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
“后现代”了大半个世纪之后,依旧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来讨论电影的艺术与商业二分,似乎十足的老旧、不合时宜。然而,二者的对立,正是当今电影事实。
何为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僭越规范,冒犯常识。毋庸讳言,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从这个角度来说,若艺术电影已死,那么,包括商业电影在内的电影艺术便难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如多样性是可持续生存的充分必须的前提,电影工业的生存同样需要均衡、稳定且充分多样的电影生态。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如此,全球电影格局亦如是。
繁荣的电影业生态失衡 单调 炫技跟风
角色苍白 首要原因,是社会文化的价值中空。电影圈的逐利、短视、无新意,只是社会问题的表象之一。
文化反思,历史追问
你们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受了欧洲电影作者论的影响,我们说“张艺谋电影”,前提是电影作者论基础上的导演中心制,导演掌控整个影片的视听风格、叙事方式等等。但电影作者论和导演中心制基本上是和艺术电影紧密相关的
我们说商业片和艺术片,好像只是定位的不同,其实也是系统的不同。商业片侧重观众、票房,满足社会、观众的某种心理需求,这要求导演最大限度地放弃所谓的“自我”。
电影说到底是集体创作的艺术,会汲取很多人的建议和智慧,但艺术电影最终会把导演个人风格的呈现作为影片最重要的特征。而商业电影则追求叙事的流畅、对观众的抚慰和满足,其形式要高度透明,让观众忽略形式,就像透过窗户在看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自己在讲述着;可是艺术电影就可能不断暴露讲述行为,不断地提醒观众讲述行为的存在。
80年代时,中国电影曾经非常低迷,那时形成一种天下三分,叫做主旋律、娱乐片、探索片,其实就是政治宣传片、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当时这三种类型的影片处在一种极度对立和分裂的状态。如今,他们好象突然汇聚起来了,之间的鸿沟好象被弥合了
“中小成本电影资金不多,相对包袱较少,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营造奇观上,而是回到表现自身,表达作者的创意,表现电影艺术对社会的活力。”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
何为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僭越规范,冒犯常识。毋庸讳言,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从这个角度来说,若艺术电影已死,那么,包括商业电影在内的电影艺术便难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如多样性是可持续生存的充分必须的前提,电影工业的生存同样需要均衡、稳定且充分多样的电影生态。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如此,全球电影格局亦如是。
繁荣的电影业生态失衡 单调 炫技跟风
角色苍白 首要原因,是社会文化的价值中空。电影圈的逐利、短视、无新意,只是社会问题的表象之一。
文化反思,历史追问
你们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受了欧洲电影作者论的影响,我们说“张艺谋电影”,前提是电影作者论基础上的导演中心制,导演掌控整个影片的视听风格、叙事方式等等。但电影作者论和导演中心制基本上是和艺术电影紧密相关的
我们说商业片和艺术片,好像只是定位的不同,其实也是系统的不同。商业片侧重观众、票房,满足社会、观众的某种心理需求,这要求导演最大限度地放弃所谓的“自我”。
电影说到底是集体创作的艺术,会汲取很多人的建议和智慧,但艺术电影最终会把导演个人风格的呈现作为影片最重要的特征。而商业电影则追求叙事的流畅、对观众的抚慰和满足,其形式要高度透明,让观众忽略形式,就像透过窗户在看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自己在讲述着;可是艺术电影就可能不断暴露讲述行为,不断地提醒观众讲述行为的存在。
80年代时,中国电影曾经非常低迷,那时形成一种天下三分,叫做主旋律、娱乐片、探索片,其实就是政治宣传片、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当时这三种类型的影片处在一种极度对立和分裂的状态。如今,他们好象突然汇聚起来了,之间的鸿沟好象被弥合了
“中小成本电影资金不多,相对包袱较少,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营造奇观上,而是回到表现自身,表达作者的创意,表现电影艺术对社会的活力。”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