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命運 安娜•薩基揚茨 文
兩種命運
安娜•薩基揚茨 文
陈瑛璇 译
(一)
十九世紀末,俄國出現了四個驚人的年份:
一八八九年,安娜.阿赫瑪托娃出生。
一八九○年——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一八九一年——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一八九二年——瑪麗娜•茨維塔耶娃。
每年出現一個天才。也許最驚人的是:命運在四個人中——平均地安排了——兩位女性,女性——詩人,而不是女詩人。兩位:安娜•阿赫瑪托娃和瑪麗娜•茨維塔耶娃都堅持這一點。(女詩人——以心理描寫為主的概念,完全不取決於才華的大小。)
兩顆星星,兩顆行星(用她們的名字所揭示和命名)。直到她們之前,文學上還不曾將任何一個女性的名字捧得這樣高。兩位詩人,兩位女性,兩種命運,兩種性格……
安娜•阿赫瑪托娃(戈連科)一八八九年六月二十三日生於奧德薩郊區「大噴泉」一個海軍工程師的家庭。她在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三,剛滿十一個月,就隨家庭搬到彼得堡:先是在巴甫洛夫斯克,繼而——皇村。對於阿赫瑪托娃,這個地方永遠因偉大的普希金的名字而受到尊崇。夏天一家到裏海。十一歲那年小姑娘生了一場大病,差點沒死掉,有一段時間雙耳失聰。就打這時起她開始寫詩。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八九二年十月八日生於莫斯科一個教授的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在塔魯薩(介乎謝爾普霍夫和卡盧加之間),在瑞士和德國寄宿學校度過;在雅爾達:母親患肺癆,全家為她的治療而遷徙。她學習音樂:母親希望她成為鋼琴家。大概在九—十歲上已經寫詩——母親很不滿意。有四個孩子:伊•瓦•茨維塔耶夫第一次的婚姻——有一子一女,第二次婚姻——瑪麗娜及其小妹——阿納斯塔西婭。就在姐妹倆分別十四和十二歲時,母親死於肺結核(肺結核籠罩著戈連科全家。安娜•阿赫瑪托娃的兩個姐妹都死於這種病)。
她們的童年都很悽慘:「沒有玫瑰色的童年」,阿赫瑪托娃說,茨維塔耶娃同樣可以這麼說。
安娜.戈連科是一個纖長、優雅而病態的小女孩——少女——她與大海為伴,像魚一樣泅游;父親戲謔地稱之為頹廢派。瑪麗娜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健康情況都很好,豐滿,雙頰泛紅,靦腆。童年時第一次看到海怎麼也不習慣,不喜歡——從而證明不了瑪麗娜自己的名字。
兩人早在青年時代就已憧憬著愛情。安娜•戈連科十七歲上無望地愛上了彼得堡大學生弗拉基米爾.戈列尼舍夫——庫圖佐夫。經常盼望與他相會,老在哭泣,甚至暈厥(終其生她的健康都很壞)。在這期間甚至數年以前,就在她年僅十四歲時,或者甚至更小一點,未來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就愛上了她。後來他幾次向她求婚,而她拒絕了;據悉,他曾兩次企圖自殺。但她不愛他,看來,她全部的熱情都耗在戈尼舍夫——庫圖佐夫那沒有回報的愛情上了。
關於她的愛情在一九○七年致謝•弗•施泰因、她的姐夫的幾封信中獲得了證實。從某一點來看它們都很獨特。以後無論是在詩歌、散文還是信件,安娜•戈連科(未來的安娜•阿赫瑪托娃)都不曾表現出如此熱烈、如此專注的愛情。從那時起,她的愛情抒情詩不斷地完善,彷彿消失在「幕後」,詩的音樂從不曾超過「半音」——總是這樣的傷感……
她終歸還是嫁給了古米廖夫——時年二十一歲:一九一○年。但他倆不曾獲得幸福。兩人都有個性,兩人都是詩人,用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天才的話來說:
不能判斷、烈性子與烈性子
在這個世界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頭。古米廖夫不旅行就不能活,他長期不在家。她則埋頭創作,寫下給她帶來名譽的第一部書《黃昏》……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完全是另一副樣子。經歷了悲慘的少年時代(她自己的話)後,她現時感受到「幸福的青春」。但在「幸福的青春」之前,當她還是一個中學生,就已寫下了大量的詩作。一九一○年,就在阿赫瑪托娃結婚時,茨維塔耶娃的第一部詩集:《黃昏紀念冊》問世,翌年,一九一一年,她認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謝爾蓋•埃夫隆。她十八歲。他十七歲。這是終生的結合,不管命運和相互關係複雜的波折。茨維塔耶娃的女兒說得好,謝爾蓋•埃夫隆是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真正愛的惟一一人。「我和他生活了三十年,還不曾遇到一個更好的人,」——她死前不久這樣寫到。
一九一二年詩集《黃昏》出版。作者的名字安娜.阿赫瑪托娃——安娜•戈連科把自己韃靼祖先、阿赫瑪特汗的名字作為筆名;安娜一名則用以紀念祖母。這部愛情詩選和諧而完美;沒有任何稚拙之作;它們是成熟的詩人的圓熟作品,那時已經是安娜•阿赫瑪托娃真正的作品。
同年秋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的兒子列夫誕生。
對於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九一二年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她將自己的命運與謝爾蓋•埃夫隆結合在一起。秋天他們的女兒阿里阿德娜誕生,同年——第二冊詩選《魔燈》問世。儘管有著大才具的顯著特徵,這冊詩選仍未成熟。但茨維塔耶娃的詩,她做詩的「手法」,現時很快就成熟和變化。她做詩,在創作手法上是如此的不同,恍如為不同的詩人所寫。「為啥您有這樣不同的詩作?——因為不同的年份,」她寫到。還有:「從我最少可以分出七個詩人。」(她在三十年代說。)
阿赫瑪托娃的詩(它們精神上、心理上的涵義、戲劇性等等)也將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它表現出來的形式——保存著最徹底的和諧,經典的明澈。安娜.阿赫瑪托娃——普希金派的詩人。
著名的俄國僑民文學學者康斯坦丁.莫丘利斯基早在一九二三年就形象地揭示她倆在詩歌和心理上的區別。
茨維塔耶娃總在運動中,她的韻律——急遽的步伐令呼吸加速。她似乎在匆忙地講著什麼,揮舞著手,由於走急了而有點氣喘。停下——疾走得更遠。她坐不住。阿赫瑪托娃講得很慢,悄悄地:紋絲不動地半倚半躺,怕冷的手藏到自己那擬古典的(按曼德爾施塔姆的說法)下面。僅可觀察的語調微露出沉穩的感情。她——慵倦的貴族。茨維塔耶娃——旋風。阿赫瑪托娃——恬靜。你難以細看前者的臉——她是這樣的善變,她的表情是這樣豐富。後者凝固的輪廓有著清晰的線條。茨維塔耶娃總在動——阿赫瑪托娃在觀察……
