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好书
![]() |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茱丽叶》
有一类作家,因其名气过大,反而会让我们不愿意去读。对曾经的我来说,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等属于其中。但随着年岁渐长,你会知道,后世的作家们还都活在他们的润泽中呢。他们的名气只会愈加表明其艺术的伟大与不朽。秋日和风中,再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不觉再次惊叹艺术品之迷人。读《哈姆雷特》,你会成为你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而读《罗密欧与茱丽叶》,你会想起青春曾经的爱。那爱没有罗密欧们痴迷,却是唯一的诗句。另外,朱生豪本身是个情痴,情书高手。
![]() |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经典小说永远在告诉我们写小说应该是怎样一回事。狄更斯、福楼拜、托尔斯泰等的小说就是标杆。《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最完美最精致的小说之一,每个篇章,每个段落,每个句子,都有其作用,都应如是,想到此,常常让我对自己的写作满是羞愧。包法利夫人像那些永不安分的文艺女青年一样,读过太多小说,觉得生活应该是如小说的,殊不知,生活是琐碎之庸。艺术家,也难逃每一日的一点点的细细碎碎的庸。只不过,整体看来,他们传奇罢了。
![]() |
托尔斯泰:《复活》
读《复活》,应该一个人在深夜,静。慈悲的力量会慢慢扩散至整个夜,人性在那一刻会复苏。托是幸运的,因为他是贵族,可以花五年十年二十年去写完一本书。一个人拥有天才已经可怕。可是同时拥有金钱,时间,耐心,刻苦钻研的精神,那么他必定通向了伟大。
![]() |
西尔维亚·比奇:《莎士比亚书店》
1919年,比奇在法国巴黎左岸开了‘莎士比亚书店’。从此之后,那里就成了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等等文学大家常去借阅书籍和聚会之所。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1941年,德军占领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就此走入历史。1956年,比奇写成自传性作品《莎士比亚书店》。看看天才作家们的生活,可内省自身。
![]() |
波拉尼奥:《荒野侦探》
初遇波拉尼奥是《护身符》,再遇波拉尼奥是在北京万圣书店,我呆了三个下午,一直在看《荒野侦探》。我多久没有那样内心翻涌的去看一本书了呢?我多想大声叫喊着波拉尼奥的名字,对他表示我无尽的喜爱与崇敬。现代之中,还在浪迹天涯者,惟波拉尼奥。可惜斯人已逝。可惜。
![]() |
奈保尔:《大河湾》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我完全没有兴趣,根本就无所谓,因为我是为这个叫做文学的东西服务的。”这是《大河湾》的开头,也大抵是奈保尔的人生理念。除了写作,他就是一个恶棍。嫖妓、折磨妻子、奴役情妇等等。而在写作上,他持续的写第三世界,写那些国家遭受的控制和破坏。
![]() |
纪德:《田园交响曲》
纪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木心推崇纪德,说纪德继承了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中间人。《田园交响曲》很短,五万多字,有一种深邃的人道主义与悲悯的爱。‘你们若是盲人,你们就没有罪了。’爱,原来是在盲中,即为想象。想象之爱最迷人。
![]() |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卡波特,上个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死前他说:“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幼年坎坷,后混迹于上层社会,与玛丽莲·梦露关系很好。《冷血》是一本让人惊叹的小说。细腻、真实、冷静、客观,开创了‘非虚构小说’的先河。这是读者对一起真实的杀人事件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后写成的。所谓写作之难,如此可见。
![]() |
朱天文:《荒人手记》
朱天文是台湾作家。侯孝贤的合作编剧。朱氏姐妹与唐诺渐成台湾文学奇观。朱天文受张爱玲与胡兰成影响深。有人向我推荐她是因为说她的语言极具个人风格。读完之后,语言之余,你会想,眼界大千皆泪海。
我喜欢的拉美作家
http://www.douban.com/note/49145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