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正在消失的村庄和土壤
——《上庄记》读后感
我读大学的时候基本上每个暑假都在学校度过,只到最后两周才回家呆上几天,时值8月末的时节,正是玉米地最浓密的时候,我便经常在午睡后带本书去田野的小路上晃悠,有的时候会爬上大榆树,有的时候会跑到小土丘上去,面对着一望无垠的玉米地看书、发呆、沉默,心里却宁静异常。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状态,我的确深深地爱着这土地,虽然这听起来很肉麻。也正是在那两年,我开始明白相比于城市里的喧嚣,这里的广袤田野和土地才是我真正的根,是一辈子都不会丢掉的。那时候的我也曾有个想法: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让他在老家的村里多长几年,因为多跟土地、庄稼、六畜打打交道,这种经历可以培养他善良、朴实的性格和宽厚的胸怀。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大概只是我一厢情愿,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也不一定都善良朴实,也不一定都胸怀宽厚,相反也很有可能一辈子都甩不掉那股土鳖气息,就像我直到现在骨子里也还是个农民。至今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对自然、田野、天空的热爱,在外面呆了这么多年,人多的地方名气再大也都毫无兴趣。
然而这些年来,每一年回家,都在切身感受着乡村的没落,越来越感受着那个养我的村子正逐渐老去、逝去。前不久看了季栋梁的新书《上庄记》,刚翻开几页就被吸引,一口气看完30万字,读着上庄这个西北农村的变化,真的就是近10多年典型的农村变化简史,触动很大,脑子里一直盘旋着很多关于家乡的东西想要写下来。
我的家乡在石家庄,是一个有800多户,3000多人的村子,耕地超过4000亩,算是比较大的村子,曾经是乡政府驻地。很小的时候认为那里就是世界的中心。村子有一条大马路通向正北,人们出远门都是乘车从这条大马路出去,于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所有的大城市都在北方,石家庄(市区)、北京、上海、广州、台湾岛、海南岛……
曾经的村子偏僻却又喧嚣充满活力,而现在,20多年过去了,最直接地感受村子正在慢慢变得冷清,苍老。因为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小时候谁家有了嫁娶的红事都是整个家族的大事,一般都是要大办三天,家族里面威望高的人做主管事,大人们带领着年轻一辈,操持着各个环节,杀猪宰鸡摆宴席,迎亲娶亲闹新人,忙碌而又有条不紊。小孩子们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热闹,有糖和瓜子吃,还有平时吃不到的鸡鸭鱼肉。
如果谁家有老人过世,整个家族的人也都会到齐,热热闹闹摆上一天,上午吊唁,家门口搭上台子请戏班子唱大戏,小的时候我看旁边吊唁的人哭,戏台子下人们却看得兴高采烈,就问老妈为什么死了人还会这样?老妈回答我说:“常说的俗话:红白喜事。红事白事都是喜事哪。该哭的哭该笑的笑。”如果是高寿老人无病无灾地去世,人们来吊唁都会说上一句:“喜丧!”。如果是久卧病床过世,乡亲们会安慰一句:“死了就不受罪啦!”到中午的时候蒸上大白馒头,熬上一大锅肉菜,掌勺的大喊一声:“开——伙——咯!”来帮忙的族人都去吃饭,附近的乡亲也都可以去讨碗饭吃。下午起丧送葬,放着二踢脚,子孙们齐声大哭几步一跪,全村乡亲都一路跟着围着,一直从村子的西门送到东门外。我也经常混在人群里,和小孩子们一起捡着炮筒跟到坟上,看着下葬。
过年的时候也很热闹,一个正月里要串很多家亲戚,有一年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家一个正月招待了6天亲戚,整天帮着干活,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同龄小孩子来跟我玩,一直很热闹。传统也正是在这样的繁复而热闹中一代一代传递下来。但是现在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上学,然后在县城买了房,有的甚至举家搬迁。过年的时候都是过了初五就匆匆回去上班,串亲戚基本上也只有时间跟最近的直系亲属来往一下,亲戚们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平时除了农忙时候,村里几乎已经看不见年轻人了。有些什么红白喜事,也大都是上岁数的人在操持,除了直系亲属,几乎也很少看见年轻人到场了。而寄托在这些婚丧嫁娶里面的传统文化,也注定逐渐没落。