阿赫瑪托娃與茨維塔耶娃尖銳對立,截然相反,——最主要的是,按自己與生俱來,始終不改的天性。
首先,各人的壽夭不同:阿赫瑪托娃差一點活到七十七歲,茨維塔耶娃——接近四十九歲。然而,茨維塔耶的文學遺產要比阿赫瑪托娃豐富得多。
大自然最重要的謎團之一是所儲存的能量因不同的人而釋放。安娜.阿赫瑪托娃的這些能量均衡地分攤在她漫長——同時又是極其悲慘的一生中——到彌留之際仍不曾衰竭。我還沒談到她衰弱的身體,打青年時代不斷地患病(衰弱的心肺)。由此,產生出被照片和莫迪利阿尼所描繪的典型的阿赫瑪托娃形象。
把茨維塔耶娃表現在這樣的姿態中是不可思議的。她稱自己的身體猶如鐵鑄般結實不為無因。她具有堅強的心智,是難以滿足的能手,睡得少,一大早就奔到書桌前。寫下十欄的韻文、評論、文章,毫不吝嗇力量,因為它們(暫時)不會反叛她。
然而擁有非凡的創作力,精神動力的人們無論何時都活不長。我說的不是疾病,這任何人都擔保不了。這些有著強有力的、暴風雨般動力的人如此遽然中斷。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就是這樣,關於她的自殺有著大量各種愚蠢的說法。雖然最重要的一點不知為何人們不說:生命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消耗殆盡。茨維塔耶娃捨棄了生命,這證明了,她再也幹不了什麼:她生命的意志業已乾涸。
在這兒,談談兩位詩人的死亡觀也許是合適的(事實是,阿赫瑪托娃和茨維塔耶娃年輕時都嘗試過自殺——關於這沒啥好說的;這裡談的是暮年,茨維塔耶娃的盛年,阿赫瑪托娃的晚年。)
一旦森然的環境不可避免地形成並顯然將茨維塔耶娃堅強的精神加以摧毀,她便寫下了如下的詩行:
是時候取下琥珀,
是時候交換字典,
是時候熄掉掛在
大門上方的提燈。
她總歸知道,什麼是捨棄生命。或遲或早,問題只在於時間。
阿赫瑪托娃不管任何情況,什麼時候都不願捨棄生命。但在晚年時,她經常想到死,她不怕死,把它作為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關於這她曾在自己的幾首詩裡寫過。
(二)
但,我還是繼續比較生活、創作和心理狀況吧。
安娜•阿赫瑪托娃出版了第二冊詩集:著名的《念珠》,曾多次再版;一九一八年與尼•古米廖夫離婚,(他們的兒子列夫在新的家庭裡受教育。)茨維塔耶娃首次接觸阿赫瑪托娃的詩,大約在一九一二年,她醉心於這些詩,同時也為詩作披露的人格所感動。她創造了「不幸的美人」的形象,稱之為「哭泣的繆斯」和「播種於羅斯的安娜」。懷著一爭短長的感覺和願望,她很想在一九一六年動身到彼得堡:莫斯科對彼得堡。然而會晤未能實現,阿赫瑪托娃生病了,留在皇村。以後,茨維塔耶娃給她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阿赫瑪托娃則答以固有的矜持。
也許可以說,從這些不對等的關懷中,比一切都更鮮明地表現出阿赫瑪托娃與茨維塔耶娃的性格。在這兒應該談談這些重要的現象,譬如愛情——在生活中,就是說,在兩人的創作中。
對於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愛情這個詞兒可以與亞歷山大•勃洛克的詞兒:秘密的熱情聯想起來。秘密的熱情——這是心靈,精神的狀況,——人的全部本質。這是——燃燒,獻身,不稍中輟的激動,感情的紊亂。然而最能囊括一切的詞兒仍然是——愛情。「在胸脯,在整個胸廓中發熱……你不能向任何人說出——愛情。我老覺得胸脯發熱,但我不知道,這就是——愛情,」茨維塔耶娃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感受時寫道。
她堅信,一開始愛,「眼睛就睜開」。這種感情,秘密的感情,愛情的狀態——可以召喚出歷史或文學的主人公(《消逝的影子》),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例如,度過童年美好歲月的奧卡河畔的塔魯薩小城,當然,還有生活中遇到的具體人物。「性別和年齡全無關係,」茨維塔耶娃喜歡重複說。在這些活生生的、現實的人中間,她不知道用什麼辦法驅散自己的感情的風雲。目標有時會逃之夭夭。他抵受不住茨維塔耶娃向他提出要求時熊熊燃燒著的氣氛。因此她說,消逝的影子容易愛上死人,活人無論何時都不讓自己這樣去愛,一如它所需要的;活人自己想愛,想生活,想存在。她甚至談到對於她的愛回報的感情,對於愛——是障礙。「不要妨礙我愛你!」她在日記裡寫道。她的坦率、直爽嚇跑了男人。她這樣解釋和認為:「愛我的人這樣少,這樣無能。」
就像人們說的,阿赫瑪托娃認識到青年時代沒有回應的愛情是甜蜜的毒藥,從另一方面說,自戀也不能有回應。早年她有著大量的崇拜者,然而,也許沒有人能點著她類似茨維塔耶娃的秘密的篝火。
阿赫瑪托娃具有超乎常人的外表。早在青年時代便認識她的同輩詩人格奧爾基•阿達莫維奇回憶說:「現在,在關於她的回憶中,偶爾有人會稱之為美人;不,她不是美人,然而她比美人更出眾,比美人更高貴。我從不打量美人,她的面孔和外貌,處處以自己的表情,真誠的崇高而把所有美人比了下去,並立刻引起了注意。以後,她的外表顯示出一種悲劇的色彩……一旦她站在舞台上,周匝的一切被烘托得如此高尚……常見乍一認識她的人,立即向她表示愛意。」
阿赫瑪托娃的外貌非常適合於畫肖像;畫家們正所謂「爭先恐後」地來畫她:阿•莫迪利亞尼,H•阿爾特曼,O•卡爾多夫斯卡婭——這還僅僅是一九一四年前的事!卡爾多夫斯卡婭在日記中寫到:「我很欣賞阿赫瑪托娃那優美的線條和橢圓形的面孔,但又想,人們要用血緣的紐帶來聯結這個人該多麼困難。她躺在沙發上,不曾把眸子打立在沙發前的鏡子挪開,她用迷戀的目光凝視著自己。她賦予畫家們以欣賞的樂趣——為此得謝謝她!」
這樣,從青年時代起,就產生了安娜•阿赫瑪托娃的形象:「不幸的」、悲慘的女性形象,甚至違拗自己的意願,輕而易舉就征服了男人的心。有感於此,年輕的阿赫瑪托娃寫下這首詩(時年十七歲)。
我能夠愛上。
能夠變得馴服和溫柔。
能以誘人、召喚、怕冷的
微笑去凝視著雙眸。
我軀體柔弱,輕盈而勻稱
襲來一綹鬈髮的香氣。
噢,那與我一起的,他心緒
不寧,充滿著愉悅……我能夠愛上。我怯於欺騙。
我這樣柔弱,恆久地沉默。
我的眼睛僅僅說……我的唇上——鮮紅的滿足,
胸脯比峭壁的雪更晶瑩,
嗓子——像蔚藍的水流潺湲。
我能夠愛上。等候您的親吻。
以後,阿赫瑪托娃把這種「媚態」摒諸自己詩作的門外;而代之以輕描淡寫,所有的感情似長存於舞台之外,帷幕之外:
我的腳步是這樣飄搖,
心房變得緊張又冰涼。
我竟然把左手的手套
給套到了右手的手上。
多年後,茨維塔耶娃就此興奮地寫道:「(阿赫瑪托娃)……大筆一揮,令亙古以來女性和詩人神經質的姿態永存,她們在生命偉大的瞬間忘卻的,哪是左哪是右——不僅是手套,還有手和東南西北……通過……驚人準確的細節證明全部的心緒。」
但這個————讚賞形式,讚賞詩歌形象的準確,志趣不同的讚賞。因為阿赫瑪托娃的矜持與茨維塔耶娃的恣肆截然相反。所有「愛的十字架」,抒情詩愛之整座山峰,——意味著詩人自己——一力承擔。這在茨維塔耶娃的生命中不只一次。帶著命中注定的必然性,一切歸結於一點:失望,有時甚至——輕視。她的女兒阿里阿德娜說,母親所有的迷戀都以痛若備嘗而告終,她失去自己不久前的偶像,堅信,這個人——太渺小,太微末。
