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黄金时代(2)
(二)文艺复兴(下)
让我们先来做到选择题。
从前,有一位国王,统治着一片富饶的领土。然而处于变革的年代,再强大的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于是,为了国家的强盛与国土的安危,国王为自己的继承人安排了一桩婚约,迎娶了另一强国的公主,以此缔结两国的同盟。可是婚后不久,王储意外离世。国王悲伤之余,为确保两国联盟得以延续,打算让他的次子迎娶死去王子的遗孀,即她的嫂子。如果你是国王的次子,会怎么做呢?
A.履行责任,维持两国的同盟;
B.解除婚约,寻找自己的真爱;
C.先娶着呗,有了真爱再离婚。
A是深明大义的选择,B则有真爱至上的浪漫情怀,至于C... ...选C的孩子们啊,或许你很聪明,但是你很渣。看过《权力的游戏》的同学,这时候恐怕就要笑了,选A的艾德·史塔克,和选B的罗柏·史塔克,哪有一个善终的。不过此处,我们既不谈责任,也不谈爱情,而是从一个选了C的渣男说起。他就是后来的英格兰国王——《都铎王朝》的男主角——亨利八世。
在Showtime美剧《都铎王朝》中,饰演这位英国史上最富争议的君王的,居然是帅气的爱尔兰小哥乔纳森·莱斯·梅耶斯。仅从形象上看来,这已经是对亨利八世极大的美化。历史上的这位国王是个典型的胖子,在死前甚至达到了192公斤。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女人愿意成为国王的情妇,毕竟在金钱与权力的控制下,这并不只是个看脸的社会。该剧讲述了亨利八世治下的都铎王朝,以及这位国王的诸位妻子。2010年,《都铎王朝》完结,随即由《波吉亚家族》接棒。而就历史而言,实际是由王权接下了教权。
英格兰国王可不像咱天朝皇帝,坐拥三千佳丽六宫粉黛,还不会受到舆论谴责。除了一夫一妻制的历史,以及“至死不渝”的那一套誓言外,由于王室婚姻和教会的绑定关系,两者一旦结合,未经梵蒂冈的允许,就不能够分开;同理,不经教皇允许的婚姻,也是不合法的。若不遵从教廷的决定,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甚至会发展为与整个天主教世界为敌。
亨利八世当上国王前,就很反感与兄嫂——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的婚事,只是迫于与西班牙的关系,还是娶了凯瑟琳为后。婚后,凯瑟琳王后要做的,就是生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便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可惜的是,除了玛丽公主以外,她生下的六个孩子,包括三名小王子,最终都夭折了。刚巧亨利八世另结新欢,苦于自己的王后生不出男性继承人,于是估摸起离婚的事,向教皇提出申请。可人家凯瑟琳是西班牙的公主,身份地位不比你英格兰国王低多少,这桩离婚案,教皇偏偏不予批准。
国王急了,一方面为无子的遗憾而苦恼,一方面受情妇安妮·博林的诱惑与撺掇,国王终于一拍大腿,管它天主教会怎么说,离婚!1533年,历经了八年的婚外情长跑后,亨利终于和安妮·博林秘密成婚。国王这么一“胡闹”,罗马教廷不开心了,仗着手上的教权,将亨利逐出天主教。国王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英国脱离教廷,以新教代替。就这样,英格兰王权终于不再受到教权的干涉,因为一场荒唐的离婚诉讼,诞生了影响至今的英国国教。
