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梦想CNEX- UCCA主题纪录片展映周【09-5北京】
《大水》放映暨导演交流会
时间:2009年5月28日
地点: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报告厅
嘉宾:《大水》导演 董钧
CNEX制作总监 张钊维
主持人:
感谢大家的观看,现在我们有请导演董钧和CNEX制作总监张钊维先生上台和观众做分享,有请。
张钊维:
我简单的做一下开场。这部片子还是一部很沉重的片子,关于水和土地的关系,描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
董钧:
对。在片子中你们看到的那个诗人马建文,实际他是单独成为一段篇章的,另外还有一段渡口,所以原来是五个章节的,现在剪成了三个章节。一开始在05年的时候这个片子大概拍了四合带子,后来停下了。停拍是因为那段时间工作比较忙,再加上也没有特别多的钱去做这件事。大家现在看的这个版本是花了一年多拍的。期间CNEX非常的宽容,我是最后一个交片子的。在这一年半中,我和我的摄影师在陕西的大荔县、潼关、华县,还有华阴,然后还有河南的三峡。我们在大概一年半的时间里去了这五个地方,拍了大概140个小时的素材。直到07年,CNEX有个关于“梦想”的主题,我就去提案了,最后拿到了他们的基金,才有钱把这件事情做完。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这个题材相对而言是比较敏感的。三门峡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座水坝了。正如你们看到的,现在三门峡还存在很多问题,可能在知识分子界,可能在《南方周末》、《南方人物》,或者是在一些其他的精英媒体上能看到有关的讨论,但是在大众中,很多人都不清楚。到07年再去拍的第一天就出问题了,有警察和公安出现了。很奇怪,他们知道我们在哪拍了,都拍了哪些人,说过什么,吃过什么饭,结果当天晚上我们就被带到派出所了。第二天他们强制带我们离开了我们第一个拍摄点华县,我们只能选择其他的地点来拍摄,最后才回华县进行最后的拍摄。这个片子大概就是这样子,其中有很多老师和朋友帮了很多忙。不知道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的问题?
张钊维:
我补充下。当我们谈论起所谓“梦想与希望”的时候,应该总会想到一些光明的或者正在挣扎的可见梦想。我对《大水》的理解是这个题材关于大水,关于三峡水库,像是过去某一时期的梦想与希望,经过了四十年、五十年后,这个梦想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所以这是非常特殊的,是当代历史中的一个烙印。我想大家可以提问了,看看有什么想法可以跟董军交流的?
提问环节----
提问一:
导演您好!您刚才说三门峡问题有些敏感,只有在精英媒体上讨论。对于大众,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这个事件会有些陌生感,所以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感觉背景介绍的不够充分,比如关于移民,治安问题等,所以感觉去拍紧急出警的时候就比较突兀。总体来说,我感觉这个片子的背景介绍不是很充分,因为这个比较敏感,被掩盖的比较多,这是我的一个问题。另外,我发现这个片子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旁白,使我对里面的一些寓意都很不了解,我想问下您为什么不用旁白?我想问下你的想法。谢谢!
董钧:
我之前拍的纪录片都是讲一个人的,就是讲一个人和一件具体的事,比较精彩,属于故事性比较强。我是第一次去做这么大的题目,自己心里还是很紧张的,之前也有过很多的犹豫和徘徊。在没有拍这个片子的两年时间里,我读过一本书,是北京一个做影像出品朋友给我寄来的,叫做《黄河孤旅》。那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重新去了解这段历史。我在拍摄的时候接触每一位老人,听他们去讲,对我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你们看到后面有很多潼关的老人,他们以前都是党员,但是由于他们现在年纪大了,所以他们说话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及,讲的都是特别坦然的话,让我对这段历史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
你说到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句旁白。因为这个片子跟我以前的片子都不太一样,我希望尽量的冷静些,抽离掉自己很多的情感因素,还有我自己的看法,我希望我是站在外面看这件事情。你会发现这个片子中没有一个主人公,他就跟一个卷轴一样,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你可以认为他是和这个社会有联系的,你也可以认为他是很渺小的个体。我希望不去打扰他们,只听着他们说话,看他们去做最简单的劳动,看每一个我感兴趣的画面和事物。我希望我是比较抽离的状态,不想自己置身于那个处境中。片中有很多画面是我希望有寓意的,包括我剪掉的渡口那段,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渡口那段非常的戏剧化,里面有更多的蒙太奇剪辑方法,比如你看到刚才的那段“出警”,紧接着我接了一堆人在党员办公室打麻将,背景的那段音乐实际不是警官开车里的音乐,实际上是我们面包车里的音乐,但是我就那么剪了,在渡口里有大量的这种剪法。我能回答的大概就是这些了。
提问二:
导演好,您说您有一大段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剪掉了,我想知道原因。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剪掉了?谢谢!
