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
我想为我的每一位家人写一篇传记这个念头早已有了,只是一直没有想好该怎么下笔,从哪里写起,又在哪里搁笔。于是迟迟没有动手,也许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可又怕忘记。无论如何,我想不能再拖延了。我始终坚信: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都有苦难,你用心扒开来看,是比任何影视剧都更跌宕起伏的人生。我想,应该先从我的爷爷说起。
艰苦岁月
我的爷爷生于1928年,那是一个军阀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常对我说,他是讨饭长大的。
爷爷那一辈,我太爷爷就生了他一个儿子,太爷爷那一辈是兄弟四人,后来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爷爷与四爷爷两个后代,爷爷即是大太爷爷所生,是独苗。四爷爷是小太爷爷所生,也是独苗。我记事的时候,我们家族人丁稀落,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我爷爷也是只有我父亲一个儿子。只到了我这一代,才有了我与弟弟兄弟二人。我四爷爷也是生下一个儿子,两个孙子。
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因为我听话,学习好,爷爷最是疼我,上街买吃的都多给我一份,过年磕头给压岁钱的时候也会偷偷地多给我一块。记忆中,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孩子多,常常是父母在地里干活,爷爷一人拉着架车子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到处溜达。我脑海中关于爷爷的最早记忆是他把我举过头顶,骑在他的脖子上,我抱着他的头格格地笑。那是夏天的午后,周围长满了野生的蓖麻,巴掌大,开着黄色的花,结出的种子像芝麻,嫩的时候可以吃。
爷爷的讨饭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我父亲出生之前,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那时候的爷爷二三十岁,与今日的我年龄相仿,赶上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家里能吃的都吃光了,为了活下去,只能到处讨饭。可讨饭的那么多,要想要到一碗水半碗汤的,只有你比别人更能引起施舍者的关注和同情才行。
我爷爷很聪明,在被拒绝多次后,自己研究出了一套乞讨的学问,后来我才明白,这应该就是民间的数来宝。爷爷的数来宝,只有一段,没有更多,但就这一段是他自己独创,没人复制的了。这段数来宝的名字叫做《拐棍》,为了不被忘却,现录入如下:拐棍一,拐棍一,俺跟拐棍讲道理;拐棍两,拐棍两,拐棍倒比儿子强;拐棍三,拐棍三,儿多咬着老的偏;拐棍四,拐棍四,人老是儿的眼中刺;拐棍五,拐棍五,人要老了咋恁苦;拐棍六,拐棍六,人要老了咱得受;拐棍七,拐棍七,老的给儿子把东西;拐棍八,拐棍八,人要老了不当家;拐棍九,拐棍九,漫天空里走一走;拐棍十,拐棍十,眼一格叽(土语音译,闭上眼,引申为死去的意思)腿一直。
这一段数来宝道出了许多农村人的一生,也唱进了他们的心里,爷爷每一次乞讨唱起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听,有人甚至会偷偷抹泪,这些都是小时候爷爷告诉我的。爷爷靠着这段数来宝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我之所以对这段数来宝烂熟于心,皆是小时候爷爷的言传身教,早已刻进了心里。记得小的时候认得我的人,一见面都会跟我开玩笑说:来,唱段《拐棍》听听。
爷爷的第二次乞讨便是在我爸结婚并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以后,按时间推算,也就是说在我爷爷结婚后的20年里,直到我爸结婚,我爷爷没有再乞讨过。但我爷爷与我奶奶究竟是如何相识结婚的,我所知不多,爷爷极少提及,就连父亲也所知不多,后文会详述我爷爷婚事一节。
我小的时候,爷爷每每与父亲发生了争吵,就会一个人悄无声息地用一根扁担挑上他所有的家伙事儿出门去了。说是乞讨,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时候的爷爷已经在岁月的打压和逼迫下学会了一套生存的技艺——戗刀磨剪子。
爷爷几乎每年都会出门两到三次,一次一月有余,就那么挑着担子走村串巷,嘴里不停吆喝着——戗刀磨剪子哎。。。戗刀磨剪子哎。。。给别人戗一次刀,磨一次剪子或者给一毛钱两毛钱,或者给一个馒头管一顿饭都行。爷爷扁担的两头,一头放着戗刀磨剪子的工具箱,里面有磨镰石、碎布头、锤子、铆钉之类的,工具箱是木制的长方体,在上面打开一半设置了一个小门,可以上下活动,很方便,是爷爷自己做的。扁担另一头就是爷爷的几双鞋子,两件衣服以及别人给的吃不完的馒头。
长大后,我才明白,爷爷应该是习惯了早年乞讨为生的自由懒散的生活,婚后被婚姻束缚了20年,磕磕绊绊,过得并不幸福。我父亲结婚后,他觉得任务完成了,于是就又怀念起他早年的乞讨生涯,就隔三差五地挑着扁担说走就走了。爷爷出门不会在附近的村子,但也不会走的特别远。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贫穷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爷爷一般会在离家50里左右的范围内游走。每一次出门我父亲也并不担心,他知道我爷爷饿不着,五六十岁的人了,也没人会把他怎么样。爷爷每一次出门回来都会油光满面,好像年轻了很多,然后还会带来大半袋子馒头,那时候能吃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爷爷每一次带来的馒头都够我们吃上好几天。
爷爷那一辈过得很苦,所以他格外节俭。那时候吃一顿饭真的不用刷碗,每一碗饭都会舔的干干净净。如果爷爷发现我们兄弟姐妹吃饭谁的碗没有吃干净,他会拾起来舔干净。现在觉得那时候不卫生,但那时候能吃饱很不容易,所以压根没有卫生的意识。
记忆中,爷爷在90年代中期以后就没有在外出过了,可能由于年龄的缘故,也可能是遭到了父亲和姑姑的极力反对,总之是没再出去了。
认祖归宗
我爷爷是个家族观念极强的人,对于传宗接代、族谱辈份这些代代相传的血脉传承尤其在意,丝毫都不马虎,虽然他识字不多。
小时候,我们常赶集的镇叫石弓镇,据说是当年陈抟老祖睡觉的地方,因是侧躺着入睡,这一睡便是上千年,于是形成了弓形的一块大石,石弓镇因此得名。关于石弓镇的传说有很多种,我只听过这一种。
