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伪文艺狗的黄金时代
去年的冬天我在家看《呼兰河传》: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萧红的小说。一种荒凉,撕裂,寒冷的荒芜感涌上心头。
因为距离,因为新旧交替,思想层面受到巨大冲击,民国时期的作家总是充满了神秘感,又因为苦难和战争,那时代的作家的个人命运曲折多变,他们自身的生活比小说还精彩,也正因为苦难他们的文章充满了悲悯和同情,对个人对时代命运的深深的怜悯。文艺的本质除了自由就是悲悯。因此我对民国时期的作家总有着巨大的兴趣——他们的作品用狗血的人生铸就。
第二次认识萧红是在一个节目里,大概了解了一些她的个人生平事迹:二次怀着前夫的孩子和别人谈恋爱。这种事在文艺界并不稀奇,伟大的诗人里尔克还和当时欧洲最有名的几个贵妇几乎都有一腿呢,花心,浪漫,放荡在文艺界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处在萧红的那个保守的时代,她的行为无异于一种自我戕害。难怪她最后悲伤地说:“你们都不理我,我的朋友都是萧军的”
无论是对萧红的作品还是对她个人生活的兴趣,对我而言《黄金时代》是一部必须去会看的电影。
那天杭州的天气有一丁点灰蒙蒙,在城西银泰的超大现代化商场里,我废了好大的劲才找到那个所谓的VIP厅。电影一放忽然就有了一种抽离感:身处豪华气派的现代化商场里看一场80年前发生的故事。
偌大的影厅就两个女人看《黄金时代》,三个多小时,其中一个看不下去半路走了,另一个看到片尾不肯走,看了她一眼,还挺美。
电影几乎没有曲折的情节,平铺直叙和穿梭时空的旁人独白让人多少觉得有些时空交错之感。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就应该跟小说一样,重细节不说教少一些个人情绪尽量还原真实,这是这部电影的特点,绝大多数的对白都能在回忆文章里找到原话。“萧红先生无法摆脱伤感,每每整天地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这是许广平原文的一段。
在面临人生选择是否去延安的时候,萧红说:“我也不太懂政治,我只想安安静静写作”
而丁玲表达过,她愿意放弃纯粹的文学写作,而愿意用自己的人生去写一本大书。萧红认为写作是惟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东西。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面临这种选择,人面对时代,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应和时代,做一个时代的追随者;有一种看重个人的尊严、感受,把个人放到时代之前,有可能他就会逆时代而行,不选择时代主流的东西。对照现在社会,大概前一种是主流生活,后一种就是所谓的自由。
在任何时代主流是安全的保守的,而自由则是冒险的。
自由是属于强者的,要求你自主选择人生,并且有勇气承担自主选择带来的责任,甚至是负面的后果。而许多人并不想背负此重任,他们只是希望从20岁开始就过上一种退休般的养老生活。
前几天在医院碰见一个漂亮的大学姑娘,她跟我聊天说,我学服装设计,可是很多朋友都说这个专业没有钱途,搞得我现在都很沮丧。一个未毕业的20岁的女生就开始考虑钱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还有一些年轻的朋友内心有着对自由的向往,渴望去远方城市打拼,但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勇气付诸行动。
看看你的周遭,有多少人迫于家庭社会压力纷纷结婚的,迷茫,沮丧,内心脆弱,没有方向,渴望自由却选择保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看萧红,看这个电影,她基本上成年之后,除了最后几年,动不动就陷入绝境,没饭吃。萧红从她东北老家离家出走的那一刻开始,她都在生死之间选择。勇气在任何时代都显得特别可贵。
鲁迅在《娜拉出走后》说:“钱是好的,否则梦是要紧的”
连大文青张爱玲都说,我从未吃过钱的苦。
在任何时代钱固然都是好的,可是在钱和自由或文艺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我常常在思考,是否可以生活的更平衡一些:有一点自由,有一点钱。文艺青年应该努力赚钱,有了点钱可以停下来多看看书。
一个朋友说,”两个人一起文艺的风险很大,有可能连柴米油盐都搞不定。“
这代表了很大一部人观点:即把生活和文艺完全对立起来。
也许她说的对,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假如无爹可拼的话,个人的生活压力确实很大,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获得个人生活的保全。但是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忙忙碌碌而一个月都没有时间看一场话剧,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看一场画展等等做一些赚钱之外的事,那么请问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要知道唯物主义是没有办法打败虚无主义的。
在这个难得国庆长假,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买了几件衣服,看了几本书,看了一场难得的好电影,昨天接待了客户全负荷工作了一天。今天我坐在一个环境典雅的咖啡厅,喝着咖啡,听听音乐,顺便打下这一篇文字,这大概就是属于我的黄金时代。
套用许鞍华的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只因人皆有自由之心。”
萧红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充满了抵抗,她身上折射了我们所面临的种种选择。不只是在苦难的时代那样,在现在依然如此。她选择了自由,你的选择是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看萧红的小说。一种荒凉,撕裂,寒冷的荒芜感涌上心头。
