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其一云[注 1]: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北京曾国藩门第,受曾补习教导[2];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注 1:此诗后来误传曾国藩除与李鸿章父亲之交情外,又对其在此诗中的才气极其欣赏,被曾国藩认为李有大志。而此诗内容也被讹传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原诗参见:李文安:《乙已仲春都门寓宅寄示诸子侄》,《李光禄公遗集》,卷5,第6页。
补充:
“一万年来谁著史”句以问为答,谓己可“著史”,且所著之史非百年、千年,而乃万年耳!“三千里外欲封侯”谓己之建功,志在降服三千里外之洋人也。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北京曾国藩门第,受曾补习教导[2];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注 1:此诗后来误传曾国藩除与李鸿章父亲之交情外,又对其在此诗中的才气极其欣赏,被曾国藩认为李有大志。而此诗内容也被讹传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原诗参见:李文安:《乙已仲春都门寓宅寄示诸子侄》,《李光禄公遗集》,卷5,第6页。
补充:
“一万年来谁著史”句以问为答,谓己可“著史”,且所著之史非百年、千年,而乃万年耳!“三千里外欲封侯”谓己之建功,志在降服三千里外之洋人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