如果說安娜.阿赫瑪托娃毫無疑問是女性的化身,那麼對於茨維塔耶娃就存在著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何以會極端如斯?有人把雙倍的女性本性置於其中,幾乎把它發展到極限。也有人恰恰相反,認為這種傾向出於在愛的感情上對男性主動開始的「侵略」和「獨佔」。無論如何,茨維塔耶娃勇敢坦白她不喜歡男人。就在她不加掩飾地認為他們面對強烈的感情顯得軟弱而畏縮時,於是只能產生另一種模式?她在短詩和長詩中,刻劃了自己大為失望很不走運的熟人,於是「演員」的形象因茲而誕生,在長詩《少女沙皇》永遠入睡的小公主,等等。儘管現在談的不是創作。
(三)
對於安娜•阿赫瑪托娃,——男人永遠是「愛慕者」,我自己就是一個活著的見證者。我想原因在於阿赫瑪托娃不僅僅是一個女人。青年時代頎長而裊娜,始終很「不幸」。晚年發福,胖得過了度,成為一個……女王。莊嚴的風度似乎與不可結合的本性結合起來:極其的純樸,——使得一切與之相往還的人包括這篇文章的作者都被這樣一位人物所不可改變地吸引了過去。
然而要程度不等地全面比較這兩位詩歌人物——阿赫瑪托娃和茨維塔耶娃——應該把她們置於事件歷史和日常生活的「上下文」之中。被置於兩人個性中的俄國歷史,迫使她們去選擇自己的命運。
1917年夏或秋天,在帝國主義戰爭中,一個對於阿赫瑪托娃並非毫不關心的人,可能曾提議她離開。她於1917年秋天以詩作為答覆拒絕了這個建議,第二年該詩被部分刊出——第二部分,——而它在十月巨變後,成了極端愛國的呼聲;主要是——政治上無可指責:
一個聲音向著我疾呼,
它安慰我說:你來這裡,
擯棄你偏遠罪惡的國土,
永遠離開你的俄羅斯。
……
然而我漠然而冷靜,
用雙手把耳朵掩住,
使得我痛苦的精神,
不致被貧乏的語言玷污。
事情不在於愛國主義而尤其不在政治上。簡單地說,人——從內心氣質來說是世界主義者;安娜•阿赫瑪托娃卻不屬於這。她在青年時代已對外國有所了解,大概那兒的生活因了某種難以索解的內在創作因素吸引不了她。她是俄國人,僅僅是俄國詩人,這在她每一年都表現得愈益強烈。她被生活判決揹上家庭十字架,在「偏遠罪惡的國土」,在俄羅斯,那兒所有人愈益難過,正如阿赫瑪托娃的生活和創作的優秀研究者、英國人阿曼塔•黑特所斷言的那樣,詩人試圖匿藏起來,擺脫家庭生活的苦難,但無效。與愛上阿赫瑪托娃的男人們結合,她試圖成為他們的忠實伴侶,同樣因了生活本身的畸變而落空。詩人應該不會這樣產生,為的是找到家與國的相似之處。「不幸」的女性不會建成日常生活,不但如此,在與日常生活的接觸中,她會被扭曲——一如她的伴侶。
十月巨變後的安娜•阿赫瑪托娃的生活是一幅慘不忍睹的圖畫。
關於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也可以這樣說,她在所謂「後革命」莫斯科的生活人所共知……一旦她知道謝爾蓋•埃夫隆仍在世,取道土耳其到了布拉格,她毫不猶豫,立即束裝就道,她嚇呆了,突然火車停駛……她離開時心情極為沉重:在莫斯科失去了因凍餒致死的小女兒;她可以到「任何地方」。但她要找到丈夫;沒有他她無法想像活下去。
尤其重要的是:她創作的動力是如此強大,她確實沒有一天不在寫作(詩,日記,信件)。1922年抵達柏林後,還沒遇上卜居於布拉格的謝爾蓋•埃夫隆,她立即感到創作力量一發而不可止,無意中向讚美她的想像力的人送上一分衝動,——抒情詩的洪流開始迸湧……所有這些並非發生在「家」裡,而是發生在「異國」的情況,——沒有什麼關係,與祖國的睽隔無論何時都影響不了茨維塔耶娃的創作。
如果說阿赫瑪托娃是植根於俄羅斯的詩人,如果說她寫出了自己的時代(以後這樣稱呼她:「時代」),那麼詩人茨維塔耶娃似乎就是世界公民。她喜愛卡羅琳娜•帕甫洛娃的詩句並非無因:
我————世界的客人,
處處參加宴會,
注定了賦予我
一整個的世界!
「生活——這是不能活著的地方」,茨維塔耶娃曾斷言。「生活裡啥也沒有。」大地的詩人——這是被征服的精神,他在「自己精神的領域」中創作,這兒一切都處於它的支配之下。茨維塔耶娃的抒情詩——這是人類的迷宮,愛情的波折,裡面的她,抒情詩的主人公,——她的愛更有力、更叡智的目標。茨維塔耶娃的詩篇沒有時間、地點的標記;它們——普天下的,全世界的。她的大型作品——戲劇和長詩——的主人公,文學的或歷史的人物,不存在於世界。主要的和不斷的衝突——離別,錯失,相左。在她的許多作品的結局中——一切以某種上升——另一個高高在上的世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不是上帝的或魔鬼的——為終結,——茨維塔耶娃所在的詩人的天空,——帶著自己規律的第三帝國……第一離開大地的天空,第二是大地。在精神的天空和種族的地獄之中——藝術,煉獄,打這兒誰也不想登上天堂。」
回答問題: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究竟信不信教——她不可能是單值的。詩人茨維塔耶娃在自己頭上感到有某個高高在上的多山的世界,感到置於詩人自己的神秘的詩,感到詩人(陽性,她很少用繆斯這個詞兒)的才華。
這是詩人的生活(茨維塔耶娃自個兒的話)。至於日常生活,正是地上凡人的生活,這種日子不能過,茨維塔耶娃恰恰在這兒出色地馴服地恪守著家庭婦女領著兩個孩子(兒子生於1925年)、幾乎失業的男人和半貧困生活的窒息環境的遊戲規則:穿著,洗濯,做飯、織補等等。但我們前面談過的茨維塔耶娃異乎常人的精力,——足可應付一切。寫詩和散文,在文學晚會上發言(有酬)和教育孩子。
她抱怨,高聲抱怨生活,向許多人求援(她也獲得過援助),詛咒極其貧困的,講求實際的生活——她仍舊生活,寫作,出版。她佔壓倒多數的著作都刊出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詩寫得愈來愈少,轉向散文寫作,——然而不曾停過一分鐘。我們要補充一句:鍾情於人。
她不幸福,而且按天生的悲慘氣質來說,她也不能幸福。雖然她在外國(柏林,捷克,法國)生活了大約十五、六年,除最後兩年外,——大體上可以稱得上順利。
從順利的角度或者哪怕是起碼的日常生活的「安排」來看,安娜•阿赫瑪托娃的一生都是真正的地獄,而且日子過得愈來愈糟。1922年6月,就在茨維塔耶娃準備從德國轉赴捷克時,阿赫瑪托娃寫出一首不但表達出對俄羅斯,對她的命運態度的詩作,而且稍稍坦露出自己心靈的一角:我羞與為伍,他們把國土
拋棄給橫加蹂躪的敵人。
我不屑聽那粗蠢的阿諛,
我不屑把歌唱給他們聽。
然而我永遠憐憫流浪漢,
他們有如囚犯,有如病號。
人啊,你的前路漫漫,
異鄉的麵包有苦艾的味道。
在這兒,在大火薰人的煙裡,
我們消蝕著青春的孑遺。
對施予自己的任何打擊
我們從來不曾加以規避。
我們都知道,在未來的審判中
每個小時都將宣告無罪……
但世上那些不留淚的人
不比我們更驕傲,更純粹。
在最後兩首詩裡——阿赫瑪托娃:矜持、莊嚴、樸實。她業已準備揹上十字架,飲盡苦杯。既然是難以想像的孤獨的苦杯,故而她從來不與這個或那個人共飲。她的生活崩潰了。那時候,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用一己的肩膀將全部國家的苦難扛了起來。