然后就是小孩子们也越来越少,但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小孩子们的绝对数量减少,而是因为现在的小孩都越来越多地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再也没有我们以前整天那种满村子游荡,成群结队放风筝、追兔子、抓知了、打架的气氛了。
以前到了正月里,真正属于小孩子大场面的莫过于两个,一个是放风筝,另一个是正月十五烤火。说起风筝,我们那一代小孩,几乎每个人都会扎风筝,虽然简陋但是材料易取制作方便,只需要用高粱杆或竹条,扎出两个正方形,然后错开45°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八角形,糊上纸或者塑料布,然后用废纸卷成卷,一头穿在绳子上,另一头剪出流苏做尾巴和侧翼,一个风筝就做成了。(我画了一个示意图如下)
这种风筝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八卦”,面积越大受力越大,飞得越高,而且只要加长尾巴就可以持续保持稳定,所以往往是飞得最高的风筝,秒杀其它一切市面上卖的花花绿绿的小风筝,最重要的是不用花钱谁都可以拥有,所以也是最普遍的风筝。到了正月里,整方整方的田野里都是不足三寸高的冬小麦,可以尽情地奔跑,最适合放风筝。天气一好大家都争先恐后去田野里放风筝,数百只风筝一起在天上悬挂,场面之壮观,在之后的这么多年里都没再见过。
每年正月十五,预示着正月的闲暇基本结束了,大人们又要开始忙碌了,小孩子们也要开学了。城市里都要看花灯,而村子里则会烤火,大人们会烤烤腰腿烤烤胳膊,据说是烤到哪里哪里的病痛就会被赶走。那时的村子里还没有路灯,平时基本上吃过晚饭街上就漆黑一片看不见人了。但是到了这一天晚饭后,所有的小孩子大孩子还有大人都会出动。小孩子们这一天得到特赦令,开始满大街点火,只要不引起火灾,是不会挨骂的。有时大人们也会恐吓小孩子:“小心玩火多了晚上尿床!”我们虽然心里忐忑,但也还是忍不住要大玩一场。事实上几乎每年都会有乱冒的火星引起火灾,经常在第二天早晨起床听到大人们讨论说谁谁家的柴火垛又被烧了。但这一天的人们也往往会格外宽容,只要没有引起大的事故,并不会太追究。我们会在白天的时候跑到村外的坟地里,折下柏树枝带回家藏起来。到晚上烤火的时候再拿出来,有柏树枝的火堆会格外受人们青睐,因为人们相信有柏树枝的火堆才能更好的赶走病痛。柏树枝燃烧的时候会发出“咧咧”的清脆声音,所以烤火在我们那里被形象地称作“烤柏烈火”。可在我读大三的那一年寒假,我在家里过完十六才回学校,时隔多年又赶上烤柏烈火,吃完晚饭去街里转了一圈,街上几乎看不到小孩子,只有远处的几堆小火堆,几个大人围着交谈的身影,整个街上也不复当初的喧闹,我走了几步,实在受不了这冷清,便转身回了家。
《上庄记》里详细地记述了关于村庄里所承载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像一些民歌,或者很多家族事件中的仪式,还有逢年过节时候的舞蹈曲艺,还有传统手艺等,很多都是只存在于民间的文化,都在慢慢随着村子一同死去。
我对艺术不太懂,我感触最深的是村子里曾经的那些传统手艺人,正在被现代化的社会所慢慢取代以致消失。我甚至还曾设想把那些传统的手艺流程写成文字整理出来,但写作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没有办法靠着一时的冲动去完成;萌萌也曾经跟我提到过的一个设想,那时候大概是刚毕业,她说她想把村子里所特有的各种声音都录下来,因为这些声音以后都会慢慢消失。很遗憾这些设想都没有实现。当年的村子里,传统的手艺人曾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在走街串巷当中,各个行业也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叫卖声,这在高楼大厦的大城里是不存在的。单单是这些声音里,就藏着诸多童年的回忆。
