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味道
以前考研那会儿,考虑过要考南京大学,后来一想,南京阴气那么重还是算了。11年看金陵十三钗,一座城几日内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变成一座废墟,战争带来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毫发毕现,秦淮商女也知道了亡国之恨,那一曲秦淮景再现了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南京白话式的评弹,吴侬细语般的腔调,加上一袭华美的旗袍,乱世佳人烽火中亦显侠骨柔肠。
对南京的印象除了历史课本上描述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再就是近代史日侵的践踏蹂躏和那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脑海里总是浮现两个极致的景象:一个是繁华富庶的古金陵,一个是硝烟弥漫的旧南京。很难想象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一样历经了沧海桑田依旧散发着生机活力,它享得了繁华,也受得住了苦难。
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带着吃货特有的敏锐嗅觉去寻找那些诱人的味道。中国人爱吃,各地均有自成一家的菜系、糕点、小吃。作为古时最繁华的金陵,当然也留下了众多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
第一顿大餐,朋友带着来到南京大排档。古香古色的装潢,不光桌椅板凳、灯饰桌牌均仿古时制作,悬挂的每盏灯笼上都写着一样菜名,迎宾的堂倌,端菜的小妹穿着考究,店内有一舞台,平时都会有评弹表演,边吃边看表演,有种穿越古时秦淮的感觉,可惜我们吃饭那会儿没有表演,不然就完美了。必点招牌菜:狮子头、盐水鸭、烤鸭包、煎饺、蟹黄豆腐、芸豆烧干丝、桂花糖芋苗…还有几个甜汤叫不上名了。满满一桌子,最后撑到实在吃不下了,吃货的战斗力也是有限的,还需修炼。狮子头肥而不腻,盐水鸭算是南京的特色了,跟北京烤鸭算是南北齐名、吃法不同吧,烤鸭包跟上海的南翔小笼包差不多,皮薄肉鲜汁多,"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算是对小笼包最经典的概括了。南京人爱吃甜,糖芋苗算是一道经典的汤品了,红彤彤的桂花糖浆加上软糯的芋苗,香甜可口。还有两道甜汤,现在只记得味道,名字已经忘了。
吃完大排档逛逛夫子庙,仿古改造的商业街区已不见了当年的韵味,旁边就是"天下文枢"江南贡院,想当年多少读书人从这里走向仕途之路,这里是科举制度的试验田,也是政治腐败的滋养地。客观的评价科举,最起码诞生了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自唐朝开始科举之制为巩固封建制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传至英国,演化为西方考核选拔人才的制度,再后来西学东进,海派文化传入中国,我们学习的西方人的那一套不还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嘛。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发源地,国人总是崇洋媚外,岂不知很多东西祖先已经在我们的文化里留下了烙印。
夜游秦淮河是来南京的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尽管买票的队排成了长龙,也抵不过游客的热情。泛舟河上,感受秦淮风情文化。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夜色下的秦淮河勾画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一侧是文人雅士,一侧是歌舞名妓,文化荟萃于此,传奇轶事流传于此。不管是风骨峥峋的柳如是,还是侠肝义胆的李香君,还是倾国倾城的陈圆圆,她们虽为风尘女子,却书写了一段被后世传送的佳话。英雄不问出处,才女又何论出身呢?
