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得瑟”
![]() |
也谈“得瑟”
曾在一段时间里,校园、街头巷尾、SNS网站随处可听可视的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在某日又入眼帘,让笔者产生想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这是歌手陈奕迅07年发行的专辑《认了吧》中收录的《红玫瑰》里的经典歌词,看过张爱玲小说《红玫瑰白玫瑰》的都知道歌词的大意是在表达一个人的感情境遇,有时候放到别处同样适用,因此不得不承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因适用面广,而关注度更多,语义本身也就有了与生俱来的得瑟资本。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用口语化的文字就是:“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别人的父母是好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好的,商场里的衣服是好的,别人的生活更是好的,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大概就有许多每天生活在这种“得不到”的骚乱中郁郁痛苦的人。
但笔者想说说下半句话。同样来翻译“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用一句俊男靓女在恋爱中常说的话就是:“拥有的东西就不再珍惜”,当然多数出自女性之口,因为女性在恋爱中把自己置于弱者或者说受害者的位置,有这样的感受也在情理之中;或者感情中女人常会使用这句话,而放大到生活中,“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就变得立体起来,它也成了一句无处不为我所用的大白道理。
认为自己被偏爱的人,性格中难以有几分“傲娇”在其中,“傲娇”这个词词性笔者认为应该双面理解:值得肯定的是,被偏爱的人大概会比普通人多几分自信在其中,因为他们拥有自信的资本和条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中未免不可摆脱几分得瑟意味;生活中笔者常与人聊天,如果有人喜欢把自己“牛逼”经历作为谈资时,你就不能单纯地用“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句话来评价他(她)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表露一种自信与得瑟的情绪。
“得瑟”无关对错,但古书常教导人学会虚怀若谷、韬光养晦,现代人讲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论断也有此意,笔者并无有意要提中国儒学文化中为人的中庸之道,但极具巧合的是,今天恰是中国儒学的始祖孔老夫子诞辰2564周年,网络上有关祭拜、反思的言论四起,笔者对此并无多大的好感,但不可否定的是儒学文化在今天仍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得瑟”的反面是大家常说的“低调”,说到低调,笔者也想到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也是告诫做人要谦虚,不可放纵。去年朋友圈里的一姐妹因恋爱分手而元气大伤,交往时极力秀恩爱,尽人皆知,用现在话说就是“蛮拼的”,分手时腹水难收,难免将自己陷于尴尬,轰轰烈烈的爱情令人向往,试问有多少人能承担爱情破灭时的后果。
话虽如此,感情之事,往往无法用常理去解释,暂且将它搁置不论。
在思考结尾处,脑子里蹦出来电影《无间道》里韩琛说过的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意思大概是说社会大流中,一个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早晚是要为其买单的,所以,不得瑟,少说点,是不是风险更小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