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的准备 《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第五章(四)
深入体会呼吸中的无常
不过,如果我们以既不渴望安定,也不讨厌紧张的态度观察自己的呼吸,并且深入体会呼吸中的无常、苦与无我,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与安定。
心不会一直都与呼吸的感觉在一起,它有时也会跑到声音、记忆、感情、认知、意识与心行上去。当我们经验到这些状态时,就应该暂时忘记呼吸的感觉,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状态上,就应该暂时忘记呼吸的感觉,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状态上,而且是一次一个,不是一次面对全部。当它们消退时,再让心回到呼吸上,那是心的基地。无论它旅行到哪里,或者旅行了多久,呼吸,才是心可以安住的家。切记,一切心灵旅程都是在心的内部进行。
每一次心回到呼吸上,都是带着更深入无常、苦与无我的洞见回来。我们的心变得更具有洞察力,更能无私与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心慢慢地了解到,无聊身体、感受、思维、心行或意识,都只是更透彻洞见这个身心复合体实相的途径。
————————————————————————————————————
注释
1 心行(mental fomations),指内心的作用、活动、状态与变化。
2《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中有所谓[五遍行],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钟心所。意思就是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升起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所以称为[遍行]。作者这里所说与五遍行有一点点不同,不过两种说法中都有触与受。
3五蕴,又称为五阴、五众、五聚。蕴,音译作塞健陀,是积聚、类别的意思。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就叫做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以及识蕴。
4苦谛,是四谛(苦、集、灭、道)等四种正确无误的道理之一,又称为苦圣谛。意指圣者如实审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的苦果,如[三苦]、[八苦]等。
5名色,为名与色的并称,又叫做名色支。一般用于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总称。从语意上来说,名是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
不过,如果我们以既不渴望安定,也不讨厌紧张的态度观察自己的呼吸,并且深入体会呼吸中的无常、苦与无我,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与安定。
心不会一直都与呼吸的感觉在一起,它有时也会跑到声音、记忆、感情、认知、意识与心行上去。当我们经验到这些状态时,就应该暂时忘记呼吸的感觉,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状态上,就应该暂时忘记呼吸的感觉,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状态上,而且是一次一个,不是一次面对全部。当它们消退时,再让心回到呼吸上,那是心的基地。无论它旅行到哪里,或者旅行了多久,呼吸,才是心可以安住的家。切记,一切心灵旅程都是在心的内部进行。
每一次心回到呼吸上,都是带着更深入无常、苦与无我的洞见回来。我们的心变得更具有洞察力,更能无私与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心慢慢地了解到,无聊身体、感受、思维、心行或意识,都只是更透彻洞见这个身心复合体实相的途径。
————————————————————————————————————
注释
1 心行(mental fomations),指内心的作用、活动、状态与变化。
2《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中有所谓[五遍行],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钟心所。意思就是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升起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所以称为[遍行]。作者这里所说与五遍行有一点点不同,不过两种说法中都有触与受。
3五蕴,又称为五阴、五众、五聚。蕴,音译作塞健陀,是积聚、类别的意思。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就叫做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以及识蕴。
4苦谛,是四谛(苦、集、灭、道)等四种正确无误的道理之一,又称为苦圣谛。意指圣者如实审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的苦果,如[三苦]、[八苦]等。
5名色,为名与色的并称,又叫做名色支。一般用于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总称。从语意上来说,名是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