董钧:
这个比较复杂。在最开始,我自己剪的版本是180分钟,的确有点长。我的监制的意见是剪到90分钟,我自己也是比较赞成。以我的经验,我们在昆明、南京、北京等很多城市放映,实际最终能看完五个小时片子的人不到十个,而且我这个片子又不是一个主旋律的片子,也没有那么多的卖点,又不是一个特别好看的故事片,所以如果时间那么长,我担心最后也剩不下十个人了。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我最后还是剪成了90分钟。我剪掉的那段60分钟的片子,现在叫做《渡口》,是我自己独立的片子。谢谢!
张钊维:
我补充下,我们从180分钟的片子变成了两个片子,一个是《大水》,另外一个是《渡口》。我看过那段渡口的片子,相对比较完整,也有自己的故事性,以后应该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
董钧:
对,张老师刚开始拿到我这个片子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第一章节,也就是渡口的章节,而且很多人都很喜欢。但是最后我为什么要坚持把这个拿掉了?我觉得渡口这段跟整个片子的核心没有那么强烈的呼应,可能最后还是这些原因。
提问三:
导演你好,关于移民这个主题,有一部贾樟柯的叫做《三峡好人》的电影,你是不是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影响才有创作这个主题的意愿?还是因为你出生在这?
董钧:
《三峡好人》是07年拍的,我05年就开始拍素材了。实际这个片子没有得益于其他影响,而是得益于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是我师哥的毕业创作,叫《九月大水》,用100多个黑白胶卷,在一个村子里拍了几个月的时间,记录的就是华县里一个遭受水灾非常严重的村子的重建过程。我看了这组照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然后我才去了解这段历史,之前我也对这些也不了解。
除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外,在中国纪录片里有一部非常出名的片子叫做《淹没》,也是讲三峡的。这部纪录片大概是05年的时候做出来的,跟我第一次去华县的时间相同,所以我拍这个片子应该跟你刚才谈到的那个原因没有直接联系。
提问三:
我发现里面很多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的问题,我想问你是不是有意把这两种信仰放在一起做比较,还是有某种意图在暗示,当人们失去了政治信仰就开始寻求宗教信仰了。
董钧:
你说的这点非常好。当他们这些人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时候,宗教可能就是他们唯一可以信赖的东西了。我拍了很多他们教会的东西,剪掉了很多,只留了一小部分,其中包括他们从宗教的角度去认识洪水。他们认为洪水是老天应该惩罚他们的,并不是人祸,他们不认为三门峡的修建造成他们受灾了,他们反而觉得洪水就是上天惩罚人类。他们甚至认为没有这么大的洪水,我们将来住的还是土房,政府不会给我们修砖瓦房。有时候在拍的时候,你会很无奈。我们都看到是人为的,但是他们从宗教信仰上却认为这是天灾,会让你觉的特别不舒服,但是他们自己已经麻木了,这让人很难受。
提问四:
导演您好,您对于这个片的感情如何,您爱不爱他?另外,对于现在出来效果,您自己的看法是什么?
