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过我的书(2)
11. 杨绛——《我们仨》,认识杨绛先生首先因为她是钱锺书的夫人,其次是课本上的《老王》,剩下的就是这本书了。她的文字沉着老练、动静相宜、平平淡淡中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张力。这本书是杨绛先生93岁高龄写的,仅此就值得我们起身向之深鞠一躬,其主题也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时间去琢磨——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他们那一代人经历了国家动荡、经历了折磨人的文革,他们饱经忧患,也见惯了太多的世态炎凉,难得是他们一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也许需要“在血水里泡三遍,盐水里煮三遍,碱水里浸三遍”,才能真正读懂他们善良之心的纯粹,才能如他们般坦荡自如的生活。现在摘抄其中两段文字: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残,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了。”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钱锺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用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来概括最好不过了。
12. 钱锺书——《围城》,终于要写到这本书了,但其实我心里一点谱也没有。首先这本书我没有看懂,其次我是个注重故事情节的人,里面琐碎的故事情节,没有带给我很大的乐趣,总之看完这本书后没有特别的感情。但随着岁月的增长,却发现这本书越往后走越值得琢磨,里面的有些句子很耐人寻味。现在想想大致可总结为:这本书创造了一个定律,那就是“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而每个人本身就是个围城体”,这个定律就如牛顿的万有引力一般平常,却是解锁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钥匙。它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人生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如果一本书能做到这些,我们还需要苛求其他的吗?
13. 陈忠实——《白鹿原》,这本书的意境实在是被王某拍的电影搞坏了,没有看出原书里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只看到了某女的淫荡和某男邪邪的笑,看到电影宣传海报时,我真的是气得差点背过气去,缓过来的时候再吐几口血。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的内容却是有点大尺度,但这就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一样,也许因为惟妙惟肖,才带给人震撼的真实感,才能还原生命最本质的生存状态。这本书具有史诗风格,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情节曲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刻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开创了一种先河,但奇怪的是后来居上的人竟然比原作者写的还好。比如莫言同学。
14. 焦波——《俺爹俺娘》,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
黑白照片本就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力量,而这本书更是哭着看完的。书中语:
“有一天,我离开家已是晚上十点多,山村里没有一点灯火。娘拿了手电,执意送我到大门口。我不想让小脚的娘送我,她站住了,将手电光照到通往村外的小路上。路上的光越来越淡,直至消失。我知道我已走出很远了,但回头一看,那束手电光依然在向我晃动。在黑黑的夜里,我看不见娘那矮小的身躯,但我知道在那晃动的光束后面,有一双昏花的眼睛直直地望着黑漆漆的远方,望着比手电光照的更远的地方。”
这段话每看一次,感触一阵。第一次是看着这句”那束手电光依然在向我晃动”,想象出这情景,心里着实难过一番。有种冲动,想给妈妈打个电话,什么也不做,就听听妈妈的声音,知道有这么两个人多好啊,整个世界都有了。很想家,是啊,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了的地方是家乡。第二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到了这些,心里不再难过,只是震撼,之前看不清远方的路,现在有点清晰,有这样的手电光照着,未来的黑暗何所惧。第三次,已经没有反省的力量,只想看看,让自己感动一番,让自己的还有点眼泪,不要像现在这样麻木。可是这一次,没有了眼泪,只想更坚定的维护着自己的梦想,坚定的走着不可预知的未来……最后一次,快回家的时候翻到的,那是什么都不想,就想回家,那抓在手里的才是幸福。未来的筹划,一切一切想要的都是空的。单纯的活在当下是一种幸福,说的就是这句话。——这是以前写的。
15.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礼》,周国平的书应该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了。该书通过剖析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来辨析人生的意义和情爱的真谛。其行文的哲学意味,让人们在感叹一个具体生命生死的同时,也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将生命个体的悲剧意识泛化到人类的苦难中。面对妞妞的生死,周国平给出了关于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这些基本命题的理解。
16.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厚的跟板砖一样,但独独喜欢图书馆那本古书,这本书已经很老很老了,老的只要我稍用力翻一下就会咔擦一声碎了,但没办法,这种通体泛黄、纸张脆弱的书,就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静下来。也许是因为时间的魅力,也许是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永恒的意味,总之,能带给神秘感和仪式感。而《基督山伯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点一点看完的,全书最精彩最哲学的地方在书的结尾处,“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必须经历过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欢乐。活下去并且生活美满,我心灵珍视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来之日,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等待和希望,一语道破天机。
....................未完待续.................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残,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了。”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钱锺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用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来概括最好不过了。
12. 钱锺书——《围城》,终于要写到这本书了,但其实我心里一点谱也没有。首先这本书我没有看懂,其次我是个注重故事情节的人,里面琐碎的故事情节,没有带给我很大的乐趣,总之看完这本书后没有特别的感情。但随着岁月的增长,却发现这本书越往后走越值得琢磨,里面的有些句子很耐人寻味。现在想想大致可总结为:这本书创造了一个定律,那就是“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而每个人本身就是个围城体”,这个定律就如牛顿的万有引力一般平常,却是解锁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钥匙。它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人生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如果一本书能做到这些,我们还需要苛求其他的吗?
