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的品格
关于追剧这回事,网上曾流传过一条鄙视链: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即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看日剧的鄙视看韩剧的……以此类推,看国产剧的鄙视看泰剧的。
尽管就目前的追剧形势来看,这条鄙视链上的某些位子完全可以互换,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英剧,作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休闲娱乐方式仍然牢牢占据着金字塔的顶端,成为追剧控们居家、旅行、卖萌、装逼的不二选择。
稍微对美剧有所了解的观众就会知道,一些让人忍不住口耳相传的牛逼美剧原本都是从他的英国老大哥那改编来的,例如《无耻之徒》和《皮囊》。
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电视播送服务的国家(1936年,BBC开始全球第一个电视播送服务),英剧的制作水准和编剧水平自然有足够的理由傲视群雄,也有足够的理由分分钟钓死观众的胃口,“更新拖延症”简直比美剧还丧心病狂!
不过,这真的不是英剧的错,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公立电视台,能够做到“季更”甚至是“年更”就已经很难为人家了,纳税人的钱毕竟不是随便乱花的,人家还不靠广告挣钱,敢于对一切影响创作的元素say no,所以,我们要对英剧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保护,毕竟这年头,可以剔除外界影响,实心实意做剧的电视人不多了。
一说起英剧,让人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头戴礼帽、身着燕尾服、手持文明杖,操一口伦敦腔的绅士们,如果将gentleman这个词拆开来看,gentle一词还有温文尔雅、精致高尚的含义,于是,绅士跟其他人比起来,理应要多一份柔情、多一点优雅。
他们多数时间里严肃刻板,却在某些时候流漏出纤细的一面来。正因为这份铁汉柔情,我们喜欢上了《唐顿庄园》中外表冷静却内心有爱的大表哥,我们被把世界踩在脚下却只为好基友憔悴的夏洛克俘获了芳心。我们爱他们如真正的贵族一般漫步在美丽的庄园,行走在最危险的江湖时那份睿智和从容,更爱在绅士外衣包裹之下暗涌着的真情真性。这种真情真性超越了阶级甚至是性别,使得世界上诞生了一个叫做“腐女”的词汇,而就连才华横溢的编剧也不得不照顾到这种奇葩的审美取向把新一季的《神探夏洛克》变成了卷福和花生的恩爱秀,见缝插针地卖一卖腐。
这还是你眼中的gentleman吗?千万别以为英国人是一伙多么严肃的家伙,只要不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真的是什么玩笑都能开,而且,英国编导们大概是世界上最坏的一伙人,他们擅长用最淡定的口吻讲让人捧腹的故事,这种高深的冷幽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你可以笑,但打死我都不笑。
于是,我们看到英剧随便拿历史人物开刀,甚至拿国家首脑开刀,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些远远不够,连宗教都可以变成他们调侃的对象,在奇葩的英国编剧笔下,神父变成了满口脏话、酗酒、偷窃的负面人物(《神父泰德》),更离谱的是《黑镜子》第一季的第一集,首相被威胁后必须跟一头猪发生关系并进行全国直播!仿佛我们眼中高雅文明的绅士,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百无禁忌、口没遮拦、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古惑仔。可又是谁说的,绅士就不能有狂野的灵魂,不能有讽刺批判上流社会的尖酸。
除了暗暗佩服英剧的一切皆可恶搞,我们还佩服英国编剧们讲故事的耐心。以9分高分被豆瓣网友封为“神剧”的《9号秘事》用超乎想象的耐心讲了6个怪力乱神的故事,大概80%的人都以为自己会在观看途中睡死过去却耐着性子等来了令人咋舌的结局,甚至有一集,全片都没有一句台词,只用默剧就表现了两个笨贼去盗窃一幅画的全过程,竟然一样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捧腹大笑,试问英国编剧们您这是有着多么大的自信啊,所谓恃才傲物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也正是因为这百分百的自信,让观众在拍案叫绝的同时对脑洞大开的编剧们顶礼膜拜,心甘情愿花一整年的时间翘首以盼每一部“三集片”的更新,仿佛就在你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在你常常经过却未曾留意的地方,有一群人却挥舞着魔法棒变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戏法。