石弓镇有座石弓山,山上有座庙,这是真事儿。早些年的时候,庙里住着一大一小两个和尚,每年的庙会会有很多人上山祈愿还愿,听戏看戏,现在山已被掏空,那座小庙也早已不在。两个和尚已不见踪影。
在通往石弓山的一条小路上,离山下村子很远的一处坡上,住着一位老者,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方圆百里内的所有历史及村庄的变迁他都知道,更对许多姓氏的族谱辈份颇有研究。我不知道我爷爷是如何与这位老者相识的。结果是,我爷爷从老者那里得到了罗氏的族谱辈份,且相当权威全面。
大概是我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爷爷开始时不时的教我族谱辈份。爷爷说,咱们罗氏总共有120多辈,“盛”字辈是罗氏的最高辈分。现在我仍然记得罗氏的50个辈份: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忠厚传鸿烈,青泰舒今道。
后来读了大学,有了电脑,我对罗氏的族谱忽然兴趣大增,于是网上去查,竟然与爷爷教我的几乎一致,字都一样。要知道,当时的辈份族谱是爷爷请求那位老者一笔一划抄下来的,爷爷认清并熟读每个辈份后又教给我。当年的言传身教犹在耳旁,小时的许多记忆竟然如此清晰。从网上我得知,现如今,罗氏在全国是第十八大姓,占中国人口的1%,约1338万人口。
我老家的周边罗姓人很多,我们村叫罗桥口,几乎都是罗姓。周边还有大罗、小罗、阎饭棚等村庄,都是以罗姓为主。关于我们村的由来,我陆续从我父亲的口中知道一些。我大学毕业后,一次与父亲的酒后闲聊中,说到我们村的起源时。父亲说,我听你爷爷说,咱们村最初是有兄弟两人从山东逃难过来,到了这个地方就落地生根了,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后来就有了我们村。我好奇心顿生。就问这兄弟二人是从山东哪里逃难过来的,之前又是哪里。父亲也不得而知了。
按照时间推算,我爷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再之前的一代应该是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清末时候。听父亲说,我爷爷的父亲那一辈,那时候已经有了村子了,如果再往前的话就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了。而据我所知的不多的历史,太平天国时期兴起的北方农民起义军捻军大部曾于1860年进入山东,使当时的清政府震惊不安。而捻军早年的活动区域及主力主要在安徽亳州、阜阳一带护送私盐,而我的家乡正是在这一带!我不知道我老家村庄的由来与变迁是否与此有关联,只觉得个人的命运与血脉的延续与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冥冥中总注定着什么。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滔天,安徽北部也造洪水侵袭。我们村大半夜里,家家灯火通明,三五家邻居一起,妇女搭伙做饭,准备逃生的干粮。男劳力就将农用车开到省道上,索性我们村离省道很近。那时候,我们村逃生的目的地就是山东。天亮后,大水退去,逃难也就没有成行。
至今,我对我们村的由来没有确切和清晰的意识,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翻阅史料,查询清楚。而且,令我疑惑的是,我们罗氏这么大一支,竟然没有祠堂,没有族谱,殊为遗憾。
两桩婚事
我爷爷结过两次婚这事儿,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
好像文章一开始忘记交代了,或者我不愿提及我爷爷的去世,我爷爷生于1928年,去世于2002年,享年75岁。关于我爷爷去世之前的细节,后面我会详述,这里先说我爷爷的两桩婚事。
我爷爷的第一桩婚事好像没有持续太久,那个被父亲称为“大娘”,我们要叫“大奶奶”,就是爷爷与奶奶结婚前的另一个女人,据说嫁给爷爷后不就就死了,死因不详,无后,所以随着岁月的侵袭也就逐渐被风化,被埋入地下。
后来我爷爷娶了我奶奶,才有了我父亲,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我没见过我奶奶,所有有关我奶奶的事情都是从我母亲那里得知的。我母亲说,你奶奶也是兄弟姐妹四人,你奶奶与你姨奶是双胞胎,长的一模一样。所以小时候我每次想起奶奶,脑海中都是姨奶的模样。姨奶也在我们村,我小的时候她还健在,等上了高中的时候她去世了,在我爷爷去世后的两年里。
我交代这些,是要说我大奶奶和我奶奶都走在了我爷爷前面去了阴间。我爷爷去世后,按照家乡的风俗,是要起坟合葬的。也就是这时候,我才知道我爷爷两桩婚姻的事儿,那是2002年的冬季,当年夏天我刚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唯一的一所省重点示范高中。
起大奶奶坟的时候,尸骨早已无存,但牙齿完好,而且大奶奶临死时戴的金戒指犹在,棺材早已腐朽成烂木。我父亲说,他听别人说过一些我大奶奶的事儿,说大奶奶大眼睛、瓜子脸、长头发、爱干净,长的很排场(漂亮的意思)。只是我无缘得见了,但是从那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判断,应该是真的。只是我大奶奶因何而死,成了谜题,是因为生病还是其他,没人愿意说。那时候,我才知道,大奶奶娘家还有个侄子,当时也参加了起坟仪式。
合葬地点就是葬奶奶的地方,离我们家族的坟地不远,父亲说是风水先生算过的,是块宝地,会出印把子(家族里出当官的,有才能的人),这也就是人家常说的祖坟冒青烟。都说死者为大,然而爷爷与两位奶奶合葬的时候,关于谁左谁右的问题,双方起了争执,我父亲都做不了主。两位奶奶的娘家侄子为了顺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按理说大奶奶在先,应排上位,即爷爷的左手边。奶奶后来,处次位,即爷爷的右手边。但问题是大奶奶无出,无后,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大奶奶没后,地位也就受到威胁,因为中国的传统讲究母凭子贵。奶奶虽属续弦,但与大奶奶不是同时存在,是先后关系,也属正房,于是才有了排位之争。
后来经阴阳先生从中调和,双方才没有发生肢体冲突。由此可见,农村对于传统的坚持。没想到这事儿竟然摆了一个乌龙,后来不知道是谁说我爷爷奶奶的坟方向埋错了。按照农村风俗,人死后是头南脚北,因为从人的生理与地球磁场判断来说,头南脚北躺着是最舒服的一种状态,因为人体也会有两极,头南脚北正好是人体的两极与地球南北两极吻合。而我爷爷奶奶合葬时弄反了,成了头北脚南,无论是从风俗习惯还是地球两极,都是一种不合理的躺法。因为南部属阳,背部属阴。
