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王爷(三) 潜伏与无间道
正当善耆全身心地整顿全国警务时,老佛爷认为像肃亲王这样能干的年青干部还得多压些担子,又交给了肃亲王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潜伏”。各位看官,请勿惊讶,老佛爷可不是叫善耆割掉辫子,留学东瀛,加入同盟会,结识孙逸仙,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善耆啊,乱党份子像苍蝇这么多,又多在海外,朝廷鞭长莫及,不知道他们整天在瞎折腾个什么,心里没个底。要不咱们也搞个‘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吧。善耆啊,你管的是警务,情报工作也是你份内的事,就让些乱党的骨干潜伏到肃亲王你身边吧,这样也能知道他们准备折腾个什么。肃亲王,你可要当好朝廷的耳朵啊”“喳,奴才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就这样善耆不去和朝廷的几位权臣搞好关系,反而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和海外的乱党去联络感情了。海外乱党多如牛毛,先和谁培养感情呢?善耆左挑右选,决定先和康梁暗通款曲。毕竟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曾经是国家干部,体制内的,有过共同语言。你再看看两位在海外的言论,没有说要推翻我们大清吗,只是坚持要求早日立宪,让光绪帝亲政吗。再说了1904年老佛爷天津讲话后,我们的新政不就是康梁戊戌年提倡的那一套吗,戊戌年那批倒霉的官员也都基本平反了,只不过圣母皇太后心眼小记仇,坚决不肯赦免康梁二人。可你听听群众的呼声,“戊戌政变,康梁出走,朝廷降悬赏名捕之谕,几于通国人民皆闻其名,莫不震动而注视焉…,凡居亚洲者,人人心中莫不有一梁启超。”听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启超!这影响力,咱们大清能忽视吗,能硬生生非把康梁逼到对立面吗?而且我也听说了,五位大清精英出洋考察后写的《考察各国宪政报告》,就是找梁启超当抢手的。我早说了,就那五位的水平,能写出这么重要可以决定国策的文件?而且这文件老佛爷亲自读过,老佛爷这么心细如发的人,会不了解这报告的来龙去脉,可为什么老佛爷还基本按照这报告下了预备立宪的诏书?这里面的事,你自个琢磨去吧。先和康梁联络,就这么定了!
善耆和康梁搭上线后,不由感叹人生太短,相见恨晚。三人不仅有着关于立宪的共同语言,还有共同的敌人——袁世凯。这康梁极度仇视袁项城很好理解,戊戌年那会就是你小子告的秘害得我们有家难回啊。这肃亲王怎么又和袁宫保卯上了呢?原来袁世凯做官很有能力也很有原则,谁势力大就和谁攀关系。他一开始依靠的是李鸿章李中堂,而后走的是荣禄荣大人的门路,荣大人逝世后,奕劻当了领班军机大臣,那么庆亲王就是我袁某人的靠山了。一来二去,袁项城发现庆亲王最随和,银子到位什么事都能办,袁世凯对奕劻“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一段时间后就和奕劻的长子载振拜了把兄弟,这下咱们都有同一个爸了。庆亲王您老放心,北洋的小金库就是您的小金库,您一句话,要多少有多少。袁慰廷啊你也放心,什么王士珍啊,段祺瑞啊,冯国璋啊,这北洋你说用谁就用谁,老佛爷那边我来打招呼。就这样在清末最后十年中,奕劻与袁世凯沆瀣一气,一个掌朝,一个掌军,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一个“大北洋”政治框架,朝野军政,大半北洋。
面对这个“大北洋”,除了庆亲王很放心,很多满族大员是很不放心的,一致认为曹操就睡在我们身边,这怎么得了啊!肃亲王就是其中的典型,善耆的政治头脑很是清楚,恩?怎么一来二去,这北洋特别是北洋六镇都是他袁某人的人了,袁世凯你是替我们满人看家护院的,什么时候轮到你来呼风唤雨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再不采取行动,怕是来不及了。康有为,梁启超啊,你们得发挥你们的笔杆子专长,听说你们在日本搞了个政文社,多挖掘点材料,把袁世凯从穿开裆裤那会到现在的所有劣迹都好好“宣传”。至于国内的反袁斗争,你们放心,朝廷里看不惯袁世凯的人很多,我来负责联络。就这样肃亲王和康梁鱼雁传书,感情越来越深,当康梁表示想回到祖国的怀抱,而且还想在祖国的怀抱内建立政党时,肃亲王面对如此敏感的问题,竟然二话不说拍胸脯包下了,把负责和肃亲王联络的康梁弟子汤觉顿感动的直说:“肃邸纯为帝(光绪)党,自戊戌以至今日,宗旨坚定,经千曲百折,曾不少变,于贵胄中诚为仅见。其接见弟子,极能以诚相待。”“吾党今日得此人而联络之,天所赐也。”