起初,她還出了幾本詩集:國家政治、文學行情的環境在最後的邊緣能夠取得平衡。以後,一切猝然中止。「從1925到1939年完全停止出版我的書……那時候第一次被褫奪公民權利終身。時年三十五歲……」阿赫瑪托娃寫到。她過著難以想像的貧窮生活。同時代人回憶,有時在家想喝茶但沒糖——於是光喝茶,她掙不來錢,不斷生病,持續發燒,從枕頭抬不起頭,長日躺著。
當然,有忠實的朋友造訪,捎來食物,幫忙,——更確切地說——為之張羅日常事。阿赫瑪托娃從來無求於人——這不需要;人們都知道她不擅做家務。自動會接受委託並愉快地完成。大家都知道,她不賣弄,不裝出一副「貴族」派頭。她自自然然,率性脫俗——譬如物質用品,實非她力所能及。就這樣堅忍不拔地,不抱怨,忍受著自己接踵而來的疾病,不容忍和接受別人對她的憐憫。然而她的思維時刻活動著。二十年代,就在幾乎停止寫詩之際,她開始研究普希金,他的悲劇,他的死亡,他的創作心理。阿赫瑪托娃把很多時間花到研究普希金文獻上,——這個工作很適合她的性格:有條不紊地深思熟慮,勘查各種資料,當然,有大量重要和微妙的發現。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開始研究普希金的題目是稍後的事,她研究普希金不如阿赫瑪托娃深入。她的結論、提法,尖刻而偏頗;阿赫瑪托娃的觀察——審慎而決非毫無熱情;在每一個思想之外都立著修改和深思的文獻的大山。儘管她倆研究普希金南轅而北轍(茨維塔耶娃的這種態度令阿赫瑪托娃惱火),在不喜歡娜塔莉婭•尼古拉耶夫娜?普希金娜這一點上倒是如出一轍。
(四)
一般來說,她倆在創作過程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茨維塔耶娃把自己的靈感置於男人般認真負責和精密的制度下。靈感加辛勤勞動——這就是詩人,她斷言。她寫滿上十張的稿紙,只為覓得需要的詩行甚至字眼。阿赫瑪托娃則別具一格。已經有許多人寫過,她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自言自語地嘟囔著什麼,或者僅僅是顫動著嘴唇,然後錄下耳聞的。自然,她們也是這樣的工作或翻譯。茨維塔耶娃用韻句、詩行各異的文本等等填滿了整本練習本。這些練習本我曾不只看過一次。阿赫瑪托娃在這一點上採取的當然是阿赫瑪托娃的方式。
有一次,應編輯的要求,我把保加利亞詩人片喬.斯拉維伊科夫兩首無韻詩逐字逐句的譯文轉交給安娜.安德列耶夫娜。然後看著她翻譯。阿赫瑪托娃輕輕一碰稿紙:這兒改一個句子,那兒換一個字眼,——奇蹟出現了:詩作變得像音樂般悠揚。在這一切之後同樣是詩人的勞動,只是不是用紙顯示(就像茨維塔耶娃的草稿),而是成果。
……蘇維埃制度,籠罩著整個國家的恐怖和鎮壓,有計劃地欲置阿赫瑪托娃於死地。一九三九年她的兒子被捕(第一次——一九三五年,但旋即獲釋)。這個悲劇使阿赫瑪托娃成為俄國偉大的詩人。
從一九三五到一九四○年的五年時間內,她寫下不到二十首詩。但問題不在於數量。悲慘的聲音——打地獄中響起,被處決和折磨致死的上百萬個聲音,受苦受難的俄羅斯人——用詩人的嘴巴說話了,她在火焰那瘖啞的煙霧中與自己的人民在一起,打他們身上偷聽到這些最獨特的字眼,只有它們才把整個夢魘和盤托出。
面對著這一個痛苦,大山
折下了腰,大河不再奔流,
但監獄的門閂緊緊關著
門外就是苦役犯的窩 以及置人於死命的牢愁……
這些詩構成了組詩《安魂曲》,在俄國它們在她去世十二年後才得以出版……
俄羅斯的悲劇終於追上了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九三九年七月回到莫斯科後,她打一個覆亡中掙脫出來,又直接墮入另一個毀滅——這已眾所周知。她的女兒阿里阿德娜和謝爾蓋.埃夫隆於一九三九年與列夫.古米廖夫同時被捕。阿赫瑪托娃把包裹捎到列寧格勒的刑訊室,茨維塔耶娃——捎到莫斯科,這時候她們彼此知道些什麼呢?
漩渦吞噬了親愛的,
雙親的家庭被摧毀。
瑪麗娜,今天我和你,
在半夜的首都徘徊,
在我們後沒有上百萬
緘默無語的遊行隊伍,
四周響起葬禮的鐘聲,
和莫斯科強烈的呻吟,
暴風雪把我們的足跡掩住。
這些詩行茨維塔耶娃是無從讀到了。
關於她倆的會晤,已經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回憶。她倆在一九四○年六月七日和八日,戰爭前夕相聚,阿赫瑪托娃其時到莫斯科為兒子奔走。談話的內容幾乎不為人知。可以知道的,僅是阿赫瑪托娃沒怎麼說話,而茨維塔耶娃話多而神經質。大概,表面上她們不特別喜歡對方。「無非是——貴婦人」,茨維塔耶娃冷淡地回答某些興奮的提問。阿赫瑪托娃幽默地說:「她像蜻蜓一般冷淡。」對另一個人則說:「與她相比我就像母牛。」
因了落在雙肩上的沉重和痛苦,她們顯然的和相互的好奇心當然大大減少。雖然詩人們創作聯繫的嘗試仍在進行,但變作彼此間的缺乏了解和相左,正如茨維塔耶娃似乎說過的。她朗讀了(並送給了阿赫瑪托娃)《大氣之歌》。阿赫瑪奼娃則朗誦了她珍藏著的《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的開篇,這個工作以後還持續多年,——關於上世紀影子魔力的長詩(我記得,對於安娜.阿赫瑪托娃來說,新的不是指二十世紀的日曆,而是開始於她的俄羅斯捲入死亡中的一九一四年戰爭。)茨維塔耶娃讀過《背面》這一章,《安魂曲》的旋律在裡面彷彿地下水在流淌——她大概有些什麼沒讀懂;總的來說《安魂曲》還沒形成概念,這首詩被深深地埋葬,只有不多的幾個人讀過……她可以領會的只有浮在表面的東西:習俗、名字和稱呼的戲劇性。「在一九四一年寫小丑,科倫賓娜和彼埃羅應該具備大勇氣!」——阿赫瑪托娃回憶茨維塔耶娃的話。
阿赫瑪托娃同樣不理解茨維塔耶娃紀念萊.瑪.里爾克的《大氣之歌》,——死亡的天才之歌,逝亡之歌,與大地元素辭別之歌。「瑪麗娜墮入玄妙之中」,阿赫瑪托娃在多年後即一九五九年就《大氣之歌》寫道:「她緊縮在詩的小框子裡……它是一首小詩,而她還走往另一個或另一些地方。」
兩位大詩人互不理解。事情是這樣的:兩人的創作個性過於強烈。俄國的環境無助於詳盡、坦率地揭示彼此的態度。時間對相互諒解很有用——但時不我予。
戰爭打響後兩個星期。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於八月三十一日在韃靼的葉拉布加自殺。阿赫瑪托娃疏散到塔什干。茨維塔耶娃死後她又差不多活了二十五年。她仍然備受「煎熬」。將發生一連串的悲劇。只有在生命的終點才獲得國際的讚譽——英國和意大利的頒獎。
悲劇性的波折對確立安娜.阿赫瑪托娃在俄羅斯民族詩人中的崇高地位很有幫助,這讓她得以感受和背負自己人民全部的苦難。
也許最好的證明之一是一九六一年寫成的一首詩,這距她去世時僅五年: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
向我提出這熱誠的要求,——
那傻頭傻腦的和沉默的,
殘疾人和遭遺棄的妻子,————
服苦役的犯人和自戕者,
每人都送給我一個戈比,
我因而富甲整一個埃及,
就像穩重的庫茲明所說。
然而他們並不送我戈比,
只與我分享自己的力量,
我將是世間最有力的人,
