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
生命里总有偶然和必然。
这一段时间,所有扑面而来的信息,话题,文章,谈话,都碰巧和死亡有关。人必是会死的,谈死的时候其实是在探索该如何生,什么是生。生活和活着不一样,如何生活并不容易掌握。
我和我的朋友们谈论死亡。
我们没有到要面对死亡的年龄,我们的精神更为年轻,我们不允许我们的精神老化,我们用不着相互提醒也活的年轻,我们对生活有太多的热情。但,我们并不忌讳谈论死亡,我们不忌讳谈论任何。我们已经活得坦然,自如,开阔,有信心,有勇气。死亡有什么不可以谈论的。任何有什么不可谈论的。
美国人一直在谈死亡。
最近时代周刊上登出一篇医生写的文章,他谈到作为医生,他们如果得了癌症之类的不治之症会怎么处理对待。完全出乎我意料,他说他们如果确定即使治疗,也顶多活几年,不能活到正常死亡年纪的话,他们会选择放弃治疗,和亲爱的人们享受最后的时光,然后自然死去。因为他们十分清楚手术,化疗会给病人带来多少痛苦折磨。生活的质量会降到零,甚至连零都达不到,每一分钟都可能是生不如死。那么为什么不好死,一定要赖活着呢?
医生是专业训练的理智之人。在诊断病因病情时,不可带任何个人的感情。他们要像机器一样,准确到近似冷酷去判断病情并做治疗方案。
在美国的电台广播里,我听过几位医生讲他们的同僚好友在得了不治之症后,由于感情干扰,他们采用了积极的治疗方案,期望奇迹出现,起死回生。但他们的理智清楚,这样的时候没有奇迹。所有的手段用过之后,目睹好友痛苦悲惨死去,他们深悔当初没有做理智的选择。
有一本书叫The Good Death,《好死》。作者玛莉莲.韦伯探讨的不是放弃生,而是如何活得有质量,以及尽量舒适地死去。她毫不回避棘手的话题,人病到分分秒秒都是痛苦,无法照顾自己,完全没有生活质量的时候,“协助死亡”,也就是安乐死,成为更为人道的选择。
我同意的不能再同意了。
当你爱的人像棵植物一样,用浑身插满的管子来浇灌TA的物理身体。你每天去TA床边坐一会儿,说些话。到最后,你去不动了,话也不想说了。那样做是为了TA,还是为了你自己?我很怀疑这样的选择是出于爱,我更相信这是安慰自己,是应付打发社会舆论。是自私。
几年前在我立遗嘱的时候,律师问道Life support,我连半秒钟都没有犹豫,回答,no, 我不要life support。我的遗嘱有四份,我一份,家里一份,我的医生一份,我的法律监护人一份。我无法想象我什么知觉都没有了,成了一株名副其实的植物后,依然一天天躺在那里,慢慢腐烂。Why? What for? 我要享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滋养出的生命,不要塑料管里流着液体活着。No, absolutely NOT.
