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祭孔典礼
撰文:陆梓欣
摄影:曾年
曲阜“孔子文化节”在贴近原貌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祭孔典礼”担当了转换古代文化为现代价值的角色。供图:CFP
几十位来自各地的儒学爱好者着汉服,在曲阜大成殿前按照传统祭祀仪式祭拜先师孔子。1996年,祭孔典礼改公祭模式为民间组织举办,众人依个人意愿鞠躬或叩头。
与往常一样,曲阜市的尼山孔庙一早就缓缓打开了庙门,刚刚过了上午9时,已有300多人肃立在大成桥的前面,伴随着颂歌悠扬,长号齐鸣,人们有序地登上高高的台阶,来到尼山孔庙的大成殿前。一位远从河南洛阳赶来祭拜的游客说:“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受世人敬仰,在这里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启户!”9时30分,随着司仪悠长的三遍唱词,浑厚的背景乐声响起,人们缓缓穿过杏坛,步入孔庙大成门,在大成殿露台两侧静立。大成殿台上的祭祀人员、嘉宾身披黄色绶带,端正衣装,在古乐声中移步前行,恭恭敬敬地向孔子像敬献花篮。随后,全场嘉宾向先师孔子行鞠躬礼,祭孔大典在司仪人员“礼成、阖户、卷班”的宣读声中结束。
孔子祭祀在古代是“国之大典”,被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呈献牲、酒等祭品,以示对孔子崇敬之意。
孔子辞世后的第二年,后人将他的旧宅改为庙宇,每年祭祀,祭祀的环境和规格与民间礼俗并没有什么不同,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开帝王祭孔之先例。东晋明帝后,祭孔改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夏历二、五、八、十一月的第一个“丁”日,祭孔庙称为“四大丁”,加上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全年一共五次大的祭祀活动。另外则为每月朔望和二十四届零星小祭。后来在“四大丁”之外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初一、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腊八、除夕“八小祭”。
祭孔有“公祭”和“家祭”之分,“公祭”是为朝廷尽的职责。孔子的嫡长裔孙历代都是钦封的奉祀官,“四大丁”是孔庙中隆重的仪式,一般是衍圣公为主祭。
唐代以前,曲阜的孔庙变化不大,一直是家祭。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庙祀开始升格。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祭祀孔子升格为“诸侯礼”,明代达到帝王规格,清代祭祀孔子的盛大程度达到顶峰,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到孔庙主
持祭祀,同时“家祭”仍照常进行。
孔庙“家祭”是祭祀先祖的常规家礼,无论是公祭还是家祭,都要尊照严格的规定行礼。祭祀大典中有专用的乐舞,然而“礼不相沿,乐不相袭”,祭孔典礼在朝代更替中没能完整延续下来。据记载起初祭祀用的礼器、祭品比较简单,不过是笾、豆盛放一些食品、醴酒。明成化前为笾、豆各八。明成化十二年(1476),国子祭酒周洪谟奏准,笾、豆各用十二,成化十三年(1477),又准祭孔乐舞用“八佾”,清朝康熙六年(1667),再作“中和韶乐”为释奠孔子之用。乾隆八年(1743),颁给全国各郡县及阙里孔庙“四时旋宫”为乐,全曲更为六章八奏,一直到民国都在沿用这套乐舞程序。
“丁祭”一次要用26头猪、3只羊、2头牛。按照周礼规定,祭牛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牛,猪、羊也是没有杂色的雄性。祭祀前15天举行洗涤礼,祭祀前三日宰杀去毛处理干净后,将整猪、整羊、整牛抬到祭坛前供设。孔子像前供猪、牛、羊各一,名为“太牢”;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像前猪、羊各一,名为“少牢”。四大“丁祭”时,八种乐器演奏《韶》三部乐章,六十四人横竖成排配合音乐舞“八佾”,整个祭孔的礼乐制度等同于天子。
大祭时,衍圣公入孔庙东“斋宿”居住,沐浴净身,更礼服斋戒三日,然后参加祭祀。举行祭礼前两小时,四路“提调官”(百户、管勾、典籍、司乐等官)均穿祭服,衣帽整齐,在孔府大堂前集合,听孔庙三遍鼓奏罢,再列队入庙。官衔纱灯一对前引,四路“提调官”提大红拜毡四套,按顺序入东斋宿,向衍圣公“报斋”,然后再请衍圣公升殿主祭。衍圣公穿祭服,由四路提调官仪仗前引,再按顺序有“袭封衍圣公”官衔红纱灯一对、罩子灯一对、提炉一对、赞礼生一对、大红拜帖一套。衍圣公升殿拜庙,后有跟班伺候。入“金声门”后,赞礼生鸣唱“盥手洗足”、“执事者各执其事”、“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杏坛前就位”三跪九扣首后,由东阶升殿,开始奏乐、舞蹈、三献礼,三遍乐、三遍舞、巡回三遍祭礼、三上香、三献酒、读祝文、献帛三遍祭礼后,再撤馔、送神、焚帛后,排队回府,从晚上八点开始祭礼,至十二点结束。第二天早晨分胙肉,执事者各分一份胙肉,当头的分头、跑腿的分腿,曲阜的熟语称“庙里的猪头都有主”。