這對於我簡直毫不困難。
安娜•薩基揚茨 文
陈瑛璇 译
(一)
十九世紀末,俄國出現了四個驚人的年份:
一八八九年,安娜.阿赫瑪托娃出生。
一八九○年——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一八九一年——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一八九二年——瑪麗娜•茨維塔耶娃。
每年出現一個天才。也許最驚人的是:命運在四個人中——平均地安排了——兩位女性,女性——詩人,而不是女詩人。兩位:安娜•阿赫瑪托娃和瑪麗娜•茨維塔耶娃都堅持這一點。(女詩人——以心理描寫為主的概念,完全不取決於才華的大小。)
兩顆星星,兩顆行星(用她們的名字所揭示和命名)。直到她們之前,文學上還不曾將任何一個女性的名字捧得這樣高。兩位詩人,兩位女性,兩種命運,兩種性格……
安娜•阿赫瑪托娃(戈連科)一八八九年六月二十三日生於奧德薩郊區「大噴泉」一個海軍工程師的家庭。她在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三,剛滿十一個月,就隨家庭搬到彼得堡:先是在巴甫洛夫斯克,繼而——皇村。對於阿赫瑪托娃,這個地方永遠因偉大的普希金的名字而受到尊崇。夏天一家到裏海。十一歲那年小姑娘生了一場大病,差點沒死掉,有一段時間雙耳失聰。就打這時起她開始寫詩。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八九二年十月八日生於莫斯科一個教授的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在塔魯薩(介乎謝爾普霍夫和卡盧加之間),在瑞士和德國寄宿學校度過;在雅爾達:母親患肺癆,全家為她的治療而遷徙。她學習音樂:母親希望她成為鋼琴家。大概在九—十歲上已經寫詩——母親很不滿意。有四個孩子:伊•瓦•茨維塔耶夫第一次的婚姻——有一子一女,第二次婚姻——瑪麗娜及其小妹——阿納斯塔西婭。就在姐妹倆分別十四和十二歲時,母親死於肺結核(肺結核籠罩著戈連科全家。安娜•阿赫瑪托娃的兩個姐妹都死於這種病)。
她們的童年都很悽慘:「沒有玫瑰色的童年」,阿赫瑪托娃說,茨維塔耶娃同樣可以這麼說。
安娜.戈連科是一個纖長、優雅而病態的小女孩——少女——她與大海為伴,像魚一樣泅游;父親戲謔地稱之為頹廢派。瑪麗娜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健康情況都很好,豐滿,雙頰泛紅,靦腆。童年時第一次看到海怎麼也不習慣,不喜歡——從而證明不了瑪麗娜自己的名字。
兩人早在青年時代就已憧憬著愛情。安娜•戈連科十七歲上無望地愛上了彼得堡大學生弗拉基米爾.戈列尼舍夫——庫圖佐夫。經常盼望與他相會,老在哭泣,甚至暈厥(終其生她的健康都很壞)。在這期間甚至數年以前,就在她年僅十四歲時,或者甚至更小一點,未來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就愛上了她。後來他幾次向她求婚,而她拒絕了;據悉,他曾兩次企圖自殺。但她不愛他,看來,她全部的熱情都耗在戈尼舍夫——庫圖佐夫那沒有回報的愛情上了。
關於她的愛情在一九○七年致謝•弗•施泰因、她的姐夫的幾封信中獲得了證實。從某一點來看它們都很獨特。以後無論是在詩歌、散文還是信件,安娜•戈連科(未來的安娜•阿赫瑪托娃)都不曾表現出如此熱烈、如此專注的愛情。從那時起,她的愛情抒情詩不斷地完善,彷彿消失在「幕後」,詩的音樂從不曾超過「半音」——總是這樣的傷感……
她終歸還是嫁給了古米廖夫——時年二十一歲:一九一○年。但他倆不曾獲得幸福。兩人都有個性,兩人都是詩人,用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天才的話來說:
不能判斷、烈性子與烈性子
在這個世界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頭。古米廖夫不旅行就不能活,他長期不在家。她則埋頭創作,寫下給她帶來名譽的第一部書《黃昏》……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完全是另一副樣子。經歷了悲慘的少年時代(她自己的話)後,她現時感受到「幸福的青春」。但在「幸福的青春」之前,當她還是一個中學生,就已寫下了大量的詩作。一九一○年,就在阿赫瑪托娃結婚時,茨維塔耶娃的第一部詩集:《黃昏紀念冊》問世,翌年,一九一一年,她認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謝爾蓋•埃夫隆。她十八歲。他十七歲。這是終生的結合,不管命運和相互關係複雜的波折。茨維塔耶娃的女兒說得好,謝爾蓋•埃夫隆是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真正愛的惟一一人。「我和他生活了三十年,還不曾遇到一個更好的人,」——她死前不久這樣寫到。
一九一二年詩集《黃昏》出版。作者的名字安娜.阿赫瑪托娃——安娜•戈連科把自己韃靼祖先、阿赫瑪特汗的名字作為筆名;安娜一名則用以紀念祖母。這部愛情詩選和諧而完美;沒有任何稚拙之作;它們是成熟的詩人的圓熟作品,那時已經是安娜•阿赫瑪托娃真正的作品。
同年秋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的兒子列夫誕生。
對於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九一二年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她將自己的命運與謝爾蓋•埃夫隆結合在一起。秋天他們的女兒阿里阿德娜誕生,同年——第二冊詩選《魔燈》問世。儘管有著大才具的顯著特徵,這冊詩選仍未成熟。但茨維塔耶娃的詩,她做詩的「手法」,現時很快就成熟和變化。她做詩,在創作手法上是如此的不同,恍如為不同的詩人所寫。「為啥您有這樣不同的詩作?——因為不同的年份,」她寫到。還有:「從我最少可以分出七個詩人。」(她在三十年代說。)
阿赫瑪托娃的詩(它們精神上、心理上的涵義、戲劇性等等)也將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它表現出來的形式——保存著最徹底的和諧,經典的明澈。安娜.阿赫瑪托娃——普希金派的詩人。
著名的俄國僑民文學學者康斯坦丁.莫丘利斯基早在一九二三年就形象地揭示她倆在詩歌和心理上的區別。
茨維塔耶娃總在運動中,她的韻律——急遽的步伐令呼吸加速。她似乎在匆忙地講著什麼,揮舞著手,由於走急了而有點氣喘。停下——疾走得更遠。她坐不住。阿赫瑪托娃講得很慢,悄悄地:紋絲不動地半倚半躺,怕冷的手藏到自己那擬古典的(按曼德爾施塔姆的說法)下面。僅可觀察的語調微露出沉穩的感情。她——慵倦的貴族。茨維塔耶娃——旋風。阿赫瑪托娃——恬靜。你難以細看前者的臉——她是這樣的善變,她的表情是這樣豐富。後者凝固的輪廓有著清晰的線條。茨維塔耶娃總在動——阿赫瑪托娃在觀察……
阿赫瑪托娃與茨維塔耶娃尖銳對立,截然相反,——最主要的是,按自己與生俱來,始終不改的天性。
