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的中文歌
这是一个很老的咖啡店了。外面有老式的长座椅。内里分内外两层,里面有餐厅,可以吃东西。外面是喝咖啡的地方,有一个大屏幕常年放着新闻和球赛。
我像往常一样要了一杯纯黑咖啡,现在喝惯了以后已经越来越不觉得苦了。台前是一个中年的亚裔老男人,表情像刚喝了一大碗中药一样。我礼貌的说上我要点的东西,在这里喝不带走,递给他花旗借记卡,然后在纸条上签上名字的拼音,就端着一小杯纯黑咖啡走进了靠墙一排中间位置的桌子,坐在了面对墙的这一面。
旁边坐了一个幽默的美国大叔,对面是一个酷酷的年轻人。年轻人在看一本百科全书,大叔摆了一摞看起来很旧的书,拿着其中一本,在对着抄抄写写。他们两个聊了一下讽刺了咖啡店里用着电脑死盯着屏幕的人,又互相解释了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时不时的又和其他桌的人攀谈两句,桌子上轻松愉快。我在发着头痛的写着数学,不过今天正好效率高做的心情也还不错,写完了第9份note的时候我就停下来想休息一下,顺便和他们攀谈了起来。
我拿起其中一本书问了他相关的知识:这是一本美国非洲文学的书,算是一本传记书而不是小说。是1900到1995期间一个奴隶的日记,最近被从某个箱子里发掘被整理出来的。我问他看过《为奴十二载》没有,他说是一部很出名的电影,桌对面的中年女人也这么说,但是他还没看。我跟他聊起来了,原来他在手抄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因为我对狄更斯一向不感兴趣,觉得他无非是个写平庸讨好小说的人,就问他喜不喜欢海明威。他说还没看过,看来远香近臭是哪里都通用的道理。我跟他推荐了海明威和毛姆,因为我跟他说如果不是单纯注重故事的叙述性而更注重文笔的话,手抄这两个作家的作品一定能够捕获更多有意思的句子,一定会更享受,他很赞成我的想法也觉得很想试一下,我们就由这个话题引到了中国人学英语上。对面的小伙子一直冷冷地酷酷地不说话,在我描绘中国孩子如何靠看书和听力学英语学十多年的时候忍不住侧着头听起来我的讲话。后来他们还表示兴趣的问了我关于数学的问题,问了下正交多项式并且谷歌了一下。我们这桌后来就愉悦地静了下来。
不想过了一会儿隐约听到背景音乐传来了"全世界我都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的声音,我被惊了一下,然后就侧着身子慢慢地静下来听,隐隐约约地声线慢慢地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我听清了,这确实是林忆莲那首《至少还有你》。我回头看了看,看了又看,满眼的黄头发红头发白皮肤黑皮肤的人群,都没能让我找到声音的来源。我回过头时看到小伙子微微笑着望着我,问了一句:“是中国歌吗?”我赶紧热烈地点头,说“Yes,Yes." 他声音冷冷地又问我:“是一首爱情歌吗?是你喜欢的类型吗?”我凑过去很用力的才听清听懂,然后开心地跟他说是的我好喜欢。他忍不住又微微笑。然后我正想着这种特殊的感觉,就意识到背景音乐已经换了其他的歌,而且放得越来越大声,几乎打扰到了周围各种工作的人群。背景音乐放了一会儿中文版的《let it be》,然后转成了《小草》,然后开始放非常惹人恼火的哼哼唧唧的佛经。周围的美国人都开始蠢蠢欲动,空气开始浮躁起来,但是这吵闹的音乐不但丝毫未减反而越来越大声,大家都做不下去该做的事情了,我听着“没有家乡,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呜咽曲调的时候感觉到了满满地恶意。除了我别人应该只是觉得这哼哼唧唧地太悲伤又恼人了。旁边的大叔实在没有办法继续做他的抄写就站起来准备去外面的长座椅上了,我趁他收东西,就站起来循着声音,找到了吧台,跟亚裔老男人说麻烦他把声音调小声一点。
回来告诉大叔不用出去外面了他惊讶地看着我,然后开心地坐下了。果然声音调小了,但我还是隐隐约约地听着背景放着戚戚伤伤地八十年代老歌,声音变小了显得更加呜咽恼人,就像亚裔大叔皱着眉头的样子。我很想跟他说几句中文,但他从来都很冷漠简洁说着良好的英文。我心里想着这些离家乡多年的老华侨,一边变得彻底像美国人的外表一样,蔑视地看着我这些刚来的小白,一边这样别扭地反复放着二十年前的老歌,不敢想象他们的感情有多么复杂,回来的时候只是又觉得沉重了。