我很清楚,如果某天得了不治之症,或者很痛苦的病,我会寻求安乐死。美国目前有五个州安乐死是合法的,很方便。
有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不这么想了。说这样话的人要么是没有过身体之苦,要么是愚昧。我的几个好友都有体会,哪怕流感,呼吸极度困难的时候,她们都有过强烈的结束痛苦的念头。把生活的质量放在第一的人,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九月十七日的美国杂志《大西洋》上刊出一篇颇有争议的文章“Why I Hope to Die at 75” 《为什么我希望在75岁死去》。作者是肿瘤科专家以西结.伊曼纽尔(Ezekiel J. Emanuael),他也是美国生物伦理学家,是美国进步中心的研究员。他反对安乐死,但同时也反对以各种方式去延长维持生命。他指出了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现象:人们每天服用各种保健品 - 维生素,钙片,纤维片,和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保健药,来增加免疫力,消灾免病。美国人狂热地做运动,节食,都是为了延长寿命,而不是为了快乐。他把这种现象叫American Immortal, 美国式的永垂不朽。
这何况只是美国式的永垂不朽啊,中国人也有他们的保健品,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长生不老”秘方吧。人们似乎越老越拒绝死亡。死亡是彻头彻尾的悲哀,是巨大的损失。死亡似乎有一种stigma, 很多人避免提到它。伊曼纽尔说:有一个简单的真相,我们大家都很抵触:活的太长同样是一种损失。老态龙钟时如果没有残废,也是步履蹒跚,体力大衰。这样活着可能没有死亡那么糟糕,却是一种被剥夺。它剥夺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对工作,社会,和对这个世界做贡献的能力。它改变人们对我们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别人如何记住我们。在人们的记忆力,我们不再充满活力,而是虚弱,无能,甚至是可怜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中西方在老年能力方面的价值观差异。因为这种差异,使我们对个人能力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对失去能力也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美国,个人的独立非常重要。个人的生活,空间,隐私是神圣的,有尊严的,如果未经同意,是不可侵犯的。因此,一个人能够保持住这些就是很自豪的,值得推崇的。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如果经济独立,还能自己开车,自己做家里家外的事,自己照顾自己,这个老人会非常自豪。而不能自理,要连累他人,哪怕连累自己的老伴儿,孩子,亲戚,都会令他们气馁,羞愧,自尊心受挫。因此很少有人这么做,实在不能自理,他们宁愿去养老院,付钱让专业人员来照顾。尽管那不是他们喜欢的选择,却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我住在爱达荷时,我的房东80几岁,依然管理自己的庄园,每天繁忙地料理家政事物,每周有打桥牌的时间,遛马的时间,做园艺的时间。她说她的孩子希望她把房子田地动物都卖掉,和他们一起生活,好照顾她。她开完笑说:呵呵,他们的目的我还看不出来吗,他们想控制我!
只要有可能,美国老人们是不想失去自由的。
我现在的邻居,快90岁的老太太道罗斯,老伴10年前去世,她已经不能开车,但依然自己生活,自己照料自己,每天出去走半小时,每周付钱请人带她去店里买食品。
我认识的很多中国老人,包括我母亲,持有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他们非但不要求个人独立,而是认为老年独自生活是很悲哀的事。他们崇尚三世同堂,儿孙绕膝。老年不用做任何事,里里外外自有儿孙料理,这才是福气。生病住院,床边始终有人呵护,送饭倒茶。养儿防老,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否则我要你干嘛。
美国人也有三世同堂的。我老公的外婆就和他父母生活了好些年,但是他外婆是独立的。她有自己的退休金,她把自己的房子卖掉,搬进女儿女媳的豪宅里,自己有独立进出的一套三间屋。她每天做自己的事,有自己的活动,有时自己吃,有时和女儿女媳吃晚饭。在外婆很老了,照顾不了自己的时候,女儿女媳把她送进老人院,那里有护士医生全天候服务。
我认识的中国老人们,只有一个阿姨大气快乐地搬进养老院,其他的都认为有儿有女进养老院,是十分丢脸十分不幸的事。保面子比他们自己的健康独立,以及孩子们的幸福独立要重要的多的多。
很多中国人老了之后不再讲个人价值和独立,为了有人伺候的待遇,宁愿放弃自由。
西方人普遍不能没有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即使老的动不了,也不愿儿女服侍,宁愿去养老院。不是他们喜欢养老院,是他们更为不能忍受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们更讲个人的价值。
伊曼纽尔医生tackle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个人在失去创造力,失去自理能力之后,还有多少价值?你的成就感,自豪感哪里来?