后来我父亲不得不在一年清明节的时候起坟调换方位,这事才算告一段落。这里有个小插曲,据说当时起坟调换方位的时候,我爷爷的棺材前面盘着一条蛇,还有一只大老鼠。对于比较迷信的农村人来说,这就预示着什么。我爷爷生于1928年,龙年,而蛇在我们那里被称为小龙。鼠在十二生肖里排行第一,称为子,与龙在一起,有了“望子成龙”的意思,而我在我们家里属于长子长孙。这是我父亲说给我听的时候,我分析的。我隐隐觉得我爷爷对我有一种期望,这不是我凭空随意分析出来的,跟我爷爷去世前一天对我说的那番话有关,这里暂且不说,先说说我爷爷和我奶奶不幸福的婚姻吧。
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结合,用我今天的眼光来看,应该是一桩错误的婚姻。据我父亲和母亲的讲述,我奶奶生前就和我爷爷不和,经常吵架,我奶奶常说死后也不要和我爷爷埋在一起,看来我父亲没有遵循她老人家的遗愿。因为在农村,夫妻两人如果不是同时死去,最后总要合葬的,无论生前多么不睦。
至于我爷爷和奶奶如何结合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父亲似乎也并不清楚地知道详情。我父亲1962年出生,我姑姑1955年出生,这么推算的话,我爷爷26岁左右成婚,如果与我奶奶产生严重的分歧应该是在我爸出生后,因为如果是在我姑姑出生后产生分歧,按照我奶奶的性格,应该不会再同意与我爷爷同房,那也就不会有我父亲,也就不会有我了。我母亲跟我说,我奶奶是性子特别烈的女人,我姑姑和我父亲出生后,俩人恩恩怨怨纠缠了30年,1985年那年,我姐姐出生,我奶奶去世,紧接着就是第二年初我外公去世,所以,我一生下来就没见过奶奶和外公。
我爷爷与大奶奶的婚姻没有持续多久就结束了,因为无后,所以与大奶奶的娘家也就没有了联系的纽带,这么多年,除了起大奶奶的坟以外,与她的娘家从未联系过。后来我零星听年老的村人说过,说我大奶奶好性子,受不了我爷爷的性子,愤而赴死,这都不确切。关于她的容貌的说法我也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勾勒了。
童年记忆
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我和弟弟应该算是我爷爷一手带大的。姐姐和妹妹是女孩子,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爷爷就不带了。因为爷爷早年乞讨的自由生活,成婚后养成了一个为农村人所不齿的习惯,就是不干农活。所以我父亲母亲成亲有了我们四人后,索性就都交给爷爷带着,他们负责所有的农活,于是我的童年有了许多温馨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会骑着洋车子去赶集,每一次我们四个都会很期待,因为爷爷赶集都是给我们买吃的,最常见的就是苹果、梨子、桔子这些,而且爷爷一定会买最便宜的,有时候甚至有坏点的。我知道,爷爷是吃过苦的人,知道挣钱不容易,花起来就格外珍惜,一毛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不过,在当时,能经常吃到水果,是很不容易的了。为了怕我们四个分赃不均互相打架,爷爷每一次回来,都会帮我们分好,然后谁吃谁的,一点不会争吵。
除了戗刀磨剪子,唱数来宝,爷爷还有一个惊人的手艺——嫁接。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梨树,爷爷不知道从哪里得了一支砀山梨的枝子,于是就把院里的两棵我叫不上名的树从枝桠的地方锯断了,然后把梨树枝子嫁接了上去,并在外面糊上一层厚厚的淤泥。后来因为房屋翻修,有一棵占了地方刨掉了,另外一一棵至今仍在。
除了嫁接,爷爷对培育各种树也颇有研究,最得意的便是楸树、高椿树、国槐,分别位于我家的屋后、院里和门前。尤其是小时候院里的那棵高高的椿树,是我们村最高的一棵树,是爷爷亲手种下并养大的。小时候爷爷教我们说:我家在罗桥口,家里有棵高椿树。我们就跟着学:我家在罗桥口,家里有棵高椿树。爷爷就说,以后丢了就这么说,就找到家了。
爷爷还对月季花、无花果、赖葡萄、柿子树这些有研究,而且都养的很好。小时候院子里有一株很大的月季,每年月季花开的季节,鲜红的月季花开满了枝头,可香了。月季花落了以后,会留下一个黄黄的果实,爷爷说这个可以吃,于是就摘了给我们吃,酸酸的甜甜的,那个味道永远都忘不了。还有无花果,记得是种在以前的老屋院墙的东边,小时候不敢吃,以为有毒,爷爷就追着要我们吃,说很好吃,现在看到有卖无花果的,就很怀念。
小时候,爷爷总喜欢给我们几个掏耳朵,也喜欢我们给他掏耳朵,尤其是在冬天的午后,坐在墙根晒着太阳,躺在爷爷的怀里,爷爷很细心地给我们掏耳朵,可舒服了。那时候掏耳朵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工具,那时候就是就地取材,什么都可以,笤帚的细头、树叶的茎、火柴棒、细细的鸡毛尖、头发都可以。
因我小时候成绩好,爷爷总会偏爱我多一些,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吃皇粮。爷爷虽然不识字,但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时不时还会教我诗歌,都是他自己编的,我记得有一首是这样的:日出东方渐渐热,过了午时往下落,年老之人不想动,少年儿童精神多,走路步步都带劲,光想打个二踢脚,眨眼之中少年过,你跟老年差不多。押韵,通俗,却透着爷爷大半生对生活的全部阐释,充满了禅意。
爷爷有一个百宝箱,放在他住的牛屋的西南角,黑色的大木箱,从来不让我们动。我跟弟弟就总是趁爷爷靠在院墙晒太阳睡着的时候,或者他出去捡柴火的空档,偷偷溜进去。百宝箱里什么都有,都是爷爷积累了大半生最心爱的一些小玩意。因时间太过久远,百宝箱中的东西,我记得不多了,只有几样东西还记忆犹新,一样是手绘在纸片上的教人卜卦算命的折叠的册子,一样是汽车底部的铜喇叭,一样是一枚一枚金光灿灿的五毛的硬币。小时候看不懂那个算命的册子,能玩的只有铜喇叭,每次我跟弟弟都抢着玩。爷爷好像对铜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他从不舍得花五毛的硬币,每次得到了一枚都会放进百宝箱里的一个小盒子里。后来就被我跟弟弟一枚一枚的都拿去买了吃的,然后只在小盒子的最上面留了一枚,下面都是土坷垃。爷爷知道后并没有生气,只是告诉我们不能把钱拿给别人。
中毒事件
小时候,爷爷中过两次毒,有一次还险些要了性命。90年代的农村,还很贫穷落后,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早上把猪牵出去都要溜一圈,还要提着粪箕子准备接猪的粪便,不能让别人拾走了。烧火做饭还要到处捡柴火,去马路边蒌落叶。也会到处挖野菜,找些野味,捡到吃的也不会担心有毒,直接就塞进嘴里。
记得爷爷拉着架车子带我们四人到处溜达的时候,就曾经在马路正中间捡到过一块卤好的狗肉,当时就分了给我们吃了,可香了。后来有一年,记得好像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农忙完了,一次雨过天晴,爷爷带我们去路边找野蘑菇,没想到,这一次就出事了。
