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第一周书籍推荐
王安忆: 《流逝 》
《桃之夭夭》
王小波: 《三十而立》
《流逝》描写的是一个富家落魄太太怎么样在战乱年代里撑起一个家的故事。写作风格上与《长恨歌》大不相同,上海,不仅仅只成为一个背景,而是混合在小弄堂油烟里的一砖一瓦中。从柴米油盐里能感受的到老上海风貌,感受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就像这弄堂里的家家户户,看着是在一起,实则隔的不仅仅是那一堵墙。这个叫端丽的女人,在红卫兵横行的年代,艰难的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从富裕到落魄之间也使她学会怎样应付生活,以至于拨乱反正之后,反而不知道怎么过才算对的。端丽在拨乱反正后,家里立马就有了钱,一切都恢复到战乱前的样子,每日照旧是舞会,她反而觉得生活不应该这样过,而是应该做点什么。这个故事可以看成是写女性的觉醒,一旦觉醒之后就很难再回到之前的状态,不管是对事情的看法上,还是心理上。
《逃之夭夭》相对于上篇来说,写的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郁晓秋即便是私生女,即便从来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即便与母亲和家庭不亲厚,即便被伙伴看不起,也还是欢欢喜喜的长大,只因她天性里是择善的。这个人物从头到尾始终向你展现的是她的不如意的家庭,不如意的学校、恋人、环境;而最后,居然是看到了她顶满足的生了一个女儿,连你都会觉得,这样已经不错了。她自小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于是便格外的能读懂别人的眼中话,话里话;于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只是觉得也许从前还未有这般好,便能淡然处之。得到的,失去的,她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活也不允许她有反抗的机会,她热情过、落寞过,这都没妨碍她向前看,即便她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但她总能说服自己欣然接受。这总能使我想到人淡如菊这四个字。但书里的描写,她分明又是妖娆的,也许是因为她母亲是旧上海的舞女的缘故。作者将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心对立起来。唯一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在叙述上。角色转换非常快,稍不留神就不记得刚刚读过的脉络,在第一人称上面的转换有些乱。
说实在的,《三十而立》读完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文风是一贯的黑色幽默,笑里带伤,充斥着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无奈的语调。如果你身边有“王二”这个人,你也会觉得 这人神经病了吧,都三十二了还不着调。三十岁,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一个分水岭。年轻时有的迷茫、热情、焦虑、理想、在三十岁的门槛上,统统都可以不要,你只需要有一个东西:责任。责任是一个可以把人压死的东西,大到国家兴亡,小到家庭柴米油盐,能承担起责任才能说明一个人成熟了,懂事了。但故事里的“王二”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整天跟校长嬉皮笑脸,一副二流子的样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蔑视学校、世俗的各种规矩,把一件件事情闹得鸡飞狗跳,拿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抗所谓的“正确”。描述的语言可以说是与《红拂夜奔》一个调调,只是,里面对于人类原始欲望的描写太露骨了些。
说到这一点,最近读小说的时候就有强烈的感觉。女人天生是敏感的,内敛的,对于话题的把控随着年龄能清晰的勾勒出轮廓来。譬如在青春年少时,关于男女的一些事情总是避而不言,一开口就会脸红;等到了四五十岁也许在同性之间会说一些在年轻时候看来粗俗甚至是下流的话语,但这时候竟然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人总是到了一定年纪才能窥探出人生的全部秘密,至于那些曾经有的疑惑都已经不知道抛在了哪里。男作家和女作家描写男女之事,手法到底不一样。女人更隐晦,更偏重于描写心理,窗前的明月,房间的物事,哪怕是那墙角的一束花,都能成功渲染气氛;男人则是非常开朗的,光明的,赤裸裸的描写,这让年轻的读者读来,简直觉得是一部黄书。还记得昼颜第一集,编辑让画家把画画的不要那么艺术,高尚,而是说要画的色情些,粗俗些,这样才会有人看。看来,色情与艺术也仅仅是一线之隔。
