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重现 再叙杨德昌
转自木卫二
http://i.mtime.com/moviel/blog/4560199/
http://www.douban.com/people/MovieL/
有一种电影导演,他们能出产众多数量的电影,跨越各个历史阶段,风格浓烈始终如一或者跳跃多变游刃有余,这中间的代表人物就像希区柯克、黑泽明或者是活了102岁的奥利维拉。还有一种电影导演,他们耗尽一生所能出产的电影数量相当有限,有时候还无法多于“八部半”。他们可以是完美主义者,可以是理想主义者,可以是库布里克,可以是塔可夫斯基。当然,他还可以是杨德昌。
杨德昌和侯孝贤同一年来到人世间,祖籍同在广东梅县。他们同是客家人,祖上就秉承了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后来又迁居台湾,共同催促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浪潮并担当领军人物。这对双子星是如此闪耀,以至于我们在提起其中一人时很难忽视另一人的存在。即便杨德昌在2007年离开人世,但在论及台湾电影,说到共同进步的80年代,杨德昌总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尽管可以从杨侯二人身上找到了诸多共同点,但几乎是从出生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电影命运就注定会大不一样。杨德昌出生在上海,一个闻名遐迩的东方大都会,随后又去了台北,海峡那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身处其中的城市生活对杨德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能便利地获得各种信息知识,也能闻嗅出敏感的风吹草动。然后杨德昌一帆风顺踏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攻读工科,接受正规模式的西方教育。
杨德昌跟那些被城市所改变了的年轻人大有不同,他是一直在关注着台北这座城市的变化。我们甚至还能发现,杨德昌一直对老照片里的上海故居深感兴趣,他也想尝试改编张爱玲作品,碍于各种因素困扰无法如愿。即便是在人生最后几年里的动画计划中,他的武侠梦也跟当年的北宋首都汴梁有直接相关。因此,庞大的、无时无刻不在心上的城市造就了杨德昌,而杨德昌又把几十年的台北生活搬到了银幕上。所以,《青梅竹马》里的80年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60年代一直到《一一》里的00年代,杨德昌的作品里有一座微观城市,哪怕他的电影不在台湾上映,哪怕他故去后长眠西木村墓地,他从未真正离开过台北。
从所能接触到的华语电影来看,许多人无疑对香港电影更有情感,然而九七前的香港是一个殖民地,它又没有台北那样的纵深腹地。最为标志性的语言上面,香港的粤语全然不如台北的国语来得直观和亲切。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第一次发现对岸的生活居然可以跟我们那么相近,里面有地道传统又遭遇现代冲击的中国人情感,各式各样,纷繁复杂。杨德昌的作品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少女到妇人,小孩到婆婆,完人到小人,应有尽有,他所表现和处理的人际关系,那些充满个性的人物和技巧娴熟的对白,至今华语导演里无人能出其右。
杨德昌生平
从1947年开始一直到60年代,这个阶段是杨德昌的成长期,他喜爱漫画,闲时涂鸦,出入电影院看了不少西片,然而这个时候的杨德昌尚没有显示出任何的过人天赋。
60年代是杨德昌的青春期,也是许多人所熟悉的时间阶段,杨德昌度过了一个略显压抑的学生时代,然后选择出国。这个时期的最大事件是初中时候,夜间部隔壁班的茅武刺死了一女孩,正因这起事件的触动,才有了后来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过一直到这里,杨德昌还是没有跟电影产生明显的交集。
到了70年代,杨德昌一直在美国学习、工作和定居生活,期间他接触到了德国新电影代表人物赫尔佐格的作品,赫尔佐格的传奇色彩和丰富影像都深深震撼了杨德昌。相比于其他年轻人的无条件膜拜,杨德昌只是明白了,拍摄一部精彩的电影并非一定要一笔很大的投资。