因为距离,因为新旧交替,思想层面受到巨大冲击,民国时期的作家总是充满了神秘感,又因为苦难和战争,那时代的作家的个人命运曲折多变,他们自身的生活比小说还精彩,也正因为苦难他们的文章充满了悲悯和同情,对个人对时代命运的深深的怜悯。文艺的本质除了自由就是悲悯。因此我对民国时期的作家总有着巨大的兴趣——他们的作品用狗血的人生铸就。
第二次认识萧红是在一个节目里,大概了解了一些她的个人生平事迹:二次怀着前夫的孩子和别人谈恋爱。这种事在文艺界并不稀奇,伟大的诗人里尔克还和当时欧洲最有名的几个贵妇几乎都有一腿呢,花心,浪漫,放荡在文艺界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处在萧红的那个保守的时代,她的行为无异于一种自我戕害。难怪她最后悲伤地说:“你们都不理我,我的朋友都是萧军的”
无论是对萧红的作品还是对她个人生活的兴趣,对我而言《黄金时代》是一部必须去会看的电影。
那天杭州的天气有一丁点灰蒙蒙,在城西银泰的超大现代化商场里,我废了好大的劲才找到那个所谓的VIP厅。电影一放忽然就有了一种抽离感:身处豪华气派的现代化商场里看一场80年前发生的故事。
偌大的影厅就两个女人看《黄金时代》,三个多小时,其中一个看不下去半路走了,另一个看到片尾不肯走,看了她一眼,还挺美。
电影几乎没有曲折的情节,平铺直叙和穿梭时空的旁人独白让人多少觉得有些时空交错之感。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就应该跟小说一样,重细节不说教少一些个人情绪尽量还原真实,这是这部电影的特点,绝大多数的对白都能在回忆文章里找到原话。“萧红先生无法摆脱伤感,每每整天地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这是许广平原文的一段。
在面临人生选择是否去延安的时候,萧红说:“我也不太懂政治,我只想安安静静写作”
而丁玲表达过,她愿意放弃纯粹的文学写作,而愿意用自己的人生去写一本大书。萧红认为写作是惟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东西。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面临这种选择,人面对时代,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应和时代,做一个时代的追随者;有一种看重个人的尊严、感受,把个人放到时代之前,有可能他就会逆时代而行,不选择时代主流的东西。对照现在社会,大概前一种是主流生活,后一种就是所谓的自由。
在任何时代主流是安全的保守的,而自由则是冒险的。
自由是属于强者的,要求你自主选择人生,并且有勇气承担自主选择带来的责任,甚至是负面的后果。而许多人并不想背负此重任,他们只是希望从20岁开始就过上一种退休般的养老生活。
前几天在医院碰见一个漂亮的大学姑娘,她跟我聊天说,我学服装设计,可是很多朋友都说这个专业没有钱途,搞得我现在都很沮丧。一个未毕业的20岁的女生就开始考虑钱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还有一些年轻的朋友内心有着对自由的向往,渴望去远方城市打拼,但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勇气付诸行动。
看看你的周遭,有多少人迫于家庭社会压力纷纷结婚的,迷茫,沮丧,内心脆弱,没有方向,渴望自由却选择保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看萧红,看这个电影,她基本上成年之后,除了最后几年,动不动就陷入绝境,没饭吃。萧红从她东北老家离家出走的那一刻开始,她都在生死之间选择。勇气在任何时代都显得特别可贵。
鲁迅在《娜拉出走后》说:“钱是好的,否则梦是要紧的”
连大文青张爱玲都说,我从未吃过钱的苦。
在任何时代钱固然都是好的,可是在钱和自由或文艺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我常常在思考,是否可以生活的更平衡一些:有一点自由,有一点钱。文艺青年应该努力赚钱,有了点钱可以停下来多看看书。
一个朋友说,”两个人一起文艺的风险很大,有可能连柴米油盐都搞不定。“
这代表了很大一部人观点:即把生活和文艺完全对立起来。
也许她说的对,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假如无爹可拼的话,个人的生活压力确实很大,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获得个人生活的保全。但是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忙忙碌碌而一个月都没有时间看一场话剧,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看一场画展等等做一些赚钱之外的事,那么请问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要知道唯物主义是没有办法打败虚无主义的。
在这个难得国庆长假,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买了几件衣服,看了几本书,看了一场难得的好电影,昨天接待了客户全负荷工作了一天。今天我坐在一个环境典雅的咖啡厅,喝着咖啡,听听音乐,顺便打下这一篇文字,这大概就是属于我的黄金时代。
套用许鞍华的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只因人皆有自由之心。”
萧红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充满了抵抗,她身上折射了我们所面临的种种选择。不只是在苦难的时代那样,在现在依然如此。她选择了自由,你的选择是什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