对于我们平常人,The chances are, 如果你到了60岁,还没有成就感的话,之后获得成就的可能就更小了。爱因斯坦更为极端,他说,“A person who has not made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before the age of 30 will never do so. 一个人如果在30岁还没有科学建树的话,他永远不会有所作为了。” 把30岁作为里程碑有点苛刻了,伊曼纽尔说,统计表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取得他们的发现时的平均年龄是48岁(不是获奖年龄),那么应该说,50岁是创造顶峰的年龄,50岁以后体力智力都开始走下坡路,做好一件事需要更多的能量,而那时的能量在日益减少。80岁的美国人中,约45%的有功能性残疾问题,就是说,身体有某种疾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比如不能徒步,不能打网球,不能开车,不能看书时间长。有的患老年痴呆,什么都忘记了,基本生活不能自理… 他们不是一步走到这种境况,从50,或60岁起,这些毛病开始一点点暴露并加重。
生命有它自己的节奏。
伊曼纽尔医生的point是,如果一个人用保健品和现代医疗技术把生命延长,而不能做生命中基本的活动,这样的生命有质量吗?这样的生命叫做生命吗?那么延长生命值得赞扬并推广吗?
他不同意安乐死,也不同意自杀。他认为很多因疾病自杀的人,往往不是身体受不了,而是精神上受不了,多半有抑郁症,使他们失去生存下去的渴望和力量。他认为,人类应该积极,健康(饮食和活动),开朗地活着,科学健康饮食即可,不去服用任何保健品,不去使用任何维持生命的机器。任生命自由流淌,它自然枯竭,是再正常不过的,允许它枯竭。对于他,他认为75岁枯竭是个很值得庆祝的年龄,他能做的都尽力做了,他也满意自己获取的成绩。75岁以后,他将拒绝做任何体检,如果生病,他将拒绝服用任何药物。他要在75时,让身体去响应自然,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
他并不反对生命继续。如果某人的生命到了85岁才自然枯竭,那很好。关键点是,不要人为地延长生命,尤其不要人为地延长病魔缠身的生命。
伊曼纽尔医生的观点在美国掀起一轮热烈的讨论,很多医生同意他,也有很多不同意。我看了一下,不同意的人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人只需活75岁,这不是伊曼纽尔医生的本意。
我基本是同意的。本来我就在考虑不再用维生素,现在决定完全放弃了。我把现有的维生素,钙片,亚麻油片用完后,不再买了。我现在有的是时间,我将用blender混合机每天打碎各色蔬菜水果,我做适当的锻炼,阅读,弹琴,写字,交谈,旅行。这是我喜欢做的,是现在能够做的。等能力下降,我会调整,慢慢减少或改变活动。但我不要保健品,不要维持生命机器,不要人工延长。
我不同意伊曼纽尔的创造价值观。活到80岁的人,大概彻底丧失了创造力,这并不等于他们不幸福不快乐。他父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过了80,很多事都不能做了,但他父亲和母亲都还健康,他们很幸福。
我等庸常之辈,一辈子都没有创造什么,我们很多人也活的快乐幸福。我觉得与其用创造力作为标准,不如用个人的幸福感做准绳。
时代周刊上有一个测试,你回答三类几十个问题,它会在最后告诉你,不出意外的话,你能活多长。我完成了测试,结果出来,我惊呼一声:Oh No! 显示是我会活到95岁。
这是一个很坏的消息。首先我的钱不够我活那么长,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不愿活成一具木乃伊。
我和几个要好的女友观点完全一致,我们都不希望没完没了地活下去。我们希望活得健康,有活力,思维活跃,好奇心饱满,有一定的创造力。等这些没有了,我们不希望再活下去。Certainly not 95! 75,80岁对我来说蛮不错。
如今所有的人都在吟诵“优雅地老去,有尊严地死去。” Right,谁不想啊。但我知道,优雅地老去,我可以为之努力,但能不能死的有尊严,这可要看运气了。突然中风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尊严何在?患了老年痴呆,不能做任何决定,完全成了白痴,连死都死不成了,尊严何在?