80年代,杨德昌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台湾,完全是一腔热情,白手起家。余为彦、侯孝贤等人回忆起跟他的初次见面,眼前这个瘦瘦高高的男子似乎不好打交道,可一讲到电影,他就眉飞色舞,动情不已,尤其是讲到赫尔佐格电影里的具体细节,他会在一声我X后,激动得难以为继。
在广为人知的《光阴的故事》之前,杨德昌参与过《1905年的冬天》的编剧,拍摄过电视剧《浮萍》,但这些尚无法被真正称呼为个人作品,也不在这里所要讨论涉及的电影里面。
1982年,跟杨德昌一样志气满满的几位年轻人终于等到了机会,在上下齐心、“里应外合”的配合下,《光阴的故事》崭新出炉。杨德昌的《指望》一段脱颖而出,他淡化了故事,活用了摄影和打光的技术,转以少女的心愿和少年的学车来写出成长用意。在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杨德昌一口气拍出了三小时长的《海滩的一天》,借助两个女人的讲述,影片用意识流的方式呈现了多组时空,结局则是开放的,这在当时前所未有。电影还有张艾嘉、胡因梦这样的一线明星,也有后来日渐成名的杜可风等一套幕后制作人员,然而当时的台湾无法消化。
1985年的《青梅竹马》可以当做新电影人马的一次联合,至少是杨德昌和侯孝贤的放手一搏。筹钱出资剧本谋划最后连侯孝贤、蔡琴都排上了,可是杨德昌的苦心都没能换来票房的收获,相反市场表现得残酷无情。然而几天下线的打击并没有击垮杨德昌,他的《恐怖分子》不仅在金马奖上大有收获,更在国际影展收获了较多好评。《恐怖分子》也基本确立了杨德昌日后作品的群像表演和多线叙事,
1991年,振聋发聩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横空出世,影片堪称华语青春片的鼻祖,至今还有许多仿照片名的新闻报道标题,无愧于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史诗巨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计划庞大不仅在于包括了近百位有名有姓的主配角人物,更在于它的四小时长度、真实的时代气息和一个不留死角的社会样本。在处理个人与时代的主题高度上,电影从容不迫,情感利害、人际是非、政治风波均有剖析点到。
有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轰动效应,杨德昌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1994年的《独立时代》和1996年的《麻将》一直被认为是用力过猛,也许单看不会这么觉得,但是对比80年代温暖绵长的《海滩的一天》,我们渐渐就可以发现,杨德昌对台北和整个社会表现得越来越激愤,还有绝望。可看透虚伪不代表要放弃,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杨德昌给两部影片留了一个相似的浪漫结尾,拥抱和亲吻。
2000年的《一一》,另一部集十年大成乃至是一生成就的作品,杨德昌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和资金,施展起拳脚也是得心应手。再有一点,因为放弃了台湾市场,他好像也丢掉了麻烦,抛弃了包袱,一心一意去构思剧本。杨德昌重新整理了十多年来的思路,完全从一个家的概念上去做文章,这个家可以是传统中华文化里的家,也是一个生命所能拥有和经历的多种样本。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一一》在时间线上是杨德昌作品的终点,然而它又是一个起点,从《一一》所延伸和发散的脉络,可以直抵每一部杨德昌作品。
由于杨德昌是一名大器晚成的导演,59年的人间历程着实太过短暂。他执导第一本电影已经35岁,再到拍完《一一》,全心全意处于创作状态中不过十八年。感慨这些之余,夭折掉的动画片计划《追风》不无可惜,那些试样片段已经让人神往不已,可惜杨德昌只能在天国那边完成。
杨德昌作品关键词盘点
在城市/都会的显著特征以外,杨德昌电影还有不少共同标志和关联因素,这些都说明了他有一套自己的风格。对普通影迷来说,理解这些小标签可能比镜头语言来得更加简单。
家庭剧
