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视死如归的幽默,无伤大雅的失真
在我们讨论这部电影之前,先提一提王小波,这个在众文艺青年心中神一般存在的作家,他的“有趣”哲学和精英思维影响了许多人,他最大的优点,也是最特别之处,是摒弃了几乎所有伤痕文学作家采取的苦逼姿态、控诉情绪、委屈心理,他以笑代哭,以幽默面对苦难,以蓬勃的原始生命力面对诸多荒诞。这种写作态度,使他超越了无数平庸的、永远苦大仇深的、著名的一众作协主席,成为民间文坛翘楚。
《美丽人生》出类拔萃之处也在于这种面对苦难的幽默视角和人文情怀,幽默和人文并不新鲜,但用来应对屠杀数百万犹太人、蹂躏整个欧洲的纳粹侵略史,不得不说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何况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电影多如牛毛,经典也有一堆,不说《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扛鼎之作,表现深刻的有《铁皮鼓》、《钢琴师》、《安妮日记》,玩闹之作也不缺,怪咖昆汀的《无耻混蛋》直接改编历史,《弗兰昆斯坦的军队》加了些蒸汽朋克的因素,《死亡之雪》干脆就来活人大战纳粹僵尸的血腥戏码。——在诸多纳粹题材的电影中,《美丽人生》大概是最单纯、最可爱、也是最辛苦的一部佳作,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最辛苦”,是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太理想了:一个聪明机智的乐天派男人,为了妻子和儿子能够熬过灾难,靠一张嘴皮子生生把灾难演成了一出得分游戏,无时不刻地与纳粹的残酷无情形成黑色幽默式的对比和反讽,这出喜剧终于以他生命的结束而结束,阳光普照人间,不知人事的幼子开心地雀跃舞蹈。
本片继承了意大利喜剧片的典型风格,民俗、巧合、闹剧、小丑的因素很多,从薄伽丘到皮兰德娄,再到费里尼,无不钟情于对意大利热辣辣洒脱安逸的风情的表现。犹太人圭多与妻子多拉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结婚生子幸福生活的戏份,占据了影片将近一半的时间,每一秒钟都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喜剧气氛,而后开始进入集中营的部分,这对快乐父子进入了父亲编造的积分游戏中,谁最先得到一千分,便能得到一辆货真价实的坦克。从剧情安排上讲,这是本片的一种冒险,对本片主题的表达是一种损害,用了过多篇幅来渲染突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基调气氛,使本片“乐观面对灾难”的主旨停滞在“乐观”的层面迟迟不前,甚至整部电影看下来,我们也并未对纳粹德国的暴行感到如何愤慨,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多么乐观的精神,多么勇敢的父亲,多么伟大而温馨的传奇故事。
圭多充满温情的欺骗把戏,更像是一种修辞游戏,依靠卓越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凭空把真相改编成另一种可信的假象,这种改编的动机是如此自然而然,前半段的电影将情节伏笔铺垫得很充分,父子俩之间也足够默契。狰狞的德国军官在宣布集中营的纪律,圭多翻译成儿子所能理解的游戏规则,喜剧效果十足,难能可贵的是,圭多的机智能持续到把这种把戏一直贯穿到儿子乔舒亚成功避难,圭多最后一幕迈着滑稽的方步走向死亡时,小儿子正躲在柜子里偷笑,这一幕,正好呼应了父子俩刚被抓走时家庭宴会的一个小插曲,乔舒亚不喜欢洗澡,躲在柜子里。也正是乔舒亚不爱洗澡这一伏笔,使他免于毒气而死的厄运,他混迹在德国儿童之间,自顾自地玩着“打死我也不说话”的游戏,这些桥段,莫不令人捧腹,而在笑之余,也十分辛酸。
本片有一种娱乐至死的精神,不管现实多么惊险恶劣,总能化险为夷,主人公也从未有过恐惧彷徨,勇敢乐观得几乎脱离了正常人性,但正是这种失真,让圭多的爱子之心,让整部电影的乐观情怀达到一种实验的极致,如果我们真的能一笑到底,灾难会发生改变吗?我们会发生改变吗?至此,我们不再关心在真实的集中营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圭多,我们只关心这样的生活态度到底会不会带给我们光明的结果,还是只是一场徒劳,美梦终会被现实的铁蹄踏碎。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乔舒亚成功存活下来,并遇到了一辆真正的坦克,美国大兵再一次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将小乔舒亚带到母亲身边团聚,欢呼着胜利胜利。这种美梦做到底终于成真的剧情,给了我们一种重新面对历史的维度:一种举重若轻的自娱自乐精神,可以说这是一场自我麻醉,但这场麻醉是为了手术台上保命,可以说这是一种阳光版的阿Q胜利催眠法,小乔舒亚狂呼的胜利,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胜利,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战争的炮火如果没有落在他身边,也许就像是一场成人们的角力游戏。