当意大利在文艺复兴的驱使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英国人却因为国王的离婚,不得不纠结自己的信仰问题。由于缺乏合适的契机,文艺在大不列颠的土地上,迟迟没能复兴起来。亨利八世的时段内,能称得上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恐怕只有写出《乌托邦》的国王重臣——托马斯·莫尔了。遗憾的是,英格兰难得出个人文主义者,却因为反对亨利离婚,最终被斩首示众。文学需要内涵,艺术需要天赋,思潮传到英国需要时间,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风潮,那就是一夜之间的事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极尽美化之所能:镂空层叠的装饰、珠光宝气的点缀、肩部胸部的填充物、喇叭状的拉夫领、紧身束腰、宽大笨重的裙撑... ...你可以说它雍容华贵,也可以说它中看不中用,反正在当下这个全世界统一西服的社会,如此华丽的服饰是没人穿了,我们也只能在电影中一窥其貌。外行开热闹,或许我们看不懂奥斯卡服装设计的评选,听不懂什么巴洛克什么洛可可,但只要还有人看电影,就不会有真正过时的服装。
亨利为了一个侍女,能够与西班牙交恶,与教皇为敌,甚至为此创立新教,不可不谓感天动地。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加上句“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倒也勉强算个圆满的童话故事。可惜人生不必歌谣,它就像一部漫长的电视剧,只要还有下一集,就不会一败涂地,同样地,也不会一路顺风。2008年的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以其残酷的叙述,通过后来的奥斯卡影后娜特莉·波特曼的出色表演,描绘了安妮·博林的大起大落。
宫斗戏码不是国产剧的专利,事实上,只要有封建史的国家,都少不了讲述宫斗的作品。换句话说,但凡有封建史的国家,在历史长河的泥沙深中,免不了挂着些腥风血雨后的泪痕。在《鸠占鹊巢》中,安妮·博林为了得到国王的宠幸,不惜与自己的妹妹争风,并成功猎取了亨利的青睐,如愿以偿地成为王后。上位后的安妮,对丈夫与前任的孩子——玛丽公主——百般羞辱,竟派公主作自己女儿的侍女,使得公主的少年时代充满阴影。这时候的安妮·博林,和当初的凯瑟琳一样,只要生下一位男性继承人,就可以保住来之不易的后位。谁知凯瑟琳的诅咒对她同样有效,除了伊丽莎白公主外,她始终没能生下男婴。历史不断重演,此时的渣男国王,又看上了侍女珍·西摩。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安妮可以玩好权力的游戏,不表示她能掌握基因的规律。1536年,安妮被控多项罪名,最终依叛国罪斩首,成为英格兰第一位被处决的王后。
亨利八世一生结婚六次,却只留下了三个子嗣。他的第三任王后珍·西摩,为他生下了唯一一位小王子。亨利死后,他登基为爱德华六世,在巩固了先王的新教政策后,年仅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亨利为了男性子嗣操劳一生,砍了两任王后,放逐两任,不惜给英国树敌无数。一切专断与执拗,换来的只是这样的结局,不知亨利若在天有灵,又会作何感想?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儿子没有施展鸿图的命,女儿却很是了得。爱德华六世驾崩后,亨利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的女儿,玛丽·都铎,发动了政变,加冕英格兰女王。由于青春期阴影的影响,玛丽表现出甚于父王的执拗,一上台便恢复了母亲信仰的天主教,甚至烧死了几百名新教徒,为自己“赢得”了“血腥玛丽”的称号。这个称号后来演变成一则恐怖传说、一种鸡尾酒以及一款中国人都会玩的灵异游戏。玛丽一世不会忘记“小三”安妮·博林给她的屈辱,生怕死后王位落到安妮之女伊丽莎白的身上。可这时候的玛丽,又落入了凯瑟琳和安妮的诅咒,硬是生不了孩子。在电影《伊丽莎白》中,玛丽不愿做弑亲者,无奈接受伊丽莎白继位的事实,安妮·博林的孩子到底坐上了王位,从而敲开了英国黄金时代的大门。
玛丽没有自己的电影,只能在父王和妹妹的片子中客串,要么可怜兮兮,要么残忍暴戾,被刻画成神经质的形象;或者任由恐怖片导演,拍出些低劣的恐怖片糟蹋自己的形象。相比较而言,关于伊丽莎白的电影则不少,仅仅作为传记片出品的,就有凯特·布兰切特与海伦·米伦的两款,前者扮演了伊丽莎白一世青年到中年的过程,后者则扮演了她的老年时期。
