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朱生豪故居
在嘉兴闲逛,和青年译者红猪路过老牌翻译家的故居,那么自然是车开过了也要走回头路过去拜访一下。
我以前总以为翻译莎士比亚时的朱生豪必是四五十岁的壮年。没想到,他那么年轻,二十来岁中文系毕业(辅修英文)后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十年功夫,三十出头便英年早逝。
这故居既是他儿时父母相继故去后寄居的姑妈家,也是他成婚后带着妻子宋清如最后居住、养病、翻译,乃至最后去世的地方。在他去世后,宋清如与幼子继续在这个二层房屋的楼上一间房里住过。除了介绍他念书、工作的经历外,此处展示内容和陈列物品中一大部分讲的是他和他妻子的深厚感情。
两人结缘于大学诗社,多年书信往来常以诗、歌互通心意,真正的文艺青年。或许是翻译莎士比亚受到戏剧影响的缘故,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情书,文字极其浓烈,思恋爱慕之情溢于言表,他叫她“好人”“亲爱的朋友”,信里行行句句在说“爱你”,但又全不显得肉麻,只是真诚。
比如: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织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楼上的房间,临窗有一张大书桌。这是他们夫妻俩回到嘉兴后,尤其是生病后,朱生豪的工作室。同样是纷乱民国,大概他是幸运的,有这么一张“安静的书桌”供他翻译之用。在他去世后,未完的作品由妻子宋清如继续完成,整理他的相关资料后来也成为妻子余生的重要工作。这让人想起杨绛,在钱钟书去世后也是以整理先生的资料为己任。也和杨绛一样,宋清如出生于江南大户人家,所以才有机会饱读诗书。不过她也还是用嫁妆换成学费,才念了大学。
故居门口有座颇带一点现代感的双人雕塑(和苏州火车站南广场的伍子胥等人物雕塑风格类似,或许出自同一人之手),底座是宋清如写的:
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据说他俩的墓碑上也刻着这两句话。
我以前总以为翻译莎士比亚时的朱生豪必是四五十岁的壮年。没想到,他那么年轻,二十来岁中文系毕业(辅修英文)后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十年功夫,三十出头便英年早逝。
这故居既是他儿时父母相继故去后寄居的姑妈家,也是他成婚后带着妻子宋清如最后居住、养病、翻译,乃至最后去世的地方。在他去世后,宋清如与幼子继续在这个二层房屋的楼上一间房里住过。除了介绍他念书、工作的经历外,此处展示内容和陈列物品中一大部分讲的是他和他妻子的深厚感情。
两人结缘于大学诗社,多年书信往来常以诗、歌互通心意,真正的文艺青年。或许是翻译莎士比亚受到戏剧影响的缘故,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情书,文字极其浓烈,思恋爱慕之情溢于言表,他叫她“好人”“亲爱的朋友”,信里行行句句在说“爱你”,但又全不显得肉麻,只是真诚。
比如: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织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楼上的房间,临窗有一张大书桌。这是他们夫妻俩回到嘉兴后,尤其是生病后,朱生豪的工作室。同样是纷乱民国,大概他是幸运的,有这么一张“安静的书桌”供他翻译之用。在他去世后,未完的作品由妻子宋清如继续完成,整理他的相关资料后来也成为妻子余生的重要工作。这让人想起杨绛,在钱钟书去世后也是以整理先生的资料为己任。也和杨绛一样,宋清如出生于江南大户人家,所以才有机会饱读诗书。不过她也还是用嫁妆换成学费,才念了大学。
故居门口有座颇带一点现代感的双人雕塑(和苏州火车站南广场的伍子胥等人物雕塑风格类似,或许出自同一人之手),底座是宋清如写的:
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据说他俩的墓碑上也刻着这两句话。
-
不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08 22: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