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屋犯罪》解析-NJU14概念设计-冯路组-第五组-WEEK4
杀人动机
滨本幸三郎先生为了四十年前对好友的一个承诺而进行的此次杀人计划。他的好友在战争中受到了上级的残忍迫害,绝望而又命不长久的好友要报仇,可是此时他的上级也变得穷困潦倒,如果现在报仇非但不能解恨,反而是让那个恶棍得到解脱。
因此,他和滨本幸三郎约定,由他去杀了纠缠滨本未婚妻的不学无术的富家子,而由滨本在他的上级拥有很多可以失去的东西时,杀了他的上级,为他报仇。
房间安排
塔:
滨本幸三郎
1号室:相仓久美
2号室:滨本英子
3号室:(收藏室)
4号室:(图书室)
5号室:(大厅)
6号室:梶原春男
7号室:早川康平夫妇
8号室:滨本嘉彦
9号室:金井道男夫妇
10号室:上田一哉(体育用品储藏室)
11号室:(室内乒乓球室)
12号室:户饲正树
13号室:日下瞬
14号室:菊冈荣吉(书房)
15号室:(空房)
使用与主人卧室距离远近来编排房间号的方法本来就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编排在文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迷惑读者的作用。发声凶杀案的两个房间分别为10号室和14号室,其中10号室的出入口在户外,可以说是和整栋建筑都相对脱离的房间,这造成了一种外来者杀人的假设;而14号室是除15号室警察住房之外编号最大的房间,本来14号室是位于斜屋交通组织的中部的,但由于编号的原因,不自觉的与塔拉远了距离,在读者将注意力集中于14号室时,考虑的更多是5号室(大厅)以及6号室,即14号室的对方,且作者描述了梶原春男异常的审讯反应,将读者们的疑点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而真正的凶手以及作案工具,却远在斜屋之外的斜塔、1号室边上与塔相接的门板楼梯,在此时在作者的安排下,逃离了读者的视线。
即,房间编号虽然并非作案道具或犯案因素,但其本身作为岛田庄司欺骗读者的一种手段,在文章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倾斜地面
倾斜地面在故事开篇便引入作为斜屋的最初印象,这种吊诡的设计,作者借屋主之口做出了解释,即“主人看到来访者不习惯而出丑带来的乐趣”,这样解释之后似乎就把这件事情撇去了。在增加故事趣味性的目的下,作者在上田一哉遇害时使用了倾斜地面作案,即通过铅球帮助线,通过地面倾斜造成铅球滚动拉扯放置于门阀上的格挡,令门在凶手离开后从内侧
关闭构成密室
这样的手法其实在案件中是可有可无的,作者提供这一线索,说是提示,更多是挑衅。因为当一种作案方式固化后,读者要跳出利用倾斜地面作案的另一种方式就会受限,也为第二起凶杀案的吊诡埋下了可靠的伏笔。
不在场证明
不在场证明是指在搜证或者庭审的过程中,用于证明自己在罪案发生的时候并不在现场,而是在其他地方的证明。对于那么多的推理小说中,不在场证明是众多罪犯逃脱自己罪行的经典重要手法之一,也是警方破解案件的关键及入手点。
根据作者的叙述,警察在小说中相当于绝对正直的存在,是凶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绝缘体。这种罪犯的不可达是悬疑小说描写的着手点。将这种属性转译到空间中有很强的表现力。
例如在《斜屋》第二起杀人事件中(14号室),凶手(红色圆点)与被害者(黄色圆点)之间的必经路线上有人证(绿色点)存在(图2)。这使凶手在第一时间摆脱了犯罪嫌疑。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读者下意识得分析各个嫌疑人的行动流线,而作者通过这种复杂的楼梯布置,使这个屋子里的流线变得单一,既创造了排除罪犯在场的证据又为罪犯的作案埋下了伏笔。
在众多作案手法里远程作案是十分精彩的一种,但对周围环境的情况有苛刻的要求。《斜屋》中14号室杀人事件就是这种类型(图3)。罪犯将一把加重匕首(尾部结冰,增加重量,增加下滑的冲力)直接从塔内丢下,穿过层层楼板和墙,最后落入被害人的胸口。