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就是卖卷子(我们那边管馒头叫“卷子”,卷:三声)的“呜呜”声,每天傍晚的时候,卷子蒸出来了就装在脚蹬三轮车上,然后骑着在村里转悠,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麦子换。而吆喝的工具就是一根长约七寸,粗不足两寸的圆管,仰起脖子用嘴对着一端吹出悠长的“呜呜”声,可以传出去一条街,人们听着声音近了,就端上麦子出去换。卖卷子的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年轻人,我曾有一阵子经常等他到了我家附近,就跑出去趁着他忙碌的时候把他的塑料管拿过来,也扯着脖子吹,发现吹响并不难,只要把管子对住嘴,然后歪着嘴唇模拟放屁的“咘咘”声音就可以(不要笑)。随后又发现那其实就是普通的塑料管,于是回家找来一段塑料管开始吹,自以为吹得很有感觉,吹完还问老妈:“会不会有人以为是换卷子的来了,跑到咱家换卷子呀?“老妈答:“不会,你吹的一听就是假的。”
卖豆腐的最文艺,是在车把上架上一个小木梆子,“哒哒哒”不紧不慢地敲着,声音不大,车骑得却不慢,听见了要赶紧出门,要不然他就可能已经走远快要出了胡同了,这时老妈就会跟我说:“快叫住他!”,于是我冲出家门,对着他即将消失在胡同口的背影大喊:“打豆腐哩——”,他就会不紧不慢地绕个圈再转回来。豆腐可以用钱买,也同样可以换,要用黄豆换。
卖烧酒的吆喝起来最直接,扯开嗓子直接吆喝:“打——烧——酒——咧——”我爷爷会喝一点儿酒,家里人中风受凉了也会用烧酒刮痧,所以我们家也经常打酒。卖酒的老爷爷随身带上一只碗,有人来买酒,问他:“度数够不够呀?”他会拿出碗,倒点儿酒,然后擦根火柴直接丢进去,碗里就会烧起若隐若无的淡蓝色火苗,据说能直接点着的就是好酒。
收废品的宣传工具大概全国统一,因为我来上海发现也是一样,都是带一只铃铛或者小钟,一边走一边“当当当”敲响,人们一听就知道是收废品的来了。在鹤庆路住的时候,有一次周末的下午听见楼下收废品的来了,便把平时攒的啤酒瓶和饮料瓶都拎下去卖,那时小丽还跟我们住一起,看我出门就好奇的在阳台上抻着脖子一直看着,最后一大堆瓶瓶罐罐才卖了3块多钱。我手里攥着几个硬币上楼来,小丽在客厅里唠叨:“攒了这么久才卖了这么点儿钱呀,还不值那点儿人工费呢。”确实有点儿不划算,但我心里却有点儿小得意,为自己也继承了一回乡下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最讲究的大概还是磨剪刀的吧,他们的工具比较复杂,最显眼的就是两大串穿在一起的铁皮,拿在手上一抖手腕就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吆喝的时候先大声喊一嗓子“磨剪子咧————戗菜刀!”紧跟着抖一抖手腕:“哗啦啦——哗啦啦——”。我猜那两大串铁皮不会仅仅是吆喝的工具,但我也一直没能搞清楚是干嘛用的。为什么剪刀要“磨”,菜刀却是“戗”呢?小时候我并不特别清楚,只知道剪刀不能自己随便磨,磨不好反而会越磨越钝,但菜刀可以磨,家里的菜刀炖了,直接拿出去找块石头或者砂轮磨上几遍就能明显锋利一些。毕业之后做饭不多,菜刀买得也便宜,经常放一段时间就钝得切不动肉,每当伟哥或者晓宇抱怨菜刀钝了,我就会拎着去楼下找块石头磨上几分钟,回来就好用了,拎着刀出门的时候最好是避开人,别吓着别人。
诸如此类的吆喝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即使还偶尔有以前的手艺人,也都改用现代化了。村里都立起了大喇叭,人们直接把摊子摆在大喇叭下面,给大喇叭的主人家几块钱,然后就听大喇叭里开始喊:“乡亲们注意听一下,十字街里蒸好卷子啦!有买卷子换卷子哩,到十字街里来昂!”这时候其它生意人就赶上来说:“帮俺再喊几句。”于是大喇叭继续广播“……还有打豆腐哩也来了,有打豆腐哩也到十字街里来昂!北头修鞋的也来了,有修鞋的到十字街里来昂!还有卖老鼠药哩也来啦……” 一口气广播七八个,两分钟搞定。只不过每每这馒头、老鼠药、修鞋、打豆腐的在一起吆喝,听着有点儿煞风景。
集市曾经是村里面常态也很重要的活动,我们那儿逢农历日期的四和九是集,一个月6个集,小时候二姐做裁缝,我经常跟二姐一起去赶集。附近村里的人们也会来赶集。集市是一个村子最重要的交易的场所,同时还兼有社交、娱乐的作用。小时候一到赶集的日子就是每家的采购日,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衣服鞋袜牲口农具,都是赶集去买。大人们在集上晃悠几圈,买点东西,跟相熟的乡亲遇见了则站着说上几句话,小孩子们则可以趁机要求家长给买零食。每年镇上也有两次大的集市,比村里的要大得多。小时候能跟着大人去镇上赶集,那待遇大概等同于当年的城里人去看场电影了。到现在村里也还有集市,但是却冷清了不知多少倍。小超市都开到了家门口,买东西是方便了很多,集市自然也就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喧嚣热闹充满生气的街道,却总是让人怀念。
最后就是教育问题,《上庄记》讲了好几个学生的故事,让人感同身受,因为那样的故事在我的身边也不断发生着。