《伊丽莎白》讲述了女王上位前后,从天真浪漫到“杀死心中的女孩”的故事。伊丽莎白拨乱反正,再度恢复了新教的正统地位,于是不得不倾其一生与教廷为敌,处理国内的天主教叛乱集团。另一方面,还得谨防在先王时代就结下梁子的西班牙。此外,还要对付虎视眈眈的继承人玛丽·斯图亚特。至此,《都铎王朝》《鸠占鹊巢》中埋下的伏笔,接踵而至地爆发,像一颗颗熟透了柿子向女王砸来。若是她接得好,就是丰收时节,若是不幸失误,便是惨不忍睹的终点。此时的女王陛下,又不得不面对同样的条件:生下一个孩子,确保英格兰无恙。然而伊丽莎白似乎不屑于前人的纠结,她做得更绝,干脆不结婚。
“童贞女王”自称嫁给了英格兰,并将她的“夫君”带入黄金时代。伊丽莎白在位年间,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屡屡挫败梵蒂冈的阴谋,且处决了玛丽·斯图亚特。在《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英格兰海军打破西班牙无敌舰队,两国三代的恩怨也就此灰飞烟灭。然而女王绝非一个无爱的国家机器,至少从电影给我们展现的看,女王的情事也是各有版本。从《伊丽莎白》中的罗伯特·达德利,到《玛戈尔王后》中的安茹公爵,再到《伊丽莎白:黄金时代》的沃尔特·雷利。影视中的男友之多,大到公爵小到伯爵,其中还不乏海盗和同性恋。以致于到了《匿名者》中,已经发展到乱伦戏码了。提到《匿名者》,则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英国最伟大、也最神秘的艺术家——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影视价值,甚至连达芬奇也不能比拟,因为前者除了自己的故事,还有37部剧本,供编剧翻来覆去地拍成电影。近年来,改编莎剧的风潮也不见退却,几乎是每年一部的节奏。仅仅是所谓“后现代版”,就有《辛白林》《无事生非》《凯撒必须死》等一众片子,而光是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就不下十部,若是一一赏来,恐怕还得整篇《影视中的莎剧》才算完。而只从莎士比亚本人出发,如果说达芬奇的改编价值,在于其神奇的人生履历,那么莎翁的改编价值就在于:他空白的历史。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莎翁生平,都是在他死后数年拼凑出来的。从仅有的史料上看,我们只能断定,莎士比亚是个演员的名字。至于莎剧的作者究竟是谁,研究者们众说纷纭。有说是培根的,有说是本·琼森的,还有说就是演员莎士比亚的,甚至有说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莎翁情史》属于尊重主流的那一类,它将莎士比亚设定为风流才子,上演了一出作家与缪斯的故事,并且巧妙地解构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第十二夜》的创作过程,对于莎翁爱好者来说,算得上一部赏心悦目的佳作。而对于对文学无爱的观众来说,还是同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看起来更爽一点。
比起任何一部讲述作家的电影,《匿名者》都是非主流的那种。它大胆颠覆了公众眼中的莎翁形象,敢于冒犯一部分莎剧粉,将原创作者的身份,指向了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而演员莎士比亚,则被演绎作窃取成果的小人。影片拿莎剧《理查三世》开刀,活活将一部历史剧变作了“清君侧”的宣言,上演了一出男人们的宫斗戏。
英格兰历经变革,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手里,国内动荡渐趋平静,文学艺术尤其戏剧,则焕发新生。在弗朗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森一众大家中,莎翁的成就无疑是最高的。据说伊丽莎白很喜爱莎翁,遗憾的是,女王并没有赶上他的黄金时代。1603年,女王病逝,由于没有子嗣,风水轮流转,皇冠戴在了她生前的死敌——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头上,史称詹姆士一世。自亨利的离婚案,到詹姆士登基为王,仅仅三代人之间,就闹出了四五幕关于继承权的讽刺喜剧。在不受教权束缚的自由下,王权不断更替,一任任国君,一位位大臣,竭尽心力地玩着权力的游戏,算计来去,却从没个真正的人生赢家,轻则抱憾而逝,重则招致处决。王笑了又哭,来了又去,唯王权始终屹立,然而它又能屹立多久?不同于不如意的前任们,詹姆士到底把王位传给了亲儿子,只可惜,他的名字,叫做查理一世。