杨德昌有多部电影注重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影响的描写,这其中就包括了《海滩的一天》、《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海滩的一天》里的林佳莉维系着一段乏味婚姻,丈夫失踪后,这个家庭名存实亡。林佳莉和哥哥自小受到了严格教育,身处父亲的阴影下,她选择了逃离,而哥哥选择了屈服,郁郁而终。《恐怖分子》里,一个恶作剧的匿名电话居然摧毁了一个家庭,表面上的牢固婚姻实际上脆弱不堪。《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一个自大陆移居过来的大家庭遭遇了无情的风雨,造成少年杀人的重要一环就是家庭支柱的坍塌,可以依靠和信赖的父权不再行使作用。《一一》里的NJ不仅要应对自身麻烦,更要理清来自家庭的纷扰,长辈儿女小叔子,方方面面,沉重不堪。
如果联系到《恐怖分子》和《麻将》里破碎残缺的家庭,那杨德昌对身处现代危机下的家庭不无悲观,但这一切在《一一》里又换了一种面貌,一切就是那样,人生恰似水东流,没必要再来一次。杨德昌作品有很强的戏剧性(drama),但是他又跟满大街的家庭通俗剧划清了界限,强调用镜头说话,时时会安排一些精巧设计。如果对比李行、王童等人的通俗剧,那杨德昌电影并不是一览无遗,他的确是更接近西方思维的家庭剧,不需要观众看得很多,但可以看得更透。
青春片
一般说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麻将》会被认为是青春片,由此形成了一个错觉,杨德昌也是个拍青春片的好手。两部电影的演员是套用的,张震、王启赞以及柯宇纶,便是单从杨德昌擅长挖掘演员一点上,电影就大有可说之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少年一步步明白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和周围社会的冷漠,最后用祭出刀子的方式来反抗一切。《麻将》里的少年又太过早熟,他们完全摸透了游戏规则,自以为打得一手好牌,结果还是仓皇落败。影片的调子都是偏灰暗,而最大区别在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所亲身经历的青春,到了《麻将》,那是由于他身处年轻人当中,对台北的未来和年轻人的前途充满困惑。换一种更优雅的说法,《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讲述了一种年轻气质的消失,honey被山东害死,小四被关押收监,小猫王的唱片被丢进了垃圾篓。《麻将》是两种年轻气质的碰撞,杨德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告诉那些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混弄下去是没有出路的。
女性题材
如果从无聊八卦开始说起,不少人对杨德昌心有介怀的一点就是他和蔡琴的婚姻,好在蔡琴表现得相当大度,感人至深。杨德昌认为在台湾迎来现代化的进程中,除了对传统家庭不可避免的冲击,男女间的婚姻恋爱关系也有很大改观。女性不断走向独立与坚强,不再依附于男性权威。
若从《指望》里少女情怀开始算起,杨德昌接连在女性题材下了功夫,《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和《独立时代》都是围绕着女性来展开讲述,片中总有一名以上的女性角色充满了魅力,身上带有独特的光环。《指望》里少女意外撞破,对姐姐又是羡慕又是恨,她迫切需要成长又略感恐慌。《海滩的一天》是最典型的一部女性作品,电影就围绕两位女性的交谈而展开,张艾嘉后来有部《最爱》,从中更是获益良多。国外归来的谭蔚青为林佳莉树立了一个榜样,她可以不去在意海滩上的人是谁,是死还是活,转而大踏步向前走下去。到了《青梅竹马》,国外归来的阿隆跟阿贞说美国其实没什么不一样,他们不能逃避眼前的一切,想要重新开始的阿贞一脸的茫然和困惑。在《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身上,男女戏份其实是对半分的状态,至少李立中的悲剧也有周郁芳的直接参与,换句说在选择另一人充当依靠和慰藉的时候,女性间接杀害了男性。周郁芳丧失了创作灵感,只能用真实的代价换来了个人的成功。到了《独立时代》,里面有一位完美女性化身琪琪,她的存在是为了呼应大同世界和孔子重来人间的段子。因为中国人都害怕“与众不同”,所以他们要拼命装出一副受别人欢迎的面目,人与人缺乏真正的信任,所以琪琪遭受了许多误解,而这部电影说的其实是“我们”。
技术、台词和融资