董钧:
我肯定是特别喜欢这个片子。这个片子拍了一年半,到现在制作完应该快两年的时间了。我本来是做图片的,但是在这两年期间我没有照过一张图片,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个纪录片上了,所以我自己对它的感情,包括我以往的任何片子,这次我的投入是最大的。我不能评价这个片子有没有达到某种程度,它究竟好不好,我不能够做太多的评价。我认为我很用心的去做这件事,尽管我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样,但是结果怎么并不是我最关心的。对于现在能留下看片子的人,我从我内心来讲很高兴。我只能说我用心做了,很投入的去了解这件事情,我只能这么说。谢谢!
提问五: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大问题,一个小问题。大问题是你拍完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小问题是你对这个片子里的哪件事、哪个人的印象比较深?谢谢!
董钧:
我认为这个片子的最大收获是,这次跟我以前的个人经验完全不同。我实际上是城市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农村经历,也没有跟最贫瘠或者最原始的农村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这个片子,我走进了这些地方。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们是在农民家里过年的,从大年初一到初十都是呆在农村里。我拍完这个片子有很多感受,对于生活本身,对于如何看待别人的生活,对于别人给我的知识更新,我都有了自己新的理解。片子里其实有很多人,你不要觉他们只是农民或者农村妇女,实际他们说的话会给人特别多的启示,这些东西都是点点滴滴的,让我收获特别大,比以往拍个人故事的纪录片收获大的多。
这个片子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人应该是马建文,就是那个诗人。我剪掉了这个诗人特别大的篇幅。这个诗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哪是诗人,我就是一个农民,我只不过是写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些自嘲的感觉。他的诗集叫做《渭滨草》,他说这个草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我写的诗顶多是个草稿,第二个就是我们这些移民就像是渭滨河边的野草一样,吹到哪生到哪,生命力特别顽强。
在这个村子里,竟然有一个特别喜欢马建文的诗的中年人,能把他那本诗集的诗倒背如流。我在跟这个中年人交流的时候,就感觉到他特别喜欢马建文的诗。我想在农村,在这样的小村子里,有一个人这么喜欢他的诗,很不容易。这个中年人当年学习特别好,他老婆是当时从西安插队到农村来的,他又是继父抱养大的。他因为要照顾继父,就不想继续学习了,所以他开始自己学习。他觉得马建文的诗很朴素,很家常,看了让人很感动。所以我觉得让我最深刻的就是马建文以及他周边的这个人。这种来自于我们认为精神世界最贫乏的地方,来自于原生态的感动让我印象深刻。
张钊维:
我想追问你一个问题。我到你西安的工作室的时候,发现你收集了非常多冲击性的画面,比方说98年大水的画面,还有我在网络上也看到过老百姓敲锣打鼓的把潼关的牌子卸下来的画面。这些是充满激情、情绪或者冲击的人和事物,但是最后你选择冷静的镜头语言去陈述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董钧:
张老师刚才说的这些素材我都有,他也看到了。我有很多原始素材,影像也很清晰,画面非常的刺激,那段有一只狗的影像让我印象深刻。那只狗就像一只丧家犬一样,站在只能容纳它站着的一寸土地上,它的周围就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些画面我都有,但是后来都没有用,而是采取现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所改变。以前的片子都有自己的情感介入,在剪辑方面也都有所谓的高潮,有时候还用音乐引导大家,但是这个片子没有。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自己有所改变,重新梳理自己,重新去看待纪录片。
提问六:
片子中有两段影像,像导游解说一样的解说大禹治水和潼关古城的历史,我想问下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我觉得有点生硬,有没有其他的表现方式?
