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常识——抗战、自虐杂谈
《抗战》:
学者刘擎所说的“雪耻型民族主义”,它是源自一连串的“国耻”和创伤的记忆,现今中国社会的集体记忆里有着太多消散不去的创伤经验,犹如童年记忆阴影般缠绕终身。总是被这样的梦魇折磨,怎么会有健康平和的心态呢?
到我这一辈,对“国耻”的概念就很淡了。你要说淡了会怎么着?不会怎么。只是连自己生活的国家都不知道是经历一番怎样的血雨腥风,对前辈们为此付出过多大的努力而换来的今天相对安逸的生活没有什么概念。我们能够在教室安静的上课,你感觉这是理所应当得到的;我们能够自由的穿越整个国家南北,甚至单车骑行整个华夏大地仍安然无恙,你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你不曾想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人们受过怎样的煎熬,孩子们能够有口饱饭吃已是奢侈,更别说安静的在教室上课。前辈们每每说起以前的故事,我们总会说,不能跟那会比,现在是什么时代了,钱该花花,生活该享受享受。钱是要花,生活是要享受,可是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怀有一点点感恩,一点点悲悯会不会更好。虽然我这么写,但是我的感触也只是停留在一些网络或上学时期所看到的画面上,这是一种悲哀。
现在马上到国庆节了,从小到大,印象里国庆节时期,城里人出去旅游,乡村的孩子回家秋收。新闻上报道最多的是十一黄金周全国的交通情况,以及哪个旅游区人山人海,营收又创十几年来新纪录等等。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这个虽然每年都经历但似乎已经被淡忘了的节日,国庆节,什么是国庆节?庆祝国家成立的日子。反观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六十周年纪念的那一天,日本民众以破纪录的人数前往靖国神社致祭——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如果中国老百姓想在这一天公开追悼在抗战中死去的平民和军人,他们会去哪里,他们能去哪里?其实比对一下带有宗教色彩以天皇名义设立,但依然陈列了两百多万个灵位的靖国神社与较为世俗化但专为军人而设的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原来没有一个专门保存战死军人灵位与遗体的国家级墓园,更没有一个全面纪念抗战死难军民的国家级建设。我们能去哪里?我们怎么能深切体会老一辈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血雨腥风的悲壮?
《自虐》:
作者谈地震时最可怕的意见不是批评救灾工作,也不是“过早”出现的重建监督,更不是怀疑防震的程序有缺漏,而是那林林总总的“分化言论”。比方说日本救援队只懂得向死者致敬,却救不出一个活人;又比如说某些艺人商人捐钱捐得够不够多。人们很喜欢为这种分化言论找各种理由,甚至编造虚假的故事,正像作者所说:它不是先有一个确切理由,再合情地生起大家的不满;而是先有不满,才回头为自己的情绪制造一个说得过去的基础。当我们缺乏自信,心存疑虑,因此形成对他们的偏见和要求时,这种情绪的表达是不会管你地震不地震的。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浮现。因此震撼全国的灾难也就成了让我们尽情表露偏见、区分人我,从而自虐图乐的时机。
同时联想到在网络有什么新鲜的报道,跟帖者众多,有意思的是大家并不是各抒己见,而是随便看到一条感觉说的差不多就力挺,也不去验证它的真实性。一来显得自己有民族血性,二来表明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随意的力挺和点赞很容易被想利用此达到自己私利目的的人利用,给谣言的传播创造了土壤。所以,如果我们没弄清楚一件事之前,请不要随便发言,共同营造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
作者对自虐的两段举例挺有意思:说弗洛伊德曾经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甚至趁机抛弃他们。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而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这就是著名的“去来游戏”。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一;先是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重圆的圆满幸福。正如一人偏执地怀疑伴侣的不忠,把任何小事理解为对方变心的蛛丝马迹,甚或幻想出丰富的情节。表面上他很痛苦,实际上他很享受。当伴侣九牛二虎地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之后,他那失而得利的满足才能达到最高程度。
文人就是文人,把生活中人们都能深切感受到的事表达的这么好,即通俗,易懂,深刻,又不失文雅。
学者刘擎所说的“雪耻型民族主义”,它是源自一连串的“国耻”和创伤的记忆,现今中国社会的集体记忆里有着太多消散不去的创伤经验,犹如童年记忆阴影般缠绕终身。总是被这样的梦魇折磨,怎么会有健康平和的心态呢?