这次十一回家,带我外甥去买书,回来的公交车恰好遇上一位邻村的初中老师,听她倒了一路的苦水。用她的亲身体会讲述了教育的没落,最近10年计划生育导致的学生数量的锐减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的迟缓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又反过来导致生源进一步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县城有四大私立中学,每一个教育质量都不错;听那老师说现在只剩3个,其中只有1个口碑不错,其余两个都面临严重的学生流失和师资力量的衰落,那老师恰好是刚从其中一所学校出来的,说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老师们都想着跳槽呢。如果连县城的中学都如此没落,那村里的状况就更令人堪忧了。我们村3000多人的大村子,现在小学里竟然没几个学生,而且因为教育质量差,本村的学生都越来越多地到别的村子去读书。二姐还告诉我说:别村的学校也都不喜欢要我们村的孩子,因为成绩都不好。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当年的“学霸”唏嘘不已。
现在的小孩子们过早地接触电子游戏,外面随处可见几岁大的孩子抱着平板和手机在玩游戏,而卫星电视的普及又让他们可以一整天十几个小时都蹲在电视前,越来越少地学习,甚至玩都懒得去玩了。我们小时候想踢球了,都是自己用破衣服裹上塑料袋来踢,一群人追着踢得热火朝天。现在我给我外甥买100多块钱的足球,他却从来没踢过,当我问他的时候,他回答说“没有人跟我一块踢……”电视剧和电脑游戏会让人的智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我等屌丝的Dota除外,嘎嘎),这个结论是不是有实验依据我并没有考证过,但我亲眼看着这一代的小孩子们在电视机前面呆坐的身影、空洞的眼神,学习新东西时迟钝的表情,心里深深地感到无力和悲哀。于是这次回家软硬兼施全面禁止家里的小孩子们看电视,还让他们写下保证书。可如果家长们不足够重视,保证书又有什么用呢?你不能指望十来岁的小孩子能自己管住自己吧。我甚至在想我将来自己家是不是压根就不要买电视机,这样才能防止小孩子一天几个小时对着电视傻笑?
城镇化的进程中村民们也越来越注重收入和房子车子,而物质条件的丰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今年轻一代的家长比上一代的家长教育程度高很多,但事实是他们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却越来越不看重。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迷茫,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问我读大学有什么意义。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得读大学,也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合适的教育来培养三观和健康人格。可是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家长们只关注成绩,只关注给孩子吃的、穿的、用的,并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对他们合理全面的教育。
现代化进程和文化、教育原本并不冲突(台湾和香港就是正面例子),可是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物质,完全丢掉了对于文化和教育的关注的时候,教育就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文化也就注定没落。
据参考消息网的报道: 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平均每天消失村庄300个,十年间共110万个村庄消失,占总村庄数量的30%。截止2014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已经超过50%。也许在我的有生之年,大部分的村庄都会消失,大部分与之共生的乡村文化也会消失,也包括我的家乡。
到那时候,对于我这样怀旧的人,归宿又会是在哪里?
一座座完全同质化的城市,真的能成为支撑整个民族和每一个灵魂成长的土壤吗?