董钧:
当时要的就是这种生硬。我整个片子想要的就是一种疏离的感觉,比如说潼关那段,我就是需要他讲的很糟糕,让他自己都讲不到一块去,讲到自己都不想讲了,然后走了。因为这个东西跟他没关系,他是一个外来者,他就是一个导游。我内心是想要这种东西,可能观众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吧!对于一部片子,大家会有喜欢和不喜欢,对于一个镜头也会有喜欢和不喜欢。我只能说这段是按我自己的喜好剪的。
张钊维:好的,谢谢董钧!请大家多关注《大水》,以及董钧未来的作品。谢谢
![]() |
时间:2009年5月28日
地点: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报告厅
嘉宾:《大水》导演 董钧
CNEX制作总监 张钊维
主持人:
感谢大家的观看,现在我们有请导演董钧和CNEX制作总监张钊维先生上台和观众做分享,有请。
张钊维:
我简单的做一下开场。这部片子还是一部很沉重的片子,关于水和土地的关系,描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
董钧:
对。在片子中你们看到的那个诗人马建文,实际他是单独成为一段篇章的,另外还有一段渡口,所以原来是五个章节的,现在剪成了三个章节。一开始在05年的时候这个片子大概拍了四合带子,后来停下了。停拍是因为那段时间工作比较忙,再加上也没有特别多的钱去做这件事。大家现在看的这个版本是花了一年多拍的。期间CNEX非常的宽容,我是最后一个交片子的。在这一年半中,我和我的摄影师在陕西的大荔县、潼关、华县,还有华阴,然后还有河南的三峡。我们在大概一年半的时间里去了这五个地方,拍了大概140个小时的素材。直到07年,CNEX有个关于“梦想”的主题,我就去提案了,最后拿到了他们的基金,才有钱把这件事情做完。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这个题材相对而言是比较敏感的。三门峡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座水坝了。正如你们看到的,现在三门峡还存在很多问题,可能在知识分子界,可能在《南方周末》、《南方人物》,或者是在一些其他的精英媒体上能看到有关的讨论,但是在大众中,很多人都不清楚。到07年再去拍的第一天就出问题了,有警察和公安出现了。很奇怪,他们知道我们在哪拍了,都拍了哪些人,说过什么,吃过什么饭,结果当天晚上我们就被带到派出所了。第二天他们强制带我们离开了我们第一个拍摄点华县,我们只能选择其他的地点来拍摄,最后才回华县进行最后的拍摄。这个片子大概就是这样子,其中有很多老师和朋友帮了很多忙。不知道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的问题?
张钊维:
我补充下。当我们谈论起所谓“梦想与希望”的时候,应该总会想到一些光明的或者正在挣扎的可见梦想。我对《大水》的理解是这个题材关于大水,关于三峡水库,像是过去某一时期的梦想与希望,经过了四十年、五十年后,这个梦想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所以这是非常特殊的,是当代历史中的一个烙印。我想大家可以提问了,看看有什么想法可以跟董军交流的?
提问环节----
提问一:
导演您好!您刚才说三门峡问题有些敏感,只有在精英媒体上讨论。对于大众,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这个事件会有些陌生感,所以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感觉背景介绍的不够充分,比如关于移民,治安问题等,所以感觉去拍紧急出警的时候就比较突兀。总体来说,我感觉这个片子的背景介绍不是很充分,因为这个比较敏感,被掩盖的比较多,这是我的一个问题。另外,我发现这个片子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旁白,使我对里面的一些寓意都很不了解,我想问下您为什么不用旁白?我想问下你的想法。谢谢!
董钧:
我之前拍的纪录片都是讲一个人的,就是讲一个人和一件具体的事,比较精彩,属于故事性比较强。我是第一次去做这么大的题目,自己心里还是很紧张的,之前也有过很多的犹豫和徘徊。在没有拍这个片子的两年时间里,我读过一本书,是北京一个做影像出品朋友给我寄来的,叫做《黄河孤旅》。那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重新去了解这段历史。我在拍摄的时候接触每一位老人,听他们去讲,对我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你们看到后面有很多潼关的老人,他们以前都是党员,但是由于他们现在年纪大了,所以他们说话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及,讲的都是特别坦然的话,让我对这段历史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
你说到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句旁白。因为这个片子跟我以前的片子都不太一样,我希望尽量的冷静些,抽离掉自己很多的情感因素,还有我自己的看法,我希望我是站在外面看这件事情。你会发现这个片子中没有一个主人公,他就跟一个卷轴一样,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你可以认为他是和这个社会有联系的,你也可以认为他是很渺小的个体。我希望不去打扰他们,只听着他们说话,看他们去做最简单的劳动,看每一个我感兴趣的画面和事物。我希望我是比较抽离的状态,不想自己置身于那个处境中。片中有很多画面是我希望有寓意的,包括我剪掉的渡口那段,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渡口那段非常的戏剧化,里面有更多的蒙太奇剪辑方法,比如你看到刚才的那段“出警”,紧接着我接了一堆人在党员办公室打麻将,背景的那段音乐实际不是警官开车里的音乐,实际上是我们面包车里的音乐,但是我就那么剪了,在渡口里有大量的这种剪法。我能回答的大概就是这些了。
提问二:
导演好,您说您有一大段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剪掉了,我想知道原因。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剪掉了?谢谢!