和康梁等人的关系搞定了,孙文、黄兴这批乱党可是很难接触啊。这帮乱党不仅在海外喊打喊杀,在国内还动起了真格,暗杀啊,爆破啊,暴乱啊,几乎都有他们的份,看来是不推翻我们大清,誓不为人了,这么铁杆反清的,要想联络也难啊。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竟有同盟会的骨干主动找上门了。话说那时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有位农科教授,上课时不仅传授农业知识,还时不时的讲讲“民族民权民生之旨”,这不就是乱党头子孙文的三民主义吗?这么乱讲,学校也不管,一时间这位教授 “其门下识大义者最多。”此人名叫程家柽(chēng),安徽休宁人,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革命成功后排资论辈,革命党认为:“孙中山是革命的倡导者,黄兴是革命的实行者,程家柽是革命的组织者。” 作为教授的程家柽的真实身份是同盟会执行部外务科长,主持同盟会外交事务,兼任安徽分会会长。这次他没留在日本,也没呆在老家安徽,而是潜伏到“胡虏巢穴”敌人的心脏,可是肩负着绝密的任务的。在日本,程家柽像诸葛亮一般为同盟会策划了隆中对,“其一以游说中央军队及大政治家,冀一举以推倒政府;其一遍植党人于各地,以期一地发难,首尾相顾;其一于边疆粤滇各地,时举义旗,拴撼腹地之人心,令清廷有鞭长莫及之憾。”他学成归国后,清朝管学大臣孙家鼐是他的同乡,也是其父的授业老师,于是程顺利进入京师大学堂,开始实施他的第一策略。
程家柽北漂久了,在授课之余,还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担任清廷亲贵的翻译,在满洲亲贵间混了个脸熟。最后肃亲王多方了解,知道有这么一个教授,并以程为“学界魁杰,遂多方招致。”可程家柽不愿为官,这好办,“程教授,你不想做官,那就到我府上做个家庭教师,负责阿哥和格格的教育吧。”就这样程家柽终于潜伏到了善耆身边,说是潜伏也不确切,凭着善耆的情报网,肃亲王会把不知底细的人请到府内?“程之见重于善,盖善欲籍程以调查民党之内容。”对此,程家柽也是心知肚明,可著名社团领袖杜月笙就说过“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这次到王府做西席,一定要搞出点名堂。
机会终于来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革命党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发动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的结果不用问也知道,被张之洞的新军打了个稀里哗啦。孙中山的特派员胡瑛和朱子龙都被活捉了,正要被张之洞枭首示众,张大帅忽然收到了北京肃王爷的电报,“陈狱之冤,为乞开释,冀以少缓其死。”张香涛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但善耆的面子还得给啊,毕竟是中央大员啊。于是胡瑛和朱子龙两人由斩决改为十年监禁。后来才得知,这电报是程家柽假冒善耆的名义发的,肃亲王知道此事后当然很不高兴,经过左右的劝导,才默认了程家柽此举。可各位看官想想,程家柽一个小小的教授和家庭教师,哪有这么大的能量,能瞒天过海乱发电报,以铁帽子王的名义向名震海外的张之洞捞自己落难的兄弟,善耆手下的探子都是吃干饭的?再说肃亲王要想挽回这一不良后果,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吗?善耆只需在北京立即逮捕程教授,然后向朝廷说明情况,再向张之洞发份电报,孙大炮的两位特派员的脑袋不就又挂到城门口了吗?其实说到底对特赦参加暴乱的乱党分子这种事,作为民政大臣的肃亲王能轻易表态吗?能冲在第一线吗?也只能假他人之手弄一个假电报事件来解决问题了。估计电报事件后,善耆会拍拍程家柽的肩膀“来来来,程老师,罚酒三杯,下不为例哦。”