首先,各人的壽夭不同:阿赫瑪托娃差一點活到七十七歲,茨維塔耶娃——接近四十九歲。然而,茨維塔耶的文學遺產要比阿赫瑪托娃豐富得多。
大自然最重要的謎團之一是所儲存的能量因不同的人而釋放。安娜.阿赫瑪托娃的這些能量均衡地分攤在她漫長——同時又是極其悲慘的一生中——到彌留之際仍不曾衰竭。我還沒談到她衰弱的身體,打青年時代不斷地患病(衰弱的心肺)。由此,產生出被照片和莫迪利阿尼所描繪的典型的阿赫瑪托娃形象。
把茨維塔耶娃表現在這樣的姿態中是不可思議的。她稱自己的身體猶如鐵鑄般結實不為無因。她具有堅強的心智,是難以滿足的能手,睡得少,一大早就奔到書桌前。寫下十欄的韻文、評論、文章,毫不吝嗇力量,因為它們(暫時)不會反叛她。
然而擁有非凡的創作力,精神動力的人們無論何時都活不長。我說的不是疾病,這任何人都擔保不了。這些有著強有力的、暴風雨般動力的人如此遽然中斷。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就是這樣,關於她的自殺有著大量各種愚蠢的說法。雖然最重要的一點不知為何人們不說:生命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消耗殆盡。茨維塔耶娃捨棄了生命,這證明了,她再也幹不了什麼:她生命的意志業已乾涸。
在這兒,談談兩位詩人的死亡觀也許是合適的(事實是,阿赫瑪托娃和茨維塔耶娃年輕時都嘗試過自殺——關於這沒啥好說的;這裡談的是暮年,茨維塔耶娃的盛年,阿赫瑪托娃的晚年。)
一旦森然的環境不可避免地形成並顯然將茨維塔耶娃堅強的精神加以摧毀,她便寫下了如下的詩行:
是時候取下琥珀,
是時候交換字典,
是時候熄掉掛在
大門上方的提燈。
她總歸知道,什麼是捨棄生命。或遲或早,問題只在於時間。
阿赫瑪托娃不管任何情況,什麼時候都不願捨棄生命。但在晚年時,她經常想到死,她不怕死,把它作為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關於這她曾在自己的幾首詩裡寫過。
(二)
但,我還是繼續比較生活、創作和心理狀況吧。
安娜•阿赫瑪托娃出版了第二冊詩集:著名的《念珠》,曾多次再版;一九一八年與尼•古米廖夫離婚,(他們的兒子列夫在新的家庭裡受教育。)茨維塔耶娃首次接觸阿赫瑪托娃的詩,大約在一九一二年,她醉心於這些詩,同時也為詩作披露的人格所感動。她創造了「不幸的美人」的形象,稱之為「哭泣的繆斯」和「播種於羅斯的安娜」。懷著一爭短長的感覺和願望,她很想在一九一六年動身到彼得堡:莫斯科對彼得堡。然而會晤未能實現,阿赫瑪托娃生病了,留在皇村。以後,茨維塔耶娃給她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阿赫瑪托娃則答以固有的矜持。
也許可以說,從這些不對等的關懷中,比一切都更鮮明地表現出阿赫瑪托娃與茨維塔耶娃的性格。在這兒應該談談這些重要的現象,譬如愛情——在生活中,就是說,在兩人的創作中。
對於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愛情這個詞兒可以與亞歷山大•勃洛克的詞兒:秘密的熱情聯想起來。秘密的熱情——這是心靈,精神的狀況,——人的全部本質。這是——燃燒,獻身,不稍中輟的激動,感情的紊亂。然而最能囊括一切的詞兒仍然是——愛情。「在胸脯,在整個胸廓中發熱……你不能向任何人說出——愛情。我老覺得胸脯發熱,但我不知道,這就是——愛情,」茨維塔耶娃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感受時寫道。
她堅信,一開始愛,「眼睛就睜開」。這種感情,秘密的感情,愛情的狀態——可以召喚出歷史或文學的主人公(《消逝的影子》),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例如,度過童年美好歲月的奧卡河畔的塔魯薩小城,當然,還有生活中遇到的具體人物。「性別和年齡全無關係,」茨維塔耶娃喜歡重複說。在這些活生生的、現實的人中間,她不知道用什麼辦法驅散自己的感情的風雲。目標有時會逃之夭夭。他抵受不住茨維塔耶娃向他提出要求時熊熊燃燒著的氣氛。因此她說,消逝的影子容易愛上死人,活人無論何時都不讓自己這樣去愛,一如它所需要的;活人自己想愛,想生活,想存在。她甚至談到對於她的愛回報的感情,對於愛——是障礙。「不要妨礙我愛你!」她在日記裡寫道。她的坦率、直爽嚇跑了男人。她這樣解釋和認為:「愛我的人這樣少,這樣無能。」
就像人們說的,阿赫瑪托娃認識到青年時代沒有回應的愛情是甜蜜的毒藥,從另一方面說,自戀也不能有回應。早年她有著大量的崇拜者,然而,也許沒有人能點著她類似茨維塔耶娃的秘密的篝火。
阿赫瑪托娃具有超乎常人的外表。早在青年時代便認識她的同輩詩人格奧爾基•阿達莫維奇回憶說:「現在,在關於她的回憶中,偶爾有人會稱之為美人;不,她不是美人,然而她比美人更出眾,比美人更高貴。我從不打量美人,她的面孔和外貌,處處以自己的表情,真誠的崇高而把所有美人比了下去,並立刻引起了注意。以後,她的外表顯示出一種悲劇的色彩……一旦她站在舞台上,周匝的一切被烘托得如此高尚……常見乍一認識她的人,立即向她表示愛意。」
阿赫瑪托娃的外貌非常適合於畫肖像;畫家們正所謂「爭先恐後」地來畫她:阿•莫迪利亞尼,H•阿爾特曼,O•卡爾多夫斯卡婭——這還僅僅是一九一四年前的事!卡爾多夫斯卡婭在日記中寫到:「我很欣賞阿赫瑪托娃那優美的線條和橢圓形的面孔,但又想,人們要用血緣的紐帶來聯結這個人該多麼困難。她躺在沙發上,不曾把眸子打立在沙發前的鏡子挪開,她用迷戀的目光凝視著自己。她賦予畫家們以欣賞的樂趣——為此得謝謝她!」
這樣,從青年時代起,就產生了安娜•阿赫瑪托娃的形象:「不幸的」、悲慘的女性形象,甚至違拗自己的意願,輕而易舉就征服了男人的心。有感於此,年輕的阿赫瑪托娃寫下這首詩(時年十七歲)。
我能夠愛上。
能夠變得馴服和溫柔。
能以誘人、召喚、怕冷的
微笑去凝視著雙眸。
我軀體柔弱,輕盈而勻稱
襲來一綹鬈髮的香氣。
噢,那與我一起的,他心緒
不寧,充滿著愉悅……我能夠愛上。我怯於欺騙。
我這樣柔弱,恆久地沉默。
我的眼睛僅僅說……我的唇上——鮮紅的滿足,
胸脯比峭壁的雪更晶瑩,
嗓子——像蔚藍的水流潺湲。
我能夠愛上。等候您的親吻。
以後,阿赫瑪托娃把這種「媚態」摒諸自己詩作的門外;而代之以輕描淡寫,所有的感情似長存於舞台之外,帷幕之外:
我的腳步是這樣飄搖,
心房變得緊張又冰涼。
我竟然把左手的手套
給套到了右手的手上。
多年後,茨維塔耶娃就此興奮地寫道:「(阿赫瑪托娃)……大筆一揮,令亙古以來女性和詩人神經質的姿態永存,她們在生命偉大的瞬間忘卻的,哪是左哪是右——不僅是手套,還有手和東南西北……通過……驚人準確的細節證明全部的心緒。」
但這個————讚賞形式,讚賞詩歌形象的準確,志趣不同的讚賞。因為阿赫瑪托娃的矜持與茨維塔耶娃的恣肆截然相反。所有「愛的十字架」,抒情詩愛之整座山峰,——意味著詩人自己——一力承擔。這在茨維塔耶娃的生命中不只一次。帶著命中注定的必然性,一切歸結於一點:失望,有時甚至——輕視。她的女兒阿里阿德娜說,母親所有的迷戀都以痛若備嘗而告終,她失去自己不久前的偶像,堅信,這個人——太渺小,太微末。
