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雕像的權利──序辛西亞藍儂《John》
多年前,曾在《滾石》雜誌看到一幅跨頁照片:朱利安藍儂肅然站立,雙手展開一幀父親約翰藍儂披頭時代的肖像。青年朱利安與黑白照裡的父親一同凝視著鏡頭,照片中的父親比兒子還年輕。那是千百萬人仰望崇拜的父親,自小棄他而去的父親,對母親殘酷無情的父親,給了他這身既是光環也是詛咒的血統的父親,來不及多認識一些的父親。千言萬語,彷彿都沈澱在朱利安波濤洶湧的眼底。
2000年,三十七歲的朱利安在父親二十週年忌日前夕發表了一篇文字,老實不客氣地寫道:「我對爸爸始終心懷憤恨,不只因為他對我的輕忽,也因為他口口聲聲的愛與和平。那所謂的愛與和平,從未進過家門找我。我也懷疑他若還在世,會是什麼情況。我猜,那得看看他到底是『約翰藍儂』(爸爸),還是『約翰小野藍儂』(被擺佈的失心人)?」。
很多情緒,並未隨時間淡去。那些傷口太深,一生都在淌血。唯有絮絮訴說,方能稍減痛楚。朱利安的母親辛西亞奮筆寫下這本回憶錄,尤其是苦澀的後半部,多少也帶著「自我療癒」的心情吧?
經過這麼多年,約翰藍儂的臉孔,早已化為象徵、化為符號。放眼二十世紀,能展現如許魅力的臉孔,大概只有切‧格瓦拉那幀肖像差堪比擬。當「約翰藍儂」這個名字,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只賸幾幀頭像、幾行歌詞、幾句名言;當他的一生被濃縮成一個閃閃發光的名字,擺進櫥窗、供上神龕,這本書,足可讓我們重新認識有血有肉的「另一個」約翰藍儂。
這不是容易的事:幾十年來,關於披頭士與約翰藍儂的論著汗牛充棟,足以成立主題圖書館。披頭士歷來的妻子、家人、朋友、同事,早已出版了數不清的回憶錄。光是瀏覽相關書目,任何人都會不禁懷疑:關於披頭士的故事,竟還有什麼是沒寫到的麼?
辛西亞藍儂有備而來:她不需要重複寫那些全世界都倒背如流的掌故和傳奇,也不需要對披頭士與約翰藍儂的音樂探討太多,那都被無數人寫過無數次了。她和藍儂相識、相愛到仳離的故事,娓娓道來,便是最最引人入勝的「全新視角」。這段時間,藍儂從一個愛彈吉他的利物浦不良少年,變成了橫掃世界的披頭士團長,反叛文化的旗手,半個地球青年人的精神領袖。辛西亞參與了藍儂年少輕狂的歲月,經受了「披頭熱」狂潮大作的瘋狂場景,捲進六○年代青年文化萬花嬉春的漩渦。在一切風暴的核心,她依舊認份地扮演「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即使兩人愈來愈疏遠,她還是認認真真愛著那個十七歲就和她在一起的大男孩,傻傻地相信只要她愛得夠深,他終會體會她的用心,讓一切重歸美好。
事情當然不是那樣:藍儂認識了小野洋子,天雷勾動地火,之後的故事無人不曉。然而,藍儂與洋子的「世紀愛情」背後,卻是被無情拋棄的辛西亞母子。這是書中最令人心碎的篇章:辛西亞筆下的藍儂無情而殘酷,之後多年都對前妻與長子幾乎不聞不問。那樣的冷漠,與他口口聲聲的「愛與和平、天下一家」兩相對照,怎不令人唏噓,難怪朱利安多年後仍然忿恨不平。相信辛西亞也是在多年以後,纔有辦法用如此靜定成熟的口吻,回顧那樣痛徹心扉的歷程。
藍儂心裡對此不會沒有愧疚。然而就跟無數「搞砸了」的男人一樣,他沒有勇氣面對自己捅出來的漏子,寧可逃避。在生命中最後那段時間,藍儂試著重新拉近與長子的距離,可惜這場和解纔剛起步,上帝竟吝於給他們更多時間了。
這本書,為我們重新塑了一座不大一樣的藍儂像:荒唐耽溺,惶惑脆弱,懦弱逃避,憤怒殘酷......這些形容詞放在藍儂身上,並不令人意外,但辛西亞的巧手讓鮮明的細節反襯整體,塑出了一尊熟悉中帶著陌生的臉孔,顯露出我們未曾見過的表情。那絕對不是印在海報上、供在神龕裡的那張已經抽象化、符號化了的臉,而是一張背對鏡頭與群眾,卻時時令人不安的臉。
而我相信,藍儂若天上有知,也會願意辛西亞寫這本書的。他原就不喜歡被供進神龕,許多最激烈的「反偶像」舉措甚至是來自他自己:且不說他和小野洋子全裸入鏡自拍封面的驚世之舉,聽聽他在「Cold Turkey」如何描寫勒戒海洛英的痛苦症狀,「Jealous Guy」一曲又是怎樣痛悔自己的善妒和失控的暴力,你就知道他向來寧取殘酷的真實,寧可得罪全世界,也不願言不由衷、面面討好。披頭士解散的1970年,他在《滾石》雜誌專訪(後輯入《藍儂回憶》一書)徹底否定了六○年代嬉皮們天真的美夢,親手砸碎了披頭士高不可攀的神聖形象。1970年的專輯《Plastic Ono Band》更是一場「嘔吐式」的自我治療,把積壓一生的憤怒和傷痛都傾瀉在歌裡。那張瘦骨嶙峋的專輯便是一聲沈重的警鐘,逼著一代人認清:美夢已醒,那場集體的trip早該結束,是面對現實的時候了。然而千千萬萬樂迷還是寧願沉浸在舊夢之中,誰叫披頭士的音樂如此美好豐饒?他們一定是天使,不然怎能做出這樣完美的音樂?