我读大学的时候基本上每个暑假都在学校度过,只到最后两周才回家呆上几天,时值8月末的时节,正是玉米地最浓密的时候,我便经常在午睡后带本书去田野的小路上晃悠,有的时候会爬上大榆树,有的时候会跑到小土丘上去,面对着一望无垠的玉米地看书、发呆、沉默,心里却宁静异常。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状态,我的确深深地爱着这土地,虽然这听起来很肉麻。也正是在那两年,我开始明白相比于城市里的喧嚣,这里的广袤田野和土地才是我真正的根,是一辈子都不会丢掉的。那时候的我也曾有个想法: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让他在老家的村里多长几年,因为多跟土地、庄稼、六畜打打交道,这种经历可以培养他善良、朴实的性格和宽厚的胸怀。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大概只是我一厢情愿,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也不一定都善良朴实,也不一定都胸怀宽厚,相反也很有可能一辈子都甩不掉那股土鳖气息,就像我直到现在骨子里也还是个农民。至今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对自然、田野、天空的热爱,在外面呆了这么多年,人多的地方名气再大也都毫无兴趣。
然而这些年来,每一年回家,都在切身感受着乡村的没落,越来越感受着那个养我的村子正逐渐老去、逝去。前不久看了季栋梁的新书《上庄记》,刚翻开几页就被吸引,一口气看完30万字,读着上庄这个西北农村的变化,真的就是近10多年典型的农村变化简史,触动很大,脑子里一直盘旋着很多关于家乡的东西想要写下来。
我的家乡在石家庄,是一个有800多户,3000多人的村子,耕地超过4000亩,算是比较大的村子,曾经是乡政府驻地。很小的时候认为那里就是世界的中心。村子有一条大马路通向正北,人们出远门都是乘车从这条大马路出去,于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所有的大城市都在北方,石家庄(市区)、北京、上海、广州、台湾岛、海南岛……
曾经的村子偏僻却又喧嚣充满活力,而现在,20多年过去了,最直接地感受村子正在慢慢变得冷清,苍老。因为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小时候谁家有了嫁娶的红事都是整个家族的大事,一般都是要大办三天,家族里面威望高的人做主管事,大人们带领着年轻一辈,操持着各个环节,杀猪宰鸡摆宴席,迎亲娶亲闹新人,忙碌而又有条不紊。小孩子们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热闹,有糖和瓜子吃,还有平时吃不到的鸡鸭鱼肉。
如果谁家有老人过世,整个家族的人也都会到齐,热热闹闹摆上一天,上午吊唁,家门口搭上台子请戏班子唱大戏,小的时候我看旁边吊唁的人哭,戏台子下人们却看得兴高采烈,就问老妈为什么死了人还会这样?老妈回答我说:“常说的俗话:红白喜事。红事白事都是喜事哪。该哭的哭该笑的笑。”如果是高寿老人无病无灾地去世,人们来吊唁都会说上一句:“喜丧!”。如果是久卧病床过世,乡亲们会安慰一句:“死了就不受罪啦!”到中午的时候蒸上大白馒头,熬上一大锅肉菜,掌勺的大喊一声:“开——伙——咯!”来帮忙的族人都去吃饭,附近的乡亲也都可以去讨碗饭吃。下午起丧送葬,放着二踢脚,子孙们齐声大哭几步一跪,全村乡亲都一路跟着围着,一直从村子的西门送到东门外。我也经常混在人群里,和小孩子们一起捡着炮筒跟到坟上,看着下葬。
过年的时候也很热闹,一个正月里要串很多家亲戚,有一年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家一个正月招待了6天亲戚,整天帮着干活,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同龄小孩子来跟我玩,一直很热闹。传统也正是在这样的繁复而热闹中一代一代传递下来。但是现在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上学,然后在县城买了房,有的甚至举家搬迁。过年的时候都是过了初五就匆匆回去上班,串亲戚基本上也只有时间跟最近的直系亲属来往一下,亲戚们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平时除了农忙时候,村里几乎已经看不见年轻人了。有些什么红白喜事,也大都是上岁数的人在操持,除了直系亲属,几乎也很少看见年轻人到场了。而寄托在这些婚丧嫁娶里面的传统文化,也注定逐渐没落。