杨德昌有绘画功底,他能详细绘制好每部电影的分镜表,一目了然。同时很多人对他用来交代人物关系的图表印象深刻(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密密麻麻又条理清晰,家中放一套现场时也放一套。
杨德昌的台词功底一向以犀利见长,毫不遮掩,那些酣畅淋漓的国骂纯粹是靠生活的积累,才能用得恰到好处。有许多事实表明,杨德昌在言行作风上面像极了电影里的人物,他会开导年轻演员,充当说教导师,面对一些不爽事情,他更会破口大骂,刺激对方。中间杨德昌有到艺术学院授课教书,也带出来了一批学生。
80年代中期失去了中影公司的翼护,杨德昌也改走独立制片路线,创立原子公司。后来在日本打开市场后,他成功解决了一部分资金来源的困扰,成功迎来了国际合作模式。但是面对《追风》,他又一次发现只有钱是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与之配套的创作班底,想要靠几个人去开天辟地,那是天方夜谭。
杨德昌组品里的演员们
吴念真
不是演员的演员,吴念真在杨德昌作品里的戏份是由少到多。先是《海滩的一天》里的龙套,再是《青梅竹马》里的小配角,到了《麻将》已经是一名有存在感的配角,最后是在《一一》里面独挡重任,出演了NJ一角。对此杨德昌的评价是在这个年龄档上,台湾已经没有合适的演员了,想来想去只有吴念真一人。
张震一家
张震是杨德昌发掘出来的演员中发展最好的,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还是青涩模样,到了《麻将》就对演戏大有知解。而张震的真正走红却要从离开杨德昌算起,王家卫《春光乍泄》、李安《卧虎藏龙》、侯孝贤《最好的时光》、田壮壮《吴清源》、金基德《呼吸》,完全是大导们的抢手货。现在来看,张震又有成为侯孝贤御用的趋势,而这一切,难道不应该从感谢杨德昌说起么。
有趣的是不仅张震一人演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一家几人都演过这片子。父亲张国柱,他曾演过谭家明的《爱杀》和方令正的《唐朝豪放女》,早几年还意外拿了金钟奖。父子二人后来又一同出现在了《麻将》当中,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哥哥也是现实中张震的哥哥张翰。
柯宇纶一家
柯宇纶出现在三部杨德昌作品当中,它们分别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飞机、《麻将》里的纶纶和《一一》里的阿兵哥。柯宇纶的父亲是柯一正,台湾新电影导演之一,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第三段《跳蛙》,柯一正一家也是上阵父子兵,他以配角身份出现在《海滩的一天》和《青梅竹马》当中。
赖声川一家
赖声川本人虽然没有直接参演,但是妻子丁乃竺和女儿赖梵耘都在杨德昌电影中充当过配角。而表演工作坊出来的演员更是为数不少,有李立群、金士杰、萧艾等等。
杨德昌的女主角们
从张艾嘉、胡因梦、蔡琴到缪骞人,杨德昌早期作品的女主角清一色的影后级人物,无须多介绍。杨静怡只出演了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规中距。陈湘琪是杨德昌的学生,也还不错。但是这些都比不上超级抢戏的金燕玲阿姨,她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里的表现令人过目难忘,而《麻将》里法国女孩安吉拉扮演者维吉妮·勒朵因现在还活跃在法国电影中。
牯岭街的少年们
有两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演员已经离开人世,他们是扮演滑头的陈宏宇和扮演小马的谭志刚,两个人的死因都是车祸,死的时候都非常年轻。为了纪念自己提拔的陈宏宇,《麻将》中唐从圣扮演的角色就叫做陈宏宇(红鱼)。
其他人里面小猫王王启赞在修车,小猫王的真音是二条王柏森,他活跃在剧场表演,至于二条的哥哥——迷倒万千的水兵服honey,他的扮演者林鸿铭现在在台北开店。
除了张震,《麻将》里的三条老友在《一一》里有一次简短露面,唐从圣后来走上了综艺道路,发展颇顺。
------
注:上个月,别人问要个杨德昌的长篇大稿,二话不说就接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杨德昌作品没来电影节,台湾电影也全部撤片,这篇稿子似乎也没排上——反正也不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了,别无他事,只为杨德昌。