当天晚上母亲将我们采摘来的新鲜蘑菇炒了一大盆菜,一家人吃的很开心,尤其弟弟贪吃,一个劲儿地找蘑菇吃,爸妈挑出来的蘑菇都给他吃了。后来没多久,全家人肚子痛,然后父亲就怀疑可能是中毒,于是喊来邻居也是父亲的干儿子帮忙,把我们一家人送到了两里地外的八里孙卫生院。弟弟输了八瓶水才好,我输了四瓶,父母和爷爷还有姐姐妹妹由于吃得不多,一人输了两瓶水,我记得那晚我拉了许多次肚子,吐了很多黄水,第二天才略微好转。弟弟由于吃得多,爷爷由于年纪大了,所以他们俩的情况相对严重些,过了两天才没事。这是爷爷的第一次中毒,相对要好一些,没有致命。第二次中毒真的是差点要了命。
姑姑家在临涣镇,离我家38里路,坐车20分钟左右。熟知历史的人会知道,这里是当年解放战争的时候邓小平领导的淮海战役最终打到的地方,书本上说的是临涣镇双堆集。从我家去姑姑家很好记,一直走,到了一个两岔路口,往右就是临涣镇的方向,往左就是淮北、宿州方向。那个岔路口当年树了一块很大的邓小平的画像,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临涣镇被一座小山岭整个包围,山岭上遍植松柏,松柏掩映之下到处都是烈士墓,应该就是当年为国捐躯的战士。
有一次爷爷去姑姑家,由于去的早,早上就在镇上的一个卖牛肉汤的摊位喝了碗牛肉汤,这也是摊主早上的第一单生意,与爷爷算是认识,说,来看闺女啊?爷爷边喝着羊肉汤泡烧饼边与摊主聊着。突然,爷爷口出白沫,轰然倒地,人事不省。摊主也傻眼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赶紧把人送到医院,然后通知了姑姑。
经过抢救,爷爷才捡回一条命。后来负责抢救的医生说,多亏送的及时,不然就没命了。老爷子这可不是一般的食物中毒,老爷子这是火硝中毒。这种火硝,也叫硝钾石,必须要经过提炼加工才能入药,未经提炼的火硝只能作为工业使用,比如制造火药等。这应该是老板弄错了,因为还有一种食用硝,学名叫亚硝酸钠,放入卤制品、汤中可以上色、增加风味。姑姑惊出一身冷汗。
弥留之际
2002年冬天,确切地说应该是农历年腊月二十日,刚刚考上省重点高中的我放寒假回家。那一年,天气格外寒冷。当天下午我到家,父母都不在家,弟弟妹妹也都不在家,姐姐出门打工还没有回来。院子里一片寂静。只有爷爷躺在西堂屋的床上。爷爷病了。
其实在此之前的2000年,也就是爷爷7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后来谁谁都说不行了,准备后事吧。在我们那也的确流行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你自去。意思就是说,73和84这两个年龄段是人生的劫数,闯过去了就没事了,闯不过去,就会被阎王在姓名前打勾。
父亲看着爷爷气若游丝,便把姑姑叫来商量了一番,就开始准备爷爷的后事。首先把本院(同宗近亲)的妇女都喊了过来,开始做寿衣、孝服、孝帽,后事还没准备停当,爷爷竟然奇迹般地又活了过来,开始渐渐康复,后来还让我去给他买过葡萄酒、馓子还有烧饼,这是他爱吃但平时舍不得买来吃的几样食物。那时候葡萄酒5元一瓶,馓子2毛一把,烧饼5毛钱三个。葡萄酒我们只有中秋的时候才会喝,不是现在的红酒、干红,就是葡萄酿成的酒,很甜。
我们都以为爷爷闯过了73那个大关口,起码可以再活个十年没问题,下一个关口就是84了。没想到时隔两年,爷爷再次病倒了。
想到这些,看着满院冷清寥落,我背着书包走到爷爷床前,爷爷看到我回来,很开心。对我说,孩子啊,你可回来了。然后爷爷好像突然有很多话要跟我说。他说,娃,我可能看不上你考大学了,你好好学习。那时候我16岁,本来性格就柔弱,病床上的爷爷话语一出,我眼泪瞬间落下,再也没停过。
爷爷又说,你姐姐啊,她咋还不回来啊?再不回来我可见不到了啊。说完这句,我眼泪更是决了提,我没有擦,任它流下。爷爷痛苦地喘息着,也早已湿了双眼。我说,都没事的,你会好的,我姐这两天就回来了。他摇头说,等不到了,等不到了。说这话的时候他好像早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
那天下午,我就站在爷爷床前,整整哭了有一刻钟的时间。爷爷突然说,我想吃馓子、烧饼。我擦干眼泪对爷爷说,今天不逢集,也没有卖的,明天逢集我去给你买。爷爷没说啥,又说,我想吃个泡馍。我说,我去给你弄。爷爷喜欢吃开水泡馍,撒点盐拌拌就好。那天爷爷下了床,吃了两个开水泡馍。然后我看爷爷有了精神,就说,爷爷你晒会太阳吧,说完我就去了东堂屋。
也许是我太累了,我这一睡就是一下午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左右的时候,被父亲叫醒。父亲哽噎着说,快起来吧,你爷爷死了。我身体一抖,眼泪就下来了。打开西堂屋的门,爷爷在地上侧躺着,佝偻着身躯,右太阳穴枕在一把铁锤子上,地上撒的到处都是钱,五块的,十块的,一块的,两块的,五毛的。
后来,我跟父亲先把爷爷抬到了床上,父亲就去报丧去了,爷爷张着嘴一动不动,瘦的皮包骨头。我正在捡爷爷撒的钱,妹妹那时候还小,也就是十一二岁,突然看到爷爷在动,吓了一跳,说爷爷没有死,没有死。我看到爷爷的嘴在动,一张一合,似乎还有话要说,这是憋了最后一口气,有遗愿,不忍走的缘故。我想,大概是因为姐姐还没有回来吧,想到这我再一次没有止住泪水。
最后爷爷还是走了,我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负责向所有来送爷爷的本家、本村的男人磕头行礼。不知道是不是眼泪哭干的缘故,爷爷去世后我再也流不出一滴眼泪。妹妹因为看到爷爷没有死,后来做了好长时间的噩梦,请了先生才看好了。
农村的风俗是人死六天才埋。接下来就有几天需要守夜,父亲对我说,爷爷生前最疼你,应该你来守夜,我胆小,不敢,最后是父亲和弟弟守的夜。棺材就放在西堂屋正堂。棺材是新做的,新木,很沉,正前方的那个“奠”字还是我拿着毛笔沾着金水描好的。
爷爷出殡那天,浩浩荡荡,全村人都出来看,每走一段就要用幡棍招一次魂,烧一次纸,摔一次罐,然后同宗男人磕头行礼,女人哭天抢地。
我清楚地记得,爷爷出殡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姐姐回到家的时候,爷爷已经埋到了地里,我不知道姐姐什么时候回到家的,我从地里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姐姐就坐在床边流着泪,也不擦,就那么坐着哭着。我跟姐姐说,爷爷说,等不到你来了,还是没等到。话没说完,眼泪又下来了。
爷爷享年七十五岁。如果还健在,都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
后来母亲跟我说,那天下午他们回家后,爷爷没多久就去了东堂屋喊我,喊了很多遍我的乳名,但因为我实在太累,压根儿就没听到。后来母亲就对爷爷说,别叫了,他睡着了。爷爷就没再叫我,一个人坐在堂屋门前晒了会太阳,然后就会西堂屋了。