然后就是小孩子们也越来越少,但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小孩子们的绝对数量减少,而是因为现在的小孩都越来越多地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再也没有我们以前整天那种满村子游荡,成群结队放风筝、追兔子、抓知了、打架的气氛了。
以前到了正月里,真正属于小孩子大场面的莫过于两个,一个是放风筝,另一个是正月十五烤火。说起风筝,我们那一代小孩,几乎每个人都会扎风筝,虽然简陋但是材料易取制作方便,只需要用高粱杆或竹条,扎出两个正方形,然后错开45°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八角形,糊上纸或者塑料布,然后用废纸卷成卷,一头穿在绳子上,另一头剪出流苏做尾巴和侧翼,一个风筝就做成了。(我画了一个示意图如下)
![]() |
这种风筝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八卦”,面积越大受力越大,飞得越高,而且只要加长尾巴就可以持续保持稳定,所以往往是飞得最高的风筝,秒杀其它一切市面上卖的花花绿绿的小风筝,最重要的是不用花钱谁都可以拥有,所以也是最普遍的风筝。到了正月里,整方整方的田野里都是不足三寸高的冬小麦,可以尽情地奔跑,最适合放风筝。天气一好大家都争先恐后去田野里放风筝,数百只风筝一起在天上悬挂,场面之壮观,在之后的这么多年里都没再见过。
每年正月十五,预示着正月的闲暇基本结束了,大人们又要开始忙碌了,小孩子们也要开学了。城市里都要看花灯,而村子里则会烤火,大人们会烤烤腰腿烤烤胳膊,据说是烤到哪里哪里的病痛就会被赶走。那时的村子里还没有路灯,平时基本上吃过晚饭街上就漆黑一片看不见人了。但是到了这一天晚饭后,所有的小孩子大孩子还有大人都会出动。小孩子们这一天得到特赦令,开始满大街点火,只要不引起火灾,是不会挨骂的。有时大人们也会恐吓小孩子:“小心玩火多了晚上尿床!”我们虽然心里忐忑,但也还是忍不住要大玩一场。事实上几乎每年都会有乱冒的火星引起火灾,经常在第二天早晨起床听到大人们讨论说谁谁家的柴火垛又被烧了。但这一天的人们也往往会格外宽容,只要没有引起大的事故,并不会太追究。我们会在白天的时候跑到村外的坟地里,折下柏树枝带回家藏起来。到晚上烤火的时候再拿出来,有柏树枝的火堆会格外受人们青睐,因为人们相信有柏树枝的火堆才能更好的赶走病痛。柏树枝燃烧的时候会发出“咧咧”的清脆声音,所以烤火在我们那里被形象地称作“烤柏烈火”。可在我读大三的那一年寒假,我在家里过完十六才回学校,时隔多年又赶上烤柏烈火,吃完晚饭去街里转了一圈,街上几乎看不到小孩子,只有远处的几堆小火堆,几个大人围着交谈的身影,整个街上也不复当初的喧闹,我走了几步,实在受不了这冷清,便转身回了家。
《上庄记》里详细地记述了关于村庄里所承载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像一些民歌,或者很多家族事件中的仪式,还有逢年过节时候的舞蹈曲艺,还有传统手艺等,很多都是只存在于民间的文化,都在慢慢随着村子一同死去。
我对艺术不太懂,我感触最深的是村子里曾经的那些传统手艺人,正在被现代化的社会所慢慢取代以致消失。我甚至还曾设想把那些传统的手艺流程写成文字整理出来,但写作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没有办法靠着一时的冲动去完成;萌萌也曾经跟我提到过的一个设想,那时候大概是刚毕业,她说她想把村子里所特有的各种声音都录下来,因为这些声音以后都会慢慢消失。很遗憾这些设想都没有实现。当年的村子里,传统的手艺人曾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在走街串巷当中,各个行业也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叫卖声,这在高楼大厦的大城里是不存在的。单单是这些声音里,就藏着诸多童年的回忆。
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就是卖卷子(我们那边管馒头叫“卷子”,卷:三声)的“呜呜”声,每天傍晚的时候,卷子蒸出来了就装在脚蹬三轮车上,然后骑着在村里转悠,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麦子换。而吆喝的工具就是一根长约七寸,粗不足两寸的圆管,仰起脖子用嘴对着一端吹出悠长的“呜呜”声,可以传出去一条街,人们听着声音近了,就端上麦子出去换。卖卷子的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年轻人,我曾有一阵子经常等他到了我家附近,就跑出去趁着他忙碌的时候把他的塑料管拿过来,也扯着脖子吹,发现吹响并不难,只要把管子对住嘴,然后歪着嘴唇模拟放屁的“咘咘”声音就可以(不要笑)。随后又发现那其实就是普通的塑料管,于是回家找来一段塑料管开始吹,自以为吹得很有感觉,吹完还问老妈:“会不会有人以为是换卷子的来了,跑到咱家换卷子呀?“老妈答:“不会,你吹的一听就是假的。”
