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 小结
这是同学推荐的两本书中的第一本,感谢。
看起来像一篇35万字的研究论文。论证的过程、自然实验、考古证据以及语言学佐证等都是为了回答作者新几内亚朋友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在新几内亚考察时提出的:“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这么多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书以它展开,以它结尾。事实上,以上问题翻译成直白的话是:为何欧亚人在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等建立其殖民地,而没有出现相反的情景?
作者运用很多方法,无论是微生物学的、历史学的、语言学的还是考古方面的——但无疑都是基于事实的——反驳了至今仍有不少人赞同的关于种族差异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何欧亚大陆经历的多次工业革命而大洋洲的土著人民却仍然在使用石器。
作者贾雷德的论证由浅入深,从枪炮、技术以及统一的政治力量的直接原因开始,追溯到粮食生产的形成的难易程度以及传播的难易程度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说贾雷德的思考是独立的,人类史的研究本应该参考考古证据,但即便是考古证据的不断出现,他在书中仍然提出屡次质疑,认为有些考古证据不够可信,书中还有一些篇幅对考古学测定年代的方法进行讨论(例如测定放射性C14以及最新的加速质谱分析法等),作者认为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应该视情况而定,受具体的情境影响。总之,他坚持的原则是,如非既定事实则姑且不信,无论是否在世界上广泛形成共识,这其中例子包括:中国或埃及是否独立的形成了早期文字,非洲撒哈拉沙漠南沿萨赫勒地带是否是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等。
无论在研究结论还是研究手法上面,贾雷德都屡次呈现令人的吃惊结论或者惊艳的研究手法。举文中的两例说明。
1,关于发明研究的结论。贾雷德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技术以不同的速度演进。通常有一种观点以发明创造的英雄论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似乎特别多的依靠少数十分稀有的天才如约翰内斯-登堡、詹姆士-瓦特、托马斯-爱迪生和莱特兄弟。而且人们普遍承认,某种技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或者作用是有限的,想要做发明家的人为金钱和名誉的前景所驱使,察觉到了这种需要,并努力去满足,即“需要乃发明之母”。贾雷德却提出,“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我觉得这种比较是针对技术发明对人类史的贡献而言的。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引用的例子有:爱迪生-留声机的例子(这项发明起初发明时爱迪生提到了10项用途,没有包括音乐复制,而当一些企业家把留声机改装成播放流行音乐的子宫投币唱机时并取得成功时,爱迪生才勉强承认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奥托发明发动机的例子(由于一战时军方认定其需要卡车,并在战后对民众进行游说,才使得民众开始接触到发动并产生需要)。作者列举了另一些有趣的事实:那些著名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发明都有先例的影子。如,詹姆斯-瓦特在1769年发明了蒸汽机,产生这种想法实际是他在修理托马斯-纽科曼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而托马斯-纽科曼的原型蒸汽机一直可以追溯到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设计思想。莱特兄弟的飞机也是类似。这些有趣的事实告知我们世界史的广泛模式并不是仅仅依靠我们所熟知的伟大科学家产生改变的,而是一直都存在这种发展的广泛模式,这种发展的模式存在更加深层次的原因。(ps:如果在大学时读到这本书,对在马哲课上辩论“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历史创造英雄”很有帮助的)。论证“发明是需要之母”作者也列举了一些反面的事实:无数的新技术要么根本没有采用,或者在长期的抵制后才被采用。包括:1971年美国国会拒绝考虑为发展超音速运输提供资金;全世界继续拒绝一种高效打字机的键盘设计,以及英国长期不愿采用电灯照明。好了,作者最后用文化传播的难易程度、技术自身的催化作用、人口数量级对新技术影响以及相互竞争的社会等角度回答了这段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
2,关于南岛人扩张以及俾格米族、科伊桑族被班图人淹没等结论得出所的出色运用到语言学知识的思想很值得参考学习。
总之,这本书简明扼要的回答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看起来像一篇35万字的研究论文。论证的过程、自然实验、考古证据以及语言学佐证等都是为了回答作者新几内亚朋友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在新几内亚考察时提出的:“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这么多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书以它展开,以它结尾。事实上,以上问题翻译成直白的话是:为何欧亚人在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等建立其殖民地,而没有出现相反的情景?
