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红楼梦之四—冯渊、葫芦庙与香菱之志之谜(下)
![]() |
后面的描写依然很奇怪,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大家可以看出来,香菱对冯渊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香菱这个人物的原型的行为和思想,对冯渊的原型造成了多大的触动,根本就是让他神魂颠倒,甚至痛改前非,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在这一段里面有几条很重要的批语值得注意。
比如说在这也是前生冤孽后面,有批语说善善恶恶,多从可巧而来, 可畏可怕。还是那句话,这件看起来不大的事情,完全不需要这样大动干戈的去理解,能上升到善善恶恶之争的程度。而且这里面所说的善善恶恶,是要这样理解的,一个人可以从好变坏,也可以从坏变好,机缘很多都是因为巧合的小事儿而来,也就是说,书里的冯渊和香菱,是因为巧合相遇的,如果香菱不被拐,没有被拐到金陵,冯渊没有到拐子那里买人,看到的不是香菱,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恐怕现实里,香菱的原型和冯渊的原型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是如此。
比如在发誓再不玩弄男子后面,有批语说,谚云:“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其实这句话是反讽意味的,在石头记里,男子是一种邪恶的,不堪的,负面的寓意,而女子才是善良的,正面的,积极的寓意,所以冯渊愿意跟从一个女子,而且发誓再不结交男人,从《石头记》的价值世界里看,是值得表扬,值得肯定的,而批书人在这里就极尽反讽之事,说谚云:“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也许世人眼里,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是安于现状,唯命是从,哪怕这个现状和命运是不堪入目的,也不要动什么改变和反抗的念头,反抗和改变了,要么病要么死,反正没什么好下场。而作者和批书人在《石头记》第四回里,就在非常公开的支持和肯定一些改变和一些变革,这个性取向的改变对一个人而言是非常大的变革,不信大家可以试试(不推荐尝试),可以说是人根本的一种东西,是根本没办法改变的。但是再根本的东西,如果是负面的,是消极的,是反动的,都应该改变,而且应该像冯渊遇到香菱以后,彻头彻尾的改变,哪怕这种改变会牺牲,会遇到很多的磨难,也应该坚决的去尝试。我想这就是作者在冯渊和香菱的故事里要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倾向。
在介绍完冯渊以后,门子就重新开始介绍香菱的来历了,门子是怎么说的呢:说这个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 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在这段话后面,甲戌本里就出现了一条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批语。
批语是这样说的: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宝钗之热,黛玉之怯,都是人物性格的体现,并不能说热和怯,是缺点,只能说,这是宝黛性格里,与生俱来的,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那么,香菱的性格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痣,而且注意是胭脂痣,长在眉心上,我们大家稍微回忆一下古代的一些美女图,然后闭上眼睛大概想象一下,眉心有一颗胭脂痣是什么样子,我想绝大多数的读者脑海里应该会浮现出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也就是说,香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个第一回就已经说过了),而让香菱的形象无比增光添彩的东西就是这颗胭脂痣。痣通志,我相信作者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香菱不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而且她有自己的志向,她美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这个志向。那么香菱的志向是什么呢?从前八十回文字里面,我们很难看出一些具体的东西,当然你不能说她的志向就是作诗,香菱这样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从小被拐子拐卖,最后在薛蟠家艰难度日的女孩子,能有什么志向。这就是《石头记》第一回,要写香菱这个女子,无论作者和批书人,都对香菱这个女子倾注着非常深感情的原因。在这里,大家只要知道,香菱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和追求的女孩子就可以了。那么反过来可以这样说,冯渊喜欢香菱,被香菱完全改变和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非常认可和欣赏香菱的志向,愿意为香菱去弃恶扬善,改变自己根本的一些东西。当然他作为一个贵族公子,作为一个男人,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性格里恶的东西的,这也是他后来倒霉的原因之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冯渊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个,曾经很不堪,很邪气十足,思想和行为方式完全不受主流价值认同的一个人,但是他遇到了美丽,有才起,而且志向远大的香菱以后,为了香菱极大的或者说根本的改变了自己原先不堪,邪恶和消极的一些性格元素,作为小说里第一对公开描写的,彼此倾慕的(这里小有异议,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冯渊单方面的倾慕香菱)的男女,作者和批书人,对冯渊和香菱的相逢相遇,到底是持何等的态度,我认为作者和批书人对他们两个人孽缘也好,姻缘也好的态度,是非常认可,非常欣赏,非常支持的,这也是为什么批书人在很多批语说用到了情种,大哭,一把眼泪的原因,而且作者和批书人在他们之间的机遇里,非常公开的赞同了他们两个挑战主流价值,挑战一些固有秩序的勇气,当然我们也会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事业,什么样的追求,能让香菱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太出彩的人物熠熠生辉,能让一个《石头记》里常见的行为不堪的浊物冯渊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呢?