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论
一
读书要有所选择。
首选何书。华夏文明犹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源远流长,而正是各式各样的书,诸如典籍、史书、经书、稗官等,像一台放映机呈现着沧桑变化的中华五千年;其间虽广聚珍珠玛瑙,璀璨稀重,亦不乏泥沙俱下,鱼目混杂。又加之汗牛充栋的外文书籍,可谓浩如烟海,令人目不暇接。如此,选择什么样的书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感情体验和兴趣偏好,没必要照着别人列的什么“必读书单”选择书读。但至少我认为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那就是国学巨擘王国维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六代骈语、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就书而言,当然不只是文学,所以不妨称之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在这个大向导下去做选择,有所读,有所不读,大致是不会有错的。
次选何时。有人说“春来不是读书天”(易中天《读书时间》),其实语有偏颇。“春天诱惑太多”,你完全可以“迎难而上”,欣然接受这种诱惑,又不是烧杀劫掠之类的不良诱惑,怕什么?春雨缠绵,春风骀荡,那就呷一口清茶,在和煦的春阳下挨着窗台品读诗词吧(当然最好是读“婉约”)——这不也是一种生命的闲适?同样,夏天骄阳似火,人心不免浮躁,所以夏天适合阅读史书,读着一个个英雄侠客的历史故事,你浮躁的心散发出来的浮躁气一定会得到它最有意义的感情着落点,总比把浮躁气转化成怨气、甚至怒气的好吧?秋天是悲怨的代名词,这个时候当然最适合阅读“悲怨文学”,“悲怨”作为中国文学永恒不败的母题,几千年来被中国知识分子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还有什么能比在万物凋零的秋天阅读悲怨、感悟悲怨更有感触?而冬天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般人们没事是足不出户的,其实我本人最喜欢在冬天的深夜里读书,试想——外面飕飕寒风呼啸整个冬季,里头黑暗吞噬着案桌上半空微弱的灯光,你坐在黑色的软椅上,拥着暖和的衾被品味精彩的小说——倘能得此境,人生复何求!就连季羡林先生也感叹能够真正让他静下心来读读书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可参阅季羡林《牛棚杂记》自传)因此,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方面的见解,我十分赞同易中天先生(虽然后来他又自我否认了这种分法也是绝对的,这个当然因人而异)。
二
读书要有效率。
如前文所述,书是读不完的,所以读书关键在“效率”二字,而不在于读了多长时间。一位北大学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读书就保证十分钟至少二十页(也算是很快了,应该是常人的两倍了,不过也要看书的纸张尺寸,书的类别和内容——比如文言文的书你能保证这个速度吗?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读书的效率,而效率又取决于读书的方式,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看书的习惯。不求甚解、观其大略、一目十行,不仅是陶渊明、诸葛亮、南怀瑾这些名家的良好习惯,更是被现代“速读”理论验证为是相当科学的,那些死抠字眼、咬文嚼字的坏习惯反而被证实不一定就“看的慢,记得牢”。当然,有些概念性的东西,是必须要记住的,这些东西是写作的有机材料。
由此可见,效率是读书的生命。所谓的“精读”、“细读”、“慢读”,那不叫“读书”,只能叫“学习”、“研究”、“查证”……另一方面,“速读”也不是草草带过,目光落哪就读哪,这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及长时间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我也还明显不够,正处于“孕育期”。
三
读书要靠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据人类学研究表明,人在儿童时期之所以对万事万物都有一份好奇心,就是因为秉赋着对事物的最纯真最原始最直接的乐趣。小孩子嘛,就是喜欢捏捏塑、揉揉沙之类的,而且对此更是乐此不疲。所以,读书也如此,如果一个人读着一本书,能像啃面包那样饥饿,像喝饮料那样干渴,像呼吸那样无意识却又时刻进行着,那他就是靠乐趣在读书,在他的阅读世界里,是没有物欲和功利的。而这种乐趣,今人已少有了,或者说多少掺杂了一点别的东西,变得不纯了。
回也不改其乐者,后世莫能继焉!