再后来我考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去了爷爷坟前,我跟爷爷说,爷爷,你看,我考上大学了,我没有让你失望。说完蹲在坟前,埋首痛哭。
艰苦岁月
我的爷爷生于1928年,那是一个军阀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常对我说,他是讨饭长大的。
爷爷那一辈,我太爷爷就生了他一个儿子,太爷爷那一辈是兄弟四人,后来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爷爷与四爷爷两个后代,爷爷即是大太爷爷所生,是独苗。四爷爷是小太爷爷所生,也是独苗。我记事的时候,我们家族人丁稀落,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我爷爷也是只有我父亲一个儿子。只到了我这一代,才有了我与弟弟兄弟二人。我四爷爷也是生下一个儿子,两个孙子。
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因为我听话,学习好,爷爷最是疼我,上街买吃的都多给我一份,过年磕头给压岁钱的时候也会偷偷地多给我一块。记忆中,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孩子多,常常是父母在地里干活,爷爷一人拉着架车子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到处溜达。我脑海中关于爷爷的最早记忆是他把我举过头顶,骑在他的脖子上,我抱着他的头格格地笑。那是夏天的午后,周围长满了野生的蓖麻,巴掌大,开着黄色的花,结出的种子像芝麻,嫩的时候可以吃。
爷爷的讨饭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我父亲出生之前,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那时候的爷爷二三十岁,与今日的我年龄相仿,赶上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家里能吃的都吃光了,为了活下去,只能到处讨饭。可讨饭的那么多,要想要到一碗水半碗汤的,只有你比别人更能引起施舍者的关注和同情才行。
我爷爷很聪明,在被拒绝多次后,自己研究出了一套乞讨的学问,后来我才明白,这应该就是民间的数来宝。爷爷的数来宝,只有一段,没有更多,但就这一段是他自己独创,没人复制的了。这段数来宝的名字叫做《拐棍》,为了不被忘却,现录入如下:拐棍一,拐棍一,俺跟拐棍讲道理;拐棍两,拐棍两,拐棍倒比儿子强;拐棍三,拐棍三,儿多咬着老的偏;拐棍四,拐棍四,人老是儿的眼中刺;拐棍五,拐棍五,人要老了咋恁苦;拐棍六,拐棍六,人要老了咱得受;拐棍七,拐棍七,老的给儿子把东西;拐棍八,拐棍八,人要老了不当家;拐棍九,拐棍九,漫天空里走一走;拐棍十,拐棍十,眼一格叽(土语音译,闭上眼,引申为死去的意思)腿一直。
这一段数来宝道出了许多农村人的一生,也唱进了他们的心里,爷爷每一次乞讨唱起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听,有人甚至会偷偷抹泪,这些都是小时候爷爷告诉我的。爷爷靠着这段数来宝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我之所以对这段数来宝烂熟于心,皆是小时候爷爷的言传身教,早已刻进了心里。记得小的时候认得我的人,一见面都会跟我开玩笑说:来,唱段《拐棍》听听。
爷爷的第二次乞讨便是在我爸结婚并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以后,按时间推算,也就是说在我爷爷结婚后的20年里,直到我爸结婚,我爷爷没有再乞讨过。但我爷爷与我奶奶究竟是如何相识结婚的,我所知不多,爷爷极少提及,就连父亲也所知不多,后文会详述我爷爷婚事一节。
我小的时候,爷爷每每与父亲发生了争吵,就会一个人悄无声息地用一根扁担挑上他所有的家伙事儿出门去了。说是乞讨,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时候的爷爷已经在岁月的打压和逼迫下学会了一套生存的技艺——戗刀磨剪子。
爷爷几乎每年都会出门两到三次,一次一月有余,就那么挑着担子走村串巷,嘴里不停吆喝着——戗刀磨剪子哎。。。戗刀磨剪子哎。。。给别人戗一次刀,磨一次剪子或者给一毛钱两毛钱,或者给一个馒头管一顿饭都行。爷爷扁担的两头,一头放着戗刀磨剪子的工具箱,里面有磨镰石、碎布头、锤子、铆钉之类的,工具箱是木制的长方体,在上面打开一半设置了一个小门,可以上下活动,很方便,是爷爷自己做的。扁担另一头就是爷爷的几双鞋子,两件衣服以及别人给的吃不完的馒头。
长大后,我才明白,爷爷应该是习惯了早年乞讨为生的自由懒散的生活,婚后被婚姻束缚了20年,磕磕绊绊,过得并不幸福。我父亲结婚后,他觉得任务完成了,于是就又怀念起他早年的乞讨生涯,就隔三差五地挑着扁担说走就走了。爷爷出门不会在附近的村子,但也不会走的特别远。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贫穷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爷爷一般会在离家50里左右的范围内游走。每一次出门我父亲也并不担心,他知道我爷爷饿不着,五六十岁的人了,也没人会把他怎么样。爷爷每一次出门回来都会油光满面,好像年轻了很多,然后还会带来大半袋子馒头,那时候能吃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爷爷每一次带来的馒头都够我们吃上好几天。
爷爷那一辈过得很苦,所以他格外节俭。那时候吃一顿饭真的不用刷碗,每一碗饭都会舔的干干净净。如果爷爷发现我们兄弟姐妹吃饭谁的碗没有吃干净,他会拾起来舔干净。现在觉得那时候不卫生,但那时候能吃饱很不容易,所以压根没有卫生的意识。
记忆中,爷爷在90年代中期以后就没有在外出过了,可能由于年龄的缘故,也可能是遭到了父亲和姑姑的极力反对,总之是没再出去了。
认祖归宗
我爷爷是个家族观念极强的人,对于传宗接代、族谱辈份这些代代相传的血脉传承尤其在意,丝毫都不马虎,虽然他识字不多。
小时候,我们常赶集的镇叫石弓镇,据说是当年陈抟老祖睡觉的地方,因是侧躺着入睡,这一睡便是上千年,于是形成了弓形的一块大石,石弓镇因此得名。关于石弓镇的传说有很多种,我只听过这一种。
石弓镇有座石弓山,山上有座庙,这是真事儿。早些年的时候,庙里住着一大一小两个和尚,每年的庙会会有很多人上山祈愿还愿,听戏看戏,现在山已被掏空,那座小庙也早已不在。两个和尚已不见踪影。
在通往石弓山的一条小路上,离山下村子很远的一处坡上,住着一位老者,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方圆百里内的所有历史及村庄的变迁他都知道,更对许多姓氏的族谱辈份颇有研究。我不知道我爷爷是如何与这位老者相识的。结果是,我爷爷从老者那里得到了罗氏的族谱辈份,且相当权威全面。