所有的线索在前文中已经告知,但不到最后一刻却想不到作案手法。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与人的不可达相对应,物质的可达(凶器、声音、光)是故事的关键。各房间不再是被墙与楼板彻底的分隔开,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时间,所有的空间会被智慧的罪犯以出乎意料的手法串联,成为一个诡异的杀人空间。这却让读者万万想不到,由此读者对这座斜屋有了全新的空间认知,这恰恰体现了改建筑的半透明性。
《斜屋犯罪》里如何掩盖杀人手法
凶手是如何杀死位于14号房间的菊冈呢?凶手首先制作好了一个顶部带有小刀的冰锥,将其从塔楼最高处沿着楼梯推下,冰锥沿着对角线滑行,最终到达14号房间,刺死了躺在床上的菊冈。从而制造了密室杀人的效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冰锥分析的路径,冰锥运动过程依次经过: 通往塔楼的楼梯→3层楼板与墙壁间的缝隙→3号房间的通风口→3号房间内天狗面具鼻子构成的滑道→2层与3层之间的楼梯→14号房间的通风口→14号房间内狭窄的床铺。
要实现以上过程有以下4个关键:
1.两部楼梯的位置
2.楼板上可供穿越的通风口
3.房间墙壁上可供穿越的通风口
4.穿越3号房间时天狗面具对冰锥的支撑
为了实现1,该建筑中设置了两套交通系统,其中左侧的楼梯不能通往1和2号房间,只能由右侧的楼梯到达,从而使这两部楼梯的存在显得合情合理。
其次,在走廊连接楼梯的地方,断开了20公分,走廊并不是紧靠着南侧墙壁。房主(即凶手)的解释是:由于走廊是钢结构的,在预制时尺寸计算失误,于是出现了20公分。
还有是房间墙壁上的空洞,其位于房间上部空间,房主解释这是通风口,只是还未装上排风扇,这也显得合情合理。
为了实现4,房主将3号房间设置为古董收藏室,而3号房间南侧的墙上挂满了天狗面具,而天狗面具具有长长的鼻子,正是天狗的鼻子对冰锥提供支撑,使冰锥顺利沿对角线穿越3号房间。
如此一来,这条可供冰锥滑行的通道并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冰锥在楼梯上滑行时容易偏移,房主将房子建成向南倾斜的形态,这样冰锥就能紧靠着扶手滑行。
滨本幸三郎先生为了四十年前对好友的一个承诺而进行的此次杀人计划。他的好友在战争中受到了上级的残忍迫害,绝望而又命不长久的好友要报仇,可是此时他的上级也变得穷困潦倒,如果现在报仇非但不能解恨,反而是让那个恶棍得到解脱。
因此,他和滨本幸三郎约定,由他去杀了纠缠滨本未婚妻的不学无术的富家子,而由滨本在他的上级拥有很多可以失去的东西时,杀了他的上级,为他报仇。
房间安排
![]() |
图一 |
塔:
滨本幸三郎
1号室:相仓久美
2号室:滨本英子
3号室:(收藏室)
4号室:(图书室)
5号室:(大厅)
6号室:梶原春男
7号室:早川康平夫妇
8号室:滨本嘉彦
9号室:金井道男夫妇
10号室:上田一哉(体育用品储藏室)
11号室:(室内乒乓球室)
12号室:户饲正树
13号室:日下瞬
14号室:菊冈荣吉(书房)
15号室:(空房)
使用与主人卧室距离远近来编排房间号的方法本来就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编排在文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迷惑读者的作用。发声凶杀案的两个房间分别为10号室和14号室,其中10号室的出入口在户外,可以说是和整栋建筑都相对脱离的房间,这造成了一种外来者杀人的假设;而14号室是除15号室警察住房之外编号最大的房间,本来14号室是位于斜屋交通组织的中部的,但由于编号的原因,不自觉的与塔拉远了距离,在读者将注意力集中于14号室时,考虑的更多是5号室(大厅)以及6号室,即14号室的对方,且作者描述了梶原春男异常的审讯反应,将读者们的疑点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而真正的凶手以及作案工具,却远在斜屋之外的斜塔、1号室边上与塔相接的门板楼梯,在此时在作者的安排下,逃离了读者的视线。
即,房间编号虽然并非作案道具或犯案因素,但其本身作为岛田庄司欺骗读者的一种手段,在文章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倾斜地面