1907年,同盟会遇到了建会以来最大的分裂。1906年和1907年的一连串起义都失败了,大笔的银子都打了水票。孙大炮、宋教仁等靠空头支票筹集会费的活动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一差钱,什么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同盟会内章太炎和孙中山大吵了一架,“孙大炮,你说说,以前的会费都到哪边去了?还有今年年初日本政府给你的一万五千元(明治时期日元很值钱)都到哪去了?别以为我章炳麟只会埋头读书,什么事情能瞒过我的耳朵。哼,你们尽欺负老实人!”争吵的结果是,孙文和胡汉民一气之下跑到了南洋,而章太炎和同乡陶成章脱离了同盟会又树起了光复会的旗帜。争吵和分裂可生不出钱来,只会使财政更加恶化,因经费捉襟见肘,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要关门大吉了,主编章炳麟在东京都穷得并日而食,有时就靠啃几块麦饼过日子,还怎么办报纸?咳!还革啥命,大家都散伙回老家抱老婆孩子去吧。
在北京的程家柽得知这些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程教授也不是开银行的,啥都不缺就缺钱,这是革命党人的共同特征。然而“各位,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日肃亲王稳笃笃的迈着方步走到程教授身旁,拿出了一张银票,淡悠悠的说:“听说你们遇到了一些困难,程老师,你看这些够不够啊。”程家柽一看,三万龙洋,程老师立马擦了擦眼睛,这是真的吗?要知道那年头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二百多龙洋。“肃亲王,这,这,这”“别激动,大家交个朋友嘛。”怎么能不激动呢,就是几十年后,同盟会元老冯自由还在《革命逸事》一书中专门记下了此事,称肃亲王“献万金于同盟会本部,以尽友谊,(善耆)并声明无其他条件。”
这三万龙洋送到东京后,在东京的革命党人沸腾了,哪儿来的这么豪气的金主啊?当大伙得知了这笔经费的来龙去脉后,除了极少数要求抵制善耆施展的金钱政策外,多数人都认为要进一步发展和肃亲王的友谊,这样有钱的凯子那边找啊?就连心高气傲,不谙人情,排满最坚决的章太炎都立马提笔给尊敬的肃亲王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和“章半疯”的外号非常匹配,还是那么的书生意气不搭调。他给满清和肃亲王献上了两条“奇策”,其一为满清指了一条“明路”“为清室计者,当旋轸东归,自立帝国,而以中国归我汉人。”其二是为肃亲王考虑了一条后路。肃亲王,现在主局的庆亲王弱懦无能,而掌握陆军的北洋又“阴怀其志”,“贤王虽智力绝人”,但局势实在是太紧张了,您得想想今后怎么办啊,“贤王于此,其能入我同盟也。”“书此达意,非敢以口舌取人,亦以结同德之好也。”要不我章炳麟做您入党介绍人,介绍您加入同盟会吧,这样我们就是同志了,我俩之间的友谊就牢不可破了。咳,这“章半疯”昨天还在饥一顿饱一顿,今天竟做起叫花子替李嘉诚理财的白日梦了。此信通过程家柽到了善耆手上,如果是寻常人,估计会对程教授说“你们革命党怎么回事啊?还收留安定医院跑出来的病人做机关报的主编?怪不得被人称为乱党,果然够乱的。”不过善耆是干大事的,绝非寻常之人,固然肃亲王绝不会忘记自己姓爱新觉罗,是如假包换的满人,还是铁帽子王,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叫程教授托话给革命党“谓不愿入会,原相扶助。”革命党的朋友们,入会就算了,但是以后如有困难,兄弟我一定会出手相助,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虽然肃亲王不肯加入同盟会,可革命党这边对善耆是赞不绝口(废话!收了这么多钱能不多说些好话吗?),什么“贤王”,“巨人长德”的高帽子一顶顶戴到善耆的上,就连潜伏的程教授,在肃亲王人格的感召下,都发自内心的称赞肃亲王“满洲人中的杰出人物,人格见识均属第一流。”可是被敌人高度称赞绝非好事,朝廷这边就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袁世凯首先弹劾善耆“交友太杂,招纳流亡戢某(一位乱党暴动份子)实为党魁”,你善耆还是铁帽子王呢,还是中央大员呢,屁股坐到哪边去了?到最后就连老佛爷也坐不住了“善耆啊,咳咳,你究竟唱的是哪一出啊?咳咳,搞潜伏也要有个限度吗,你又出钱,又保人,咳咳,有你这么搞的吗?”“老佛爷,你也不懂我的心啊?我也在下很大的一盘棋啊,这需要时间啊。您老人家想想,这么多年了,抓了杀了这么多乱党,为什么暗杀和暴乱还是络绎不绝呢?这些乱党本就是亡命之徒,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光抓光杀不管用啊,咱们得换换思路,得以德服人啊,得和*平*演*变,从堡垒内部搞垮他们啊。”可不管善耆如何辩护,还是给慈禧太后留下了“善耆与党人通”的不良印象。