大概是我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爷爷开始时不时的教我族谱辈份。爷爷说,咱们罗氏总共有120多辈,“盛”字辈是罗氏的最高辈分。现在我仍然记得罗氏的50个辈份: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忠厚传鸿烈,青泰舒今道。
后来读了大学,有了电脑,我对罗氏的族谱忽然兴趣大增,于是网上去查,竟然与爷爷教我的几乎一致,字都一样。要知道,当时的辈份族谱是爷爷请求那位老者一笔一划抄下来的,爷爷认清并熟读每个辈份后又教给我。当年的言传身教犹在耳旁,小时的许多记忆竟然如此清晰。从网上我得知,现如今,罗氏在全国是第十八大姓,占中国人口的1%,约1338万人口。
我老家的周边罗姓人很多,我们村叫罗桥口,几乎都是罗姓。周边还有大罗、小罗、阎饭棚等村庄,都是以罗姓为主。关于我们村的由来,我陆续从我父亲的口中知道一些。我大学毕业后,一次与父亲的酒后闲聊中,说到我们村的起源时。父亲说,我听你爷爷说,咱们村最初是有兄弟两人从山东逃难过来,到了这个地方就落地生根了,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后来就有了我们村。我好奇心顿生。就问这兄弟二人是从山东哪里逃难过来的,之前又是哪里。父亲也不得而知了。
按照时间推算,我爷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再之前的一代应该是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清末时候。听父亲说,我爷爷的父亲那一辈,那时候已经有了村子了,如果再往前的话就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了。而据我所知的不多的历史,太平天国时期兴起的北方农民起义军捻军大部曾于1860年进入山东,使当时的清政府震惊不安。而捻军早年的活动区域及主力主要在安徽亳州、阜阳一带护送私盐,而我的家乡正是在这一带!我不知道我老家村庄的由来与变迁是否与此有关联,只觉得个人的命运与血脉的延续与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冥冥中总注定着什么。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滔天,安徽北部也造洪水侵袭。我们村大半夜里,家家灯火通明,三五家邻居一起,妇女搭伙做饭,准备逃生的干粮。男劳力就将农用车开到省道上,索性我们村离省道很近。那时候,我们村逃生的目的地就是山东。天亮后,大水退去,逃难也就没有成行。
至今,我对我们村的由来没有确切和清晰的意识,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翻阅史料,查询清楚。而且,令我疑惑的是,我们罗氏这么大一支,竟然没有祠堂,没有族谱,殊为遗憾。
两桩婚事
我爷爷结过两次婚这事儿,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
好像文章一开始忘记交代了,或者我不愿提及我爷爷的去世,我爷爷生于1928年,去世于2002年,享年75岁。关于我爷爷去世之前的细节,后面我会详述,这里先说我爷爷的两桩婚事。
我爷爷的第一桩婚事好像没有持续太久,那个被父亲称为“大娘”,我们要叫“大奶奶”,就是爷爷与奶奶结婚前的另一个女人,据说嫁给爷爷后不就就死了,死因不详,无后,所以随着岁月的侵袭也就逐渐被风化,被埋入地下。
后来我爷爷娶了我奶奶,才有了我父亲,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我没见过我奶奶,所有有关我奶奶的事情都是从我母亲那里得知的。我母亲说,你奶奶也是兄弟姐妹四人,你奶奶与你姨奶是双胞胎,长的一模一样。所以小时候我每次想起奶奶,脑海中都是姨奶的模样。姨奶也在我们村,我小的时候她还健在,等上了高中的时候她去世了,在我爷爷去世后的两年里。
我交代这些,是要说我大奶奶和我奶奶都走在了我爷爷前面去了阴间。我爷爷去世后,按照家乡的风俗,是要起坟合葬的。也就是这时候,我才知道我爷爷两桩婚姻的事儿,那是2002年的冬季,当年夏天我刚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唯一的一所省重点示范高中。
起大奶奶坟的时候,尸骨早已无存,但牙齿完好,而且大奶奶临死时戴的金戒指犹在,棺材早已腐朽成烂木。我父亲说,他听别人说过一些我大奶奶的事儿,说大奶奶大眼睛、瓜子脸、长头发、爱干净,长的很排场(漂亮的意思)。只是我无缘得见了,但是从那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判断,应该是真的。只是我大奶奶因何而死,成了谜题,是因为生病还是其他,没人愿意说。那时候,我才知道,大奶奶娘家还有个侄子,当时也参加了起坟仪式。
合葬地点就是葬奶奶的地方,离我们家族的坟地不远,父亲说是风水先生算过的,是块宝地,会出印把子(家族里出当官的,有才能的人),这也就是人家常说的祖坟冒青烟。都说死者为大,然而爷爷与两位奶奶合葬的时候,关于谁左谁右的问题,双方起了争执,我父亲都做不了主。两位奶奶的娘家侄子为了顺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按理说大奶奶在先,应排上位,即爷爷的左手边。奶奶后来,处次位,即爷爷的右手边。但问题是大奶奶无出,无后,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大奶奶没后,地位也就受到威胁,因为中国的传统讲究母凭子贵。奶奶虽属续弦,但与大奶奶不是同时存在,是先后关系,也属正房,于是才有了排位之争。
后来经阴阳先生从中调和,双方才没有发生肢体冲突。由此可见,农村对于传统的坚持。没想到这事儿竟然摆了一个乌龙,后来不知道是谁说我爷爷奶奶的坟方向埋错了。按照农村风俗,人死后是头南脚北,因为从人的生理与地球磁场判断来说,头南脚北躺着是最舒服的一种状态,因为人体也会有两极,头南脚北正好是人体的两极与地球南北两极吻合。而我爷爷奶奶合葬时弄反了,成了头北脚南,无论是从风俗习惯还是地球两极,都是一种不合理的躺法。因为南部属阳,背部属阴。
后来我父亲不得不在一年清明节的时候起坟调换方位,这事才算告一段落。这里有个小插曲,据说当时起坟调换方位的时候,我爷爷的棺材前面盘着一条蛇,还有一只大老鼠。对于比较迷信的农村人来说,这就预示着什么。我爷爷生于1928年,龙年,而蛇在我们那里被称为小龙。鼠在十二生肖里排行第一,称为子,与龙在一起,有了“望子成龙”的意思,而我在我们家里属于长子长孙。这是我父亲说给我听的时候,我分析的。我隐隐觉得我爷爷对我有一种期望,这不是我凭空随意分析出来的,跟我爷爷去世前一天对我说的那番话有关,这里暂且不说,先说说我爷爷和我奶奶不幸福的婚姻吧。
