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施彼身
前几天看到友邻青兮先生贴的作家图画相册,很多图画没见过,真长了不少知识。
有一张是闻一多给林庚的新诗集《夜》画的封面。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01755155/#image。应该是版画,画面主体部分非常精彩,足以把闻先生送进民国美术名家之林;真好奇他还有哪些佳作。上网一查,看到金小明先生的文章,才知道闻先生这张封面原来是摹写了美国画家洛克威尔‧肯特(Rockwell Kent)1930年的木板画;肯特的原作叫星光(Starlight)。
有趣的是闻先生的摹写方式。我猜是拿薄纸蒙在肯特的作品上或画册上,拿水平临摹工具直接钩描上板,然后付刻。何以如此猜测?因为两画的主体部分,刚好是镜像对称。金先生的文章说「当时的一些出版物,也常常直接拼接肯特的画作以为装饰」,不知所谓「直接拼接」的方法为何、是否也有这种镜像颠倒的例子。
但我不认为闻先生只图省事,或技术不够,才采用了这种简便的翻刻手段。我觉得他刻意如此。原因?我觉得第一是为了迎让书封的题签。这本书应该是竖排而右翻,所以题签(「夜 林庚著」)比较适合摆在封面的左侧,也就是靠近书口那一侧。第二,镜像对倒,不也是一种改作的形式?左右换边提供了多少绉褶和罅隙供人探寻玩索。
不论如何,闻先生很喜欢肯特这张画,那是肯定的,否则当不至于如此亦步亦趋,尽管他也作了少许改动。看看画中人身旁那座可爱的凸字形小白山吧,它的形状和位置都特别有趣,肯特原作不是这样的。我当然不想拿闻先生读诗经的路数来读他,但很难办到不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总是最刺激的事,更不必说情欲和视觉、历史和意义,总是缠扰纠结在一起。或许,闻先生是这样想的:非如此画龙点睛,不能把原作的情欲张力释放出来。
闻先生还给潘光旦先生的影恋心理学本土研究《冯小青》画过插图。青兮先生的相册也收录了。查《冯小青》出版于1927年,而潘先生援引弗洛伊德学说解析小青的故事,时间尚在其前。由此可知:在闻先生给《夜》画封面之时,人体镜像画能够联结到哪些有趣的话题,清华学人包括闻先生和林庚必然是非常非常之清楚明白的。真好奇闻先生是否想过:他镜像翻刻肯特,也算是一种人体镜像画的操练。
最后还是忍不住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觉得对闻先生来说,肯特原作的男体或许就相当于诗经所谓的「兴」和「比」吧,它既是情欲兴起的原因,也是情欲投射的对象;而闻先生的镜像翻印,则是一种特殊的「赋」?辗转反侧,悠哉悠哉。
肯特图,见于金小明先生的文章:http://www.gmw.cn/02blqs/2009-06/07/content_1009744.htm?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sinaminiblog&bsh_bid=84275696
有一张是闻一多给林庚的新诗集《夜》画的封面。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01755155/#image。应该是版画,画面主体部分非常精彩,足以把闻先生送进民国美术名家之林;真好奇他还有哪些佳作。上网一查,看到金小明先生的文章,才知道闻先生这张封面原来是摹写了美国画家洛克威尔‧肯特(Rockwell Kent)1930年的木板画;肯特的原作叫星光(Starlight)。
![]() |
闻一多画的主体部分 |
有趣的是闻先生的摹写方式。我猜是拿薄纸蒙在肯特的作品上或画册上,拿水平临摹工具直接钩描上板,然后付刻。何以如此猜测?因为两画的主体部分,刚好是镜像对称。金先生的文章说「当时的一些出版物,也常常直接拼接肯特的画作以为装饰」,不知所谓「直接拼接」的方法为何、是否也有这种镜像颠倒的例子。
![]() |
肯特《星光》的主体部分 |
但我不认为闻先生只图省事,或技术不够,才采用了这种简便的翻刻手段。我觉得他刻意如此。原因?我觉得第一是为了迎让书封的题签。这本书应该是竖排而右翻,所以题签(「夜 林庚著」)比较适合摆在封面的左侧,也就是靠近书口那一侧。第二,镜像对倒,不也是一种改作的形式?左右换边提供了多少绉褶和罅隙供人探寻玩索。
不论如何,闻先生很喜欢肯特这张画,那是肯定的,否则当不至于如此亦步亦趋,尽管他也作了少许改动。看看画中人身旁那座可爱的凸字形小白山吧,它的形状和位置都特别有趣,肯特原作不是这样的。我当然不想拿闻先生读诗经的路数来读他,但很难办到不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总是最刺激的事,更不必说情欲和视觉、历史和意义,总是缠扰纠结在一起。或许,闻先生是这样想的:非如此画龙点睛,不能把原作的情欲张力释放出来。
闻先生还给潘光旦先生的影恋心理学本土研究《冯小青》画过插图。青兮先生的相册也收录了。查《冯小青》出版于1927年,而潘先生援引弗洛伊德学说解析小青的故事,时间尚在其前。由此可知:在闻先生给《夜》画封面之时,人体镜像画能够联结到哪些有趣的话题,清华学人包括闻先生和林庚必然是非常非常之清楚明白的。真好奇闻先生是否想过:他镜像翻刻肯特,也算是一种人体镜像画的操练。
最后还是忍不住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觉得对闻先生来说,肯特原作的男体或许就相当于诗经所谓的「兴」和「比」吧,它既是情欲兴起的原因,也是情欲投射的对象;而闻先生的镜像翻印,则是一种特殊的「赋」?辗转反侧,悠哉悠哉。
肯特图,见于金小明先生的文章:http://www.gmw.cn/02blqs/2009-06/07/content_1009744.htm?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sinaminiblog&bsh_bid=8427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