最后的王爷(一)http://www.douban.com/note/269396222/
最后的王爷(二)http://www.douban.com/note/431859076/
就这样善耆不去和朝廷的几位权臣搞好关系,反而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和海外的乱党去联络感情了。海外乱党多如牛毛,先和谁培养感情呢?善耆左挑右选,决定先和康梁暗通款曲。毕竟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曾经是国家干部,体制内的,有过共同语言。你再看看两位在海外的言论,没有说要推翻我们大清吗,只是坚持要求早日立宪,让光绪帝亲政吗。再说了1904年老佛爷天津讲话后,我们的新政不就是康梁戊戌年提倡的那一套吗,戊戌年那批倒霉的官员也都基本平反了,只不过圣母皇太后心眼小记仇,坚决不肯赦免康梁二人。可你听听群众的呼声,“戊戌政变,康梁出走,朝廷降悬赏名捕之谕,几于通国人民皆闻其名,莫不震动而注视焉…,凡居亚洲者,人人心中莫不有一梁启超。”听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启超!这影响力,咱们大清能忽视吗,能硬生生非把康梁逼到对立面吗?而且我也听说了,五位大清精英出洋考察后写的《考察各国宪政报告》,就是找梁启超当抢手的。我早说了,就那五位的水平,能写出这么重要可以决定国策的文件?而且这文件老佛爷亲自读过,老佛爷这么心细如发的人,会不了解这报告的来龙去脉,可为什么老佛爷还基本按照这报告下了预备立宪的诏书?这里面的事,你自个琢磨去吧。先和康梁联络,就这么定了!
善耆和康梁搭上线后,不由感叹人生太短,相见恨晚。三人不仅有着关于立宪的共同语言,还有共同的敌人——袁世凯。这康梁极度仇视袁项城很好理解,戊戌年那会就是你小子告的秘害得我们有家难回啊。这肃亲王怎么又和袁宫保卯上了呢?原来袁世凯做官很有能力也很有原则,谁势力大就和谁攀关系。他一开始依靠的是李鸿章李中堂,而后走的是荣禄荣大人的门路,荣大人逝世后,奕劻当了领班军机大臣,那么庆亲王就是我袁某人的靠山了。一来二去,袁项城发现庆亲王最随和,银子到位什么事都能办,袁世凯对奕劻“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一段时间后就和奕劻的长子载振拜了把兄弟,这下咱们都有同一个爸了。庆亲王您老放心,北洋的小金库就是您的小金库,您一句话,要多少有多少。袁慰廷啊你也放心,什么王士珍啊,段祺瑞啊,冯国璋啊,这北洋你说用谁就用谁,老佛爷那边我来打招呼。就这样在清末最后十年中,奕劻与袁世凯沆瀣一气,一个掌朝,一个掌军,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一个“大北洋”政治框架,朝野军政,大半北洋。
面对这个“大北洋”,除了庆亲王很放心,很多满族大员是很不放心的,一致认为曹操就睡在我们身边,这怎么得了啊!肃亲王就是其中的典型,善耆的政治头脑很是清楚,恩?怎么一来二去,这北洋特别是北洋六镇都是他袁某人的人了,袁世凯你是替我们满人看家护院的,什么时候轮到你来呼风唤雨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再不采取行动,怕是来不及了。康有为,梁启超啊,你们得发挥你们的笔杆子专长,听说你们在日本搞了个政文社,多挖掘点材料,把袁世凯从穿开裆裤那会到现在的所有劣迹都好好“宣传”。至于国内的反袁斗争,你们放心,朝廷里看不惯袁世凯的人很多,我来负责联络。就这样肃亲王和康梁鱼雁传书,感情越来越深,当康梁表示想回到祖国的怀抱,而且还想在祖国的怀抱内建立政党时,肃亲王面对如此敏感的问题,竟然二话不说拍胸脯包下了,把负责和肃亲王联络的康梁弟子汤觉顿感动的直说:“肃邸纯为帝(光绪)党,自戊戌以至今日,宗旨坚定,经千曲百折,曾不少变,于贵胄中诚为仅见。其接见弟子,极能以诚相待。”“吾党今日得此人而联络之,天所赐也。”