百年后,一个个王殒了命,一个个王朝画上了句号,幸存的那些,也不过是光鲜亮丽的象征。至高的权力,贤明的美誉,再也无法属于同一个人。或许,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还有着类似王权的存在,然而人们将其统称为:独裁者。
大概只有艺术活了下来,它们在美术馆,在大剧院,或者在电影院,等着懂得欣赏它们的人。从《卡萨诺瓦》到《灿烂人生》,日历以数百年的速度跨越着,艺术的气息依然不见退散。只不过,“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时间是最大的杀手,丰富的情感、智慧的言语、青春的美貌、即逝的灵感、短暂的生命... ...时光飞逝,个体依次幻灭,只留得概念的空壳。即便高如艺术,也在更替着:百年后,舞台被银幕抢去了风头,一气呵成的话剧表演,比不上一帧帧的修补;写实的风景,细腻的肖像,变成了纸上一坨坨彩色的污渍;音乐愈发地聒噪,流行乐迷凭着人数优势,将古典乐迷打入装逼者的行列。当人们面对艺术,只能附庸风雅的时候,就像《绝美之城》中那孤独的行者,漫步在一座最文艺的国度,遇见的却是一个个空虚的灵魂。直到彼时,我们终于可以说,那个年代,那个黄金时代,或许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未完待续)
让我们先来做到选择题。
从前,有一位国王,统治着一片富饶的领土。然而处于变革的年代,再强大的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于是,为了国家的强盛与国土的安危,国王为自己的继承人安排了一桩婚约,迎娶了另一强国的公主,以此缔结两国的同盟。可是婚后不久,王储意外离世。国王悲伤之余,为确保两国联盟得以延续,打算让他的次子迎娶死去王子的遗孀,即她的嫂子。如果你是国王的次子,会怎么做呢?
A.履行责任,维持两国的同盟;
B.解除婚约,寻找自己的真爱;
C.先娶着呗,有了真爱再离婚。
A是深明大义的选择,B则有真爱至上的浪漫情怀,至于C... ...选C的孩子们啊,或许你很聪明,但是你很渣。看过《权力的游戏》的同学,这时候恐怕就要笑了,选A的艾德·史塔克,和选B的罗柏·史塔克,哪有一个善终的。不过此处,我们既不谈责任,也不谈爱情,而是从一个选了C的渣男说起。他就是后来的英格兰国王——《都铎王朝》的男主角——亨利八世。
![]() |
《都铎王朝》 |
在Showtime美剧《都铎王朝》中,饰演这位英国史上最富争议的君王的,居然是帅气的爱尔兰小哥乔纳森·莱斯·梅耶斯。仅从形象上看来,这已经是对亨利八世极大的美化。历史上的这位国王是个典型的胖子,在死前甚至达到了192公斤。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女人愿意成为国王的情妇,毕竟在金钱与权力的控制下,这并不只是个看脸的社会。该剧讲述了亨利八世治下的都铎王朝,以及这位国王的诸位妻子。2010年,《都铎王朝》完结,随即由《波吉亚家族》接棒。而就历史而言,实际是由王权接下了教权。
英格兰国王可不像咱天朝皇帝,坐拥三千佳丽六宫粉黛,还不会受到舆论谴责。除了一夫一妻制的历史,以及“至死不渝”的那一套誓言外,由于王室婚姻和教会的绑定关系,两者一旦结合,未经梵蒂冈的允许,就不能够分开;同理,不经教皇允许的婚姻,也是不合法的。若不遵从教廷的决定,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甚至会发展为与整个天主教世界为敌。