到我这一辈,对“国耻”的概念就很淡了。你要说淡了会怎么着?不会怎么。只是连自己生活的国家都不知道是经历一番怎样的血雨腥风,对前辈们为此付出过多大的努力而换来的今天相对安逸的生活没有什么概念。我们能够在教室安静的上课,你感觉这是理所应当得到的;我们能够自由的穿越整个国家南北,甚至单车骑行整个华夏大地仍安然无恙,你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你不曾想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人们受过怎样的煎熬,孩子们能够有口饱饭吃已是奢侈,更别说安静的在教室上课。前辈们每每说起以前的故事,我们总会说,不能跟那会比,现在是什么时代了,钱该花花,生活该享受享受。钱是要花,生活是要享受,可是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怀有一点点感恩,一点点悲悯会不会更好。虽然我这么写,但是我的感触也只是停留在一些网络或上学时期所看到的画面上,这是一种悲哀。
现在马上到国庆节了,从小到大,印象里国庆节时期,城里人出去旅游,乡村的孩子回家秋收。新闻上报道最多的是十一黄金周全国的交通情况,以及哪个旅游区人山人海,营收又创十几年来新纪录等等。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这个虽然每年都经历但似乎已经被淡忘了的节日,国庆节,什么是国庆节?庆祝国家成立的日子。反观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六十周年纪念的那一天,日本民众以破纪录的人数前往靖国神社致祭——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如果中国老百姓想在这一天公开追悼在抗战中死去的平民和军人,他们会去哪里,他们能去哪里?其实比对一下带有宗教色彩以天皇名义设立,但依然陈列了两百多万个灵位的靖国神社与较为世俗化但专为军人而设的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原来没有一个专门保存战死军人灵位与遗体的国家级墓园,更没有一个全面纪念抗战死难军民的国家级建设。我们能去哪里?我们怎么能深切体会老一辈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血雨腥风的悲壮?
《自虐》:
作者谈地震时最可怕的意见不是批评救灾工作,也不是“过早”出现的重建监督,更不是怀疑防震的程序有缺漏,而是那林林总总的“分化言论”。比方说日本救援队只懂得向死者致敬,却救不出一个活人;又比如说某些艺人商人捐钱捐得够不够多。人们很喜欢为这种分化言论找各种理由,甚至编造虚假的故事,正像作者所说:它不是先有一个确切理由,再合情地生起大家的不满;而是先有不满,才回头为自己的情绪制造一个说得过去的基础。当我们缺乏自信,心存疑虑,因此形成对他们的偏见和要求时,这种情绪的表达是不会管你地震不地震的。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浮现。因此震撼全国的灾难也就成了让我们尽情表露偏见、区分人我,从而自虐图乐的时机。
同时联想到在网络有什么新鲜的报道,跟帖者众多,有意思的是大家并不是各抒己见,而是随便看到一条感觉说的差不多就力挺,也不去验证它的真实性。一来显得自己有民族血性,二来表明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随意的力挺和点赞很容易被想利用此达到自己私利目的的人利用,给谣言的传播创造了土壤。所以,如果我们没弄清楚一件事之前,请不要随便发言,共同营造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
作者对自虐的两段举例挺有意思:说弗洛伊德曾经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甚至趁机抛弃他们。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而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这就是著名的“去来游戏”。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一;先是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重圆的圆满幸福。正如一人偏执地怀疑伴侣的不忠,把任何小事理解为对方变心的蛛丝马迹,甚或幻想出丰富的情节。表面上他很痛苦,实际上他很享受。当伴侣九牛二虎地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之后,他那失而得利的满足才能达到最高程度。
文人就是文人,把生活中人们都能深切感受到的事表达的这么好,即通俗,易懂,深刻,又不失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