和康梁等人的关系搞定了,孙文、黄兴这批乱党可是很难接触啊。这帮乱党不仅在海外喊打喊杀,在国内还动起了真格,暗杀啊,爆破啊,暴乱啊,几乎都有他们的份,看来是不推翻我们大清,誓不为人了,这么铁杆反清的,要想联络也难啊。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竟有同盟会的骨干主动找上门了。话说那时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有位农科教授,上课时不仅传授农业知识,还时不时的讲讲“民族民权民生之旨”,这不就是乱党头子孙文的三民主义吗?这么乱讲,学校也不管,一时间这位教授 “其门下识大义者最多。”此人名叫程家柽(chēng),安徽休宁人,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革命成功后排资论辈,革命党认为:“孙中山是革命的倡导者,黄兴是革命的实行者,程家柽是革命的组织者。” 作为教授的程家柽的真实身份是同盟会执行部外务科长,主持同盟会外交事务,兼任安徽分会会长。这次他没留在日本,也没呆在老家安徽,而是潜伏到“胡虏巢穴”敌人的心脏,可是肩负着绝密的任务的。在日本,程家柽像诸葛亮一般为同盟会策划了隆中对,“其一以游说中央军队及大政治家,冀一举以推倒政府;其一遍植党人于各地,以期一地发难,首尾相顾;其一于边疆粤滇各地,时举义旗,拴撼腹地之人心,令清廷有鞭长莫及之憾。”他学成归国后,清朝管学大臣孙家鼐是他的同乡,也是其父的授业老师,于是程顺利进入京师大学堂,开始实施他的第一策略。
程家柽北漂久了,在授课之余,还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担任清廷亲贵的翻译,在满洲亲贵间混了个脸熟。最后肃亲王多方了解,知道有这么一个教授,并以程为“学界魁杰,遂多方招致。”可程家柽不愿为官,这好办,“程教授,你不想做官,那就到我府上做个家庭教师,负责阿哥和格格的教育吧。”就这样程家柽终于潜伏到了善耆身边,说是潜伏也不确切,凭着善耆的情报网,肃亲王会把不知底细的人请到府内?“程之见重于善,盖善欲籍程以调查民党之内容。”对此,程家柽也是心知肚明,可著名社团领袖杜月笙就说过“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这次到王府做西席,一定要搞出点名堂。
机会终于来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革命党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发动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的结果不用问也知道,被张之洞的新军打了个稀里哗啦。孙中山的特派员胡瑛和朱子龙都被活捉了,正要被张之洞枭首示众,张大帅忽然收到了北京肃王爷的电报,“陈狱之冤,为乞开释,冀以少缓其死。”张香涛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但善耆的面子还得给啊,毕竟是中央大员啊。于是胡瑛和朱子龙两人由斩决改为十年监禁。后来才得知,这电报是程家柽假冒善耆的名义发的,肃亲王知道此事后当然很不高兴,经过左右的劝导,才默认了程家柽此举。可各位看官想想,程家柽一个小小的教授和家庭教师,哪有这么大的能量,能瞒天过海乱发电报,以铁帽子王的名义向名震海外的张之洞捞自己落难的兄弟,善耆手下的探子都是吃干饭的?再说肃亲王要想挽回这一不良后果,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吗?善耆只需在北京立即逮捕程教授,然后向朝廷说明情况,再向张之洞发份电报,孙大炮的两位特派员的脑袋不就又挂到城门口了吗?其实说到底对特赦参加暴乱的乱党分子这种事,作为民政大臣的肃亲王能轻易表态吗?能冲在第一线吗?也只能假他人之手弄一个假电报事件来解决问题了。估计电报事件后,善耆会拍拍程家柽的肩膀“来来来,程老师,罚酒三杯,下不为例哦。”
1907年,同盟会遇到了建会以来最大的分裂。1906年和1907年的一连串起义都失败了,大笔的银子都打了水票。孙大炮、宋教仁等靠空头支票筹集会费的活动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一差钱,什么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同盟会内章太炎和孙中山大吵了一架,“孙大炮,你说说,以前的会费都到哪边去了?还有今年年初日本政府给你的一万五千元(明治时期日元很值钱)都到哪去了?别以为我章炳麟只会埋头读书,什么事情能瞒过我的耳朵。哼,你们尽欺负老实人!”争吵的结果是,孙文和胡汉民一气之下跑到了南洋,而章太炎和同乡陶成章脱离了同盟会又树起了光复会的旗帜。争吵和分裂可生不出钱来,只会使财政更加恶化,因经费捉襟见肘,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要关门大吉了,主编章炳麟在东京都穷得并日而食,有时就靠啃几块麦饼过日子,还怎么办报纸?咳!还革啥命,大家都散伙回老家抱老婆孩子去吧。