http://i.mtime.com/moviel/blog/4560199/
http://www.douban.com/people/MovieL/
有一种电影导演,他们能出产众多数量的电影,跨越各个历史阶段,风格浓烈始终如一或者跳跃多变游刃有余,这中间的代表人物就像希区柯克、黑泽明或者是活了102岁的奥利维拉。还有一种电影导演,他们耗尽一生所能出产的电影数量相当有限,有时候还无法多于“八部半”。他们可以是完美主义者,可以是理想主义者,可以是库布里克,可以是塔可夫斯基。当然,他还可以是杨德昌。
杨德昌和侯孝贤同一年来到人世间,祖籍同在广东梅县。他们同是客家人,祖上就秉承了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后来又迁居台湾,共同催促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浪潮并担当领军人物。这对双子星是如此闪耀,以至于我们在提起其中一人时很难忽视另一人的存在。即便杨德昌在2007年离开人世,但在论及台湾电影,说到共同进步的80年代,杨德昌总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尽管可以从杨侯二人身上找到了诸多共同点,但几乎是从出生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电影命运就注定会大不一样。杨德昌出生在上海,一个闻名遐迩的东方大都会,随后又去了台北,海峡那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身处其中的城市生活对杨德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能便利地获得各种信息知识,也能闻嗅出敏感的风吹草动。然后杨德昌一帆风顺踏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攻读工科,接受正规模式的西方教育。
杨德昌跟那些被城市所改变了的年轻人大有不同,他是一直在关注着台北这座城市的变化。我们甚至还能发现,杨德昌一直对老照片里的上海故居深感兴趣,他也想尝试改编张爱玲作品,碍于各种因素困扰无法如愿。即便是在人生最后几年里的动画计划中,他的武侠梦也跟当年的北宋首都汴梁有直接相关。因此,庞大的、无时无刻不在心上的城市造就了杨德昌,而杨德昌又把几十年的台北生活搬到了银幕上。所以,《青梅竹马》里的80年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60年代一直到《一一》里的00年代,杨德昌的作品里有一座微观城市,哪怕他的电影不在台湾上映,哪怕他故去后长眠西木村墓地,他从未真正离开过台北。
从所能接触到的华语电影来看,许多人无疑对香港电影更有情感,然而九七前的香港是一个殖民地,它又没有台北那样的纵深腹地。最为标志性的语言上面,香港的粤语全然不如台北的国语来得直观和亲切。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第一次发现对岸的生活居然可以跟我们那么相近,里面有地道传统又遭遇现代冲击的中国人情感,各式各样,纷繁复杂。杨德昌的作品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少女到妇人,小孩到婆婆,完人到小人,应有尽有,他所表现和处理的人际关系,那些充满个性的人物和技巧娴熟的对白,至今华语导演里无人能出其右。
杨德昌生平
从1947年开始一直到60年代,这个阶段是杨德昌的成长期,他喜爱漫画,闲时涂鸦,出入电影院看了不少西片,然而这个时候的杨德昌尚没有显示出任何的过人天赋。
60年代是杨德昌的青春期,也是许多人所熟悉的时间阶段,杨德昌度过了一个略显压抑的学生时代,然后选择出国。这个时期的最大事件是初中时候,夜间部隔壁班的茅武刺死了一女孩,正因这起事件的触动,才有了后来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过一直到这里,杨德昌还是没有跟电影产生明显的交集。
到了70年代,杨德昌一直在美国学习、工作和定居生活,期间他接触到了德国新电影代表人物赫尔佐格的作品,赫尔佐格的传奇色彩和丰富影像都深深震撼了杨德昌。相比于其他年轻人的无条件膜拜,杨德昌只是明白了,拍摄一部精彩的电影并非一定要一笔很大的投资。