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结合,用我今天的眼光来看,应该是一桩错误的婚姻。据我父亲和母亲的讲述,我奶奶生前就和我爷爷不和,经常吵架,我奶奶常说死后也不要和我爷爷埋在一起,看来我父亲没有遵循她老人家的遗愿。因为在农村,夫妻两人如果不是同时死去,最后总要合葬的,无论生前多么不睦。
至于我爷爷和奶奶如何结合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父亲似乎也并不清楚地知道详情。我父亲1962年出生,我姑姑1955年出生,这么推算的话,我爷爷26岁左右成婚,如果与我奶奶产生严重的分歧应该是在我爸出生后,因为如果是在我姑姑出生后产生分歧,按照我奶奶的性格,应该不会再同意与我爷爷同房,那也就不会有我父亲,也就不会有我了。我母亲跟我说,我奶奶是性子特别烈的女人,我姑姑和我父亲出生后,俩人恩恩怨怨纠缠了30年,1985年那年,我姐姐出生,我奶奶去世,紧接着就是第二年初我外公去世,所以,我一生下来就没见过奶奶和外公。
我爷爷与大奶奶的婚姻没有持续多久就结束了,因为无后,所以与大奶奶的娘家也就没有了联系的纽带,这么多年,除了起大奶奶的坟以外,与她的娘家从未联系过。后来我零星听年老的村人说过,说我大奶奶好性子,受不了我爷爷的性子,愤而赴死,这都不确切。关于她的容貌的说法我也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勾勒了。
童年记忆
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我和弟弟应该算是我爷爷一手带大的。姐姐和妹妹是女孩子,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爷爷就不带了。因为爷爷早年乞讨的自由生活,成婚后养成了一个为农村人所不齿的习惯,就是不干农活。所以我父亲母亲成亲有了我们四人后,索性就都交给爷爷带着,他们负责所有的农活,于是我的童年有了许多温馨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会骑着洋车子去赶集,每一次我们四个都会很期待,因为爷爷赶集都是给我们买吃的,最常见的就是苹果、梨子、桔子这些,而且爷爷一定会买最便宜的,有时候甚至有坏点的。我知道,爷爷是吃过苦的人,知道挣钱不容易,花起来就格外珍惜,一毛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不过,在当时,能经常吃到水果,是很不容易的了。为了怕我们四个分赃不均互相打架,爷爷每一次回来,都会帮我们分好,然后谁吃谁的,一点不会争吵。
除了戗刀磨剪子,唱数来宝,爷爷还有一个惊人的手艺——嫁接。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梨树,爷爷不知道从哪里得了一支砀山梨的枝子,于是就把院里的两棵我叫不上名的树从枝桠的地方锯断了,然后把梨树枝子嫁接了上去,并在外面糊上一层厚厚的淤泥。后来因为房屋翻修,有一棵占了地方刨掉了,另外一一棵至今仍在。
除了嫁接,爷爷对培育各种树也颇有研究,最得意的便是楸树、高椿树、国槐,分别位于我家的屋后、院里和门前。尤其是小时候院里的那棵高高的椿树,是我们村最高的一棵树,是爷爷亲手种下并养大的。小时候爷爷教我们说:我家在罗桥口,家里有棵高椿树。我们就跟着学:我家在罗桥口,家里有棵高椿树。爷爷就说,以后丢了就这么说,就找到家了。
爷爷还对月季花、无花果、赖葡萄、柿子树这些有研究,而且都养的很好。小时候院子里有一株很大的月季,每年月季花开的季节,鲜红的月季花开满了枝头,可香了。月季花落了以后,会留下一个黄黄的果实,爷爷说这个可以吃,于是就摘了给我们吃,酸酸的甜甜的,那个味道永远都忘不了。还有无花果,记得是种在以前的老屋院墙的东边,小时候不敢吃,以为有毒,爷爷就追着要我们吃,说很好吃,现在看到有卖无花果的,就很怀念。
小时候,爷爷总喜欢给我们几个掏耳朵,也喜欢我们给他掏耳朵,尤其是在冬天的午后,坐在墙根晒着太阳,躺在爷爷的怀里,爷爷很细心地给我们掏耳朵,可舒服了。那时候掏耳朵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工具,那时候就是就地取材,什么都可以,笤帚的细头、树叶的茎、火柴棒、细细的鸡毛尖、头发都可以。
因我小时候成绩好,爷爷总会偏爱我多一些,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吃皇粮。爷爷虽然不识字,但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时不时还会教我诗歌,都是他自己编的,我记得有一首是这样的:日出东方渐渐热,过了午时往下落,年老之人不想动,少年儿童精神多,走路步步都带劲,光想打个二踢脚,眨眼之中少年过,你跟老年差不多。押韵,通俗,却透着爷爷大半生对生活的全部阐释,充满了禅意。
爷爷有一个百宝箱,放在他住的牛屋的西南角,黑色的大木箱,从来不让我们动。我跟弟弟就总是趁爷爷靠在院墙晒太阳睡着的时候,或者他出去捡柴火的空档,偷偷溜进去。百宝箱里什么都有,都是爷爷积累了大半生最心爱的一些小玩意。因时间太过久远,百宝箱中的东西,我记得不多了,只有几样东西还记忆犹新,一样是手绘在纸片上的教人卜卦算命的折叠的册子,一样是汽车底部的铜喇叭,一样是一枚一枚金光灿灿的五毛的硬币。小时候看不懂那个算命的册子,能玩的只有铜喇叭,每次我跟弟弟都抢着玩。爷爷好像对铜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他从不舍得花五毛的硬币,每次得到了一枚都会放进百宝箱里的一个小盒子里。后来就被我跟弟弟一枚一枚的都拿去买了吃的,然后只在小盒子的最上面留了一枚,下面都是土坷垃。爷爷知道后并没有生气,只是告诉我们不能把钱拿给别人。
中毒事件
小时候,爷爷中过两次毒,有一次还险些要了性命。90年代的农村,还很贫穷落后,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早上把猪牵出去都要溜一圈,还要提着粪箕子准备接猪的粪便,不能让别人拾走了。烧火做饭还要到处捡柴火,去马路边蒌落叶。也会到处挖野菜,找些野味,捡到吃的也不会担心有毒,直接就塞进嘴里。
记得爷爷拉着架车子带我们四人到处溜达的时候,就曾经在马路正中间捡到过一块卤好的狗肉,当时就分了给我们吃了,可香了。后来有一年,记得好像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农忙完了,一次雨过天晴,爷爷带我们去路边找野蘑菇,没想到,这一次就出事了。
