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黄金时代!
2014年10月9号,在东营这座小城的一家影院,上演了最后一场《黄金时代》。仿佛是一种宿命,想写点东西的电影,都会让我泪流满面。走出电影院,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免得碰撞上同行的两位朋友探究的目光。趁着心里感情的撞击,写点东西,纪念这场最后的电影。
许鞍华的电影叙事向来隐忍流畅,通常电影里看不到导演主观的东西。尽管《黄金时代》的叙事方式看上去形式很玄,看上去非常片段化甚至是凌乱,个人风格过于强烈,但实际上内在的质感仍旧是内敛的。我明白许鞍华所架构的叙事感觉,镜头就仿佛藏在历史深处一双凝视的眼睛,在每一个和萧红发生过联系的人身上,印证这个女人,描绘一个女作家的轮廓与血肉。有了这条线,那些片段化的叙事依旧脉络清晰,那些看起来生硬出现的人物叙述不仅不会把观影者带出来,反而会带着大家沿着这条线往前走,我就不由自主跟着这些人的讲述去探寻,探寻萧红的点点滴滴。
萧红八岁就没了母亲,她的父亲在任何人面前都看起来“鄙夷和疏远”,这是萧红一生的起点与色彩。正是因了这疏远,除了祖父给的那一点“温暖与爱”,她的童年冰冷阴暗,所有内在的东西都淤堵在身体里无法和内心的自己、和外在的世界产生联系。这种愣生生的切断,导致了她有一个成人的样子,却始终以婴儿的姿态靠动物本能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尘世。也因了这切断和那淤堵,她的一生都打上了歇斯底里冲破一切似的印记,烙上了渴求“爱与温暖”的烙印。当然,这种赌气,这被世人称为“叛逆”,也最终蒙蔽了她理智内心的成长。
写作是她的天赋,也本能地成为她向内链接自己内心的方式。于是,在她企图冲破一切的生活里,她拿起笔,放佛一个婴儿拿起了炸弹。
和萧军相爱是因为文字。我如此明白一个女文青,遇见了和自己灵魂高度相当的男人是多么喜悦,多么希望藉由这个人变得温暖。我也如此明白,两个相爱的文青,互相抚摸着对方的灵魂,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自己。我更如此明白,一个女人爱的时候,是多么光彩夺目,快乐飞扬。
电影的这段色彩用的暖调,尽管依然内敛,轻快的音乐也内敛依旧,这就是许鞍华的风格,干什么都收着。萧红的人生轨迹沿着她的内在印记往前走,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形形色色的事。和萧军的感情急转直下时,电影色彩变得阴郁冷冽,而且这种感觉一直到片子结束,都没再改变。音乐放佛命运般浸染着观影者的心情。音乐的叙事非常棒,和视觉与文字的跳跃相比,音乐的运用层次分明,情绪饱和,灵魂一样牢牢抓住片子清晰的结构。
鲁迅先生对于萧红来说是充满安全感的,他接纳她的一切,让她的内心有了稳定的依恋感,所以在她和萧军闹别扭的日子里,她经常到鲁迅家里,其实她只是去寻求慰藉,到那个给她安全感的环境里去疗伤。萧军也是个7个月就没了娘的孩子,电影在他们定情那日就交代过了,类似的童年经历,让他们注定相爱,却互相给不了对方真正爱的能力。
汤唯的萧红有点让我失望,萧红的整个人生状态是失控的,带着点浓烈逼人的味道,汤唯太过坚毅,长着一张控制得住一切的脸,尽管刻意地放松,但依然演不出那种味道。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萧红,汤唯的,只是她自己和许鞍华的萧红。
我不是一个写作者,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我觉得写作需要天赋,更需要经历。正是因为萧红深刻地经历了生活,所以她的文字才充满了诱惑,魅力十足。写作对她像生命,以致在日本时被她称为黄金时代,可没有起伏波折的经历,写作就被关进笼子。无论爱情,苦难,婚姻,朋友,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她的写作。到香港后,她的《呼兰河传》我认为是内在需求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她用写作这种方式向生命的起点探寻,文字最终疗愈了她。
不得不佩服许鞍华的导演功力,炉火纯青地运用视觉、文字、色彩、线条、节奏、音乐,支离破碎地雕琢一个萧红,前面所有的叙事都节奏平稳,语气淡然,最后一笔时,萧红忽然就鲜活地刻在你的心上,刻得鲜血淋漓。