我们不禁忧愁:是的,父亲绝世的机智保护了他天真无邪的童年,但他长大后怎么办?那经历过这段黑暗的孩子们怎么办?他们的童年阴影会毁掉他们一生吗?我们没资格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应该谨慎思量面对历史的态度:这部电影的幽默与讽刺,像是一束烛光,照亮了一个黑暗的角落,照不透整个历史的黑幕,不过我们看到这个光明燃烧的角落,好像可以暂时忘却整个的黑暗。
非常值得介绍的,是本片的灵魂人物罗伯托•贝尼尼,他被影迷封为“意大利的卓别林”,最擅长扮演喜剧性的小人物,身高仅一米六五的他其貌不扬,长了一张略显油滑而喜感十足的脸,他身兼本片的导演、编辑、主角三职,他的出色演绎,使本片的“欢笑气氛”能自始至终一气到底,没有卓别林式的自嘲与嘲他,没有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搞怪,提住一口气,乐观一路不停车,这也算是一种喜剧表演的奇观了。他最终凭借此片获得了第71届(1999年)奥斯卡影帝,本片也如愿摘得最佳外语片大奖。2011年,贝尼尼和另一位也经常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大师伍迪•艾伦合作,在《爱在罗马》中出演了一个戏份不多但绝对出彩的角色。此外,本片中扮演他妻子多拉的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也是他生活中的妻子。
先不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理想到了失真的地步,且说从对待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选取了一个轻巧的手段——轻巧得有些轻佻,但无伤大雅。毕竟,在我们噙着热泪同仇敌忾地看《辛德勒的名单》之余,这部电影也是一种美丽轻松的调节,正如我们读惯了文革血泪史,却一头撞到了王二和陈清扬。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201
《美丽人生》出类拔萃之处也在于这种面对苦难的幽默视角和人文情怀,幽默和人文并不新鲜,但用来应对屠杀数百万犹太人、蹂躏整个欧洲的纳粹侵略史,不得不说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何况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电影多如牛毛,经典也有一堆,不说《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扛鼎之作,表现深刻的有《铁皮鼓》、《钢琴师》、《安妮日记》,玩闹之作也不缺,怪咖昆汀的《无耻混蛋》直接改编历史,《弗兰昆斯坦的军队》加了些蒸汽朋克的因素,《死亡之雪》干脆就来活人大战纳粹僵尸的血腥戏码。——在诸多纳粹题材的电影中,《美丽人生》大概是最单纯、最可爱、也是最辛苦的一部佳作,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最辛苦”,是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太理想了:一个聪明机智的乐天派男人,为了妻子和儿子能够熬过灾难,靠一张嘴皮子生生把灾难演成了一出得分游戏,无时不刻地与纳粹的残酷无情形成黑色幽默式的对比和反讽,这出喜剧终于以他生命的结束而结束,阳光普照人间,不知人事的幼子开心地雀跃舞蹈。
本片继承了意大利喜剧片的典型风格,民俗、巧合、闹剧、小丑的因素很多,从薄伽丘到皮兰德娄,再到费里尼,无不钟情于对意大利热辣辣洒脱安逸的风情的表现。犹太人圭多与妻子多拉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结婚生子幸福生活的戏份,占据了影片将近一半的时间,每一秒钟都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喜剧气氛,而后开始进入集中营的部分,这对快乐父子进入了父亲编造的积分游戏中,谁最先得到一千分,便能得到一辆货真价实的坦克。从剧情安排上讲,这是本片的一种冒险,对本片主题的表达是一种损害,用了过多篇幅来渲染突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基调气氛,使本片“乐观面对灾难”的主旨停滞在“乐观”的层面迟迟不前,甚至整部电影看下来,我们也并未对纳粹德国的暴行感到如何愤慨,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多么乐观的精神,多么勇敢的父亲,多么伟大而温馨的传奇故事。
