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这里说的不是波伏娃的那本书,而是一部同名的原创话剧。刚开始听说这部剧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兴趣。一想到波伏娃、女性主义就觉得内容可能比较严肃和沉闷。后来是因为考虑到几个巧合:导演刘姝辰是一位80后女导演,我之前看的《禁闭》正是她的作品,而我觉得导得非常成功。而且,在连续看过《死无葬身之地》和《禁闭》之后,我对存在主义也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关于波伏娃的故事肯定也离不开萨特,那就接着看呗。
整出剧其实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亮眼或创新之处,但打动我的是这部剧强烈的思辨色彩,以及对存在主义观点的运用。由于编剧和导演都是女性,整个故事的重点被放在了对波伏娃精神及内心世界的探索——探究她在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外表下,可能不为人所知的灵与肉的挣扎。故事以萨特去世、波伏娃公开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开始,由两位主人公以对话的形式回忆半个多世纪的契约爱情。
提到波伏娃,给人的印象就是意志坚强的自由女性、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和萨特的契约爱情甚至接受伴侣的情感和性爱自由。但我们是否了解波伏娃内心深处真正的感受?(萨特的身边一直不乏女人)正如剧中死后的萨特说,“我现在才发现,一直以来都是我在回答你的问题,我好像从来没有向你提问,了解你的感受。”萨特死后,波伏娃将萨特给她的情书刊行于世,但却没有编进她自己的回信。正是这样的空白给了编剧创作的自由,让她可以从女性的角度、并透过波伏娃的文学作品来反观那个也许更接近她自我的另一个波伏娃。事实上,这段被世人称颂的爱侣关系,除了坚持和感动,更多的是纠结、痛苦的挣扎甚至是疯狂,这在作为女性的波伏瓦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也难怪在剧组邀请现场观众参加“你是否觉得两性平等”的调查活动中,多数观众选择了不平等。
但感受终究只是感受而已。我觉得创作者还是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命题,达到了人性和信仰之间的平衡,而这要归功于存在主义观点的运用。萨特和波伏娃都是存在主义的拥趸,即坚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一切是非善恶都可以由人自己选择。但也因为绝对自由,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在剧终时,萨特问波伏娃:“如果一切重新开始,你还会选择和我签这个契约吗?”经历了痛苦挣扎后的波伏娃还是像第一次一样回答道:“为什么不呢?”
说到底,两性平不平等,除了外在的社会性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来自自我的意志和选择。对于女性来说,假如你能把自己看作是男性的平等对象,并做出与之相匹配的决定(如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那么在精神上你们就是平等的。
我觉得波伏娃做到了,在她的内心,他们无疑是平等的。
插句题外话,这一观点和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Internal obstacles are rarely discussed and often underplayed. Throughout my life, I was told over and over about inequalities in the workplace and how hard it would be to have a career and a family. I rarely heard anything, however, about the ways I might hold myself back. This book makes the case for leaning in, for being ambitious in any pursuit. We can reignite the revolution by internalizing the revolution. The shift to a more equal world will happen person by person. We move closer to the larger goal of true equality with each woman who leans in."
––Sheryl Sandberg, COO of FaceBook, from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he Lead."
整出剧其实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亮眼或创新之处,但打动我的是这部剧强烈的思辨色彩,以及对存在主义观点的运用。由于编剧和导演都是女性,整个故事的重点被放在了对波伏娃精神及内心世界的探索——探究她在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外表下,可能不为人所知的灵与肉的挣扎。故事以萨特去世、波伏娃公开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开始,由两位主人公以对话的形式回忆半个多世纪的契约爱情。
提到波伏娃,给人的印象就是意志坚强的自由女性、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和萨特的契约爱情甚至接受伴侣的情感和性爱自由。但我们是否了解波伏娃内心深处真正的感受?(萨特的身边一直不乏女人)正如剧中死后的萨特说,“我现在才发现,一直以来都是我在回答你的问题,我好像从来没有向你提问,了解你的感受。”萨特死后,波伏娃将萨特给她的情书刊行于世,但却没有编进她自己的回信。正是这样的空白给了编剧创作的自由,让她可以从女性的角度、并透过波伏娃的文学作品来反观那个也许更接近她自我的另一个波伏娃。事实上,这段被世人称颂的爱侣关系,除了坚持和感动,更多的是纠结、痛苦的挣扎甚至是疯狂,这在作为女性的波伏瓦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也难怪在剧组邀请现场观众参加“你是否觉得两性平等”的调查活动中,多数观众选择了不平等。
但感受终究只是感受而已。我觉得创作者还是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命题,达到了人性和信仰之间的平衡,而这要归功于存在主义观点的运用。萨特和波伏娃都是存在主义的拥趸,即坚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一切是非善恶都可以由人自己选择。但也因为绝对自由,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在剧终时,萨特问波伏娃:“如果一切重新开始,你还会选择和我签这个契约吗?”经历了痛苦挣扎后的波伏娃还是像第一次一样回答道:“为什么不呢?”
说到底,两性平不平等,除了外在的社会性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来自自我的意志和选择。对于女性来说,假如你能把自己看作是男性的平等对象,并做出与之相匹配的决定(如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那么在精神上你们就是平等的。
我觉得波伏娃做到了,在她的内心,他们无疑是平等的。
插句题外话,这一观点和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Internal obstacles are rarely discussed and often underplayed. Throughout my life, I was told over and over about inequalities in the workplace and how hard it would be to have a career and a family. I rarely heard anything, however, about the ways I might hold myself back. This book makes the case for leaning in, for being ambitious in any pursuit. We can reignite the revolution by internalizing the revolution. The shift to a more equal world will happen person by person. We move closer to the larger goal of true equality with each woman who leans in."
––Sheryl Sandberg, COO of FaceBook, from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he Lead."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