作者运用很多方法,无论是微生物学的、历史学的、语言学的还是考古方面的——但无疑都是基于事实的——反驳了至今仍有不少人赞同的关于种族差异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何欧亚大陆经历的多次工业革命而大洋洲的土著人民却仍然在使用石器。
作者贾雷德的论证由浅入深,从枪炮、技术以及统一的政治力量的直接原因开始,追溯到粮食生产的形成的难易程度以及传播的难易程度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说贾雷德的思考是独立的,人类史的研究本应该参考考古证据,但即便是考古证据的不断出现,他在书中仍然提出屡次质疑,认为有些考古证据不够可信,书中还有一些篇幅对考古学测定年代的方法进行讨论(例如测定放射性C14以及最新的加速质谱分析法等),作者认为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应该视情况而定,受具体的情境影响。总之,他坚持的原则是,如非既定事实则姑且不信,无论是否在世界上广泛形成共识,这其中例子包括:中国或埃及是否独立的形成了早期文字,非洲撒哈拉沙漠南沿萨赫勒地带是否是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等。
无论在研究结论还是研究手法上面,贾雷德都屡次呈现令人的吃惊结论或者惊艳的研究手法。举文中的两例说明。
1,关于发明研究的结论。贾雷德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技术以不同的速度演进。通常有一种观点以发明创造的英雄论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似乎特别多的依靠少数十分稀有的天才如约翰内斯-登堡、詹姆士-瓦特、托马斯-爱迪生和莱特兄弟。而且人们普遍承认,某种技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或者作用是有限的,想要做发明家的人为金钱和名誉的前景所驱使,察觉到了这种需要,并努力去满足,即“需要乃发明之母”。贾雷德却提出,“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我觉得这种比较是针对技术发明对人类史的贡献而言的。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引用的例子有:爱迪生-留声机的例子(这项发明起初发明时爱迪生提到了10项用途,没有包括音乐复制,而当一些企业家把留声机改装成播放流行音乐的子宫投币唱机时并取得成功时,爱迪生才勉强承认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奥托发明发动机的例子(由于一战时军方认定其需要卡车,并在战后对民众进行游说,才使得民众开始接触到发动并产生需要)。作者列举了另一些有趣的事实:那些著名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发明都有先例的影子。如,詹姆斯-瓦特在1769年发明了蒸汽机,产生这种想法实际是他在修理托马斯-纽科曼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而托马斯-纽科曼的原型蒸汽机一直可以追溯到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设计思想。莱特兄弟的飞机也是类似。这些有趣的事实告知我们世界史的广泛模式并不是仅仅依靠我们所熟知的伟大科学家产生改变的,而是一直都存在这种发展的广泛模式,这种发展的模式存在更加深层次的原因。(ps:如果在大学时读到这本书,对在马哲课上辩论“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历史创造英雄”很有帮助的)。论证“发明是需要之母”作者也列举了一些反面的事实:无数的新技术要么根本没有采用,或者在长期的抵制后才被采用。包括:1971年美国国会拒绝考虑为发展超音速运输提供资金;全世界继续拒绝一种高效打字机的键盘设计,以及英国长期不愿采用电灯照明。好了,作者最后用文化传播的难易程度、技术自身的催化作用、人口数量级对新技术影响以及相互竞争的社会等角度回答了这段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
2,关于南岛人扩张以及俾格米族、科伊桑族被班图人淹没等结论得出所的出色运用到语言学知识的思想很值得参考学习。
总之,这本书简明扼要的回答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