倾斜地面在故事开篇便引入作为斜屋的最初印象,这种吊诡的设计,作者借屋主之口做出了解释,即“主人看到来访者不习惯而出丑带来的乐趣”,这样解释之后似乎就把这件事情撇去了。在增加故事趣味性的目的下,作者在上田一哉遇害时使用了倾斜地面作案,即通过铅球帮助线,通过地面倾斜造成铅球滚动拉扯放置于门阀上的格挡,令门在凶手离开后从内侧
关闭构成密室
这样的手法其实在案件中是可有可无的,作者提供这一线索,说是提示,更多是挑衅。因为当一种作案方式固化后,读者要跳出利用倾斜地面作案的另一种方式就会受限,也为第二起凶杀案的吊诡埋下了可靠的伏笔。
不在场证明
不在场证明是指在搜证或者庭审的过程中,用于证明自己在罪案发生的时候并不在现场,而是在其他地方的证明。对于那么多的推理小说中,不在场证明是众多罪犯逃脱自己罪行的经典重要手法之一,也是警方破解案件的关键及入手点。
![]() |
图二 |
![]() |
图三 |
根据作者的叙述,警察在小说中相当于绝对正直的存在,是凶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绝缘体。这种罪犯的不可达是悬疑小说描写的着手点。将这种属性转译到空间中有很强的表现力。
例如在《斜屋》第二起杀人事件中(14号室),凶手(红色圆点)与被害者(黄色圆点)之间的必经路线上有人证(绿色点)存在(图2)。这使凶手在第一时间摆脱了犯罪嫌疑。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读者下意识得分析各个嫌疑人的行动流线,而作者通过这种复杂的楼梯布置,使这个屋子里的流线变得单一,既创造了排除罪犯在场的证据又为罪犯的作案埋下了伏笔。
![]() |
图四 |
![]() |
图五 |
在众多作案手法里远程作案是十分精彩的一种,但对周围环境的情况有苛刻的要求。《斜屋》中14号室杀人事件就是这种类型(图3)。罪犯将一把加重匕首(尾部结冰,增加重量,增加下滑的冲力)直接从塔内丢下,穿过层层楼板和墙,最后落入被害人的胸口。
所有的线索在前文中已经告知,但不到最后一刻却想不到作案手法。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与人的不可达相对应,物质的可达(凶器、声音、光)是故事的关键。各房间不再是被墙与楼板彻底的分隔开,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时间,所有的空间会被智慧的罪犯以出乎意料的手法串联,成为一个诡异的杀人空间。这却让读者万万想不到,由此读者对这座斜屋有了全新的空间认知,这恰恰体现了改建筑的半透明性。
《斜屋犯罪》里如何掩盖杀人手法
凶手是如何杀死位于14号房间的菊冈呢?凶手首先制作好了一个顶部带有小刀的冰锥,将其从塔楼最高处沿着楼梯推下,冰锥沿着对角线滑行,最终到达14号房间,刺死了躺在床上的菊冈。从而制造了密室杀人的效果。
![]() |
图六 |
我们来分析一下冰锥分析的路径,冰锥运动过程依次经过: 通往塔楼的楼梯→3层楼板与墙壁间的缝隙→3号房间的通风口→3号房间内天狗面具鼻子构成的滑道→2层与3层之间的楼梯→14号房间的通风口→14号房间内狭窄的床铺。
要实现以上过程有以下4个关键:
1.两部楼梯的位置
2.楼板上可供穿越的通风口
3.房间墙壁上可供穿越的通风口
4.穿越3号房间时天狗面具对冰锥的支撑
为了实现1,该建筑中设置了两套交通系统,其中左侧的楼梯不能通往1和2号房间,只能由右侧的楼梯到达,从而使这两部楼梯的存在显得合情合理。
其次,在走廊连接楼梯的地方,断开了20公分,走廊并不是紧靠着南侧墙壁。房主(即凶手)的解释是:由于走廊是钢结构的,在预制时尺寸计算失误,于是出现了20公分。
还有是房间墙壁上的空洞,其位于房间上部空间,房主解释这是通风口,只是还未装上排风扇,这也显得合情合理。
为了实现4,房主将3号房间设置为古董收藏室,而3号房间南侧的墙上挂满了天狗面具,而天狗面具具有长长的鼻子,正是天狗的鼻子对冰锥提供支撑,使冰锥顺利沿对角线穿越3号房间。
如此一来,这条可供冰锥滑行的通道并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冰锥在楼梯上滑行时容易偏移,房主将房子建成向南倾斜的形态,这样冰锥就能紧靠着扶手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