亨利八世当上国王前,就很反感与兄嫂——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的婚事,只是迫于与西班牙的关系,还是娶了凯瑟琳为后。婚后,凯瑟琳王后要做的,就是生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便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可惜的是,除了玛丽公主以外,她生下的六个孩子,包括三名小王子,最终都夭折了。刚巧亨利八世另结新欢,苦于自己的王后生不出男性继承人,于是估摸起离婚的事,向教皇提出申请。可人家凯瑟琳是西班牙的公主,身份地位不比你英格兰国王低多少,这桩离婚案,教皇偏偏不予批准。
国王急了,一方面为无子的遗憾而苦恼,一方面受情妇安妮·博林的诱惑与撺掇,国王终于一拍大腿,管它天主教会怎么说,离婚!1533年,历经了八年的婚外情长跑后,亨利终于和安妮·博林秘密成婚。国王这么一“胡闹”,罗马教廷不开心了,仗着手上的教权,将亨利逐出天主教。国王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英国脱离教廷,以新教代替。就这样,英格兰王权终于不再受到教权的干涉,因为一场荒唐的离婚诉讼,诞生了影响至今的英国国教。
![]() |
《都铎王朝》中的安妮·博林 |
当意大利在文艺复兴的驱使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英国人却因为国王的离婚,不得不纠结自己的信仰问题。由于缺乏合适的契机,文艺在大不列颠的土地上,迟迟没能复兴起来。亨利八世的时段内,能称得上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恐怕只有写出《乌托邦》的国王重臣——托马斯·莫尔了。遗憾的是,英格兰难得出个人文主义者,却因为反对亨利离婚,最终被斩首示众。文学需要内涵,艺术需要天赋,思潮传到英国需要时间,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风潮,那就是一夜之间的事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极尽美化之所能:镂空层叠的装饰、珠光宝气的点缀、肩部胸部的填充物、喇叭状的拉夫领、紧身束腰、宽大笨重的裙撑... ...你可以说它雍容华贵,也可以说它中看不中用,反正在当下这个全世界统一西服的社会,如此华丽的服饰是没人穿了,我们也只能在电影中一窥其貌。外行开热闹,或许我们看不懂奥斯卡服装设计的评选,听不懂什么巴洛克什么洛可可,但只要还有人看电影,就不会有真正过时的服装。
![]() |
文艺复兴时期的拉夫领 |
亨利为了一个侍女,能够与西班牙交恶,与教皇为敌,甚至为此创立新教,不可不谓感天动地。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加上句“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倒也勉强算个圆满的童话故事。可惜人生不必歌谣,它就像一部漫长的电视剧,只要还有下一集,就不会一败涂地,同样地,也不会一路顺风。2008年的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以其残酷的叙述,通过后来的奥斯卡影后娜特莉·波特曼的出色表演,描绘了安妮·博林的大起大落。
宫斗戏码不是国产剧的专利,事实上,只要有封建史的国家,都少不了讲述宫斗的作品。换句话说,但凡有封建史的国家,在历史长河的泥沙深中,免不了挂着些腥风血雨后的泪痕。在《鸠占鹊巢》中,安妮·博林为了得到国王的宠幸,不惜与自己的妹妹争风,并成功猎取了亨利的青睐,如愿以偿地成为王后。上位后的安妮,对丈夫与前任的孩子——玛丽公主——百般羞辱,竟派公主作自己女儿的侍女,使得公主的少年时代充满阴影。这时候的安妮·博林,和当初的凯瑟琳一样,只要生下一位男性继承人,就可以保住来之不易的后位。谁知凯瑟琳的诅咒对她同样有效,除了伊丽莎白公主外,她始终没能生下男婴。历史不断重演,此时的渣男国王,又看上了侍女珍·西摩。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安妮可以玩好权力的游戏,不表示她能掌握基因的规律。1536年,安妮被控多项罪名,最终依叛国罪斩首,成为英格兰第一位被处决的王后。