董钧:
这个比较复杂。在最开始,我自己剪的版本是180分钟,的确有点长。我的监制的意见是剪到90分钟,我自己也是比较赞成。以我的经验,我们在昆明、南京、北京等很多城市放映,实际最终能看完五个小时片子的人不到十个,而且我这个片子又不是一个主旋律的片子,也没有那么多的卖点,又不是一个特别好看的故事片,所以如果时间那么长,我担心最后也剩不下十个人了。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我最后还是剪成了90分钟。我剪掉的那段60分钟的片子,现在叫做《渡口》,是我自己独立的片子。谢谢!
张钊维:
我补充下,我们从180分钟的片子变成了两个片子,一个是《大水》,另外一个是《渡口》。我看过那段渡口的片子,相对比较完整,也有自己的故事性,以后应该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
董钧:
对,张老师刚开始拿到我这个片子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第一章节,也就是渡口的章节,而且很多人都很喜欢。但是最后我为什么要坚持把这个拿掉了?我觉得渡口这段跟整个片子的核心没有那么强烈的呼应,可能最后还是这些原因。
提问三:
导演你好,关于移民这个主题,有一部贾樟柯的叫做《三峡好人》的电影,你是不是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影响才有创作这个主题的意愿?还是因为你出生在这?
董钧:
《三峡好人》是07年拍的,我05年就开始拍素材了。实际这个片子没有得益于其他影响,而是得益于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是我师哥的毕业创作,叫《九月大水》,用100多个黑白胶卷,在一个村子里拍了几个月的时间,记录的就是华县里一个遭受水灾非常严重的村子的重建过程。我看了这组照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然后我才去了解这段历史,之前我也对这些也不了解。
除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外,在中国纪录片里有一部非常出名的片子叫做《淹没》,也是讲三峡的。这部纪录片大概是05年的时候做出来的,跟我第一次去华县的时间相同,所以我拍这个片子应该跟你刚才谈到的那个原因没有直接联系。
提问三:
我发现里面很多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的问题,我想问你是不是有意把这两种信仰放在一起做比较,还是有某种意图在暗示,当人们失去了政治信仰就开始寻求宗教信仰了。
董钧:
你说的这点非常好。当他们这些人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时候,宗教可能就是他们唯一可以信赖的东西了。我拍了很多他们教会的东西,剪掉了很多,只留了一小部分,其中包括他们从宗教的角度去认识洪水。他们认为洪水是老天应该惩罚他们的,并不是人祸,他们不认为三门峡的修建造成他们受灾了,他们反而觉得洪水就是上天惩罚人类。他们甚至认为没有这么大的洪水,我们将来住的还是土房,政府不会给我们修砖瓦房。有时候在拍的时候,你会很无奈。我们都看到是人为的,但是他们从宗教信仰上却认为这是天灾,会让你觉的特别不舒服,但是他们自己已经麻木了,这让人很难受。
提问四:
导演您好,您对于这个片的感情如何,您爱不爱他?另外,对于现在出来效果,您自己的看法是什么?