卖豆腐的最文艺,是在车把上架上一个小木梆子,“哒哒哒”不紧不慢地敲着,声音不大,车骑得却不慢,听见了要赶紧出门,要不然他就可能已经走远快要出了胡同了,这时老妈就会跟我说:“快叫住他!”,于是我冲出家门,对着他即将消失在胡同口的背影大喊:“打豆腐哩——”,他就会不紧不慢地绕个圈再转回来。豆腐可以用钱买,也同样可以换,要用黄豆换。
卖烧酒的吆喝起来最直接,扯开嗓子直接吆喝:“打——烧——酒——咧——”我爷爷会喝一点儿酒,家里人中风受凉了也会用烧酒刮痧,所以我们家也经常打酒。卖酒的老爷爷随身带上一只碗,有人来买酒,问他:“度数够不够呀?”他会拿出碗,倒点儿酒,然后擦根火柴直接丢进去,碗里就会烧起若隐若无的淡蓝色火苗,据说能直接点着的就是好酒。
收废品的宣传工具大概全国统一,因为我来上海发现也是一样,都是带一只铃铛或者小钟,一边走一边“当当当”敲响,人们一听就知道是收废品的来了。在鹤庆路住的时候,有一次周末的下午听见楼下收废品的来了,便把平时攒的啤酒瓶和饮料瓶都拎下去卖,那时小丽还跟我们住一起,看我出门就好奇的在阳台上抻着脖子一直看着,最后一大堆瓶瓶罐罐才卖了3块多钱。我手里攥着几个硬币上楼来,小丽在客厅里唠叨:“攒了这么久才卖了这么点儿钱呀,还不值那点儿人工费呢。”确实有点儿不划算,但我心里却有点儿小得意,为自己也继承了一回乡下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最讲究的大概还是磨剪刀的吧,他们的工具比较复杂,最显眼的就是两大串穿在一起的铁皮,拿在手上一抖手腕就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吆喝的时候先大声喊一嗓子“磨剪子咧————戗菜刀!”紧跟着抖一抖手腕:“哗啦啦——哗啦啦——”。我猜那两大串铁皮不会仅仅是吆喝的工具,但我也一直没能搞清楚是干嘛用的。为什么剪刀要“磨”,菜刀却是“戗”呢?小时候我并不特别清楚,只知道剪刀不能自己随便磨,磨不好反而会越磨越钝,但菜刀可以磨,家里的菜刀炖了,直接拿出去找块石头或者砂轮磨上几遍就能明显锋利一些。毕业之后做饭不多,菜刀买得也便宜,经常放一段时间就钝得切不动肉,每当伟哥或者晓宇抱怨菜刀钝了,我就会拎着去楼下找块石头磨上几分钟,回来就好用了,拎着刀出门的时候最好是避开人,别吓着别人。
诸如此类的吆喝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即使还偶尔有以前的手艺人,也都改用现代化了。村里都立起了大喇叭,人们直接把摊子摆在大喇叭下面,给大喇叭的主人家几块钱,然后就听大喇叭里开始喊:“乡亲们注意听一下,十字街里蒸好卷子啦!有买卷子换卷子哩,到十字街里来昂!”这时候其它生意人就赶上来说:“帮俺再喊几句。”于是大喇叭继续广播“……还有打豆腐哩也来了,有打豆腐哩也到十字街里来昂!北头修鞋的也来了,有修鞋的到十字街里来昂!还有卖老鼠药哩也来啦……” 一口气广播七八个,两分钟搞定。只不过每每这馒头、老鼠药、修鞋、打豆腐的在一起吆喝,听着有点儿煞风景。
集市曾经是村里面常态也很重要的活动,我们那儿逢农历日期的四和九是集,一个月6个集,小时候二姐做裁缝,我经常跟二姐一起去赶集。附近村里的人们也会来赶集。集市是一个村子最重要的交易的场所,同时还兼有社交、娱乐的作用。小时候一到赶集的日子就是每家的采购日,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衣服鞋袜牲口农具,都是赶集去买。大人们在集上晃悠几圈,买点东西,跟相熟的乡亲遇见了则站着说上几句话,小孩子们则可以趁机要求家长给买零食。每年镇上也有两次大的集市,比村里的要大得多。小时候能跟着大人去镇上赶集,那待遇大概等同于当年的城里人去看场电影了。到现在村里也还有集市,但是却冷清了不知多少倍。小超市都开到了家门口,买东西是方便了很多,集市自然也就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喧嚣热闹充满生气的街道,却总是让人怀念。
最后就是教育问题,《上庄记》讲了好几个学生的故事,让人感同身受,因为那样的故事在我的身边也不断发生着。