而且要注意一点,就是冯渊这个人有一个什么特点,就是对他的性别的描写,作者是非常模糊的,他是一个男人,因为他可以最后坚持的改变自己去喜欢上一个女子,按理说,既然是痛彻心扉能让他彻底改变性观念,他心目里对美丽女子应该还是有相当好感的是不是啊,如果坚如磐石的话,应该不可能改变。但之前,他是一个同性恋,而且不是一般同性恋,他非常非常厌恶女子,从来不碰女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同性恋里双性恋也不少,而且应该没有同性恋会完全彻底的摒弃女子的,至少我知道的很多同性恋还非常希望有一些美女朋友什么的,而冯渊这个人居然是一个极其厌恶女子的人,这些描写都比较发人深思,冯渊这个人的原型,到底是什么人,和香菱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那么这回书的后半截,我们就又要回到第一回的那些奇怪讨论里了,第一回书里,香菱的父亲甄士隐一家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提到了葫芦庙,提到了风俗,提到了南直召祸,那么第一回是写父亲的话,这一回就要写女儿了,香菱和冯渊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首先,当然离不开那个小沙弥,是小沙弥告诉贾雨村惹不起薛蟠,贾雨村才乱判了这个案子,就是所谓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下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就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因夙孽相逢,今狭路既遇,原应了结.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魂追索已死.其祸皆因拐子某人而起,拐之人原系某乡某姓人氏,按法处治,余不略及'等语.小人暗中嘱托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余者自然也都不虚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见有了这个银子,想来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或可压服口声云云。
就和父亲甄士隐一样,香菱的悲剧首先就和葫芦庙的小沙弥有关,也就是和葫芦庙有关,葫芦庙就是香菱母女的天然克星,这么多年了还继续在追杀他们,观阳前面分析过,甄士隐是小说塑造的男子里为数不多的慈善,好施,豁达,有礼的男人,甄士隐的女儿香菱是一个美丽,善良,有着远大志向和追求的女孩子,简而化之的说,都是正面意义重大的形象,而正面意义重大的形象,皆毁于葫芦庙之手,此其谜一也。
造成香菱和冯渊悲剧的第二个原因无疑是贾雨村了,案子是贾雨村判的,他也对案子的判决具有完全的责任,如果他能秉公执法,香菱和冯渊的事情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尤其香菱的父亲甄士隐还是贾雨村的大恩人,但是在审理案子的过程中,在审理“冯渊命案”中,雨村明知英莲是昔日恩人之女,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没有表示一点点关怀,因为此时,甄家父女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过河拆桥,转脸无情,贾雨村已经完全丧失了中国儒士最起码的良知。“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什么情呀,义呀,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也有人说,贾雨村放薛蟠一马,不是回报了贾府的援手之恩了吗?其实不然,雨村之所以不追究薛蟠,不是因为报恩,而是因为惧怕。怕什么?怕四大家族位高势大,怕自己乌纱又失,怕自己小命不保……总之,这里贾雨村只有为己的心思,全无报恩的念头。清朝的脂砚斋曾批语说贾雨村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后来贾家败落时,他还有一番丑恶的表演,可惜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高鹗的续作则没有这方面的体现,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总而言之,贾雨村这种趋炎附势,两面三刀,见风使舵,尤其见利忘义,毫无廉耻的官僚,也是造成冯渊与香菱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贾雨村这个人的恶劣行径,甚至比拐走香菱的拐子还要恶劣,尽管贾雨村也假惺惺的说这样的话,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滢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云云,但是批书人在批语中就非常鲜明的指出了贾雨村这种见利忘义,寡廉鲜耻的人的本色,比如说,奸雄!全是假!奸雄欺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贾雨村的作为的描述中,在门子说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的时候,脂砚斋后面有批语说:“近时错会书意者,多多如此。”足见无论作者还是批书人,对贾雨村这种所谓的趋吉避凶者为君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坚决予以鄙视,抨击,否定甚至鞭挞的。