80年代,杨德昌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台湾,完全是一腔热情,白手起家。余为彦、侯孝贤等人回忆起跟他的初次见面,眼前这个瘦瘦高高的男子似乎不好打交道,可一讲到电影,他就眉飞色舞,动情不已,尤其是讲到赫尔佐格电影里的具体细节,他会在一声我X后,激动得难以为继。
在广为人知的《光阴的故事》之前,杨德昌参与过《1905年的冬天》的编剧,拍摄过电视剧《浮萍》,但这些尚无法被真正称呼为个人作品,也不在这里所要讨论涉及的电影里面。
1982年,跟杨德昌一样志气满满的几位年轻人终于等到了机会,在上下齐心、“里应外合”的配合下,《光阴的故事》崭新出炉。杨德昌的《指望》一段脱颖而出,他淡化了故事,活用了摄影和打光的技术,转以少女的心愿和少年的学车来写出成长用意。在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杨德昌一口气拍出了三小时长的《海滩的一天》,借助两个女人的讲述,影片用意识流的方式呈现了多组时空,结局则是开放的,这在当时前所未有。电影还有张艾嘉、胡因梦这样的一线明星,也有后来日渐成名的杜可风等一套幕后制作人员,然而当时的台湾无法消化。
1985年的《青梅竹马》可以当做新电影人马的一次联合,至少是杨德昌和侯孝贤的放手一搏。筹钱出资剧本谋划最后连侯孝贤、蔡琴都排上了,可是杨德昌的苦心都没能换来票房的收获,相反市场表现得残酷无情。然而几天下线的打击并没有击垮杨德昌,他的《恐怖分子》不仅在金马奖上大有收获,更在国际影展收获了较多好评。《恐怖分子》也基本确立了杨德昌日后作品的群像表演和多线叙事,
1991年,振聋发聩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横空出世,影片堪称华语青春片的鼻祖,至今还有许多仿照片名的新闻报道标题,无愧于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史诗巨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计划庞大不仅在于包括了近百位有名有姓的主配角人物,更在于它的四小时长度、真实的时代气息和一个不留死角的社会样本。在处理个人与时代的主题高度上,电影从容不迫,情感利害、人际是非、政治风波均有剖析点到。
有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轰动效应,杨德昌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1994年的《独立时代》和1996年的《麻将》一直被认为是用力过猛,也许单看不会这么觉得,但是对比80年代温暖绵长的《海滩的一天》,我们渐渐就可以发现,杨德昌对台北和整个社会表现得越来越激愤,还有绝望。可看透虚伪不代表要放弃,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杨德昌给两部影片留了一个相似的浪漫结尾,拥抱和亲吻。
2000年的《一一》,另一部集十年大成乃至是一生成就的作品,杨德昌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和资金,施展起拳脚也是得心应手。再有一点,因为放弃了台湾市场,他好像也丢掉了麻烦,抛弃了包袱,一心一意去构思剧本。杨德昌重新整理了十多年来的思路,完全从一个家的概念上去做文章,这个家可以是传统中华文化里的家,也是一个生命所能拥有和经历的多种样本。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一一》在时间线上是杨德昌作品的终点,然而它又是一个起点,从《一一》所延伸和发散的脉络,可以直抵每一部杨德昌作品。
由于杨德昌是一名大器晚成的导演,59年的人间历程着实太过短暂。他执导第一本电影已经35岁,再到拍完《一一》,全心全意处于创作状态中不过十八年。感慨这些之余,夭折掉的动画片计划《追风》不无可惜,那些试样片段已经让人神往不已,可惜杨德昌只能在天国那边完成。
杨德昌作品关键词盘点
在城市/都会的显著特征以外,杨德昌电影还有不少共同标志和关联因素,这些都说明了他有一套自己的风格。对普通影迷来说,理解这些小标签可能比镜头语言来得更加简单。
家庭剧