《桃之夭夭》
王小波: 《三十而立》
《流逝》描写的是一个富家落魄太太怎么样在战乱年代里撑起一个家的故事。写作风格上与《长恨歌》大不相同,上海,不仅仅只成为一个背景,而是混合在小弄堂油烟里的一砖一瓦中。从柴米油盐里能感受的到老上海风貌,感受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就像这弄堂里的家家户户,看着是在一起,实则隔的不仅仅是那一堵墙。这个叫端丽的女人,在红卫兵横行的年代,艰难的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从富裕到落魄之间也使她学会怎样应付生活,以至于拨乱反正之后,反而不知道怎么过才算对的。端丽在拨乱反正后,家里立马就有了钱,一切都恢复到战乱前的样子,每日照旧是舞会,她反而觉得生活不应该这样过,而是应该做点什么。这个故事可以看成是写女性的觉醒,一旦觉醒之后就很难再回到之前的状态,不管是对事情的看法上,还是心理上。
《逃之夭夭》相对于上篇来说,写的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郁晓秋即便是私生女,即便从来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即便与母亲和家庭不亲厚,即便被伙伴看不起,也还是欢欢喜喜的长大,只因她天性里是择善的。这个人物从头到尾始终向你展现的是她的不如意的家庭,不如意的学校、恋人、环境;而最后,居然是看到了她顶满足的生了一个女儿,连你都会觉得,这样已经不错了。她自小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于是便格外的能读懂别人的眼中话,话里话;于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只是觉得也许从前还未有这般好,便能淡然处之。得到的,失去的,她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活也不允许她有反抗的机会,她热情过、落寞过,这都没妨碍她向前看,即便她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但她总能说服自己欣然接受。这总能使我想到人淡如菊这四个字。但书里的描写,她分明又是妖娆的,也许是因为她母亲是旧上海的舞女的缘故。作者将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心对立起来。唯一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在叙述上。角色转换非常快,稍不留神就不记得刚刚读过的脉络,在第一人称上面的转换有些乱。
说实在的,《三十而立》读完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文风是一贯的黑色幽默,笑里带伤,充斥着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无奈的语调。如果你身边有“王二”这个人,你也会觉得 这人神经病了吧,都三十二了还不着调。三十岁,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一个分水岭。年轻时有的迷茫、热情、焦虑、理想、在三十岁的门槛上,统统都可以不要,你只需要有一个东西:责任。责任是一个可以把人压死的东西,大到国家兴亡,小到家庭柴米油盐,能承担起责任才能说明一个人成熟了,懂事了。但故事里的“王二”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整天跟校长嬉皮笑脸,一副二流子的样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蔑视学校、世俗的各种规矩,把一件件事情闹得鸡飞狗跳,拿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抗所谓的“正确”。描述的语言可以说是与《红拂夜奔》一个调调,只是,里面对于人类原始欲望的描写太露骨了些。
说到这一点,最近读小说的时候就有强烈的感觉。女人天生是敏感的,内敛的,对于话题的把控随着年龄能清晰的勾勒出轮廓来。譬如在青春年少时,关于男女的一些事情总是避而不言,一开口就会脸红;等到了四五十岁也许在同性之间会说一些在年轻时候看来粗俗甚至是下流的话语,但这时候竟然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人总是到了一定年纪才能窥探出人生的全部秘密,至于那些曾经有的疑惑都已经不知道抛在了哪里。男作家和女作家描写男女之事,手法到底不一样。女人更隐晦,更偏重于描写心理,窗前的明月,房间的物事,哪怕是那墙角的一束花,都能成功渲染气氛;男人则是非常开朗的,光明的,赤裸裸的描写,这让年轻的读者读来,简直觉得是一部黄书。还记得昼颜第一集,编辑让画家把画画的不要那么艺术,高尚,而是说要画的色情些,粗俗些,这样才会有人看。看来,色情与艺术也仅仅是一线之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