最南京的味道未必出现为人熟知的地方。吃到"蒸儿糕"是在去新街口的路上,逛完总统府,被人潮挤的失去游玩的兴致,于是开始游荡。南京的街道遍植梧桐,如此好的城市绿化得益于大南京计划,每颗梧桐都有几十年的树龄,树干粗壮,树叶繁茂,将道路上空遮出大片阴凉。逛着逛着看见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小推车,吃货的直觉告诉我:有好吃的了!果然。一个大爷在做一种糕,旁边是两种粉,一种白粉应该是糯米粉之类,一种黑粉做馅儿用,把白粉舀入圆形的模具,上面覆一层黑粉,扣上盖子,放在一种有热源的蒸筒上蒸个三分钟左右叩出即可。一人一摊,简易的食材,简易的包装,传统的手工艺让味蕾再一次得到满足。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授的才是最特色、最本质、最南京的东西。
白天的中山陵,三百级的台阶上满满的都是人,瞻仰中山先生雕像的人群排着几十米长的队,被挤着往前走,很盲目、完全没有目标性的观赏,爬了三百多级台阶,上来就为看一尊石像,看完之后呢?也就完了。然后再顺着三百多级台阶原路返回,边走边埋怨简直坑爹。好好的假期不好好休息,出来受罪数人头。这让我怀疑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当然不是看过完事儿而已。这不是一项非完成不可的任务,我相信那些不期而遇的灵感和启发,对城市接触式的直观感受和那些旅途中认识的人,经历的趣事,甚至苦难才是值得称道的。晚上开车到钟山风景区转悠,那些白天挤爆了的景点冷冷清清,路上零零星星几个骑自行车的附近学校的大学生,还有饭后散步的老人们。静下来的中山陵、明孝陵隐藏在黑漆漆的树林里,在橘黄色的路灯下,散发着阴冷的气息,入秋后的天气温差较大,这时候望着车窗外的某处灯火竟觉得阴森恐怖,那些帝王伟人的灵魂会跑出来游荡吗?摁下车窗,一阵阴风吹进来,一个激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还好在车里,心里觉得踏实多了。
出了景区,远远的能望见明城墙,依然屹立不倒,古时出了中华门就是城外,如今出了中华门一派繁华。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城墙城门的界线作用和防御功能已经弱化,现在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了。
用三天时间品味一座城,恐怕连它的皮毛都没摸清楚。对于南京,我的认识是肤浅的,只能停留在夫子庙、秦淮河、江南贡院、中山陵、玄武湖那些旅游攻略、宣传画册里 描述的程度,就算实地游览,时间仓促,也仅是匆匆一瞥。在十一黄金周这样的时段,竟连瞥都瞥不见,看得最多的就是人海了。还有那漂亮的绒花,精巧的泥塑,典雅的木刻,高贵的云锦,听不懂的白局…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亲眼看到听到见识到还是很幸运的。还有很多最南京的东西没有看到听到,留着遗憾下次再来吧。
对南京的印象除了历史课本上描述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再就是近代史日侵的践踏蹂躏和那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脑海里总是浮现两个极致的景象:一个是繁华富庶的古金陵,一个是硝烟弥漫的旧南京。很难想象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一样历经了沧海桑田依旧散发着生机活力,它享得了繁华,也受得住了苦难。
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带着吃货特有的敏锐嗅觉去寻找那些诱人的味道。中国人爱吃,各地均有自成一家的菜系、糕点、小吃。作为古时最繁华的金陵,当然也留下了众多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
第一顿大餐,朋友带着来到南京大排档。古香古色的装潢,不光桌椅板凳、灯饰桌牌均仿古时制作,悬挂的每盏灯笼上都写着一样菜名,迎宾的堂倌,端菜的小妹穿着考究,店内有一舞台,平时都会有评弹表演,边吃边看表演,有种穿越古时秦淮的感觉,可惜我们吃饭那会儿没有表演,不然就完美了。必点招牌菜:狮子头、盐水鸭、烤鸭包、煎饺、蟹黄豆腐、芸豆烧干丝、桂花糖芋苗…还有几个甜汤叫不上名了。满满一桌子,最后撑到实在吃不下了,吃货的战斗力也是有限的,还需修炼。狮子头肥而不腻,盐水鸭算是南京的特色了,跟北京烤鸭算是南北齐名、吃法不同吧,烤鸭包跟上海的南翔小笼包差不多,皮薄肉鲜汁多,"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算是对小笼包最经典的概括了。南京人爱吃甜,糖芋苗算是一道经典的汤品了,红彤彤的桂花糖浆加上软糯的芋苗,香甜可口。还有两道甜汤,现在只记得味道,名字已经忘了。
吃完大排档逛逛夫子庙,仿古改造的商业街区已不见了当年的韵味,旁边就是"天下文枢"江南贡院,想当年多少读书人从这里走向仕途之路,这里是科举制度的试验田,也是政治腐败的滋养地。客观的评价科举,最起码诞生了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自唐朝开始科举之制为巩固封建制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传至英国,演化为西方考核选拔人才的制度,再后来西学东进,海派文化传入中国,我们学习的西方人的那一套不还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嘛。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发源地,国人总是崇洋媚外,岂不知很多东西祖先已经在我们的文化里留下了烙印。
夜游秦淮河是来南京的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尽管买票的队排成了长龙,也抵不过游客的热情。泛舟河上,感受秦淮风情文化。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夜色下的秦淮河勾画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一侧是文人雅士,一侧是歌舞名妓,文化荟萃于此,传奇轶事流传于此。不管是风骨峥峋的柳如是,还是侠肝义胆的李香君,还是倾国倾城的陈圆圆,她们虽为风尘女子,却书写了一段被后世传送的佳话。英雄不问出处,才女又何论出身呢?