四
读书的入与出。
鲁迅说过:“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讲的就是读书的“入”与“出”。读书的“入”,意即一个人读书的收获、感悟,及人生观的确立和人生道路的明晰;读书的“出”,意即一个人读书后对其思想的扬弃、行为的匡正,甚至是由恶入善的脱胎换骨般的改变(前提是读好书)。
“入”与“出”是需要保持平衡的。有时候,“入”的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就如同武道哲学强调的“深思限想”,重要的不是广度,而是深度。厚积薄发,厚积的不是机械堆积的知识,而是极富创造的思考方式,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性,而是我认为厚积的着重面不同。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一生只读《红楼梦》,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对于从事文科类学习和研究的人,《红楼梦》里涵盖的东西不说应有尽有,也是一应俱全的,而且也不乏深度。当然没有必要走上索隐、解梦这种路子,非得弄清红楼梦作者是谁、影射何事,这是走上了歧途,忘记了出发时的目的,确实是没必要的。同样,“出”的把握也相当重要,而这又不被许多人重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他的“入”,而是取决于他的“出”——说的话、写的文、做的事。“出”也不在于出得多少,而在于出得正确与否。如果一个人看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就奉为圭臬,于是便故作清高,以为真的只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自会有黄金砸头,美女相拥,那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殊不知这些言论不过是落魄文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罢了。
结语
我无意与大家交换一些具体作品的读后感,只是在我这么多年的读书体会的基础上,作一个小小的理论上的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深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得不信),因此适时的总结,对于我以后漫长的读书生涯,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些总结,不是对大家的说教,让大家读书就一定要有选择啦,靠效率啦等等,而是我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其实很多话也都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不过真理不也往往存在于平淡之中吗?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高尚地“仰望星空”,却不能做到平淡地“脚踏实地”,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呢?
所以,大家不嫌弃的话,也就不妨耐着性子,看作是在听我的宣言吧,虽然你们完全有权利不鸟我。
成功?呵呵,我才刚上路诶!
读书要有所选择。
首选何书。华夏文明犹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源远流长,而正是各式各样的书,诸如典籍、史书、经书、稗官等,像一台放映机呈现着沧桑变化的中华五千年;其间虽广聚珍珠玛瑙,璀璨稀重,亦不乏泥沙俱下,鱼目混杂。又加之汗牛充栋的外文书籍,可谓浩如烟海,令人目不暇接。如此,选择什么样的书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感情体验和兴趣偏好,没必要照着别人列的什么“必读书单”选择书读。但至少我认为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那就是国学巨擘王国维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六代骈语、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就书而言,当然不只是文学,所以不妨称之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在这个大向导下去做选择,有所读,有所不读,大致是不会有错的。
次选何时。有人说“春来不是读书天”(易中天《读书时间》),其实语有偏颇。“春天诱惑太多”,你完全可以“迎难而上”,欣然接受这种诱惑,又不是烧杀劫掠之类的不良诱惑,怕什么?春雨缠绵,春风骀荡,那就呷一口清茶,在和煦的春阳下挨着窗台品读诗词吧(当然最好是读“婉约”)——这不也是一种生命的闲适?同样,夏天骄阳似火,人心不免浮躁,所以夏天适合阅读史书,读着一个个英雄侠客的历史故事,你浮躁的心散发出来的浮躁气一定会得到它最有意义的感情着落点,总比把浮躁气转化成怨气、甚至怒气的好吧?秋天是悲怨的代名词,这个时候当然最适合阅读“悲怨文学”,“悲怨”作为中国文学永恒不败的母题,几千年来被中国知识分子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还有什么能比在万物凋零的秋天阅读悲怨、感悟悲怨更有感触?而冬天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般人们没事是足不出户的,其实我本人最喜欢在冬天的深夜里读书,试想——外面飕飕寒风呼啸整个冬季,里头黑暗吞噬着案桌上半空微弱的灯光,你坐在黑色的软椅上,拥着暖和的衾被品味精彩的小说——倘能得此境,人生复何求!就连季羡林先生也感叹能够真正让他静下心来读读书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可参阅季羡林《牛棚杂记》自传)因此,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方面的见解,我十分赞同易中天先生(虽然后来他又自我否认了这种分法也是绝对的,这个当然因人而异)。