中华民国时期,民间和官方各有祭孔活动。1913年6月,袁世凯曾发布《尊孔令》,次年9月又颁发《祭孔令》,并进行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中华帝国复辟失败后,军阀混战开始,祭孔典礼才没有了固定的举行时间。
1949年以后,大陆祭孔活动基本取消。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文庙等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古老的祭孔仪式、舞蹈被人遗忘。直至1984年山东曲阜举行了修复后的孔子像瞻仰仪式,“祭孔典礼”才逐渐恢复,1985年曲阜师范大学师生在典礼上表演了仿古乐舞,1986年曲阜市文化部门编创演出了大型仿古歌舞剧《祭孔乐舞》等。《祭孔乐舞》从那时起成为祭孔典礼上的常驻节目,一直延续多年。
1989年祭孔正式改称“孔子文化节”,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活动,期间在孔庙大成殿前或孔林孔子墓前,前来祭拜的人们按个人意愿参加祭孔活动,寺庙提供祭品、祭器、服装、礼仪乐舞等常规项目,这样一直延续到1995年。
1996年,为满足海内外祭孔者的需求,祭孔典礼一改从前由政府出面举行的模式,变为完全由民间组织的形式,祭孔形式也由领导讲话众人听的模式,变为众人依次行礼或依个人意愿鞠躬或叩头。之后,祭孔活动逐步添加了朗诵《论语》名句,祭孔巡游,大成殿祭拜等项目,逐渐演化成今日的承载着缅怀先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祭孔大典”。
1952年,台湾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1968年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在台北祭孔时试行;1970年定案并沿用至今。如今,曲阜“孔子文化节”主要包括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贴近古朴原貌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祭孔典礼”担当起了转换古代文化为现代价值的角色。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6.html
摄影:曾年
![]() |
曲阜“孔子文化节”在贴近原貌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祭孔典礼”担当了转换古代文化为现代价值的角色。供图:CFP
![]() |
几十位来自各地的儒学爱好者着汉服,在曲阜大成殿前按照传统祭祀仪式祭拜先师孔子。1996年,祭孔典礼改公祭模式为民间组织举办,众人依个人意愿鞠躬或叩头。
与往常一样,曲阜市的尼山孔庙一早就缓缓打开了庙门,刚刚过了上午9时,已有300多人肃立在大成桥的前面,伴随着颂歌悠扬,长号齐鸣,人们有序地登上高高的台阶,来到尼山孔庙的大成殿前。一位远从河南洛阳赶来祭拜的游客说:“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受世人敬仰,在这里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启户!”9时30分,随着司仪悠长的三遍唱词,浑厚的背景乐声响起,人们缓缓穿过杏坛,步入孔庙大成门,在大成殿露台两侧静立。大成殿台上的祭祀人员、嘉宾身披黄色绶带,端正衣装,在古乐声中移步前行,恭恭敬敬地向孔子像敬献花篮。随后,全场嘉宾向先师孔子行鞠躬礼,祭孔大典在司仪人员“礼成、阖户、卷班”的宣读声中结束。
孔子祭祀在古代是“国之大典”,被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呈献牲、酒等祭品,以示对孔子崇敬之意。
孔子辞世后的第二年,后人将他的旧宅改为庙宇,每年祭祀,祭祀的环境和规格与民间礼俗并没有什么不同,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开帝王祭孔之先例。东晋明帝后,祭孔改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夏历二、五、八、十一月的第一个“丁”日,祭孔庙称为“四大丁”,加上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全年一共五次大的祭祀活动。另外则为每月朔望和二十四届零星小祭。后来在“四大丁”之外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初一、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腊八、除夕“八小祭”。
祭孔有“公祭”和“家祭”之分,“公祭”是为朝廷尽的职责。孔子的嫡长裔孙历代都是钦封的奉祀官,“四大丁”是孔庙中隆重的仪式,一般是衍圣公为主祭。