我像往常一样要了一杯纯黑咖啡,现在喝惯了以后已经越来越不觉得苦了。台前是一个中年的亚裔老男人,表情像刚喝了一大碗中药一样。我礼貌的说上我要点的东西,在这里喝不带走,递给他花旗借记卡,然后在纸条上签上名字的拼音,就端着一小杯纯黑咖啡走进了靠墙一排中间位置的桌子,坐在了面对墙的这一面。
旁边坐了一个幽默的美国大叔,对面是一个酷酷的年轻人。年轻人在看一本百科全书,大叔摆了一摞看起来很旧的书,拿着其中一本,在对着抄抄写写。他们两个聊了一下讽刺了咖啡店里用着电脑死盯着屏幕的人,又互相解释了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时不时的又和其他桌的人攀谈两句,桌子上轻松愉快。我在发着头痛的写着数学,不过今天正好效率高做的心情也还不错,写完了第9份note的时候我就停下来想休息一下,顺便和他们攀谈了起来。
我拿起其中一本书问了他相关的知识:这是一本美国非洲文学的书,算是一本传记书而不是小说。是1900到1995期间一个奴隶的日记,最近被从某个箱子里发掘被整理出来的。我问他看过《为奴十二载》没有,他说是一部很出名的电影,桌对面的中年女人也这么说,但是他还没看。我跟他聊起来了,原来他在手抄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因为我对狄更斯一向不感兴趣,觉得他无非是个写平庸讨好小说的人,就问他喜不喜欢海明威。他说还没看过,看来远香近臭是哪里都通用的道理。我跟他推荐了海明威和毛姆,因为我跟他说如果不是单纯注重故事的叙述性而更注重文笔的话,手抄这两个作家的作品一定能够捕获更多有意思的句子,一定会更享受,他很赞成我的想法也觉得很想试一下,我们就由这个话题引到了中国人学英语上。对面的小伙子一直冷冷地酷酷地不说话,在我描绘中国孩子如何靠看书和听力学英语学十多年的时候忍不住侧着头听起来我的讲话。后来他们还表示兴趣的问了我关于数学的问题,问了下正交多项式并且谷歌了一下。我们这桌后来就愉悦地静了下来。
不想过了一会儿隐约听到背景音乐传来了"全世界我都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的声音,我被惊了一下,然后就侧着身子慢慢地静下来听,隐隐约约地声线慢慢地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我听清了,这确实是林忆莲那首《至少还有你》。我回头看了看,看了又看,满眼的黄头发红头发白皮肤黑皮肤的人群,都没能让我找到声音的来源。我回过头时看到小伙子微微笑着望着我,问了一句:“是中国歌吗?”我赶紧热烈地点头,说“Yes,Yes." 他声音冷冷地又问我:“是一首爱情歌吗?是你喜欢的类型吗?”我凑过去很用力的才听清听懂,然后开心地跟他说是的我好喜欢。他忍不住又微微笑。然后我正想着这种特殊的感觉,就意识到背景音乐已经换了其他的歌,而且放得越来越大声,几乎打扰到了周围各种工作的人群。背景音乐放了一会儿中文版的《let it be》,然后转成了《小草》,然后开始放非常惹人恼火的哼哼唧唧的佛经。周围的美国人都开始蠢蠢欲动,空气开始浮躁起来,但是这吵闹的音乐不但丝毫未减反而越来越大声,大家都做不下去该做的事情了,我听着“没有家乡,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呜咽曲调的时候感觉到了满满地恶意。除了我别人应该只是觉得这哼哼唧唧地太悲伤又恼人了。旁边的大叔实在没有办法继续做他的抄写就站起来准备去外面的长座椅上了,我趁他收东西,就站起来循着声音,找到了吧台,跟亚裔老男人说麻烦他把声音调小声一点。
回来告诉大叔不用出去外面了他惊讶地看着我,然后开心地坐下了。果然声音调小了,但我还是隐隐约约地听着背景放着戚戚伤伤地八十年代老歌,声音变小了显得更加呜咽恼人,就像亚裔大叔皱着眉头的样子。我很想跟他说几句中文,但他从来都很冷漠简洁说着良好的英文。我心里想着这些离家乡多年的老华侨,一边变得彻底像美国人的外表一样,蔑视地看着我这些刚来的小白,一边这样别扭地反复放着二十年前的老歌,不敢想象他们的感情有多么复杂,回来的时候只是又觉得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