英剧不但酷爱鞭笞人性,嘲讽阶级制度、社会不公,也最爱玩反思,譬如《复生》,就给人们讲起了僵尸回家的故事,讨论人类对外族生命的包容性。不知道是不是传统的精英文化在作祟,英剧好像总逼着我们在娱乐的同时不能忘记思考,也许有人就说了,认真你就输了,追剧不就图个乐嘛,还逼得我带上脑子,现实生活就够糟心了,谁要在娱乐时还去思索人类的道德困境、宗教偏见,或反思什么虚拟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啊。
可是,难道英剧在让你思考的同时没有带给你深层次的乐趣吗?难道你没有一边对着卷福那张马脸发花痴一边开始琢磨邻家的猫咪是怎么丢的?或者因为Doctor Who而迷上了时空旅行,一头扎进了科幻世界的浩瀚海洋?有人就说,美剧是口香糖,越嚼越没味道;英剧却是苦咖啡,越品越回味。这杯醇香的苦咖啡,能让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都毫不掩饰地自诩为《唐顿庄园》的fans,许多铁粉儿更是挖空心思总结出一份《英剧粉装逼手册》,里面丝毫不畏拍砖地写道:
“他们美剧看《猫鼠游戏》,你就谈《白教堂血案》;他们看《犯罪心理》,你就谈《心理追凶》;他们看《恶魔岛》,你就谈《被告》;他们看《超感警探》,你就谈《全能侦探》;他们谈《外包公司》,你就谈《菜鸟间谍》;他们看《金装律师》,你就谈《加罗律师》。总之,关键不是内容能不能对上,而是要在恰当的时刻,做出恰当的惊讶,‘神马?你们一年那么多集呀?还只有一个冬歇和偶尔停播吗?’然后故作羡慕状,‘真好哦,我们大多只有儿童剧才上20集,商业化模式就是容易复制呢……’”
“跟《生活大爆炸》的粉不能硬磕,他们基数太大了,你可以另辟蹊径,拿《小不列颠》、《绅士同盟》说事儿,说他们敢于讽刺政治和事实,并且善于自我嘲讽,那些说不好笑的,都是不懂黑色幽默的,肤浅。”
你听听,这尖酸刻薄的语气是不是觉着挺耳熟?恍惚记得住在贝克街B221号那位傲娇的神探不就是这么说话的吗?他从不妥协、热爱批判,他外表严肃,却不乏黑色幽默,他有时理性得令人抓狂,感性起来又萌你一脸血,真是赏得起阳春白雪,又做得了下里巴人,或许,这才是绅士的精髓所在。
翻译成古龙用来形容笔下人物楚留香的话,就是:他优雅、冷静、睿智,却从不缺乏瞬间的爆发力,是强盗中的元帅,流氓中的贵公子。翻译成我自己的话就是:英剧英剧,电视剧中的战斗机,噢耶!
——发表于《文艺风象》7月刊《剧不能荒》
尽管就目前的追剧形势来看,这条鄙视链上的某些位子完全可以互换,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英剧,作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休闲娱乐方式仍然牢牢占据着金字塔的顶端,成为追剧控们居家、旅行、卖萌、装逼的不二选择。
稍微对美剧有所了解的观众就会知道,一些让人忍不住口耳相传的牛逼美剧原本都是从他的英国老大哥那改编来的,例如《无耻之徒》和《皮囊》。
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电视播送服务的国家(1936年,BBC开始全球第一个电视播送服务),英剧的制作水准和编剧水平自然有足够的理由傲视群雄,也有足够的理由分分钟钓死观众的胃口,“更新拖延症”简直比美剧还丧心病狂!
不过,这真的不是英剧的错,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公立电视台,能够做到“季更”甚至是“年更”就已经很难为人家了,纳税人的钱毕竟不是随便乱花的,人家还不靠广告挣钱,敢于对一切影响创作的元素say no,所以,我们要对英剧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保护,毕竟这年头,可以剔除外界影响,实心实意做剧的电视人不多了。
一说起英剧,让人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头戴礼帽、身着燕尾服、手持文明杖,操一口伦敦腔的绅士们,如果将gentleman这个词拆开来看,gentle一词还有温文尔雅、精致高尚的含义,于是,绅士跟其他人比起来,理应要多一份柔情、多一点优雅。
他们多数时间里严肃刻板,却在某些时候流漏出纤细的一面来。正因为这份铁汉柔情,我们喜欢上了《唐顿庄园》中外表冷静却内心有爱的大表哥,我们被把世界踩在脚下却只为好基友憔悴的夏洛克俘获了芳心。我们爱他们如真正的贵族一般漫步在美丽的庄园,行走在最危险的江湖时那份睿智和从容,更爱在绅士外衣包裹之下暗涌着的真情真性。这种真情真性超越了阶级甚至是性别,使得世界上诞生了一个叫做“腐女”的词汇,而就连才华横溢的编剧也不得不照顾到这种奇葩的审美取向把新一季的《神探夏洛克》变成了卷福和花生的恩爱秀,见缝插针地卖一卖腐。