唐代以前,曲阜的孔庙变化不大,一直是家祭。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庙祀开始升格。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祭祀孔子升格为“诸侯礼”,明代达到帝王规格,清代祭祀孔子的盛大程度达到顶峰,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到孔庙主
持祭祀,同时“家祭”仍照常进行。
孔庙“家祭”是祭祀先祖的常规家礼,无论是公祭还是家祭,都要尊照严格的规定行礼。祭祀大典中有专用的乐舞,然而“礼不相沿,乐不相袭”,祭孔典礼在朝代更替中没能完整延续下来。据记载起初祭祀用的礼器、祭品比较简单,不过是笾、豆盛放一些食品、醴酒。明成化前为笾、豆各八。明成化十二年(1476),国子祭酒周洪谟奏准,笾、豆各用十二,成化十三年(1477),又准祭孔乐舞用“八佾”,清朝康熙六年(1667),再作“中和韶乐”为释奠孔子之用。乾隆八年(1743),颁给全国各郡县及阙里孔庙“四时旋宫”为乐,全曲更为六章八奏,一直到民国都在沿用这套乐舞程序。
“丁祭”一次要用26头猪、3只羊、2头牛。按照周礼规定,祭牛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牛,猪、羊也是没有杂色的雄性。祭祀前15天举行洗涤礼,祭祀前三日宰杀去毛处理干净后,将整猪、整羊、整牛抬到祭坛前供设。孔子像前供猪、牛、羊各一,名为“太牢”;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像前猪、羊各一,名为“少牢”。四大“丁祭”时,八种乐器演奏《韶》三部乐章,六十四人横竖成排配合音乐舞“八佾”,整个祭孔的礼乐制度等同于天子。
大祭时,衍圣公入孔庙东“斋宿”居住,沐浴净身,更礼服斋戒三日,然后参加祭祀。举行祭礼前两小时,四路“提调官”(百户、管勾、典籍、司乐等官)均穿祭服,衣帽整齐,在孔府大堂前集合,听孔庙三遍鼓奏罢,再列队入庙。官衔纱灯一对前引,四路“提调官”提大红拜毡四套,按顺序入东斋宿,向衍圣公“报斋”,然后再请衍圣公升殿主祭。衍圣公穿祭服,由四路提调官仪仗前引,再按顺序有“袭封衍圣公”官衔红纱灯一对、罩子灯一对、提炉一对、赞礼生一对、大红拜帖一套。衍圣公升殿拜庙,后有跟班伺候。入“金声门”后,赞礼生鸣唱“盥手洗足”、“执事者各执其事”、“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杏坛前就位”三跪九扣首后,由东阶升殿,开始奏乐、舞蹈、三献礼,三遍乐、三遍舞、巡回三遍祭礼、三上香、三献酒、读祝文、献帛三遍祭礼后,再撤馔、送神、焚帛后,排队回府,从晚上八点开始祭礼,至十二点结束。第二天早晨分胙肉,执事者各分一份胙肉,当头的分头、跑腿的分腿,曲阜的熟语称“庙里的猪头都有主”。
中华民国时期,民间和官方各有祭孔活动。1913年6月,袁世凯曾发布《尊孔令》,次年9月又颁发《祭孔令》,并进行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中华帝国复辟失败后,军阀混战开始,祭孔典礼才没有了固定的举行时间。
1949年以后,大陆祭孔活动基本取消。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文庙等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古老的祭孔仪式、舞蹈被人遗忘。直至1984年山东曲阜举行了修复后的孔子像瞻仰仪式,“祭孔典礼”才逐渐恢复,1985年曲阜师范大学师生在典礼上表演了仿古乐舞,1986年曲阜市文化部门编创演出了大型仿古歌舞剧《祭孔乐舞》等。《祭孔乐舞》从那时起成为祭孔典礼上的常驻节目,一直延续多年。
1989年祭孔正式改称“孔子文化节”,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活动,期间在孔庙大成殿前或孔林孔子墓前,前来祭拜的人们按个人意愿参加祭孔活动,寺庙提供祭品、祭器、服装、礼仪乐舞等常规项目,这样一直延续到1995年。
1996年,为满足海内外祭孔者的需求,祭孔典礼一改从前由政府出面举行的模式,变为完全由民间组织的形式,祭孔形式也由领导讲话众人听的模式,变为众人依次行礼或依个人意愿鞠躬或叩头。之后,祭孔活动逐步添加了朗诵《论语》名句,祭孔巡游,大成殿祭拜等项目,逐渐演化成今日的承载着缅怀先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祭孔大典”。
1952年,台湾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1968年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在台北祭孔时试行;1970年定案并沿用至今。如今,曲阜“孔子文化节”主要包括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贴近古朴原貌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祭孔典礼”担当起了转换古代文化为现代价值的角色。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16.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