这次十一回家,带我外甥去买书,回来的公交车恰好遇上一位邻村的初中老师,听她倒了一路的苦水。用她的亲身体会讲述了教育的没落,最近10年计划生育导致的学生数量的锐减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的迟缓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又反过来导致生源进一步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县城有四大私立中学,每一个教育质量都不错;听那老师说现在只剩3个,其中只有1个口碑不错,其余两个都面临严重的学生流失和师资力量的衰落,那老师恰好是刚从其中一所学校出来的,说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老师们都想着跳槽呢。如果连县城的中学都如此没落,那村里的状况就更令人堪忧了。我们村3000多人的大村子,现在小学里竟然没几个学生,而且因为教育质量差,本村的学生都越来越多地到别的村子去读书。二姐还告诉我说:别村的学校也都不喜欢要我们村的孩子,因为成绩都不好。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当年的“学霸”唏嘘不已。
现在的小孩子们过早地接触电子游戏,外面随处可见几岁大的孩子抱着平板和手机在玩游戏,而卫星电视的普及又让他们可以一整天十几个小时都蹲在电视前,越来越少地学习,甚至玩都懒得去玩了。我们小时候想踢球了,都是自己用破衣服裹上塑料袋来踢,一群人追着踢得热火朝天。现在我给我外甥买100多块钱的足球,他却从来没踢过,当我问他的时候,他回答说“没有人跟我一块踢……”电视剧和电脑游戏会让人的智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我等屌丝的Dota除外,嘎嘎),这个结论是不是有实验依据我并没有考证过,但我亲眼看着这一代的小孩子们在电视机前面呆坐的身影、空洞的眼神,学习新东西时迟钝的表情,心里深深地感到无力和悲哀。于是这次回家软硬兼施全面禁止家里的小孩子们看电视,还让他们写下保证书。可如果家长们不足够重视,保证书又有什么用呢?你不能指望十来岁的小孩子能自己管住自己吧。我甚至在想我将来自己家是不是压根就不要买电视机,这样才能防止小孩子一天几个小时对着电视傻笑?
城镇化的进程中村民们也越来越注重收入和房子车子,而物质条件的丰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今年轻一代的家长比上一代的家长教育程度高很多,但事实是他们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却越来越不看重。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迷茫,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问我读大学有什么意义。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得读大学,也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合适的教育来培养三观和健康人格。可是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家长们只关注成绩,只关注给孩子吃的、穿的、用的,并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对他们合理全面的教育。
现代化进程和文化、教育原本并不冲突(台湾和香港就是正面例子),可是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物质,完全丢掉了对于文化和教育的关注的时候,教育就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文化也就注定没落。
据参考消息网的报道: 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平均每天消失村庄300个,十年间共110万个村庄消失,占总村庄数量的30%。截止2014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已经超过50%。也许在我的有生之年,大部分的村庄都会消失,大部分与之共生的乡村文化也会消失,也包括我的家乡。
到那时候,对于我这样怀旧的人,归宿又会是在哪里?
一座座完全同质化的城市,真的能成为支撑整个民族和每一个灵魂成长的土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