杨德昌有多部电影注重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影响的描写,这其中就包括了《海滩的一天》、《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海滩的一天》里的林佳莉维系着一段乏味婚姻,丈夫失踪后,这个家庭名存实亡。林佳莉和哥哥自小受到了严格教育,身处父亲的阴影下,她选择了逃离,而哥哥选择了屈服,郁郁而终。《恐怖分子》里,一个恶作剧的匿名电话居然摧毁了一个家庭,表面上的牢固婚姻实际上脆弱不堪。《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一个自大陆移居过来的大家庭遭遇了无情的风雨,造成少年杀人的重要一环就是家庭支柱的坍塌,可以依靠和信赖的父权不再行使作用。《一一》里的NJ不仅要应对自身麻烦,更要理清来自家庭的纷扰,长辈儿女小叔子,方方面面,沉重不堪。
如果联系到《恐怖分子》和《麻将》里破碎残缺的家庭,那杨德昌对身处现代危机下的家庭不无悲观,但这一切在《一一》里又换了一种面貌,一切就是那样,人生恰似水东流,没必要再来一次。杨德昌作品有很强的戏剧性(drama),但是他又跟满大街的家庭通俗剧划清了界限,强调用镜头说话,时时会安排一些精巧设计。如果对比李行、王童等人的通俗剧,那杨德昌电影并不是一览无遗,他的确是更接近西方思维的家庭剧,不需要观众看得很多,但可以看得更透。
青春片
一般说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麻将》会被认为是青春片,由此形成了一个错觉,杨德昌也是个拍青春片的好手。两部电影的演员是套用的,张震、王启赞以及柯宇纶,便是单从杨德昌擅长挖掘演员一点上,电影就大有可说之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少年一步步明白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和周围社会的冷漠,最后用祭出刀子的方式来反抗一切。《麻将》里的少年又太过早熟,他们完全摸透了游戏规则,自以为打得一手好牌,结果还是仓皇落败。影片的调子都是偏灰暗,而最大区别在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所亲身经历的青春,到了《麻将》,那是由于他身处年轻人当中,对台北的未来和年轻人的前途充满困惑。换一种更优雅的说法,《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讲述了一种年轻气质的消失,honey被山东害死,小四被关押收监,小猫王的唱片被丢进了垃圾篓。《麻将》是两种年轻气质的碰撞,杨德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告诉那些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混弄下去是没有出路的。
女性题材
如果从无聊八卦开始说起,不少人对杨德昌心有介怀的一点就是他和蔡琴的婚姻,好在蔡琴表现得相当大度,感人至深。杨德昌认为在台湾迎来现代化的进程中,除了对传统家庭不可避免的冲击,男女间的婚姻恋爱关系也有很大改观。女性不断走向独立与坚强,不再依附于男性权威。
若从《指望》里少女情怀开始算起,杨德昌接连在女性题材下了功夫,《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和《独立时代》都是围绕着女性来展开讲述,片中总有一名以上的女性角色充满了魅力,身上带有独特的光环。《指望》里少女意外撞破,对姐姐又是羡慕又是恨,她迫切需要成长又略感恐慌。《海滩的一天》是最典型的一部女性作品,电影就围绕两位女性的交谈而展开,张艾嘉后来有部《最爱》,从中更是获益良多。国外归来的谭蔚青为林佳莉树立了一个榜样,她可以不去在意海滩上的人是谁,是死还是活,转而大踏步向前走下去。到了《青梅竹马》,国外归来的阿隆跟阿贞说美国其实没什么不一样,他们不能逃避眼前的一切,想要重新开始的阿贞一脸的茫然和困惑。在《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身上,男女戏份其实是对半分的状态,至少李立中的悲剧也有周郁芳的直接参与,换句说在选择另一人充当依靠和慰藉的时候,女性间接杀害了男性。周郁芳丧失了创作灵感,只能用真实的代价换来了个人的成功。到了《独立时代》,里面有一位完美女性化身琪琪,她的存在是为了呼应大同世界和孔子重来人间的段子。因为中国人都害怕“与众不同”,所以他们要拼命装出一副受别人欢迎的面目,人与人缺乏真正的信任,所以琪琪遭受了许多误解,而这部电影说的其实是“我们”。
技术、台词和融资
杨德昌有绘画功底,他能详细绘制好每部电影的分镜表,一目了然。同时很多人对他用来交代人物关系的图表印象深刻(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密密麻麻又条理清晰,家中放一套现场时也放一套。