紧接着,电影就结束了,可许鞍华还不算完,结尾音乐突然开张,把你前面所有的情绪都揪出来,让你泪流满面。哭萧红,哭自己,哭这场不会再在东营上映的电影。
许鞍华的电影叙事向来隐忍流畅,通常电影里看不到导演主观的东西。尽管《黄金时代》的叙事方式看上去形式很玄,看上去非常片段化甚至是凌乱,个人风格过于强烈,但实际上内在的质感仍旧是内敛的。我明白许鞍华所架构的叙事感觉,镜头就仿佛藏在历史深处一双凝视的眼睛,在每一个和萧红发生过联系的人身上,印证这个女人,描绘一个女作家的轮廓与血肉。有了这条线,那些片段化的叙事依旧脉络清晰,那些看起来生硬出现的人物叙述不仅不会把观影者带出来,反而会带着大家沿着这条线往前走,我就不由自主跟着这些人的讲述去探寻,探寻萧红的点点滴滴。
萧红八岁就没了母亲,她的父亲在任何人面前都看起来“鄙夷和疏远”,这是萧红一生的起点与色彩。正是因了这疏远,除了祖父给的那一点“温暖与爱”,她的童年冰冷阴暗,所有内在的东西都淤堵在身体里无法和内心的自己、和外在的世界产生联系。这种愣生生的切断,导致了她有一个成人的样子,却始终以婴儿的姿态靠动物本能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尘世。也因了这切断和那淤堵,她的一生都打上了歇斯底里冲破一切似的印记,烙上了渴求“爱与温暖”的烙印。当然,这种赌气,这被世人称为“叛逆”,也最终蒙蔽了她理智内心的成长。
写作是她的天赋,也本能地成为她向内链接自己内心的方式。于是,在她企图冲破一切的生活里,她拿起笔,放佛一个婴儿拿起了炸弹。
和萧军相爱是因为文字。我如此明白一个女文青,遇见了和自己灵魂高度相当的男人是多么喜悦,多么希望藉由这个人变得温暖。我也如此明白,两个相爱的文青,互相抚摸着对方的灵魂,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自己。我更如此明白,一个女人爱的时候,是多么光彩夺目,快乐飞扬。
电影的这段色彩用的暖调,尽管依然内敛,轻快的音乐也内敛依旧,这就是许鞍华的风格,干什么都收着。萧红的人生轨迹沿着她的内在印记往前走,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形形色色的事。和萧军的感情急转直下时,电影色彩变得阴郁冷冽,而且这种感觉一直到片子结束,都没再改变。音乐放佛命运般浸染着观影者的心情。音乐的叙事非常棒,和视觉与文字的跳跃相比,音乐的运用层次分明,情绪饱和,灵魂一样牢牢抓住片子清晰的结构。
鲁迅先生对于萧红来说是充满安全感的,他接纳她的一切,让她的内心有了稳定的依恋感,所以在她和萧军闹别扭的日子里,她经常到鲁迅家里,其实她只是去寻求慰藉,到那个给她安全感的环境里去疗伤。萧军也是个7个月就没了娘的孩子,电影在他们定情那日就交代过了,类似的童年经历,让他们注定相爱,却互相给不了对方真正爱的能力。
汤唯的萧红有点让我失望,萧红的整个人生状态是失控的,带着点浓烈逼人的味道,汤唯太过坚毅,长着一张控制得住一切的脸,尽管刻意地放松,但依然演不出那种味道。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萧红,汤唯的,只是她自己和许鞍华的萧红。
我不是一个写作者,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我觉得写作需要天赋,更需要经历。正是因为萧红深刻地经历了生活,所以她的文字才充满了诱惑,魅力十足。写作对她像生命,以致在日本时被她称为黄金时代,可没有起伏波折的经历,写作就被关进笼子。无论爱情,苦难,婚姻,朋友,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她的写作。到香港后,她的《呼兰河传》我认为是内在需求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她用写作这种方式向生命的起点探寻,文字最终疗愈了她。
不得不佩服许鞍华的导演功力,炉火纯青地运用视觉、文字、色彩、线条、节奏、音乐,支离破碎地雕琢一个萧红,前面所有的叙事都节奏平稳,语气淡然,最后一笔时,萧红忽然就鲜活地刻在你的心上,刻得鲜血淋漓。
紧接着,电影就结束了,可许鞍华还不算完,结尾音乐突然开张,把你前面所有的情绪都揪出来,让你泪流满面。哭萧红,哭自己,哭这场不会再在东营上映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