活过很多岁月后,深知我们能控制的太少。我们没有power。
留一份遗嘱,尽可能详细。
这是我们唯一可以预备的。
还有,今天,让我们活好,让我们庆祝生命,随音乐起舞,在阳光里微笑,为此时此刻干杯。
这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
这一段时间,所有扑面而来的信息,话题,文章,谈话,都碰巧和死亡有关。人必是会死的,谈死的时候其实是在探索该如何生,什么是生。生活和活着不一样,如何生活并不容易掌握。
我和我的朋友们谈论死亡。
我们没有到要面对死亡的年龄,我们的精神更为年轻,我们不允许我们的精神老化,我们用不着相互提醒也活的年轻,我们对生活有太多的热情。但,我们并不忌讳谈论死亡,我们不忌讳谈论任何。我们已经活得坦然,自如,开阔,有信心,有勇气。死亡有什么不可以谈论的。任何有什么不可谈论的。
美国人一直在谈死亡。
最近时代周刊上登出一篇医生写的文章,他谈到作为医生,他们如果得了癌症之类的不治之症会怎么处理对待。完全出乎我意料,他说他们如果确定即使治疗,也顶多活几年,不能活到正常死亡年纪的话,他们会选择放弃治疗,和亲爱的人们享受最后的时光,然后自然死去。因为他们十分清楚手术,化疗会给病人带来多少痛苦折磨。生活的质量会降到零,甚至连零都达不到,每一分钟都可能是生不如死。那么为什么不好死,一定要赖活着呢?
医生是专业训练的理智之人。在诊断病因病情时,不可带任何个人的感情。他们要像机器一样,准确到近似冷酷去判断病情并做治疗方案。
在美国的电台广播里,我听过几位医生讲他们的同僚好友在得了不治之症后,由于感情干扰,他们采用了积极的治疗方案,期望奇迹出现,起死回生。但他们的理智清楚,这样的时候没有奇迹。所有的手段用过之后,目睹好友痛苦悲惨死去,他们深悔当初没有做理智的选择。
有一本书叫The Good Death,《好死》。作者玛莉莲.韦伯探讨的不是放弃生,而是如何活得有质量,以及尽量舒适地死去。她毫不回避棘手的话题,人病到分分秒秒都是痛苦,无法照顾自己,完全没有生活质量的时候,“协助死亡”,也就是安乐死,成为更为人道的选择。
我同意的不能再同意了。
当你爱的人像棵植物一样,用浑身插满的管子来浇灌TA的物理身体。你每天去TA床边坐一会儿,说些话。到最后,你去不动了,话也不想说了。那样做是为了TA,还是为了你自己?我很怀疑这样的选择是出于爱,我更相信这是安慰自己,是应付打发社会舆论。是自私。
几年前在我立遗嘱的时候,律师问道Life support,我连半秒钟都没有犹豫,回答,no, 我不要life support。我的遗嘱有四份,我一份,家里一份,我的医生一份,我的法律监护人一份。我无法想象我什么知觉都没有了,成了一株名副其实的植物后,依然一天天躺在那里,慢慢腐烂。Why? What for? 我要享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滋养出的生命,不要塑料管里流着液体活着。No, absolutely NOT.
