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练习应基于文本的体裁样式——《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汤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中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习得常用的学习方法。因此,要学会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阅读教学过程,营造教材就是学材、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就是主体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质。
“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教学过程,力求全员参与,明确练习要求,保证练习时间,展开练习过程,指导评价到位。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四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与《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与雷达》《大自然的启示》同属于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专题。文章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为总起,后三段为分述。分述部分分别介绍了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三对动物的共栖现象,且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写“怎样共栖”,再写“为什么共栖”。文章语言饶有趣味,主要采用了作比较、拟人等方法进行说明,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好范例。
设计A:
以表格为载体,让学生梳理文中三对动物是“怎样共栖的”又“为什么要共栖”,从内容层面梳理了课文。通过梳理使学生了解了有关动物共栖的科学知识,准确把握了文章的说明要点。这样的设计和教学,符合说明文教学的常规要求,实现了说明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谁和谁共栖 怎样共栖 为什么共栖
1
2
3
设计B:
1. 默读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得很有趣?用横线画出。
2. 结合句子“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扣住“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三个词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犀牛鸟啄食的快乐,并朗读体会。
3. 去掉“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这个短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采用作比较的方法更体现了犀牛与犀牛鸟共栖令人难以相信,又是多么有趣!
4. 结合句子“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扣住“放哨、报警”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有感情地朗读。
5. 此时的犀牛鸟,已经不是鸟,分明是一个尽职的哨兵。运用拟人的方法进行说明,让我们觉得犀牛、犀牛鸟共栖是多么有趣!
6. 迁移自学第三、四自然段,找一找用作比较、拟人说明的句子,体会说明的效果。
文艺性说明文的核心价值在于“说明的生动形象”,设计 B 以文艺性说明文的体裁特点为基点,
以“哪些句子写得很有趣”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依托“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以及“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这样两个典型语例,通过删除比较、情境想象等方法,真切地体会作比较、拟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生动形象,进而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文艺性说明文的说明特点,实现了文艺性说明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设计C:
1. 动物世界中的共栖现象还有很多,出示图片讲解:生活在海洋里的鲨鱼性情凶猛,最大的身长十二三米,体重好几吨。它的牙齿锋利无比,能一口吞食海狮、海豹、鲸等大型动物,被称为“海上魔王”。而向导鱼则身长仅30厘米。
2. 它们是怎样共栖,又为什么共栖呢?出示表格讲解:
谁与谁共栖 怎样共栖 为什么共栖
鲨鱼 出征巡猎 视力不佳
向导鱼 游在前方 动作敏捷
谁与谁共栖 怎样共栖 为什么共栖
鲨鱼 张大嘴巴 保护安全
向导鱼 游进嘴里 遇到危险
3. 请选择一题,用作比较、拟人等方法,写一写。
①鲨鱼是一种凶猛的海洋动物,身长十二三米,有好几吨重,能一口吞进海狮、海豹、鲸,被称为“海上魔王”。可谁能想到……每当 ……原来,鲨鱼视力不佳,动作敏捷的向导鱼是在为它做向导呢。
②鲨鱼是一种凶猛的海洋动物,身长十二三米,有好几吨重,能一口吞进海狮、海豹、鲸,被称为“海上魔王”。可谁能想到……每当 ……原来,向导鱼受到了攻袭,鲨鱼是在保护它的安全呢。
分析:新修订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该设计在学生练笔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铺垫,出示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鲨鱼和向导鱼的科学知识。进而,参照文本的说明要点,以表格的形式分两种情况呈现介绍鲨鱼和向导鱼“怎样共栖”“为什么共栖”。然后,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运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进行仿写,水到渠成。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起点,也符合说明文仿写练笔的特殊需求,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不同的文体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趋向。
记叙文——引领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揣摩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议论文——引领学生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结论以及论述的方法;
童话、寓言——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丰富的情节、夸张的语言以及深刻的道理。
“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教学过程,力求全员参与,明确练习要求,保证练习时间,展开练习过程,指导评价到位。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四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与《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与雷达》《大自然的启示》同属于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专题。文章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为总起,后三段为分述。分述部分分别介绍了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三对动物的共栖现象,且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写“怎样共栖”,再写“为什么共栖”。文章语言饶有趣味,主要采用了作比较、拟人等方法进行说明,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好范例。
设计A:
以表格为载体,让学生梳理文中三对动物是“怎样共栖的”又“为什么要共栖”,从内容层面梳理了课文。通过梳理使学生了解了有关动物共栖的科学知识,准确把握了文章的说明要点。这样的设计和教学,符合说明文教学的常规要求,实现了说明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谁和谁共栖 怎样共栖 为什么共栖
1
2
3
设计B:
1. 默读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得很有趣?用横线画出。
2. 结合句子“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扣住“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三个词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犀牛鸟啄食的快乐,并朗读体会。
3. 去掉“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这个短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采用作比较的方法更体现了犀牛与犀牛鸟共栖令人难以相信,又是多么有趣!
4. 结合句子“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扣住“放哨、报警”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有感情地朗读。
5. 此时的犀牛鸟,已经不是鸟,分明是一个尽职的哨兵。运用拟人的方法进行说明,让我们觉得犀牛、犀牛鸟共栖是多么有趣!
6. 迁移自学第三、四自然段,找一找用作比较、拟人说明的句子,体会说明的效果。
文艺性说明文的核心价值在于“说明的生动形象”,设计 B 以文艺性说明文的体裁特点为基点,
以“哪些句子写得很有趣”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依托“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以及“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这样两个典型语例,通过删除比较、情境想象等方法,真切地体会作比较、拟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生动形象,进而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文艺性说明文的说明特点,实现了文艺性说明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设计C:
1. 动物世界中的共栖现象还有很多,出示图片讲解:生活在海洋里的鲨鱼性情凶猛,最大的身长十二三米,体重好几吨。它的牙齿锋利无比,能一口吞食海狮、海豹、鲸等大型动物,被称为“海上魔王”。而向导鱼则身长仅30厘米。
2. 它们是怎样共栖,又为什么共栖呢?出示表格讲解:
谁与谁共栖 怎样共栖 为什么共栖
鲨鱼 出征巡猎 视力不佳
向导鱼 游在前方 动作敏捷
谁与谁共栖 怎样共栖 为什么共栖
鲨鱼 张大嘴巴 保护安全
向导鱼 游进嘴里 遇到危险
3. 请选择一题,用作比较、拟人等方法,写一写。
①鲨鱼是一种凶猛的海洋动物,身长十二三米,有好几吨重,能一口吞进海狮、海豹、鲸,被称为“海上魔王”。可谁能想到……每当 ……原来,鲨鱼视力不佳,动作敏捷的向导鱼是在为它做向导呢。
②鲨鱼是一种凶猛的海洋动物,身长十二三米,有好几吨重,能一口吞进海狮、海豹、鲸,被称为“海上魔王”。可谁能想到……每当 ……原来,向导鱼受到了攻袭,鲨鱼是在保护它的安全呢。
分析:新修订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该设计在学生练笔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铺垫,出示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鲨鱼和向导鱼的科学知识。进而,参照文本的说明要点,以表格的形式分两种情况呈现介绍鲨鱼和向导鱼“怎样共栖”“为什么共栖”。然后,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运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进行仿写,水到渠成。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起点,也符合说明文仿写练笔的特殊需求,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不同的文体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趋向。
记叙文——引领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揣摩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议论文——引领学生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结论以及论述的方法;
童话、寓言——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丰富的情节、夸张的语言以及深刻的道理。