杨德昌的台词功底一向以犀利见长,毫不遮掩,那些酣畅淋漓的国骂纯粹是靠生活的积累,才能用得恰到好处。有许多事实表明,杨德昌在言行作风上面像极了电影里的人物,他会开导年轻演员,充当说教导师,面对一些不爽事情,他更会破口大骂,刺激对方。中间杨德昌有到艺术学院授课教书,也带出来了一批学生。
80年代中期失去了中影公司的翼护,杨德昌也改走独立制片路线,创立原子公司。后来在日本打开市场后,他成功解决了一部分资金来源的困扰,成功迎来了国际合作模式。但是面对《追风》,他又一次发现只有钱是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与之配套的创作班底,想要靠几个人去开天辟地,那是天方夜谭。
杨德昌组品里的演员们
吴念真
不是演员的演员,吴念真在杨德昌作品里的戏份是由少到多。先是《海滩的一天》里的龙套,再是《青梅竹马》里的小配角,到了《麻将》已经是一名有存在感的配角,最后是在《一一》里面独挡重任,出演了NJ一角。对此杨德昌的评价是在这个年龄档上,台湾已经没有合适的演员了,想来想去只有吴念真一人。
张震一家
张震是杨德昌发掘出来的演员中发展最好的,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还是青涩模样,到了《麻将》就对演戏大有知解。而张震的真正走红却要从离开杨德昌算起,王家卫《春光乍泄》、李安《卧虎藏龙》、侯孝贤《最好的时光》、田壮壮《吴清源》、金基德《呼吸》,完全是大导们的抢手货。现在来看,张震又有成为侯孝贤御用的趋势,而这一切,难道不应该从感谢杨德昌说起么。
有趣的是不仅张震一人演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一家几人都演过这片子。父亲张国柱,他曾演过谭家明的《爱杀》和方令正的《唐朝豪放女》,早几年还意外拿了金钟奖。父子二人后来又一同出现在了《麻将》当中,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哥哥也是现实中张震的哥哥张翰。
柯宇纶一家
柯宇纶出现在三部杨德昌作品当中,它们分别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飞机、《麻将》里的纶纶和《一一》里的阿兵哥。柯宇纶的父亲是柯一正,台湾新电影导演之一,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第三段《跳蛙》,柯一正一家也是上阵父子兵,他以配角身份出现在《海滩的一天》和《青梅竹马》当中。
赖声川一家
赖声川本人虽然没有直接参演,但是妻子丁乃竺和女儿赖梵耘都在杨德昌电影中充当过配角。而表演工作坊出来的演员更是为数不少,有李立群、金士杰、萧艾等等。
杨德昌的女主角们
从张艾嘉、胡因梦、蔡琴到缪骞人,杨德昌早期作品的女主角清一色的影后级人物,无须多介绍。杨静怡只出演了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规中距。陈湘琪是杨德昌的学生,也还不错。但是这些都比不上超级抢戏的金燕玲阿姨,她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里的表现令人过目难忘,而《麻将》里法国女孩安吉拉扮演者维吉妮·勒朵因现在还活跃在法国电影中。
牯岭街的少年们
有两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演员已经离开人世,他们是扮演滑头的陈宏宇和扮演小马的谭志刚,两个人的死因都是车祸,死的时候都非常年轻。为了纪念自己提拔的陈宏宇,《麻将》中唐从圣扮演的角色就叫做陈宏宇(红鱼)。
其他人里面小猫王王启赞在修车,小猫王的真音是二条王柏森,他活跃在剧场表演,至于二条的哥哥——迷倒万千的水兵服honey,他的扮演者林鸿铭现在在台北开店。
除了张震,《麻将》里的三条老友在《一一》里有一次简短露面,唐从圣后来走上了综艺道路,发展颇顺。
------
注:上个月,别人问要个杨德昌的长篇大稿,二话不说就接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杨德昌作品没来电影节,台湾电影也全部撤片,这篇稿子似乎也没排上——反正也不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了,别无他事,只为杨德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