![]() |
《鸠占鹊巢》中的安妮·博林 |
亨利八世一生结婚六次,却只留下了三个子嗣。他的第三任王后珍·西摩,为他生下了唯一一位小王子。亨利死后,他登基为爱德华六世,在巩固了先王的新教政策后,年仅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亨利为了男性子嗣操劳一生,砍了两任王后,放逐两任,不惜给英国树敌无数。一切专断与执拗,换来的只是这样的结局,不知亨利若在天有灵,又会作何感想?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儿子没有施展鸿图的命,女儿却很是了得。爱德华六世驾崩后,亨利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的女儿,玛丽·都铎,发动了政变,加冕英格兰女王。由于青春期阴影的影响,玛丽表现出甚于父王的执拗,一上台便恢复了母亲信仰的天主教,甚至烧死了几百名新教徒,为自己“赢得”了“血腥玛丽”的称号。这个称号后来演变成一则恐怖传说、一种鸡尾酒以及一款中国人都会玩的灵异游戏。玛丽一世不会忘记“小三”安妮·博林给她的屈辱,生怕死后王位落到安妮之女伊丽莎白的身上。可这时候的玛丽,又落入了凯瑟琳和安妮的诅咒,硬是生不了孩子。在电影《伊丽莎白》中,玛丽不愿做弑亲者,无奈接受伊丽莎白继位的事实,安妮·博林的孩子到底坐上了王位,从而敲开了英国黄金时代的大门。
玛丽没有自己的电影,只能在父王和妹妹的片子中客串,要么可怜兮兮,要么残忍暴戾,被刻画成神经质的形象;或者任由恐怖片导演,拍出些低劣的恐怖片糟蹋自己的形象。相比较而言,关于伊丽莎白的电影则不少,仅仅作为传记片出品的,就有凯特·布兰切特与海伦·米伦的两款,前者扮演了伊丽莎白一世青年到中年的过程,后者则扮演了她的老年时期。
![]() |
《伊丽莎白》 |
《伊丽莎白》讲述了女王上位前后,从天真浪漫到“杀死心中的女孩”的故事。伊丽莎白拨乱反正,再度恢复了新教的正统地位,于是不得不倾其一生与教廷为敌,处理国内的天主教叛乱集团。另一方面,还得谨防在先王时代就结下梁子的西班牙。此外,还要对付虎视眈眈的继承人玛丽·斯图亚特。至此,《都铎王朝》《鸠占鹊巢》中埋下的伏笔,接踵而至地爆发,像一颗颗熟透了柿子向女王砸来。若是她接得好,就是丰收时节,若是不幸失误,便是惨不忍睹的终点。此时的女王陛下,又不得不面对同样的条件:生下一个孩子,确保英格兰无恙。然而伊丽莎白似乎不屑于前人的纠结,她做得更绝,干脆不结婚。
“童贞女王”自称嫁给了英格兰,并将她的“夫君”带入黄金时代。伊丽莎白在位年间,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屡屡挫败梵蒂冈的阴谋,且处决了玛丽·斯图亚特。在《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英格兰海军打破西班牙无敌舰队,两国三代的恩怨也就此灰飞烟灭。然而女王绝非一个无爱的国家机器,至少从电影给我们展现的看,女王的情事也是各有版本。从《伊丽莎白》中的罗伯特·达德利,到《玛戈尔王后》中的安茹公爵,再到《伊丽莎白:黄金时代》的沃尔特·雷利。影视中的男友之多,大到公爵小到伯爵,其中还不乏海盗和同性恋。以致于到了《匿名者》中,已经发展到乱伦戏码了。提到《匿名者》,则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英国最伟大、也最神秘的艺术家——莎士比亚。
![]() |
《莎翁情史》中的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的影视价值,甚至连达芬奇也不能比拟,因为前者除了自己的故事,还有37部剧本,供编剧翻来覆去地拍成电影。近年来,改编莎剧的风潮也不见退却,几乎是每年一部的节奏。仅仅是所谓“后现代版”,就有《辛白林》《无事生非》《凯撒必须死》等一众片子,而光是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就不下十部,若是一一赏来,恐怕还得整篇《影视中的莎剧》才算完。