圭多充满温情的欺骗把戏,更像是一种修辞游戏,依靠卓越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凭空把真相改编成另一种可信的假象,这种改编的动机是如此自然而然,前半段的电影将情节伏笔铺垫得很充分,父子俩之间也足够默契。狰狞的德国军官在宣布集中营的纪律,圭多翻译成儿子所能理解的游戏规则,喜剧效果十足,难能可贵的是,圭多的机智能持续到把这种把戏一直贯穿到儿子乔舒亚成功避难,圭多最后一幕迈着滑稽的方步走向死亡时,小儿子正躲在柜子里偷笑,这一幕,正好呼应了父子俩刚被抓走时家庭宴会的一个小插曲,乔舒亚不喜欢洗澡,躲在柜子里。也正是乔舒亚不爱洗澡这一伏笔,使他免于毒气而死的厄运,他混迹在德国儿童之间,自顾自地玩着“打死我也不说话”的游戏,这些桥段,莫不令人捧腹,而在笑之余,也十分辛酸。
本片有一种娱乐至死的精神,不管现实多么惊险恶劣,总能化险为夷,主人公也从未有过恐惧彷徨,勇敢乐观得几乎脱离了正常人性,但正是这种失真,让圭多的爱子之心,让整部电影的乐观情怀达到一种实验的极致,如果我们真的能一笑到底,灾难会发生改变吗?我们会发生改变吗?至此,我们不再关心在真实的集中营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圭多,我们只关心这样的生活态度到底会不会带给我们光明的结果,还是只是一场徒劳,美梦终会被现实的铁蹄踏碎。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乔舒亚成功存活下来,并遇到了一辆真正的坦克,美国大兵再一次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将小乔舒亚带到母亲身边团聚,欢呼着胜利胜利。这种美梦做到底终于成真的剧情,给了我们一种重新面对历史的维度:一种举重若轻的自娱自乐精神,可以说这是一场自我麻醉,但这场麻醉是为了手术台上保命,可以说这是一种阳光版的阿Q胜利催眠法,小乔舒亚狂呼的胜利,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胜利,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战争的炮火如果没有落在他身边,也许就像是一场成人们的角力游戏。
我们不禁忧愁:是的,父亲绝世的机智保护了他天真无邪的童年,但他长大后怎么办?那经历过这段黑暗的孩子们怎么办?他们的童年阴影会毁掉他们一生吗?我们没资格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应该谨慎思量面对历史的态度:这部电影的幽默与讽刺,像是一束烛光,照亮了一个黑暗的角落,照不透整个历史的黑幕,不过我们看到这个光明燃烧的角落,好像可以暂时忘却整个的黑暗。
非常值得介绍的,是本片的灵魂人物罗伯托•贝尼尼,他被影迷封为“意大利的卓别林”,最擅长扮演喜剧性的小人物,身高仅一米六五的他其貌不扬,长了一张略显油滑而喜感十足的脸,他身兼本片的导演、编辑、主角三职,他的出色演绎,使本片的“欢笑气氛”能自始至终一气到底,没有卓别林式的自嘲与嘲他,没有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搞怪,提住一口气,乐观一路不停车,这也算是一种喜剧表演的奇观了。他最终凭借此片获得了第71届(1999年)奥斯卡影帝,本片也如愿摘得最佳外语片大奖。2011年,贝尼尼和另一位也经常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大师伍迪•艾伦合作,在《爱在罗马》中出演了一个戏份不多但绝对出彩的角色。此外,本片中扮演他妻子多拉的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也是他生活中的妻子。
先不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理想到了失真的地步,且说从对待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选取了一个轻巧的手段——轻巧得有些轻佻,但无伤大雅。毕竟,在我们噙着热泪同仇敌忾地看《辛德勒的名单》之余,这部电影也是一种美丽轻松的调节,正如我们读惯了文革血泪史,却一头撞到了王二和陈清扬。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