如果說安娜.阿赫瑪托娃毫無疑問是女性的化身,那麼對於茨維塔耶娃就存在著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何以會極端如斯?有人把雙倍的女性本性置於其中,幾乎把它發展到極限。也有人恰恰相反,認為這種傾向出於在愛的感情上對男性主動開始的「侵略」和「獨佔」。無論如何,茨維塔耶娃勇敢坦白她不喜歡男人。就在她不加掩飾地認為他們面對強烈的感情顯得軟弱而畏縮時,於是只能產生另一種模式?她在短詩和長詩中,刻劃了自己大為失望很不走運的熟人,於是「演員」的形象因茲而誕生,在長詩《少女沙皇》永遠入睡的小公主,等等。儘管現在談的不是創作。
(三)
對於安娜•阿赫瑪托娃,——男人永遠是「愛慕者」,我自己就是一個活著的見證者。我想原因在於阿赫瑪托娃不僅僅是一個女人。青年時代頎長而裊娜,始終很「不幸」。晚年發福,胖得過了度,成為一個……女王。莊嚴的風度似乎與不可結合的本性結合起來:極其的純樸,——使得一切與之相往還的人包括這篇文章的作者都被這樣一位人物所不可改變地吸引了過去。
然而要程度不等地全面比較這兩位詩歌人物——阿赫瑪托娃和茨維塔耶娃——應該把她們置於事件歷史和日常生活的「上下文」之中。被置於兩人個性中的俄國歷史,迫使她們去選擇自己的命運。
1917年夏或秋天,在帝國主義戰爭中,一個對於阿赫瑪托娃並非毫不關心的人,可能曾提議她離開。她於1917年秋天以詩作為答覆拒絕了這個建議,第二年該詩被部分刊出——第二部分,——而它在十月巨變後,成了極端愛國的呼聲;主要是——政治上無可指責:
一個聲音向著我疾呼,
它安慰我說:你來這裡,
擯棄你偏遠罪惡的國土,
永遠離開你的俄羅斯。
……
然而我漠然而冷靜,
用雙手把耳朵掩住,
使得我痛苦的精神,
不致被貧乏的語言玷污。
事情不在於愛國主義而尤其不在政治上。簡單地說,人——從內心氣質來說是世界主義者;安娜•阿赫瑪托娃卻不屬於這。她在青年時代已對外國有所了解,大概那兒的生活因了某種難以索解的內在創作因素吸引不了她。她是俄國人,僅僅是俄國詩人,這在她每一年都表現得愈益強烈。她被生活判決揹上家庭十字架,在「偏遠罪惡的國土」,在俄羅斯,那兒所有人愈益難過,正如阿赫瑪托娃的生活和創作的優秀研究者、英國人阿曼塔•黑特所斷言的那樣,詩人試圖匿藏起來,擺脫家庭生活的苦難,但無效。與愛上阿赫瑪托娃的男人們結合,她試圖成為他們的忠實伴侶,同樣因了生活本身的畸變而落空。詩人應該不會這樣產生,為的是找到家與國的相似之處。「不幸」的女性不會建成日常生活,不但如此,在與日常生活的接觸中,她會被扭曲——一如她的伴侶。
十月巨變後的安娜•阿赫瑪托娃的生活是一幅慘不忍睹的圖畫。
關於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也可以這樣說,她在所謂「後革命」莫斯科的生活人所共知……一旦她知道謝爾蓋•埃夫隆仍在世,取道土耳其到了布拉格,她毫不猶豫,立即束裝就道,她嚇呆了,突然火車停駛……她離開時心情極為沉重:在莫斯科失去了因凍餒致死的小女兒;她可以到「任何地方」。但她要找到丈夫;沒有他她無法想像活下去。
尤其重要的是:她創作的動力是如此強大,她確實沒有一天不在寫作(詩,日記,信件)。1922年抵達柏林後,還沒遇上卜居於布拉格的謝爾蓋•埃夫隆,她立即感到創作力量一發而不可止,無意中向讚美她的想像力的人送上一分衝動,——抒情詩的洪流開始迸湧……所有這些並非發生在「家」裡,而是發生在「異國」的情況,——沒有什麼關係,與祖國的睽隔無論何時都影響不了茨維塔耶娃的創作。
如果說阿赫瑪托娃是植根於俄羅斯的詩人,如果說她寫出了自己的時代(以後這樣稱呼她:「時代」),那麼詩人茨維塔耶娃似乎就是世界公民。她喜愛卡羅琳娜•帕甫洛娃的詩句並非無因:
我————世界的客人,
處處參加宴會,
注定了賦予我
一整個的世界!
「生活——這是不能活著的地方」,茨維塔耶娃曾斷言。「生活裡啥也沒有。」大地的詩人——這是被征服的精神,他在「自己精神的領域」中創作,這兒一切都處於它的支配之下。茨維塔耶娃的抒情詩——這是人類的迷宮,愛情的波折,裡面的她,抒情詩的主人公,——她的愛更有力、更叡智的目標。茨維塔耶娃的詩篇沒有時間、地點的標記;它們——普天下的,全世界的。她的大型作品——戲劇和長詩——的主人公,文學的或歷史的人物,不存在於世界。主要的和不斷的衝突——離別,錯失,相左。在她的許多作品的結局中——一切以某種上升——另一個高高在上的世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不是上帝的或魔鬼的——為終結,——茨維塔耶娃所在的詩人的天空,——帶著自己規律的第三帝國……第一離開大地的天空,第二是大地。在精神的天空和種族的地獄之中——藝術,煉獄,打這兒誰也不想登上天堂。」
回答問題: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究竟信不信教——她不可能是單值的。詩人茨維塔耶娃在自己頭上感到有某個高高在上的多山的世界,感到置於詩人自己的神秘的詩,感到詩人(陽性,她很少用繆斯這個詞兒)的才華。
這是詩人的生活(茨維塔耶娃自個兒的話)。至於日常生活,正是地上凡人的生活,這種日子不能過,茨維塔耶娃恰恰在這兒出色地馴服地恪守著家庭婦女領著兩個孩子(兒子生於1925年)、幾乎失業的男人和半貧困生活的窒息環境的遊戲規則:穿著,洗濯,做飯、織補等等。但我們前面談過的茨維塔耶娃異乎常人的精力,——足可應付一切。寫詩和散文,在文學晚會上發言(有酬)和教育孩子。
她抱怨,高聲抱怨生活,向許多人求援(她也獲得過援助),詛咒極其貧困的,講求實際的生活——她仍舊生活,寫作,出版。她佔壓倒多數的著作都刊出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詩寫得愈來愈少,轉向散文寫作,——然而不曾停過一分鐘。我們要補充一句:鍾情於人。
她不幸福,而且按天生的悲慘氣質來說,她也不能幸福。雖然她在外國(柏林,捷克,法國)生活了大約十五、六年,除最後兩年外,——大體上可以稱得上順利。
從順利的角度或者哪怕是起碼的日常生活的「安排」來看,安娜•阿赫瑪托娃的一生都是真正的地獄,而且日子過得愈來愈糟。1922年6月,就在茨維塔耶娃準備從德國轉赴捷克時,阿赫瑪托娃寫出一首不但表達出對俄羅斯,對她的命運態度的詩作,而且稍稍坦露出自己心靈的一角:我羞與為伍,他們把國土
拋棄給橫加蹂躪的敵人。
我不屑聽那粗蠢的阿諛,
我不屑把歌唱給他們聽。
然而我永遠憐憫流浪漢,
他們有如囚犯,有如病號。
人啊,你的前路漫漫,
異鄉的麵包有苦艾的味道。
在這兒,在大火薰人的煙裡,
我們消蝕著青春的孑遺。
對施予自己的任何打擊
我們從來不曾加以規避。
我們都知道,在未來的審判中
每個小時都將宣告無罪……
但世上那些不留淚的人
不比我們更驕傲,更純粹。
在最後兩首詩裡——阿赫瑪托娃:矜持、莊嚴、樸實。她業已準備揹上十字架,飲盡苦杯。既然是難以想像的孤獨的苦杯,故而她從來不與這個或那個人共飲。她的生活崩潰了。那時候,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用一己的肩膀將全部國家的苦難扛了起來。