許多人最終花了不少時間與氣力,纔終於艱難地接受一件再明白不過的事:偉大的作品,並不等於偉大的人格。他們往往把生命中提煉出最精采、最動人的那些,都留在作品裡奉獻給這世界,自己孤獨面對劫餘的廢墟和飛灰。我們無需為他搞砸了的事情尋找托辭,人畢竟不可能活成一句口號,一個符號。
想通這一層,我們纔可以繼續愛他──連同他的失敗,他的不完整,還有他搞砸的一切。
(註:本文題目借自一支大陸搖滾樂團的團名)
——————
附語:披頭士相關著述之中,「正典級」作品包括杭特戴維斯(Hunter Davies)1968年初版的《披頭士:唯一授權傳記》(Beatles: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中譯本由商周出版)是最早的權威傳記,與菲利浦諾曼(Philip Norman)1981年初版的《吶喊:披頭士的世代》(Shout!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中譯本由滾石文化出版)同為評價最高的傳記。楊韋納(Jann Wenner)的《藍儂回憶》(Lennon Remembers,中譯本由滾石文化出版)和大衛謝夫(David Sheff)的《我們只想說》(All We Are Saying,尚無中譯本)兩本訪問錄,分別在1970年披頭士解散之初和1980年藍儂遇刺身亡前夕,留下了極為生動深入的第一手告白。馬克路易桑(Mark Lewisohn)的《披頭士錄音室全記錄》(The Complet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尚無中譯本)是公認理解披頭士作品製作背景的「聖經」,由團員訪談自述編纂而成的《回顧輯》(Anthology,尚無中譯本)則是所有作傳人都得熟讀的基本教材。
另,本書不妨與小野洋子邀稿編製的文集《我心目中的約翰藍儂》(Remembering John Lennon,中譯本由貓頭鷹出版)參照閱讀,當對藍儂其人其事有更完整、更全面的觀照。
2000年,三十七歲的朱利安在父親二十週年忌日前夕發表了一篇文字,老實不客氣地寫道:「我對爸爸始終心懷憤恨,不只因為他對我的輕忽,也因為他口口聲聲的愛與和平。那所謂的愛與和平,從未進過家門找我。我也懷疑他若還在世,會是什麼情況。我猜,那得看看他到底是『約翰藍儂』(爸爸),還是『約翰小野藍儂』(被擺佈的失心人)?」。
很多情緒,並未隨時間淡去。那些傷口太深,一生都在淌血。唯有絮絮訴說,方能稍減痛楚。朱利安的母親辛西亞奮筆寫下這本回憶錄,尤其是苦澀的後半部,多少也帶著「自我療癒」的心情吧?
經過這麼多年,約翰藍儂的臉孔,早已化為象徵、化為符號。放眼二十世紀,能展現如許魅力的臉孔,大概只有切‧格瓦拉那幀肖像差堪比擬。當「約翰藍儂」這個名字,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只賸幾幀頭像、幾行歌詞、幾句名言;當他的一生被濃縮成一個閃閃發光的名字,擺進櫥窗、供上神龕,這本書,足可讓我們重新認識有血有肉的「另一個」約翰藍儂。
這不是容易的事:幾十年來,關於披頭士與約翰藍儂的論著汗牛充棟,足以成立主題圖書館。披頭士歷來的妻子、家人、朋友、同事,早已出版了數不清的回憶錄。光是瀏覽相關書目,任何人都會不禁懷疑:關於披頭士的故事,竟還有什麼是沒寫到的麼?