而只从莎士比亚本人出发,如果说达芬奇的改编价值,在于其神奇的人生履历,那么莎翁的改编价值就在于:他空白的历史。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莎翁生平,都是在他死后数年拼凑出来的。从仅有的史料上看,我们只能断定,莎士比亚是个演员的名字。至于莎剧的作者究竟是谁,研究者们众说纷纭。有说是培根的,有说是本·琼森的,还有说就是演员莎士比亚的,甚至有说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莎翁情史》属于尊重主流的那一类,它将莎士比亚设定为风流才子,上演了一出作家与缪斯的故事,并且巧妙地解构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第十二夜》的创作过程,对于莎翁爱好者来说,算得上一部赏心悦目的佳作。而对于对文学无爱的观众来说,还是同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看起来更爽一点。
![]() |
《匿名者》中的莎士比亚 |
比起任何一部讲述作家的电影,《匿名者》都是非主流的那种。它大胆颠覆了公众眼中的莎翁形象,敢于冒犯一部分莎剧粉,将原创作者的身份,指向了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而演员莎士比亚,则被演绎作窃取成果的小人。影片拿莎剧《理查三世》开刀,活活将一部历史剧变作了“清君侧”的宣言,上演了一出男人们的宫斗戏。
英格兰历经变革,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手里,国内动荡渐趋平静,文学艺术尤其戏剧,则焕发新生。在弗朗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森一众大家中,莎翁的成就无疑是最高的。据说伊丽莎白很喜爱莎翁,遗憾的是,女王并没有赶上他的黄金时代。1603年,女王病逝,由于没有子嗣,风水轮流转,皇冠戴在了她生前的死敌——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头上,史称詹姆士一世。自亨利的离婚案,到詹姆士登基为王,仅仅三代人之间,就闹出了四五幕关于继承权的讽刺喜剧。在不受教权束缚的自由下,王权不断更替,一任任国君,一位位大臣,竭尽心力地玩着权力的游戏,算计来去,却从没个真正的人生赢家,轻则抱憾而逝,重则招致处决。王笑了又哭,来了又去,唯王权始终屹立,然而它又能屹立多久?不同于不如意的前任们,詹姆士到底把王位传给了亲儿子,只可惜,他的名字,叫做查理一世。
![]() |
《伊丽莎白一世》 |
百年后,一个个王殒了命,一个个王朝画上了句号,幸存的那些,也不过是光鲜亮丽的象征。至高的权力,贤明的美誉,再也无法属于同一个人。或许,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还有着类似王权的存在,然而人们将其统称为:独裁者。
大概只有艺术活了下来,它们在美术馆,在大剧院,或者在电影院,等着懂得欣赏它们的人。从《卡萨诺瓦》到《灿烂人生》,日历以数百年的速度跨越着,艺术的气息依然不见退散。只不过,“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时间是最大的杀手,丰富的情感、智慧的言语、青春的美貌、即逝的灵感、短暂的生命... ...时光飞逝,个体依次幻灭,只留得概念的空壳。即便高如艺术,也在更替着:百年后,舞台被银幕抢去了风头,一气呵成的话剧表演,比不上一帧帧的修补;写实的风景,细腻的肖像,变成了纸上一坨坨彩色的污渍;音乐愈发地聒噪,流行乐迷凭着人数优势,将古典乐迷打入装逼者的行列。当人们面对艺术,只能附庸风雅的时候,就像《绝美之城》中那孤独的行者,漫步在一座最文艺的国度,遇见的却是一个个空虚的灵魂。直到彼时,我们终于可以说,那个年代,那个黄金时代,或许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 |
《绝美之城》中的艺术创作 |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