13. 陈忠实——《白鹿原》,这本书的意境实在是被王某拍的电影搞坏了,没有看出原书里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只看到了某女的淫荡和某男邪邪的笑,看到电影宣传海报时,我真的是气得差点背过气去,缓过来的时候再吐几口血。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的内容却是有点大尺度,但这就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一样,也许因为惟妙惟肖,才带给人震撼的真实感,才能还原生命最本质的生存状态。这本书具有史诗风格,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情节曲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刻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开创了一种先河,但奇怪的是后来居上的人竟然比原作者写的还好。比如莫言同学。
14. 焦波——《俺爹俺娘》,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
黑白照片本就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力量,而这本书更是哭着看完的。书中语:
“有一天,我离开家已是晚上十点多,山村里没有一点灯火。娘拿了手电,执意送我到大门口。我不想让小脚的娘送我,她站住了,将手电光照到通往村外的小路上。路上的光越来越淡,直至消失。我知道我已走出很远了,但回头一看,那束手电光依然在向我晃动。在黑黑的夜里,我看不见娘那矮小的身躯,但我知道在那晃动的光束后面,有一双昏花的眼睛直直地望着黑漆漆的远方,望着比手电光照的更远的地方。”
这段话每看一次,感触一阵。第一次是看着这句”那束手电光依然在向我晃动”,想象出这情景,心里着实难过一番。有种冲动,想给妈妈打个电话,什么也不做,就听听妈妈的声音,知道有这么两个人多好啊,整个世界都有了。很想家,是啊,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了的地方是家乡。第二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到了这些,心里不再难过,只是震撼,之前看不清远方的路,现在有点清晰,有这样的手电光照着,未来的黑暗何所惧。第三次,已经没有反省的力量,只想看看,让自己感动一番,让自己的还有点眼泪,不要像现在这样麻木。可是这一次,没有了眼泪,只想更坚定的维护着自己的梦想,坚定的走着不可预知的未来……最后一次,快回家的时候翻到的,那是什么都不想,就想回家,那抓在手里的才是幸福。未来的筹划,一切一切想要的都是空的。单纯的活在当下是一种幸福,说的就是这句话。——这是以前写的。
15.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礼》,周国平的书应该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了。该书通过剖析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来辨析人生的意义和情爱的真谛。其行文的哲学意味,让人们在感叹一个具体生命生死的同时,也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将生命个体的悲剧意识泛化到人类的苦难中。面对妞妞的生死,周国平给出了关于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这些基本命题的理解。
16.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厚的跟板砖一样,但独独喜欢图书馆那本古书,这本书已经很老很老了,老的只要我稍用力翻一下就会咔擦一声碎了,但没办法,这种通体泛黄、纸张脆弱的书,就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静下来。也许是因为时间的魅力,也许是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永恒的意味,总之,能带给神秘感和仪式感。而《基督山伯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点一点看完的,全书最精彩最哲学的地方在书的结尾处,“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必须经历过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欢乐。活下去并且生活美满,我心灵珍视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来之日,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等待和希望,一语道破天机。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