那么造成冯渊和香菱悲剧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当然是有的,大家不要忘记了,是谁买了薛蟠,是谁打死了冯渊抢走了香菱。当然是薛家,所以薛家也是造成香菱和冯渊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薛家只是一股势力的代称,这股势力在第一回里我们在评价封肃的时候,就已经探讨过了,导致甄士隐彻底一败涂地的两个原因是什么,一个是实病,一个是虚病,实病是小沙弥的不慎失火,但是要注意,重要的不是小沙弥,而是葫芦庙,因为葫芦庙的小沙弥在后文还有戏,会在香菱的命运走向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小沙弥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葫芦庙”的小沙弥,一个是虚病,虚病是什么,是封肃,也就是风俗,也就是脂砚斋反复说的“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所以大概之人情如是,风俗如是也。”风俗具体是什么,我们后面在谈,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个我个人的观点,这里的风俗,核心不是俗,而是风,风俗这个词的含义就是俗的含义,俗的解释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实际上就隐含了“风”的意思,但是脂砚斋和作者在这里不说民俗,不说习俗,却一定要说风俗,是有寓意的。风俗的真正寓意是,“风”的俗,“风”的一些习惯和行事风格,“风”的一些积习的劣性。这也是为什么要用“土俗人风”而不是“民风”,有这种劣性和积习的,不是“民”,而是一部分“人”,这些人形成的“风”吹动着葫芦庙小沙弥放的火,毁灭了甄士隐和他的街坊,毁灭了“南直”的美好。还有一点要注意,封肃的一些交代,说封肃啊,是本贯大如州人士,翻阅地理历史典籍,中国是没有如州的,而且作者用一个大字,事实上甄士隐的岳父,住的并不会离他们家很远,应该也还在苏州附近,也就是南直附近,这个封肃呢,实际上就是一个守财奴,贪恋钱财,女婿有大祸临头,孙女没了,家烧了,他一毛不拔,还想尽办法圈女婿的钱,而且还用一些污言秽语无用的话攻击女婿,所以我觉得这一回书里前面批语里说的守钱虏,说的就是封肃,当然,这一个伏笔还会有后文,因为脂砚斋在封肃攻击他女婿好吃懒做,不会赚钱的时候痛彻心扉的批了一句话:“此等人何多之极?”
在第四回里,门子所提到的四大家族,“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和第一回里所提到的风俗,是对隼的,那时的风俗,也就是今日四大家族里很多主要成员的特点,他们毫无疑问在作者眼里也大都是集贪婪,阴损,淫荡,吝啬于一体的败类贵族。但是触怒了他们一丁点的利益,就会和甄士隐,和冯渊一样,死无葬身之地,这就是这一回书里门子所说的,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同样,也是护官符的秘密,如果你想把官做好,做踏实,就应该和贾雨村一样唯这些人马首是瞻,助纣为虐,做一些败坏国家之事,书中的贾雨村,葫芦庙和风俗,这三者可以说是一体的,相互勾结,相互串联,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香菱和冯渊的悲剧,也就是批书人所痛彻心扉的,又一首薄命叹。英冯二人一段小悲欢幻景,从葫萝僧口中补出,省却闲文之法也。所谓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先用冯渊作一开路之人;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因为作者和批书人,经历了在这些势力作用下,一个时代或者说一个国家毁灭,这个时代和国家的先进人物,进步势力和广大普通的芸芸众生受尽苦难,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最后如食尽鸟投林一般,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惨痛历程,因此作者和批书人尽管万般不情愿,也要将他们心中的沉痛写出来,把他们对这个事件或者说这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写出来,以警后人。
综上所述,在《石头记》前四回的文本里,作者实际上,是在把全书的宏大叙事所要体现出的观点和意义,首先在甄士隐和香菱父女身上做一个集中的体现,目的旨在于让读者明晰小说里的价值判断原则。甄士隐,香菱,冯渊,和那些大多数所有的薄命冠之的女孩子,会构成书里正面,积极,进步,美好的寓意,而葫芦庙,风俗,贾雨村和书里大多数不堪的男子以及贵族集团,会构成书里反动,负面,消极,罪恶累累的一个集团,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在这些反动集团的破坏和共同作用下,走向彻底的毁灭,因为,作者才会用薄命,去概括香菱,冯渊,和其中的女孩子们的命运,才会为他们千红一悲,万艳同哭,就像批书人在第一回里香菱出场时说的那样,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石头记》的根本要旨是写世情,确切说是写一个悲痛的,沦丧的,万念俱灰的时代,那些经历过时代变革的人所看到所听到所感悟到的东西,而不是单单的去描写一个情字。
尽管批书人在第四回最后反复的强调,实注一笔,更好。不过是如此等事,又何用细写。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莫谓写之不到。盖作者立意写闺阁尚不暇,何能又及此等哉。作者是不想去写政治的,更不是想让《石头记》变成一部政治追忆,但是《石头记》里的政治元素,在前四回书里,其实就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烙印了,而且作者在第四回的末尾,也非常深刻的强调说,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因此,葫芦和葫芦庙在日后的情节里还有非常重要的戏份,虽然批书人说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希望我们读者最好不要把这部书看的太明白,难得糊涂为好,但是我还是殷切的希望,能把《石头记》里的一些秘密能尽可能的看清楚。我想,这也有助于我们能更有深度更发自内心的去理解作者,去和作者产生共鸣。
文本进行到这里,就要到第五回,也就是重要的太虚幻境了,香菱的判词和画里到底有什么秘密,我将在下一回书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