辛西亞藍儂有備而來:她不需要重複寫那些全世界都倒背如流的掌故和傳奇,也不需要對披頭士與約翰藍儂的音樂探討太多,那都被無數人寫過無數次了。她和藍儂相識、相愛到仳離的故事,娓娓道來,便是最最引人入勝的「全新視角」。這段時間,藍儂從一個愛彈吉他的利物浦不良少年,變成了橫掃世界的披頭士團長,反叛文化的旗手,半個地球青年人的精神領袖。辛西亞參與了藍儂年少輕狂的歲月,經受了「披頭熱」狂潮大作的瘋狂場景,捲進六○年代青年文化萬花嬉春的漩渦。在一切風暴的核心,她依舊認份地扮演「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即使兩人愈來愈疏遠,她還是認認真真愛著那個十七歲就和她在一起的大男孩,傻傻地相信只要她愛得夠深,他終會體會她的用心,讓一切重歸美好。
事情當然不是那樣:藍儂認識了小野洋子,天雷勾動地火,之後的故事無人不曉。然而,藍儂與洋子的「世紀愛情」背後,卻是被無情拋棄的辛西亞母子。這是書中最令人心碎的篇章:辛西亞筆下的藍儂無情而殘酷,之後多年都對前妻與長子幾乎不聞不問。那樣的冷漠,與他口口聲聲的「愛與和平、天下一家」兩相對照,怎不令人唏噓,難怪朱利安多年後仍然忿恨不平。相信辛西亞也是在多年以後,纔有辦法用如此靜定成熟的口吻,回顧那樣痛徹心扉的歷程。
藍儂心裡對此不會沒有愧疚。然而就跟無數「搞砸了」的男人一樣,他沒有勇氣面對自己捅出來的漏子,寧可逃避。在生命中最後那段時間,藍儂試著重新拉近與長子的距離,可惜這場和解纔剛起步,上帝竟吝於給他們更多時間了。
這本書,為我們重新塑了一座不大一樣的藍儂像:荒唐耽溺,惶惑脆弱,懦弱逃避,憤怒殘酷......這些形容詞放在藍儂身上,並不令人意外,但辛西亞的巧手讓鮮明的細節反襯整體,塑出了一尊熟悉中帶著陌生的臉孔,顯露出我們未曾見過的表情。那絕對不是印在海報上、供在神龕裡的那張已經抽象化、符號化了的臉,而是一張背對鏡頭與群眾,卻時時令人不安的臉。
而我相信,藍儂若天上有知,也會願意辛西亞寫這本書的。他原就不喜歡被供進神龕,許多最激烈的「反偶像」舉措甚至是來自他自己:且不說他和小野洋子全裸入鏡自拍封面的驚世之舉,聽聽他在「Cold Turkey」如何描寫勒戒海洛英的痛苦症狀,「Jealous Guy」一曲又是怎樣痛悔自己的善妒和失控的暴力,你就知道他向來寧取殘酷的真實,寧可得罪全世界,也不願言不由衷、面面討好。披頭士解散的1970年,他在《滾石》雜誌專訪(後輯入《藍儂回憶》一書)徹底否定了六○年代嬉皮們天真的美夢,親手砸碎了披頭士高不可攀的神聖形象。1970年的專輯《Plastic Ono Band》更是一場「嘔吐式」的自我治療,把積壓一生的憤怒和傷痛都傾瀉在歌裡。那張瘦骨嶙峋的專輯便是一聲沈重的警鐘,逼著一代人認清:美夢已醒,那場集體的trip早該結束,是面對現實的時候了。然而千千萬萬樂迷還是寧願沉浸在舊夢之中,誰叫披頭士的音樂如此美好豐饒?他們一定是天使,不然怎能做出這樣完美的音樂?
許多人最終花了不少時間與氣力,纔終於艱難地接受一件再明白不過的事:偉大的作品,並不等於偉大的人格。他們往往把生命中提煉出最精采、最動人的那些,都留在作品裡奉獻給這世界,自己孤獨面對劫餘的廢墟和飛灰。我們無需為他搞砸了的事情尋找托辭,人畢竟不可能活成一句口號,一個符號。
想通這一層,我們纔可以繼續愛他──連同他的失敗,他的不完整,還有他搞砸的一切。
(註:本文題目借自一支大陸搖滾樂團的團名)
——————
附語:披頭士相關著述之中,「正典級」作品包括杭特戴維斯(Hunter Davies)1968年初版的《披頭士:唯一授權傳記》(Beatles: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中譯本由商周出版)是最早的權威傳記,與菲利浦諾曼(Philip Norman)1981年初版的《吶喊:披頭士的世代》(Shout!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中譯本由滾石文化出版)同為評價最高的傳記。楊韋納(Jann Wenner)的《藍儂回憶》(Lennon Remembers,中譯本由滾石文化出版)和大衛謝夫(David Sheff)的《我們只想說》(All We Are Saying,尚無中譯本)兩本訪問錄,分別在1970年披頭士解散之初和1980年藍儂遇刺身亡前夕,留下了極為生動深入的第一手告白。馬克路易桑(Mark Lewisohn)的《披頭士錄音室全記錄》(The Complet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尚無中譯本)是公認理解披頭士作品製作背景的「聖經」,由團員訪談自述編纂而成的《回顧輯》(Anthology,尚無中譯本)則是所有作傳人都得熟讀的基本教材。
另,本書不妨與小野洋子邀稿編製的文集《我心目中的約翰藍儂》(Remembering John Lennon,中譯本由貓頭鷹出版)參照閱讀,當對藍儂其人其事有更完整、更全面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