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语录
(刚上大学的时候,抱的志向是将来做科学家,所以经常爱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呀演讲啊一类的书,也认真做了笔记。其实大一大二这两年,确实是认认真真听课,完成作业,还经常去图书馆开阔一下思路,考试的时候自然也基本是班里前几名。到大三的时候,慢慢开始厌倦专业课了,去图书馆看的书基本成了文学类的,唐诗宋词看了不少,不再为奖学金而学习,心态是变洒脱了,不过不像以前那么追逐成功、事业了,虽然在大四也考上了研,不过从那时起就已经对科研提不起兴趣。研究生第一年开始全力发展兴趣——古典音乐,诗词,旅游,到后来的学佛,注定了研究生三年的悲剧……回顾一下七、八年前的笔记,看看自己当时是什么样的)
学海本无涯,惟勤是岸;青云岂有路,以志为梯。——古训(王任享院士分享)
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的钻研精神并富有创造性。——王任享
勤奋不等于毅力,毅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热爱,来自于对崇高理想的信心和强烈追求。
学习的方法:1.打好专业基础 2.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善于运用知识 4.逐步开展科研进行创作 5.先专后博 6.善于找到老师或领路人。——王梓坤 (自注:先专后博?)
一、人生在勤,贵在坚持。争分夺秒,珍分惜秒,如同雷锋同志所讲,时间是“挤”出来的和“钻”出来的。勤,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应该一辈子,贵在坚持。
二、勇于开拓,善于总结。
三、尊重别人,依靠集体。
四、理想崇高,自强不息。——杨叔子
(自注:从这四点想起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来,不完全一样,第四条算“志于道”,“游于艺”非勤不可,第三条算“依于仁”吧,善于总结也是“据于德”的要求。)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勤能补拙。——周培源
勤奋不仅指工作和学习上的勤奋,还要勤于思考:
⑴ 把事物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来,特别找出主要的关键因素;
⑵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⑶ 对自己的课题,提出比较高的目标。——朱柏芳
多年来,我一直遵循这样的信条:人生只有一次,要奋斗,要拼搏,要光明磊落,不枉今世。做一件事,自己决不能姑息、纵容,如果随大流,只能成为最末。我深谙“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深层含意,我欣赏这种气概。另外,只有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赵柏林
(我也欣赏,不过为了给父母个交待,要融入社会,自己在慢慢随大流中……)
每当遇到进退两难,或情况紧急时,我都首先警告自己,尽力控制情绪,因为不稳定的情绪一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然后有步骤地分析问题,找出措施。——陆婉珍
(直到两周前,自己还是做得很差,汗颜!)
我总结一下,觉得还是“蹩脚老师”对我帮助最大,他们每次讲课只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由于他讲不清楚,就会引起我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去。听课之后总觉得不满足,就只能自己去学。这些老师讲过的内容,必须经过自己摸索才能弄清楚,在自己脑子里反复思考,按自己的思路找答案,花了不少力,所以印象深刻,不易忘。——钱钟韩
(自注:现在大学的“蹩脚老师”们还不如钱院士那时候呢,能提出问题就不错了……大多数老师只是念PPT而已,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来,怎么会激发起探索的欲望呢?我觉得是钱院士本身就爱学的原因,这样的学生遇到什么老师都能学好。他要是遇到一个不蹩脚,比如一个爱启发学生思维的老师,他会学得更好)
我一贯比较注意分析与发现客观事物中带规律的东西,因此我喜欢研究思维方法,比如诗词体现灵感与形象思维,哲学与数体现抽象思维。还有一种,辩证法。——唐稚松
(自注:这也是我最初喜欢科学,而后又研究佛法的原因吧)
你想得Nobel奖吗?有五条规律:第一,不要被自己过去的经验所束缚;第二,不要过分追随你的领域中的任何一个权威;第三,不要抱着你不需要的东西不放,要严格筛选信息;第四,不要回避对抗,有合理的观点,就去辩论;第五,不要忘记童年时期的好奇精神。
我也更偏爱那些善动脑筋,敢于直抒己见,而且坚持正确方向一做到底的青年人。——戴汝为
(自注:所以在中国怎么来产生优秀的科学家呢?怎么可能呢?)
学海本无涯,惟勤是岸;青云岂有路,以志为梯。——古训(王任享院士分享)
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的钻研精神并富有创造性。——王任享
勤奋不等于毅力,毅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热爱,来自于对崇高理想的信心和强烈追求。
学习的方法:1.打好专业基础 2.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善于运用知识 4.逐步开展科研进行创作 5.先专后博 6.善于找到老师或领路人。——王梓坤 (自注:先专后博?)
一、人生在勤,贵在坚持。争分夺秒,珍分惜秒,如同雷锋同志所讲,时间是“挤”出来的和“钻”出来的。勤,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应该一辈子,贵在坚持。
二、勇于开拓,善于总结。
三、尊重别人,依靠集体。
四、理想崇高,自强不息。——杨叔子
(自注:从这四点想起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来,不完全一样,第四条算“志于道”,“游于艺”非勤不可,第三条算“依于仁”吧,善于总结也是“据于德”的要求。)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勤能补拙。——周培源
勤奋不仅指工作和学习上的勤奋,还要勤于思考:
⑴ 把事物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来,特别找出主要的关键因素;
⑵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⑶ 对自己的课题,提出比较高的目标。——朱柏芳
多年来,我一直遵循这样的信条:人生只有一次,要奋斗,要拼搏,要光明磊落,不枉今世。做一件事,自己决不能姑息、纵容,如果随大流,只能成为最末。我深谙“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深层含意,我欣赏这种气概。另外,只有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赵柏林
(我也欣赏,不过为了给父母个交待,要融入社会,自己在慢慢随大流中……)
每当遇到进退两难,或情况紧急时,我都首先警告自己,尽力控制情绪,因为不稳定的情绪一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然后有步骤地分析问题,找出措施。——陆婉珍
(直到两周前,自己还是做得很差,汗颜!)
我总结一下,觉得还是“蹩脚老师”对我帮助最大,他们每次讲课只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由于他讲不清楚,就会引起我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去。听课之后总觉得不满足,就只能自己去学。这些老师讲过的内容,必须经过自己摸索才能弄清楚,在自己脑子里反复思考,按自己的思路找答案,花了不少力,所以印象深刻,不易忘。——钱钟韩
(自注:现在大学的“蹩脚老师”们还不如钱院士那时候呢,能提出问题就不错了……大多数老师只是念PPT而已,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来,怎么会激发起探索的欲望呢?我觉得是钱院士本身就爱学的原因,这样的学生遇到什么老师都能学好。他要是遇到一个不蹩脚,比如一个爱启发学生思维的老师,他会学得更好)
我一贯比较注意分析与发现客观事物中带规律的东西,因此我喜欢研究思维方法,比如诗词体现灵感与形象思维,哲学与数体现抽象思维。还有一种,辩证法。——唐稚松
(自注:这也是我最初喜欢科学,而后又研究佛法的原因吧)
你想得Nobel奖吗?有五条规律:第一,不要被自己过去的经验所束缚;第二,不要过分追随你的领域中的任何一个权威;第三,不要抱着你不需要的东西不放,要严格筛选信息;第四,不要回避对抗,有合理的观点,就去辩论;第五,不要忘记童年时期的好奇精神。
我也更偏爱那些善动脑筋,敢于直抒己见,而且坚持正确方向一做到底的青年人。——戴汝为
(自注:所以在中国怎么来产生优秀的科学家呢?怎么可能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