董钧:
我肯定是特别喜欢这个片子。这个片子拍了一年半,到现在制作完应该快两年的时间了。我本来是做图片的,但是在这两年期间我没有照过一张图片,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个纪录片上了,所以我自己对它的感情,包括我以往的任何片子,这次我的投入是最大的。我不能评价这个片子有没有达到某种程度,它究竟好不好,我不能够做太多的评价。我认为我很用心的去做这件事,尽管我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样,但是结果怎么并不是我最关心的。对于现在能留下看片子的人,我从我内心来讲很高兴。我只能说我用心做了,很投入的去了解这件事情,我只能这么说。谢谢!
提问五: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大问题,一个小问题。大问题是你拍完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小问题是你对这个片子里的哪件事、哪个人的印象比较深?谢谢!
董钧:
我认为这个片子的最大收获是,这次跟我以前的个人经验完全不同。我实际上是城市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农村经历,也没有跟最贫瘠或者最原始的农村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这个片子,我走进了这些地方。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们是在农民家里过年的,从大年初一到初十都是呆在农村里。我拍完这个片子有很多感受,对于生活本身,对于如何看待别人的生活,对于别人给我的知识更新,我都有了自己新的理解。片子里其实有很多人,你不要觉他们只是农民或者农村妇女,实际他们说的话会给人特别多的启示,这些东西都是点点滴滴的,让我收获特别大,比以往拍个人故事的纪录片收获大的多。
这个片子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人应该是马建文,就是那个诗人。我剪掉了这个诗人特别大的篇幅。这个诗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哪是诗人,我就是一个农民,我只不过是写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些自嘲的感觉。他的诗集叫做《渭滨草》,他说这个草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我写的诗顶多是个草稿,第二个就是我们这些移民就像是渭滨河边的野草一样,吹到哪生到哪,生命力特别顽强。
在这个村子里,竟然有一个特别喜欢马建文的诗的中年人,能把他那本诗集的诗倒背如流。我在跟这个中年人交流的时候,就感觉到他特别喜欢马建文的诗。我想在农村,在这样的小村子里,有一个人这么喜欢他的诗,很不容易。这个中年人当年学习特别好,他老婆是当时从西安插队到农村来的,他又是继父抱养大的。他因为要照顾继父,就不想继续学习了,所以他开始自己学习。他觉得马建文的诗很朴素,很家常,看了让人很感动。所以我觉得让我最深刻的就是马建文以及他周边的这个人。这种来自于我们认为精神世界最贫乏的地方,来自于原生态的感动让我印象深刻。
张钊维:
我想追问你一个问题。我到你西安的工作室的时候,发现你收集了非常多冲击性的画面,比方说98年大水的画面,还有我在网络上也看到过老百姓敲锣打鼓的把潼关的牌子卸下来的画面。这些是充满激情、情绪或者冲击的人和事物,但是最后你选择冷静的镜头语言去陈述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董钧:
张老师刚才说的这些素材我都有,他也看到了。我有很多原始素材,影像也很清晰,画面非常的刺激,那段有一只狗的影像让我印象深刻。那只狗就像一只丧家犬一样,站在只能容纳它站着的一寸土地上,它的周围就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些画面我都有,但是后来都没有用,而是采取现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所改变。以前的片子都有自己的情感介入,在剪辑方面也都有所谓的高潮,有时候还用音乐引导大家,但是这个片子没有。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自己有所改变,重新梳理自己,重新去看待纪录片。
提问六:
片子中有两段影像,像导游解说一样的解说大禹治水和潼关古城的历史,我想问下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我觉得有点生硬,有没有其他的表现方式?
董钧:
当时要的就是这种生硬。我整个片子想要的就是一种疏离的感觉,比如说潼关那段,我就是需要他讲的很糟糕,让他自己都讲不到一块去,讲到自己都不想讲了,然后走了。因为这个东西跟他没关系,他是一个外来者,他就是一个导游。我内心是想要这种东西,可能观众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吧!对于一部片子,大家会有喜欢和不喜欢,对于一个镜头也会有喜欢和不喜欢。我只能说这段是按我自己的喜好剪的。
张钊维:好的,谢谢董钧!请大家多关注《大水》,以及董钧未来的作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