最南京的味道未必出现为人熟知的地方。吃到"蒸儿糕"是在去新街口的路上,逛完总统府,被人潮挤的失去游玩的兴致,于是开始游荡。南京的街道遍植梧桐,如此好的城市绿化得益于大南京计划,每颗梧桐都有几十年的树龄,树干粗壮,树叶繁茂,将道路上空遮出大片阴凉。逛着逛着看见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小推车,吃货的直觉告诉我:有好吃的了!果然。一个大爷在做一种糕,旁边是两种粉,一种白粉应该是糯米粉之类,一种黑粉做馅儿用,把白粉舀入圆形的模具,上面覆一层黑粉,扣上盖子,放在一种有热源的蒸筒上蒸个三分钟左右叩出即可。一人一摊,简易的食材,简易的包装,传统的手工艺让味蕾再一次得到满足。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授的才是最特色、最本质、最南京的东西。
白天的中山陵,三百级的台阶上满满的都是人,瞻仰中山先生雕像的人群排着几十米长的队,被挤着往前走,很盲目、完全没有目标性的观赏,爬了三百多级台阶,上来就为看一尊石像,看完之后呢?也就完了。然后再顺着三百多级台阶原路返回,边走边埋怨简直坑爹。好好的假期不好好休息,出来受罪数人头。这让我怀疑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当然不是看过完事儿而已。这不是一项非完成不可的任务,我相信那些不期而遇的灵感和启发,对城市接触式的直观感受和那些旅途中认识的人,经历的趣事,甚至苦难才是值得称道的。晚上开车到钟山风景区转悠,那些白天挤爆了的景点冷冷清清,路上零零星星几个骑自行车的附近学校的大学生,还有饭后散步的老人们。静下来的中山陵、明孝陵隐藏在黑漆漆的树林里,在橘黄色的路灯下,散发着阴冷的气息,入秋后的天气温差较大,这时候望着车窗外的某处灯火竟觉得阴森恐怖,那些帝王伟人的灵魂会跑出来游荡吗?摁下车窗,一阵阴风吹进来,一个激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还好在车里,心里觉得踏实多了。
出了景区,远远的能望见明城墙,依然屹立不倒,古时出了中华门就是城外,如今出了中华门一派繁华。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城墙城门的界线作用和防御功能已经弱化,现在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了。
用三天时间品味一座城,恐怕连它的皮毛都没摸清楚。对于南京,我的认识是肤浅的,只能停留在夫子庙、秦淮河、江南贡院、中山陵、玄武湖那些旅游攻略、宣传画册里 描述的程度,就算实地游览,时间仓促,也仅是匆匆一瞥。在十一黄金周这样的时段,竟连瞥都瞥不见,看得最多的就是人海了。还有那漂亮的绒花,精巧的泥塑,典雅的木刻,高贵的云锦,听不懂的白局…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亲眼看到听到见识到还是很幸运的。还有很多最南京的东西没有看到听到,留着遗憾下次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