当天晚上母亲将我们采摘来的新鲜蘑菇炒了一大盆菜,一家人吃的很开心,尤其弟弟贪吃,一个劲儿地找蘑菇吃,爸妈挑出来的蘑菇都给他吃了。后来没多久,全家人肚子痛,然后父亲就怀疑可能是中毒,于是喊来邻居也是父亲的干儿子帮忙,把我们一家人送到了两里地外的八里孙卫生院。弟弟输了八瓶水才好,我输了四瓶,父母和爷爷还有姐姐妹妹由于吃得不多,一人输了两瓶水,我记得那晚我拉了许多次肚子,吐了很多黄水,第二天才略微好转。弟弟由于吃得多,爷爷由于年纪大了,所以他们俩的情况相对严重些,过了两天才没事。这是爷爷的第一次中毒,相对要好一些,没有致命。第二次中毒真的是差点要了命。
姑姑家在临涣镇,离我家38里路,坐车20分钟左右。熟知历史的人会知道,这里是当年解放战争的时候邓小平领导的淮海战役最终打到的地方,书本上说的是临涣镇双堆集。从我家去姑姑家很好记,一直走,到了一个两岔路口,往右就是临涣镇的方向,往左就是淮北、宿州方向。那个岔路口当年树了一块很大的邓小平的画像,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临涣镇被一座小山岭整个包围,山岭上遍植松柏,松柏掩映之下到处都是烈士墓,应该就是当年为国捐躯的战士。
有一次爷爷去姑姑家,由于去的早,早上就在镇上的一个卖牛肉汤的摊位喝了碗牛肉汤,这也是摊主早上的第一单生意,与爷爷算是认识,说,来看闺女啊?爷爷边喝着羊肉汤泡烧饼边与摊主聊着。突然,爷爷口出白沫,轰然倒地,人事不省。摊主也傻眼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赶紧把人送到医院,然后通知了姑姑。
经过抢救,爷爷才捡回一条命。后来负责抢救的医生说,多亏送的及时,不然就没命了。老爷子这可不是一般的食物中毒,老爷子这是火硝中毒。这种火硝,也叫硝钾石,必须要经过提炼加工才能入药,未经提炼的火硝只能作为工业使用,比如制造火药等。这应该是老板弄错了,因为还有一种食用硝,学名叫亚硝酸钠,放入卤制品、汤中可以上色、增加风味。姑姑惊出一身冷汗。
弥留之际
2002年冬天,确切地说应该是农历年腊月二十日,刚刚考上省重点高中的我放寒假回家。那一年,天气格外寒冷。当天下午我到家,父母都不在家,弟弟妹妹也都不在家,姐姐出门打工还没有回来。院子里一片寂静。只有爷爷躺在西堂屋的床上。爷爷病了。
其实在此之前的2000年,也就是爷爷7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后来谁谁都说不行了,准备后事吧。在我们那也的确流行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你自去。意思就是说,73和84这两个年龄段是人生的劫数,闯过去了就没事了,闯不过去,就会被阎王在姓名前打勾。
父亲看着爷爷气若游丝,便把姑姑叫来商量了一番,就开始准备爷爷的后事。首先把本院(同宗近亲)的妇女都喊了过来,开始做寿衣、孝服、孝帽,后事还没准备停当,爷爷竟然奇迹般地又活了过来,开始渐渐康复,后来还让我去给他买过葡萄酒、馓子还有烧饼,这是他爱吃但平时舍不得买来吃的几样食物。那时候葡萄酒5元一瓶,馓子2毛一把,烧饼5毛钱三个。葡萄酒我们只有中秋的时候才会喝,不是现在的红酒、干红,就是葡萄酿成的酒,很甜。
我们都以为爷爷闯过了73那个大关口,起码可以再活个十年没问题,下一个关口就是84了。没想到时隔两年,爷爷再次病倒了。
想到这些,看着满院冷清寥落,我背着书包走到爷爷床前,爷爷看到我回来,很开心。对我说,孩子啊,你可回来了。然后爷爷好像突然有很多话要跟我说。他说,娃,我可能看不上你考大学了,你好好学习。那时候我16岁,本来性格就柔弱,病床上的爷爷话语一出,我眼泪瞬间落下,再也没停过。
爷爷又说,你姐姐啊,她咋还不回来啊?再不回来我可见不到了啊。说完这句,我眼泪更是决了提,我没有擦,任它流下。爷爷痛苦地喘息着,也早已湿了双眼。我说,都没事的,你会好的,我姐这两天就回来了。他摇头说,等不到了,等不到了。说这话的时候他好像早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
那天下午,我就站在爷爷床前,整整哭了有一刻钟的时间。爷爷突然说,我想吃馓子、烧饼。我擦干眼泪对爷爷说,今天不逢集,也没有卖的,明天逢集我去给你买。爷爷没说啥,又说,我想吃个泡馍。我说,我去给你弄。爷爷喜欢吃开水泡馍,撒点盐拌拌就好。那天爷爷下了床,吃了两个开水泡馍。然后我看爷爷有了精神,就说,爷爷你晒会太阳吧,说完我就去了东堂屋。
也许是我太累了,我这一睡就是一下午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左右的时候,被父亲叫醒。父亲哽噎着说,快起来吧,你爷爷死了。我身体一抖,眼泪就下来了。打开西堂屋的门,爷爷在地上侧躺着,佝偻着身躯,右太阳穴枕在一把铁锤子上,地上撒的到处都是钱,五块的,十块的,一块的,两块的,五毛的。
后来,我跟父亲先把爷爷抬到了床上,父亲就去报丧去了,爷爷张着嘴一动不动,瘦的皮包骨头。我正在捡爷爷撒的钱,妹妹那时候还小,也就是十一二岁,突然看到爷爷在动,吓了一跳,说爷爷没有死,没有死。我看到爷爷的嘴在动,一张一合,似乎还有话要说,这是憋了最后一口气,有遗愿,不忍走的缘故。我想,大概是因为姐姐还没有回来吧,想到这我再一次没有止住泪水。
最后爷爷还是走了,我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负责向所有来送爷爷的本家、本村的男人磕头行礼。不知道是不是眼泪哭干的缘故,爷爷去世后我再也流不出一滴眼泪。妹妹因为看到爷爷没有死,后来做了好长时间的噩梦,请了先生才看好了。
农村的风俗是人死六天才埋。接下来就有几天需要守夜,父亲对我说,爷爷生前最疼你,应该你来守夜,我胆小,不敢,最后是父亲和弟弟守的夜。棺材就放在西堂屋正堂。棺材是新做的,新木,很沉,正前方的那个“奠”字还是我拿着毛笔沾着金水描好的。
爷爷出殡那天,浩浩荡荡,全村人都出来看,每走一段就要用幡棍招一次魂,烧一次纸,摔一次罐,然后同宗男人磕头行礼,女人哭天抢地。
我清楚地记得,爷爷出殡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姐姐回到家的时候,爷爷已经埋到了地里,我不知道姐姐什么时候回到家的,我从地里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姐姐就坐在床边流着泪,也不擦,就那么坐着哭着。我跟姐姐说,爷爷说,等不到你来了,还是没等到。话没说完,眼泪又下来了。
爷爷享年七十五岁。如果还健在,都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
后来母亲跟我说,那天下午他们回家后,爷爷没多久就去了东堂屋喊我,喊了很多遍我的乳名,但因为我实在太累,压根儿就没听到。后来母亲就对爷爷说,别叫了,他睡着了。爷爷就没再叫我,一个人坐在堂屋门前晒了会太阳,然后就会西堂屋了。
再后来我考上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去了爷爷坟前,我跟爷爷说,爷爷,你看,我考上大学了,我没有让你失望。说完蹲在坟前,埋首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