这还是你眼中的gentleman吗?千万别以为英国人是一伙多么严肃的家伙,只要不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真的是什么玩笑都能开,而且,英国编导们大概是世界上最坏的一伙人,他们擅长用最淡定的口吻讲让人捧腹的故事,这种高深的冷幽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你可以笑,但打死我都不笑。
于是,我们看到英剧随便拿历史人物开刀,甚至拿国家首脑开刀,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些远远不够,连宗教都可以变成他们调侃的对象,在奇葩的英国编剧笔下,神父变成了满口脏话、酗酒、偷窃的负面人物(《神父泰德》),更离谱的是《黑镜子》第一季的第一集,首相被威胁后必须跟一头猪发生关系并进行全国直播!仿佛我们眼中高雅文明的绅士,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百无禁忌、口没遮拦、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古惑仔。可又是谁说的,绅士就不能有狂野的灵魂,不能有讽刺批判上流社会的尖酸。
除了暗暗佩服英剧的一切皆可恶搞,我们还佩服英国编剧们讲故事的耐心。以9分高分被豆瓣网友封为“神剧”的《9号秘事》用超乎想象的耐心讲了6个怪力乱神的故事,大概80%的人都以为自己会在观看途中睡死过去却耐着性子等来了令人咋舌的结局,甚至有一集,全片都没有一句台词,只用默剧就表现了两个笨贼去盗窃一幅画的全过程,竟然一样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捧腹大笑,试问英国编剧们您这是有着多么大的自信啊,所谓恃才傲物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也正是因为这百分百的自信,让观众在拍案叫绝的同时对脑洞大开的编剧们顶礼膜拜,心甘情愿花一整年的时间翘首以盼每一部“三集片”的更新,仿佛就在你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在你常常经过却未曾留意的地方,有一群人却挥舞着魔法棒变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戏法。
英剧不但酷爱鞭笞人性,嘲讽阶级制度、社会不公,也最爱玩反思,譬如《复生》,就给人们讲起了僵尸回家的故事,讨论人类对外族生命的包容性。不知道是不是传统的精英文化在作祟,英剧好像总逼着我们在娱乐的同时不能忘记思考,也许有人就说了,认真你就输了,追剧不就图个乐嘛,还逼得我带上脑子,现实生活就够糟心了,谁要在娱乐时还去思索人类的道德困境、宗教偏见,或反思什么虚拟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啊。
可是,难道英剧在让你思考的同时没有带给你深层次的乐趣吗?难道你没有一边对着卷福那张马脸发花痴一边开始琢磨邻家的猫咪是怎么丢的?或者因为Doctor Who而迷上了时空旅行,一头扎进了科幻世界的浩瀚海洋?有人就说,美剧是口香糖,越嚼越没味道;英剧却是苦咖啡,越品越回味。这杯醇香的苦咖啡,能让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都毫不掩饰地自诩为《唐顿庄园》的fans,许多铁粉儿更是挖空心思总结出一份《英剧粉装逼手册》,里面丝毫不畏拍砖地写道:
“他们美剧看《猫鼠游戏》,你就谈《白教堂血案》;他们看《犯罪心理》,你就谈《心理追凶》;他们看《恶魔岛》,你就谈《被告》;他们看《超感警探》,你就谈《全能侦探》;他们谈《外包公司》,你就谈《菜鸟间谍》;他们看《金装律师》,你就谈《加罗律师》。总之,关键不是内容能不能对上,而是要在恰当的时刻,做出恰当的惊讶,‘神马?你们一年那么多集呀?还只有一个冬歇和偶尔停播吗?’然后故作羡慕状,‘真好哦,我们大多只有儿童剧才上20集,商业化模式就是容易复制呢……’”
“跟《生活大爆炸》的粉不能硬磕,他们基数太大了,你可以另辟蹊径,拿《小不列颠》、《绅士同盟》说事儿,说他们敢于讽刺政治和事实,并且善于自我嘲讽,那些说不好笑的,都是不懂黑色幽默的,肤浅。”
你听听,这尖酸刻薄的语气是不是觉着挺耳熟?恍惚记得住在贝克街B221号那位傲娇的神探不就是这么说话的吗?他从不妥协、热爱批判,他外表严肃,却不乏黑色幽默,他有时理性得令人抓狂,感性起来又萌你一脸血,真是赏得起阳春白雪,又做得了下里巴人,或许,这才是绅士的精髓所在。
翻译成古龙用来形容笔下人物楚留香的话,就是:他优雅、冷静、睿智,却从不缺乏瞬间的爆发力,是强盗中的元帅,流氓中的贵公子。翻译成我自己的话就是:英剧英剧,电视剧中的战斗机,噢耶!
——发表于《文艺风象》7月刊《剧不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