在北京的程家柽得知这些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程教授也不是开银行的,啥都不缺就缺钱,这是革命党人的共同特征。然而“各位,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日肃亲王稳笃笃的迈着方步走到程教授身旁,拿出了一张银票,淡悠悠的说:“听说你们遇到了一些困难,程老师,你看这些够不够啊。”程家柽一看,三万龙洋,程老师立马擦了擦眼睛,这是真的吗?要知道那年头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二百多龙洋。“肃亲王,这,这,这”“别激动,大家交个朋友嘛。”怎么能不激动呢,就是几十年后,同盟会元老冯自由还在《革命逸事》一书中专门记下了此事,称肃亲王“献万金于同盟会本部,以尽友谊,(善耆)并声明无其他条件。”
这三万龙洋送到东京后,在东京的革命党人沸腾了,哪儿来的这么豪气的金主啊?当大伙得知了这笔经费的来龙去脉后,除了极少数要求抵制善耆施展的金钱政策外,多数人都认为要进一步发展和肃亲王的友谊,这样有钱的凯子那边找啊?就连心高气傲,不谙人情,排满最坚决的章太炎都立马提笔给尊敬的肃亲王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和“章半疯”的外号非常匹配,还是那么的书生意气不搭调。他给满清和肃亲王献上了两条“奇策”,其一为满清指了一条“明路”“为清室计者,当旋轸东归,自立帝国,而以中国归我汉人。”其二是为肃亲王考虑了一条后路。肃亲王,现在主局的庆亲王弱懦无能,而掌握陆军的北洋又“阴怀其志”,“贤王虽智力绝人”,但局势实在是太紧张了,您得想想今后怎么办啊,“贤王于此,其能入我同盟也。”“书此达意,非敢以口舌取人,亦以结同德之好也。”要不我章炳麟做您入党介绍人,介绍您加入同盟会吧,这样我们就是同志了,我俩之间的友谊就牢不可破了。咳,这“章半疯”昨天还在饥一顿饱一顿,今天竟做起叫花子替李嘉诚理财的白日梦了。此信通过程家柽到了善耆手上,如果是寻常人,估计会对程教授说“你们革命党怎么回事啊?还收留安定医院跑出来的病人做机关报的主编?怪不得被人称为乱党,果然够乱的。”不过善耆是干大事的,绝非寻常之人,固然肃亲王绝不会忘记自己姓爱新觉罗,是如假包换的满人,还是铁帽子王,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叫程教授托话给革命党“谓不愿入会,原相扶助。”革命党的朋友们,入会就算了,但是以后如有困难,兄弟我一定会出手相助,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虽然肃亲王不肯加入同盟会,可革命党这边对善耆是赞不绝口(废话!收了这么多钱能不多说些好话吗?),什么“贤王”,“巨人长德”的高帽子一顶顶戴到善耆的上,就连潜伏的程教授,在肃亲王人格的感召下,都发自内心的称赞肃亲王“满洲人中的杰出人物,人格见识均属第一流。”可是被敌人高度称赞绝非好事,朝廷这边就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袁世凯首先弹劾善耆“交友太杂,招纳流亡戢某(一位乱党暴动份子)实为党魁”,你善耆还是铁帽子王呢,还是中央大员呢,屁股坐到哪边去了?到最后就连老佛爷也坐不住了“善耆啊,咳咳,你究竟唱的是哪一出啊?咳咳,搞潜伏也要有个限度吗,你又出钱,又保人,咳咳,有你这么搞的吗?”“老佛爷,你也不懂我的心啊?我也在下很大的一盘棋啊,这需要时间啊。您老人家想想,这么多年了,抓了杀了这么多乱党,为什么暗杀和暴乱还是络绎不绝呢?这些乱党本就是亡命之徒,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光抓光杀不管用啊,咱们得换换思路,得以德服人啊,得和*平*演*变,从堡垒内部搞垮他们啊。”可不管善耆如何辩护,还是给慈禧太后留下了“善耆与党人通”的不良印象。
最后的王爷(一)http://www.douban.com/note/269396222/
最后的王爷(二)http://www.douban.com/note/43185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