我很清楚,如果某天得了不治之症,或者很痛苦的病,我会寻求安乐死。美国目前有五个州安乐死是合法的,很方便。
有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不这么想了。说这样话的人要么是没有过身体之苦,要么是愚昧。我的几个好友都有体会,哪怕流感,呼吸极度困难的时候,她们都有过强烈的结束痛苦的念头。把生活的质量放在第一的人,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九月十七日的美国杂志《大西洋》上刊出一篇颇有争议的文章“Why I Hope to Die at 75” 《为什么我希望在75岁死去》。作者是肿瘤科专家以西结.伊曼纽尔(Ezekiel J. Emanuael),他也是美国生物伦理学家,是美国进步中心的研究员。他反对安乐死,但同时也反对以各种方式去延长维持生命。他指出了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现象:人们每天服用各种保健品 - 维生素,钙片,纤维片,和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保健药,来增加免疫力,消灾免病。美国人狂热地做运动,节食,都是为了延长寿命,而不是为了快乐。他把这种现象叫American Immortal, 美国式的永垂不朽。
这何况只是美国式的永垂不朽啊,中国人也有他们的保健品,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长生不老”秘方吧。人们似乎越老越拒绝死亡。死亡是彻头彻尾的悲哀,是巨大的损失。死亡似乎有一种stigma, 很多人避免提到它。伊曼纽尔说:有一个简单的真相,我们大家都很抵触:活的太长同样是一种损失。老态龙钟时如果没有残废,也是步履蹒跚,体力大衰。这样活着可能没有死亡那么糟糕,却是一种被剥夺。它剥夺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对工作,社会,和对这个世界做贡献的能力。它改变人们对我们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别人如何记住我们。在人们的记忆力,我们不再充满活力,而是虚弱,无能,甚至是可怜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中西方在老年能力方面的价值观差异。因为这种差异,使我们对个人能力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对失去能力也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美国,个人的独立非常重要。个人的生活,空间,隐私是神圣的,有尊严的,如果未经同意,是不可侵犯的。因此,一个人能够保持住这些就是很自豪的,值得推崇的。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如果经济独立,还能自己开车,自己做家里家外的事,自己照顾自己,这个老人会非常自豪。而不能自理,要连累他人,哪怕连累自己的老伴儿,孩子,亲戚,都会令他们气馁,羞愧,自尊心受挫。因此很少有人这么做,实在不能自理,他们宁愿去养老院,付钱让专业人员来照顾。尽管那不是他们喜欢的选择,却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我住在爱达荷时,我的房东80几岁,依然管理自己的庄园,每天繁忙地料理家政事物,每周有打桥牌的时间,遛马的时间,做园艺的时间。她说她的孩子希望她把房子田地动物都卖掉,和他们一起生活,好照顾她。她开完笑说:呵呵,他们的目的我还看不出来吗,他们想控制我!
只要有可能,美国老人们是不想失去自由的。
我现在的邻居,快90岁的老太太道罗斯,老伴10年前去世,她已经不能开车,但依然自己生活,自己照料自己,每天出去走半小时,每周付钱请人带她去店里买食品。
我认识的很多中国老人,包括我母亲,持有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他们非但不要求个人独立,而是认为老年独自生活是很悲哀的事。他们崇尚三世同堂,儿孙绕膝。老年不用做任何事,里里外外自有儿孙料理,这才是福气。生病住院,床边始终有人呵护,送饭倒茶。养儿防老,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否则我要你干嘛。
美国人也有三世同堂的。我老公的外婆就和他父母生活了好些年,但是他外婆是独立的。她有自己的退休金,她把自己的房子卖掉,搬进女儿女媳的豪宅里,自己有独立进出的一套三间屋。她每天做自己的事,有自己的活动,有时自己吃,有时和女儿女媳吃晚饭。在外婆很老了,照顾不了自己的时候,女儿女媳把她送进老人院,那里有护士医生全天候服务。
我认识的中国老人们,只有一个阿姨大气快乐地搬进养老院,其他的都认为有儿有女进养老院,是十分丢脸十分不幸的事。保面子比他们自己的健康独立,以及孩子们的幸福独立要重要的多的多。
很多中国人老了之后不再讲个人价值和独立,为了有人伺候的待遇,宁愿放弃自由。
西方人普遍不能没有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即使老的动不了,也不愿儿女服侍,宁愿去养老院。不是他们喜欢养老院,是他们更为不能忍受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们更讲个人的价值。
伊曼纽尔医生tackle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个人在失去创造力,失去自理能力之后,还有多少价值?你的成就感,自豪感哪里来?