起初,她還出了幾本詩集:國家政治、文學行情的環境在最後的邊緣能夠取得平衡。以後,一切猝然中止。「從1925到1939年完全停止出版我的書……那時候第一次被褫奪公民權利終身。時年三十五歲……」阿赫瑪托娃寫到。她過著難以想像的貧窮生活。同時代人回憶,有時在家想喝茶但沒糖——於是光喝茶,她掙不來錢,不斷生病,持續發燒,從枕頭抬不起頭,長日躺著。
當然,有忠實的朋友造訪,捎來食物,幫忙,——更確切地說——為之張羅日常事。阿赫瑪托娃從來無求於人——這不需要;人們都知道她不擅做家務。自動會接受委託並愉快地完成。大家都知道,她不賣弄,不裝出一副「貴族」派頭。她自自然然,率性脫俗——譬如物質用品,實非她力所能及。就這樣堅忍不拔地,不抱怨,忍受著自己接踵而來的疾病,不容忍和接受別人對她的憐憫。然而她的思維時刻活動著。二十年代,就在幾乎停止寫詩之際,她開始研究普希金,他的悲劇,他的死亡,他的創作心理。阿赫瑪托娃把很多時間花到研究普希金文獻上,——這個工作很適合她的性格:有條不紊地深思熟慮,勘查各種資料,當然,有大量重要和微妙的發現。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開始研究普希金的題目是稍後的事,她研究普希金不如阿赫瑪托娃深入。她的結論、提法,尖刻而偏頗;阿赫瑪托娃的觀察——審慎而決非毫無熱情;在每一個思想之外都立著修改和深思的文獻的大山。儘管她倆研究普希金南轅而北轍(茨維塔耶娃的這種態度令阿赫瑪托娃惱火),在不喜歡娜塔莉婭•尼古拉耶夫娜?普希金娜這一點上倒是如出一轍。
(四)
一般來說,她倆在創作過程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茨維塔耶娃把自己的靈感置於男人般認真負責和精密的制度下。靈感加辛勤勞動——這就是詩人,她斷言。她寫滿上十張的稿紙,只為覓得需要的詩行甚至字眼。阿赫瑪托娃則別具一格。已經有許多人寫過,她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自言自語地嘟囔著什麼,或者僅僅是顫動著嘴唇,然後錄下耳聞的。自然,她們也是這樣的工作或翻譯。茨維塔耶娃用韻句、詩行各異的文本等等填滿了整本練習本。這些練習本我曾不只看過一次。阿赫瑪托娃在這一點上採取的當然是阿赫瑪托娃的方式。
有一次,應編輯的要求,我把保加利亞詩人片喬.斯拉維伊科夫兩首無韻詩逐字逐句的譯文轉交給安娜.安德列耶夫娜。然後看著她翻譯。阿赫瑪托娃輕輕一碰稿紙:這兒改一個句子,那兒換一個字眼,——奇蹟出現了:詩作變得像音樂般悠揚。在這一切之後同樣是詩人的勞動,只是不是用紙顯示(就像茨維塔耶娃的草稿),而是成果。
……蘇維埃制度,籠罩著整個國家的恐怖和鎮壓,有計劃地欲置阿赫瑪托娃於死地。一九三九年她的兒子被捕(第一次——一九三五年,但旋即獲釋)。這個悲劇使阿赫瑪托娃成為俄國偉大的詩人。
從一九三五到一九四○年的五年時間內,她寫下不到二十首詩。但問題不在於數量。悲慘的聲音——打地獄中響起,被處決和折磨致死的上百萬個聲音,受苦受難的俄羅斯人——用詩人的嘴巴說話了,她在火焰那瘖啞的煙霧中與自己的人民在一起,打他們身上偷聽到這些最獨特的字眼,只有它們才把整個夢魘和盤托出。
面對著這一個痛苦,大山
折下了腰,大河不再奔流,
但監獄的門閂緊緊關著
門外就是苦役犯的窩 以及置人於死命的牢愁……
這些詩構成了組詩《安魂曲》,在俄國它們在她去世十二年後才得以出版……
俄羅斯的悲劇終於追上了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一九三九年七月回到莫斯科後,她打一個覆亡中掙脫出來,又直接墮入另一個毀滅——這已眾所周知。她的女兒阿里阿德娜和謝爾蓋.埃夫隆於一九三九年與列夫.古米廖夫同時被捕。阿赫瑪托娃把包裹捎到列寧格勒的刑訊室,茨維塔耶娃——捎到莫斯科,這時候她們彼此知道些什麼呢?
漩渦吞噬了親愛的,
雙親的家庭被摧毀。
瑪麗娜,今天我和你,
在半夜的首都徘徊,
在我們後沒有上百萬
緘默無語的遊行隊伍,
四周響起葬禮的鐘聲,
和莫斯科強烈的呻吟,
暴風雪把我們的足跡掩住。
這些詩行茨維塔耶娃是無從讀到了。
關於她倆的會晤,已經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回憶。她倆在一九四○年六月七日和八日,戰爭前夕相聚,阿赫瑪托娃其時到莫斯科為兒子奔走。談話的內容幾乎不為人知。可以知道的,僅是阿赫瑪托娃沒怎麼說話,而茨維塔耶娃話多而神經質。大概,表面上她們不特別喜歡對方。「無非是——貴婦人」,茨維塔耶娃冷淡地回答某些興奮的提問。阿赫瑪托娃幽默地說:「她像蜻蜓一般冷淡。」對另一個人則說:「與她相比我就像母牛。」
因了落在雙肩上的沉重和痛苦,她們顯然的和相互的好奇心當然大大減少。雖然詩人們創作聯繫的嘗試仍在進行,但變作彼此間的缺乏了解和相左,正如茨維塔耶娃似乎說過的。她朗讀了(並送給了阿赫瑪托娃)《大氣之歌》。阿赫瑪奼娃則朗誦了她珍藏著的《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的開篇,這個工作以後還持續多年,——關於上世紀影子魔力的長詩(我記得,對於安娜.阿赫瑪托娃來說,新的不是指二十世紀的日曆,而是開始於她的俄羅斯捲入死亡中的一九一四年戰爭。)茨維塔耶娃讀過《背面》這一章,《安魂曲》的旋律在裡面彷彿地下水在流淌——她大概有些什麼沒讀懂;總的來說《安魂曲》還沒形成概念,這首詩被深深地埋葬,只有不多的幾個人讀過……她可以領會的只有浮在表面的東西:習俗、名字和稱呼的戲劇性。「在一九四一年寫小丑,科倫賓娜和彼埃羅應該具備大勇氣!」——阿赫瑪托娃回憶茨維塔耶娃的話。
阿赫瑪托娃同樣不理解茨維塔耶娃紀念萊.瑪.里爾克的《大氣之歌》,——死亡的天才之歌,逝亡之歌,與大地元素辭別之歌。「瑪麗娜墮入玄妙之中」,阿赫瑪托娃在多年後即一九五九年就《大氣之歌》寫道:「她緊縮在詩的小框子裡……它是一首小詩,而她還走往另一個或另一些地方。」
兩位大詩人互不理解。事情是這樣的:兩人的創作個性過於強烈。俄國的環境無助於詳盡、坦率地揭示彼此的態度。時間對相互諒解很有用——但時不我予。
戰爭打響後兩個星期。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於八月三十一日在韃靼的葉拉布加自殺。阿赫瑪托娃疏散到塔什干。茨維塔耶娃死後她又差不多活了二十五年。她仍然備受「煎熬」。將發生一連串的悲劇。只有在生命的終點才獲得國際的讚譽——英國和意大利的頒獎。
悲劇性的波折對確立安娜.阿赫瑪托娃在俄羅斯民族詩人中的崇高地位很有幫助,這讓她得以感受和背負自己人民全部的苦難。
也許最好的證明之一是一九六一年寫成的一首詩,這距她去世時僅五年: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
向我提出這熱誠的要求,——
那傻頭傻腦的和沉默的,
殘疾人和遭遺棄的妻子,————
服苦役的犯人和自戕者,
每人都送給我一個戈比,
我因而富甲整一個埃及,
就像穩重的庫茲明所說。
然而他們並不送我戈比,
只與我分享自己的力量,
我將是世間最有力的人,
這對於我簡直毫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