,一切显得平常。
过了一会儿,短发女人倒一杯水,端到长发女人嘴边。长发微笑喝一口,问道:“累不累?”抱起短发小腿,轻揉起来。短发女人看着她,满眼温柔。这时他才意识到,她们是恋人关系。做这些时,她们跟一般情侣没有什么两样。一切显得平常。
他猜她们已经过了热恋阶段,彼此间有熟悉的默契。
一对中年情侣,没有拥抱,没有亲吻,甚至没有拉手——大概是碍于同性关系。但两人的眼神是他许久没见过的,充满浓烈又含蓄的情感。
发现有人在看自己,短发转过头。
“你们在北京工作?”麦田尽量表现得随意。
“呵呵,是啊。你也是?”
“恩。”
“哦。”
气氛有些尴尬,对方显然不想跟自己聊天。
经历过什么,才让她们对人这样防范?
麦田移开视线,沉默下来。心里却一直浮现刚才的画面。
工作关系,麦田经常出差。从一个旅店到另一个旅店,从一趟列车到另一趟列车。旅途中他见到过各式各样的人,在玩手机的间隙偶尔攀谈,然后道别。有一些在社交网络上加为好友,麦田发现朋友圈里的对方和火车上那个判若两人。哪个才是真实的呢?或许都不是吧。大部分的生命过客,如今都没有印象。但这两个女人,他们的对话不超过四句,他却一直记得。
她们是柔软的花朵,能抵御外界强大的冷漠。
这之后麦田常常想,爱究竟是什么呢?失去性的诱惑,是什么让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相爱?这样的爱是不是比异性间的爱来得伟大呢?那么没有性别界定的双性恋,是不是更伟大呢?
他开始注意这方面的事情。他研究电影《金刚》,看舞台剧《恋马狂》——那里面男主角全裸示人与一匹马发生畸恋,他读垮掉派同志诗人金斯堡,也关注性学专家李银河。
假如你是他的朋友,无论男女,甚至宠物,都要疑心他是否会爱上你。
在一个许多人什么都不会爱上的年代,麦田什么都会爱上。
这时女人电话响了。“我马上到。知道了,你在出口等我吧。”语气柔和,满脸笑意。
这城市这样大,我竟又碰到这个女人,真是奇妙的事情。他想。
是的,他觉得自己爱上了她。
女人挂掉电话,随手打开“比邻”。她盯着麦田的标签看了一会儿,应该是对他有印象的吧。
但自始至终,她再没抬过头。
在她心里,麦田大概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一个有点眼熟的数字。
终点站到了。麦田不自觉跟着她下车,来到出站口。她拿出一瓶水,依然是那么温柔,眼神充满爱意地,递给另一个女人。一个他没见过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