对于我们平常人,The chances are, 如果你到了60岁,还没有成就感的话,之后获得成就的可能就更小了。爱因斯坦更为极端,他说,“A person who has not made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before the age of 30 will never do so. 一个人如果在30岁还没有科学建树的话,他永远不会有所作为了。” 把30岁作为里程碑有点苛刻了,伊曼纽尔说,统计表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取得他们的发现时的平均年龄是48岁(不是获奖年龄),那么应该说,50岁是创造顶峰的年龄,50岁以后体力智力都开始走下坡路,做好一件事需要更多的能量,而那时的能量在日益减少。80岁的美国人中,约45%的有功能性残疾问题,就是说,身体有某种疾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比如不能徒步,不能打网球,不能开车,不能看书时间长。有的患老年痴呆,什么都忘记了,基本生活不能自理… 他们不是一步走到这种境况,从50,或60岁起,这些毛病开始一点点暴露并加重。
生命有它自己的节奏。
伊曼纽尔医生的point是,如果一个人用保健品和现代医疗技术把生命延长,而不能做生命中基本的活动,这样的生命有质量吗?这样的生命叫做生命吗?那么延长生命值得赞扬并推广吗?
他不同意安乐死,也不同意自杀。他认为很多因疾病自杀的人,往往不是身体受不了,而是精神上受不了,多半有抑郁症,使他们失去生存下去的渴望和力量。他认为,人类应该积极,健康(饮食和活动),开朗地活着,科学健康饮食即可,不去服用任何保健品,不去使用任何维持生命的机器。任生命自由流淌,它自然枯竭,是再正常不过的,允许它枯竭。对于他,他认为75岁枯竭是个很值得庆祝的年龄,他能做的都尽力做了,他也满意自己获取的成绩。75岁以后,他将拒绝做任何体检,如果生病,他将拒绝服用任何药物。他要在75时,让身体去响应自然,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
他并不反对生命继续。如果某人的生命到了85岁才自然枯竭,那很好。关键点是,不要人为地延长生命,尤其不要人为地延长病魔缠身的生命。
伊曼纽尔医生的观点在美国掀起一轮热烈的讨论,很多医生同意他,也有很多不同意。我看了一下,不同意的人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人只需活75岁,这不是伊曼纽尔医生的本意。
我基本是同意的。本来我就在考虑不再用维生素,现在决定完全放弃了。我把现有的维生素,钙片,亚麻油片用完后,不再买了。我现在有的是时间,我将用blender混合机每天打碎各色蔬菜水果,我做适当的锻炼,阅读,弹琴,写字,交谈,旅行。这是我喜欢做的,是现在能够做的。等能力下降,我会调整,慢慢减少或改变活动。但我不要保健品,不要维持生命机器,不要人工延长。
我不同意伊曼纽尔的创造价值观。活到80岁的人,大概彻底丧失了创造力,这并不等于他们不幸福不快乐。他父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过了80,很多事都不能做了,但他父亲和母亲都还健康,他们很幸福。
我等庸常之辈,一辈子都没有创造什么,我们很多人也活的快乐幸福。我觉得与其用创造力作为标准,不如用个人的幸福感做准绳。
时代周刊上有一个测试,你回答三类几十个问题,它会在最后告诉你,不出意外的话,你能活多长。我完成了测试,结果出来,我惊呼一声:Oh No! 显示是我会活到95岁。
这是一个很坏的消息。首先我的钱不够我活那么长,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不愿活成一具木乃伊。
我和几个要好的女友观点完全一致,我们都不希望没完没了地活下去。我们希望活得健康,有活力,思维活跃,好奇心饱满,有一定的创造力。等这些没有了,我们不希望再活下去。Certainly not 95! 75,80岁对我来说蛮不错。
如今所有的人都在吟诵“优雅地老去,有尊严地死去。” Right,谁不想啊。但我知道,优雅地老去,我可以为之努力,但能不能死的有尊严,这可要看运气了。突然中风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尊严何在?患了老年痴呆,不能做任何决定,完全成了白痴,连死都死不成了,尊严何在?
活过很多岁月后,深知我们能控制的太少。我们没有power。
留一份遗嘱,尽可能详细。
这是我们唯一可以预备的。
还有,今天,让我们活好,让我们庆祝生命,随音乐起舞,在阳光里微笑,为此时此刻干杯。
这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