二
读书要有效率。
如前文所述,书是读不完的,所以读书关键在“效率”二字,而不在于读了多长时间。一位北大学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读书就保证十分钟至少二十页(也算是很快了,应该是常人的两倍了,不过也要看书的纸张尺寸,书的类别和内容——比如文言文的书你能保证这个速度吗?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读书的效率,而效率又取决于读书的方式,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看书的习惯。不求甚解、观其大略、一目十行,不仅是陶渊明、诸葛亮、南怀瑾这些名家的良好习惯,更是被现代“速读”理论验证为是相当科学的,那些死抠字眼、咬文嚼字的坏习惯反而被证实不一定就“看的慢,记得牢”。当然,有些概念性的东西,是必须要记住的,这些东西是写作的有机材料。
由此可见,效率是读书的生命。所谓的“精读”、“细读”、“慢读”,那不叫“读书”,只能叫“学习”、“研究”、“查证”……另一方面,“速读”也不是草草带过,目光落哪就读哪,这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及长时间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我也还明显不够,正处于“孕育期”。
三
读书要靠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据人类学研究表明,人在儿童时期之所以对万事万物都有一份好奇心,就是因为秉赋着对事物的最纯真最原始最直接的乐趣。小孩子嘛,就是喜欢捏捏塑、揉揉沙之类的,而且对此更是乐此不疲。所以,读书也如此,如果一个人读着一本书,能像啃面包那样饥饿,像喝饮料那样干渴,像呼吸那样无意识却又时刻进行着,那他就是靠乐趣在读书,在他的阅读世界里,是没有物欲和功利的。而这种乐趣,今人已少有了,或者说多少掺杂了一点别的东西,变得不纯了。
回也不改其乐者,后世莫能继焉!
四
读书的入与出。
鲁迅说过:“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讲的就是读书的“入”与“出”。读书的“入”,意即一个人读书的收获、感悟,及人生观的确立和人生道路的明晰;读书的“出”,意即一个人读书后对其思想的扬弃、行为的匡正,甚至是由恶入善的脱胎换骨般的改变(前提是读好书)。
“入”与“出”是需要保持平衡的。有时候,“入”的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就如同武道哲学强调的“深思限想”,重要的不是广度,而是深度。厚积薄发,厚积的不是机械堆积的知识,而是极富创造的思考方式,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性,而是我认为厚积的着重面不同。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一生只读《红楼梦》,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对于从事文科类学习和研究的人,《红楼梦》里涵盖的东西不说应有尽有,也是一应俱全的,而且也不乏深度。当然没有必要走上索隐、解梦这种路子,非得弄清红楼梦作者是谁、影射何事,这是走上了歧途,忘记了出发时的目的,确实是没必要的。同样,“出”的把握也相当重要,而这又不被许多人重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他的“入”,而是取决于他的“出”——说的话、写的文、做的事。“出”也不在于出得多少,而在于出得正确与否。如果一个人看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就奉为圭臬,于是便故作清高,以为真的只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自会有黄金砸头,美女相拥,那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殊不知这些言论不过是落魄文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罢了。
结语
我无意与大家交换一些具体作品的读后感,只是在我这么多年的读书体会的基础上,作一个小小的理论上的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深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得不信),因此适时的总结,对于我以后漫长的读书生涯,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些总结,不是对大家的说教,让大家读书就一定要有选择啦,靠效率啦等等,而是我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其实很多话也都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不过真理不也往往存在于平淡之中吗?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高尚地“仰望星空”,却不能做到平淡地“脚踏实地”,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呢?
所以,大家不嫌弃的话,也就不妨耐着性子,看作是在听我的宣言吧,虽然你们完全有权利不鸟我。
成功?呵呵,我才刚上路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